哈佛档案
邵亦波
小时候,他被称为“大头神童”;长大后,他入选“IT十大魅力男士”。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奖无数,并被哈佛大学相中,成为哈佛MBA的高材生。他,就是易趣的创始人邵亦波,现在,来看看他的成材历程:
1973年9月,邵亦波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1984年,11岁的邵亦波在有150人参赛的首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中获金牌奖(全国第三名)。1986年11月,13岁的邵亦波正在读初中一年级,他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得了少年数学邀请赛的一等奖。1991年,18岁的高二学生邵亦波进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
1995年,邵亦波获哈佛大学物理及电子工程双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总部。1997年,邵亦波再次进入哈佛商学院读MBA,并于1999年毕业。1999年,邵亦波谢绝美国各大咨询公司与金融投资银行巨头最高年薪达20万美元聘请,参与创办易趣网络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同年8月18日,易趣网正式开通。绝佳赞美邵亦波曾因十多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跳级进入哈佛大学并获全额奖学金而被称为“神童”。2000年,邵亦波入选“2000年度IT十大魅力男士”。这些难道不是对他的高度认可和绝佳赞美吗?
成材有道
◆数学训练,开发孩子智力
邵亦波出生于教师之家,父母都是中学教师,虽然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生活过得很有品质。父亲喜欢数学,业余时间总是伏案演算数学题,母亲热爱文学,业余时间总是阅读文学著作。
童年的邵亦波成长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爱上了学习和思考。三四岁时,邵亦波的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父亲是邵亦波最主要的启蒙者。每当邵亦波回想少年苦学的经历时,就会深情地说:“我爸从我懂事起,给我的教育、督促,以及对我的精心设计,是我成长的关键。”
父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发邵亦波的智力,这为邵亦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能够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的大脑,因此父亲给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父亲精心收集了各种锻炼思维的趣味题,让邵亦波每天都做几套,变换不同的方式训练他的思维。
父亲对邵亦波的训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邵亦波的计算能力;二是让邵亦波做各种有趣的应用题,以加强他的分析能力;三是让邵亦波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以此锻炼他的自学能力。父亲深知孩子的天性是好奇,讨厌枯燥、重复和死记硬背。所以,他总是力求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他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使孩子厌倦数学学习,就达不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对于父亲的良苦用心,邵亦波如数家珍;对于父亲独创的强化训练,他更是印象深刻。上小学前,父亲把收集起来的数学题当作游戏一样与邵亦波分享,特意把做题的时间安排在吃饭、散步或者洗澡时,让儿子在轻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学习。父亲认为,大脑越放松,吸收的知识就越多,就像松软的土地好施肥一样的道理。为了调动儿子的好胜心,父亲还制订了奖罚制度。
有一次,邵亦波偷懒不想做题,就谎称自己不会做。父亲反复提示、启发,他仍然说不会。父亲生气了,因为儿子根本没有思考,于是父亲罚他站立半小时,然后再加倍地做题。尝到苦头的邵亦波不再偷懒了,做题时格外努力。智力是人们获得知识、记忆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得力帮手。如果父母懂得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在趣味游戏中获得才能,孩子就能变得更聪明。除了父亲所用的数学训练法外,还有很多开发智力的方式。
第一,通过学习外语开发孩子的智力。父母没必要强求孩子记忆,只需让孩子反复听英语和英文音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语感。
第二,通过观察自然开发孩子的智力。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引发孩子联想和思考。
第三,通过运动开发孩子的智力。父母陪孩子做运动,比如踢球、打乒乓球等,能使孩子的智力和体力得到训练。
第四,通过音乐开启孩子的心灵。音乐能够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常听音乐是训练孩子想象力的最好方法。
第五,通过绘画、涂鸦开发孩子的智力。绘画是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必修课,它可以使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得到训练。
◆孩子越玩越聪明,会玩最聪明
为了让邵亦波对数字产生兴趣,父亲找到了一个方法,即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将扑克牌中的J视为11,Q视为12,K视为13。这样,整副牌的数字加起来总和是364。父亲要求邵亦波每天将所有的扑克牌从头到尾加10次。有时候,他会从一副牌中随意抽去一张,让邵亦波把剩余的牌加起来,从而推算抽走的那张牌上是什么数字。久而久之,邵亦波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到最后,他能在10秒钟内,推算出被抽走的牌上的数字。这种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非常奏效,邵亦波的父亲说,他的一些同事也运用了这种方法,他们孩子的智力水平均有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用扑克牌做累计加法运算训练时,应持之以恒,每天至少练10遍至20遍,要有正确答数,还要不断使用新扑克牌,因为扑克牌太旧会影响发牌速度。此外父母不要急于求成,要陪孩子练习,想办法让孩子对玩扑克牌产生兴趣。由于父亲的指导有方,再加上邵亦波自己刻苦学习,上小学五年级时,邵亦波便赢得了市数学比赛第一名,从此被冠以“神童”的美誉。
1986年,邵亦波刚上初一,那年他获得了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在随后的数年里,邵亦波几乎年年获奖,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数学竞赛中出尽了风头。那段时间,邵亦波的理想是做个数学家。邵亦波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参加数学竞赛,一会儿是上海的,一会儿是全国的,或是通信赛,或是邀请赛,再加上我不但参加本年级的比赛,还参加高一年级的比赛,只见我的一颗大脑袋晃来晃去,挑战了一个比赛又一个比赛,都捧回一等奖。于是我成了中国数学界的名人,我甚至被看好会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争光。”
后来,竟然有人把“大头”二字加在邵亦波的绰号“神童”前面,以便更形象地称呼他。其实邵亦波的头并不大,只是因为他的脑瓜太聪明,所以人们才叫他“大头神童”。在参加各种竞赛之余,邵亦波在学校里的功课并没有荒废,在华东师大二附中五年里,邵亦波每年大考总是保持总分第一的成绩。
而且,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都担任班长并包揽了“三好学生”的荣誉。玩并不是坏事,在了解“玩”的多种意义之后,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玩得开心,玩得痛快;玩出名堂,玩出水平”,就能使孩子越玩越聪明。一句话:“玩不丧志,玩不丧德,玩也是一种奇妙的学习途径。”对孩子来说,“学”与“玩”原本是浑然融合在一起、难以分割的整体。如果父母强行压制孩子“玩”的欲望,无异于夺走了孩子的半个世界,孩子也会对“学”丧失兴趣。身为父母,应该意识到“玩中本来就有学,学习可以玩着来”,因此鼓励孩子玩是很有必要的。在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充当孩子的玩伴,不时给孩子一些引导,启发孩子去思考、去探索。
◆“不懂事”不是被原谅的理由
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孩子犯错后这样说:“孩子还小,他不懂事,长大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这句话一方面是在宽慰孩子,另一方面却是在变相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可能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如果父母纵容孩子,使孩子觉得犯错没什么,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地犯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难以教育甚至走入歧途。
孩子大多爱调皮捣蛋,邵亦波同样如此。当他调皮捣蛋犯了错误的时候,父亲就会严厉教育他,甚至会痛打他一顿。邵爸爸笑着回忆说:“小时候,邵亦波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所以我很少很少打他,不过一旦打起来,我就会让他终身难忘。”有一次,父亲把邵亦波打得又哭又喊、泪流满面,母亲一旁看不下去了就劝父亲住手,说:“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你何必下这样的重手呢?”
听了这话,父亲就停住了。可是后来邵亦波犯错时,竟然以“我不懂事”为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他委屈地说:“爸爸,我还小,还不懂事,你就饶了我吧!”父亲生气而严肃地说:“既然你知道说这句话,就说明你已经懂事了,我就更不能原谅你。”后来邵爸爸总结经验时说:“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我要让他知道,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每次言行负责任,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说法。可是渐渐的,这种教育方式被现代教育思想全面否定了。
其实对待古训,人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获得经验教训的捷径。父母不应崇尚“棍棒教育”,但是也不能一味抛弃“棍棒”。当孩子处于幼年,意识形态还不健全,说教、规劝的方式难以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