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月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被压迫民族大会”,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真正走上政治舞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次具有世界性质的会议是由当时流亡到柏林的革命分子和激进分子倡导组织的。当时,共产党分子在柏林十分活跃。这些革命分子和激进分子共同认为,争取自由的斗争是一种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斗争,各国进步势力必须采取共同思想和共同行动。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那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正好在柏林考察旅游,他听说有这个大会,心情非常激动,于是便写信回国,建议印度国大党派代表正式参加这个大会。印度国大党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且委派他为出席这次大会的国大党代表。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爪哇、印度支那、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国内民族组织的代表,有北非洲来的阿拉伯人代表,有非洲的黑人代表。另外,许多左派劳工团体也有代表出席。共产党代表积极在幕后筹划了这次大会,但他们是以工农团体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的。大会选举英国工党领袖乔治·兰斯伯里为会议主席,他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会上,宋庆龄、高尔基、罗曼·罗兰和爱因斯坦等多国名人发起组织了“反帝大同盟”。“反帝大同盟”是个常设性机构。从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活动等事宜。由宋庆龄担任名誉主席。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积极参加了这个同盟,并担任执行委员。这次会议,使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大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殖民地和附属国家许多实际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劳工内部的冲突,了解了英国帝国主义国内的种种矛盾。他说“我自然而然地怀着善意,转向共产主义”。
紧接而来的是数月后的莫斯科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这又使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极为振奋。那时,“我们大家——父亲、我的妻子、我的妹妹和我——一起于11月间为庆祝苏维埃十周年纪念会到莫斯科去游历过一次。”这次游历时间虽短,只有四五天,但那是很值得的。“就父亲而言,这种苏维埃集体化思想对他是很新鲜的。”对他自己而言,他已经被十月革命后所发生的一切所吸引,更坚定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信念。他说这次游历帮助了他“从新的角度看待历史和现实”。苏联所进行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它似乎给世界带来了希望的信息”。他开始认识到印度和苏联都是很穷的农业国,印度所面临的问题也“只能用俄国的方式来解决”。这次他重访欧洲,无疑为他日后制定印度改革政策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从欧洲回国,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精力特别充沛,过去那种常常苦恼的心理斗争和悲观失望的情绪消失了。“我的眼界比以前广阔……没有社会自由,社会和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机构,无论国家和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我自己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些,对于当前的世界,不管它怎样变化多端,比以前更能掌握。”
这年的12月份,国大党在马拉斯召开年会,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赶上这次会议,从欧洲匆匆赶回印度。在这届年会上,他向工作委员会提出了关于独立、关于战争危机、关于跟反帝大同盟建立联系等系列决议案。工作委员会几乎全部接受了这些决议案,并且把它写成工作委员会的正式决议案在大会上一一通过。这是在国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自治”要求上升为“完全独立”的要求。会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兴奋异常,他到处宣扬“社会主义”,积极实行改革。不少组织,例如青年组织和劳动组织等还热情地邀请去领导。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开始担任了国大党书记职务,他已经崭露头角。
1929年冬天,国大党在拉合尔召开年会。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了中心人物。整个拉合尔人民是一片欢腾。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回忆那时情景时写道:“我永远不能忘记拉合尔人民给我的盛大欢迎,这种欢迎的规模和热烈程度使我永志不忘。我认识得很清楚:这种洋溢的热情并不是对我个人表示好感,而是对于一种象征、一种思想表示拥护。”这次年会,把“完全独立”作为从今以后的斗争目标,并规定每年的1月26日为“独立节”。这次年会,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被选为党的主席,这是他走上党的最高领导岗位的起点。这一年,他刚满40岁。为了庆祝自己当选,他骑着战马,像出征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率领群众队伍游行。沿途群众甚至爬到屋顶上在为他欢呼。不久以后,他又周游了全国,宣传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和“共和分子”。他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拥护,尤其是工农大众。所到之处,简直是万人空巷。人们把他看成是印度的希望,称他为“印度的瑰宝”。
第一个独立日——1月26日到了。这个日子,“像闪电一样显示出全国人民的热忱”。这一天,全国一片欢腾。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亲自率领成千上万人群众宣誓,要为印度的独立而斗争:
“我们认为享受自由,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并且具有生活必需品,以便更充分发展的机会,这是印度人民不容侵犯的权利,我们也认为,如果政府剥夺了人民的这种权利,压迫人民,那么人民就更有权利更动这个政府,或者打倒这个政府。在印度的英国政府不仅剥夺了印度人民的这种权利,而且把自己建立在剥削群众的基础上,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方面摧残印度。因此我们认为,印度必须同英国断绝关系,完全独立……”
这一天,还代表国大党发表了《纪念决议》:
“……我们这些……公民,在这里对那些参加独立斗争的伟大斗争并自己忍受痛苦和牺牲以求祖国自由的印度儿女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经常鼓舞我们,向我们指出高尚目标和努力道路的伟大的、敬爱的领袖圣雄甘地,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那些为了自愿献出自己生命的几百个英勇青年,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白夏华、整个边省、绍拉浦、米德拉浦区和孟买的烈士们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那些受过敌人棍打的成千上万的人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那些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拒绝向自己的同胞开枪或采取其他行动压迫自己同胞的加瓦利团的士兵,以及政府军警中的印度人,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面临各种恐怖行为而丝毫不动摇、不退缩的古甲拉特地区的英勇农民,向印度其他地方不顾一切摧残压迫,积极参加斗争的长期受苦受难而继续坚持奋斗的农民,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那些不顾个人的损失,支持民族斗争,特别是抵制外国布和英国货的斗争的商人和其他商业界人士,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那坐过牢、受尽苦痛并有时在牢里挨过打的十万人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向那些真正像印度战士一样,不顾名利,一心只想到他所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在各种痛苦和困难中坚持和平工作的志愿队员,表示我们的感佩心情……”
这个时候,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清楚地看到农业生产的下降已是前进的严重危机。他认为,“经济危机的前途不是法西斯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他反对法西斯主义,但对共产主义又很不了解。于是,他读了一些马克思的著作,并得出了一些较明确的结论。他说经济危机“似乎证明了马克思分析的正确,在其他一切体系和理论都在黑暗中摸索时,唯有马克思主义多少满意地作出了说明,并提出了真正的出路。”他联系世界局势,写出了《印度向何处去》等论文,大胆地指出印度应该走完全独立的道路。
在上述形势下,圣雄甘地既为印度人民的民族激情所鼓舞,但又担心群众运动进一步激化,影响“大局”。这种偏见又一次占据了他的头脑。于是,于3月12日,他又发动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英国殖民当局非常害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激化,于是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布国大党为非法组织,并且立即实行了大逮捕。这一年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于4月和6月两次入狱。入狱期间,由其父亲代任党主席职务。但6月的最后一天,这位代主席也被捕入狱,直至9月8日才被释放。
这些日子,越来越多的国大党人被送进监狱。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母亲和妻子对这种事情感到极为激愤,他们走上街头,运用各种办法去进行抗议。妻子卡麦拉除参加纠察队外,还从事其他事务,她在太阳底下整日奔走,表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勇敢精神。1931年1月1日,她也被捕入狱。当她被捕的时候,当时在场一位新闻记者请她发表谈话时,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不自觉地说道:“我能够步丈夫的后尘,感到不胜愉快,并引为骄傲。我希望人民能够不屈不挠地继续进行斗争。”
这个时间,圣雄甘地也没有逃出监狱之门。
1931年1月26日第二个独立节那天,圣雄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夫妇一同被释放,但是面临着的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父亲病入膏肓。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如果我非死不可,那就让我死在自由印度的怀抱里,不要让我长眠在一个殖民地的国土上。”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以为他已经入睡,感到高兴,但母亲的感觉比较敏锐,她大叫了一声。我回转身来,请她不要惊扰父亲,因为他已经睡着了。但这是最后的长眠,他再也不会苏醒了。”
1936年,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最不幸的一年。这一年,他除了连续坐牢之外,他那贤惠美貌而且年仅37岁的妻子卡麦拉也久病离开了人世。1935年,卡麦拉曾一度在欧洲治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也一度坐牢。英国殖民政府表示,如果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保证不搞政治活动,就马上释放他,但他没有答应。妻子卡麦拉也鼓励他“别给政府作保证”。4月,卡麦拉再赴瑞士治病,这便是她最后一次离开故土。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临时出狱送行,道过“再见”后就含泪坐上等在一旁的汽车回狱了。他的小妹说,当时他很伤心,“好像突然失去走路的弹性和一向具有的活力”。妻子的去世,使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悲痛欲绝,真是“宝剑磨损了剑鞘,心灵磨损了胸膛”。“18年的婚姻生活啊!其中有多少年我消磨在监牢里,卡麦拉消磨在医院和疗养院里呢?今天我又坐牢,只能出来几天,而她却卧病在床,做垂死挣扎……”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自传》扉页上,他深情地写着“献给已与世长辞的卡麦拉”。为了纪念她,后来,他在尼赫鲁家族的老家阿拉哈巴德修建了一所卡麦拉·尼赫鲁纪念医院。
1936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再次当选为党的主席。这个时期,他更加走向成熟。他除了极力主张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既有资产阶级领导,更强调让工农参加,他开始把民族解放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1937年,英国为了满足部分印度资产阶级在政府中享有自治权的愿望,第一次允许印度举行省区选举。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印度国大党的身份为本党竞选。在5个月的时间内,他走遍了10多个省,到处发表演讲。他发誓一定要为印度争取自由,结束贫困和苦难。这个时候,他的大妹妹潘迪特夫人也更活跃,她被国大党选为外交部长,多次出使英国、美国和苏联。后又担任过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
1939年9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访中国。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际。在中国之所见,他表现了极大的政治敏锐感。英国政府已宣布印度对德宣战,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极为不悦。他认为,一个英国人竟能把四亿印度人民投入战争,可以说明殖民制度的“根本错误和腐朽”,这是对印度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时候,圣雄甘地仍然在坚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此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已不像过去那样认为圣雄甘地是“充满权威”了。
1941年8月8日,国大党通过要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提出英国应立即终止在印度的一切统治,印度需组织临时政府,制定宪法。“退出印度”决议通过几个小时之后,英国政府大为恼火。于是,一次更大规模的逮捕开始了。一连几个月,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袭击警察所、毁坏火车站来势凶猛,简直是史无前例。这时的圣雄甘地也逐渐放弃了基本观点,表现在他没有谴责这种必须的暴力。这一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第9次入狱。这次入狱,是一生中最长的一次入狱,一直到1945年6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才获释放,历时1041天。他在狱中撰写了《印度的发现》一书,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过失和发现新思想的经过,句里行间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他展望了战后的世界,筹划着印度的来来。
1946年9月,印度临时政府成立。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再次当选国大党主席并担任副总理。1947年6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自治,从此,印度完全独立。8月15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任总理。为庆祝印度获得独立,德里城红堡广场举行盛大庆祝典礼。人数达20万人以上。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英国的国旗降下之后,亲手徐徐升起了印度国旗。此时群情激昂,欢声震天。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庄严宣布:“印度经过长期的沉睡和奋斗之后真正站起来了!”“新的希望产生了!长期怀抱的理想实现了!”“我们将永远不让自由的火炬熄灭,不管风多大,浪多高。”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比当年的独立宣言更有气魄、更壮观,它表达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毕生的抱负和愿望。
这一期间,圣雄甘地基本上居于幕后,一切大事都逐渐放手不管。此时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暗中抗衡的只有帕特尔一人。他担任党的司库,控制着党的财政大权和党的机密。他还是副总理,兼管内政、新闻广播、省邦关系等内部诸多事务。他被称为“保守派”头领,同大资产阶级关系十分密切,这无形中是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进行着挑战争雄。这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心中总是一块心病。
1948年至1950年,这种局面逐渐好转。1948年1月30日,圣雄甘地在前往比尔拉财团庄园做晚祷的途中,遭狂热印度教徒枪杀身亡。1950年12月,帕特尔因病去世。这样,印度完全“尼赫鲁时代”便从此开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印度已经成为一个“主权的民主共和国”。1月26日变为“共和国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不但是党的主席,还是总理。另外还兼任外交部长、原子能部长、计划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发展委员会主席。他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先做瑜伽功锻炼身体,然后沐浴。更衣时忘不了在胸前别上一朵含苞待放的红玫瑰。早餐后便开始工作。往往一天工作17个小时,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总理之一。他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较有名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所著的《领导者》一书中称赞说“尼赫鲁把语言、文化等很复杂的印度组成一个民主国家,这是战后年代最不平凡的成就之一”。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这是历史背景和诸多因素的作用。首先从历史背景来说,印度社会是有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社会,所以十分崇拜英雄人物。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已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他出身贵族世家,祖辈在朝中为官。这本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为民族解放事业九进九出监狱,这无疑是位英雄。其二,圣雄甘地给了他不可多得的提拔和帮助。是他,引导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投身民族运动,是他,把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一手扶上国大党和印度总理的宝座。有人说他是甘地的“精神儿子”和“高足”。其三,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善于活动,注意影响,他能广泛接触群众,使群众对他产生好感。其四,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比其他资产阶级政治家更有远见,他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大势潮流。
1952年印度第一届大选,国大党以2/3的多数议席大获全胜,从此便是国大党天下。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便开始为巩固政权谋划。他调整党政要员,挑选资望较浅,能够接受自己控制的人担任要职,始终在群众中树立“印度只有一个领袖”的形象。不管是党政任何要员,都绝对是其追随者。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政权稳定之后,便实行军政改组。他废除陆军总司令兼管海军和空军的制度,实行三军分立,一律排除英国各级军官管制,实现印度人自管军队。1958年止,各级军官已全部印度人化。在政府中,也建立起印度行政官制度,以取代英国文官制度。到1957年,共培养出印度行政官员1056人,相当于独立时的文官总数。另外,在英国人开办的或控制的公司中,印度人也在逐渐插入。
从1950年开始,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便注重中央集权制。到1955年止,全国已经实现14个邦和6个中央直辖区、废除了邦的等级差别、取消了首席王公的行政领导权力,除个别邦之外,基本上按语言划分。同时,为了便于集权,抑制地方势力,成立了地区委员会。每个地区管理四五个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土地问题极为关注,认为土地问题是印度“基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的钥匙”。印度独立后,“土改”问题便成了全国工作的焦点。“土改”的主要内容是:废除“柴明达”法定地主制;实行租佃改革;规定土地特有最高限额等,其中以废除“柴明达”地主制较有成效。“柴明达”语意是拥有土地的人。他们原是给国王充当包税官的中间人。英国统治印度之后,颁布了一个“永久性土地整理”法令,承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于是他们便成为法定的地主。这些人共拥有全国耕地的50—60%。这些土地层层转租,二地主、三地主、四地主等层层中间剥削。“柴明达”中间人是英国统治者在印度的重要支柱,是农村的土霸王,他们财多势大,任意欺压贫苦百姓。
印度的国民经济基础,在独立的时候十分薄弱,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属于世界最低国家之一,同旧中国一样,是一个“饥荒大国”。印度的工业比重很小,而且主要是纺织、制糖等轻工业。英国资本家控制着财政金融、铁路交通和邮电事业,并且在工商业投资中占有近半数,控制着许多大的工矿企业和种植园,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国内市场狭窄,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懂得没有经济的独立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因此,他制定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战略,实行计划经济。这一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公私并举的“混合经济”。它包括公营和私营两个实体。二者可以并举。公营部分主要靠兴办新型企业而不是靠国有化私营大企业来扩充,而且要着重兴建一些私营部门不愿意和无能办理的企业。对私营大企业,进行有限度的扶持。在这两部分经济中,公营部分的比重要不断增大,处于优势地位。这一计划进展比较顺利,印度的经济面貌很快好转。
1954年11月5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访问了中国。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他深受鼓舞。回国后他公开表示他心目中的“印度未来景象完全是社会主义的”。12月和第二年的1月,印度议会和国大党在阿华迪年会上分别通过决议,以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作为印度经济政策的目标。值得要说的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第三世界的一个变种,它带有圣雄甘地的民族主义思想成分,也借用了苏联计划经济中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的做法,目的还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印度独立后7年中首次再提“社会主义”的口号。这一口号是为了适应印度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需要而提出来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认为,历史在发展,目前,世界正经历一个严酷的阶段,很难判断这一时间有多长,或能否不经过一场战争调节好。对印度来讲,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这场危机中在经济中稳住自己,未来的10年是很重要的,因为这10年印度必须打好基础。到中国访问,他深刻认识到独立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印度,必须扩大其在亚洲的影响,否则就会被动。他意在同中国竞赛。影响群众、赢得政治资本,“最后击败共产主义”。“只要我们敲起社会主义的锣鼓,我们就将永远掌握大权”这是根本主导思想。所以,这个“社会主义”他们叫做“民主社会主义”,或“中间道路”,也叫“第三条道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它是介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东西,吸收了现行各种制度的精华,又具有印度特色,可以令印度成为在民主制度下发展经济的世界典型。这不能不说这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在犯着严重的错误。1956年至1957年印度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它以重工业和工业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公营部分。在苏联、美国以及英、法、西德、加拿大和日本的大力援助下,确实一度扭转了印度殖民地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但是,另一面,由于对农业和轻工业不够重视,结果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严重局面,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年进口量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170万吨增加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650万吨。印度二亿七千万人,平均每人每天只靠1两多粮食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亚非国家自然而然地处于两大阵营争夺的中间地带。印度刚刚获得独立,理所当然地要继续完成民族独立中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反帝、反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但是,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想填补英国撤出南亚次大陆后留下的空白,想要借印度巨大的潜力来抵抗新中国的影响,实现自己在亚洲的战略意图,于是,它竭力拉拢印度结盟。这个时候,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明智的,表现了这位政治家的远见。他认为世界两大阵营的力量大体处于平衡。哪一方也不可能轻易击败对方,但一旦发生战争,就不可能轻易会有结果。如果印度参加了军事集团,印度就非仰人鼻息,跟着卷入战争不可了。如果不去参战,那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这种局面,他采取了最聪明的办法,即“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他积极倡导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世界和平,而且也使印度得到了实惠。印度独立后10年多,从冷战双方中共得到援助500亿卢比,其中一半来自美国。
1949年12月30日,印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互派大使。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派遣了印度著名学者、作家和政治家潘尼迦担任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大使为中印友好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950年8月3日在议会上发表演说时说:“从来自我们驻华大使的一切迹象表明,中国对我们有着最友好的感情,我们对伟大的中国也有着最友好的感情。”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毗邻的大国,从历史的远古时期开始,一个又一个历史世纪,都记载着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美好篇章。就近代而言,中国的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夫妇和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都曾经积极地支持过印度的反英斗争。宋庆龄早在1933年就斥责过英国迫害印度革命和压迫印度人民的罪行。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也积极支持过中国的正义事业并赞同国大党派遣医疗队援华。这次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人民古老的传统友谊又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新中国的出现所采取的尊重现实的态度是可取的。他同蒋介石交往很深,但他还是考虑到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曾寻找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大妹妹进行说情,要印度支持他的政府,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尽管我同蒋介石有友谊,但我作为总理、外长,不能闭眼睛不看现实”,“我深信,现在如果支持中国的垮台政府,我们会受到谴责,这会刺激印度的共产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于是他在建立两国友好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又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两国建交并且他积极主张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他一直想抑制中国的想法同时存在,主要是没表现出什么实际效果而已。
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清洗了英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西藏留下的痕迹。印度政府放弃了他所继承的英国在我国西藏的特权。印度撤走了在我国西藏的武装卫队和驿站,移交了邮电等设备。两国商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准则。6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应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邀请访问了印度。6月28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公开提出按照五项原则发展两国友好关系。次日,周恩来总理又访问了缅甸,两国也发表了联合声明,进一步肯定了五项原则。这样,中国、印度、缅甸将近10亿人民在亚洲地区就形成了一股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力量。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对世界贡献和对中国的友谊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54年10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偕同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访华,受到中国人的热情欢迎,“印地——秦尼巴依巴依”的口号声此起彼落。
1956年11月,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访问印度,同样受到热情接待。“印地——秦尼巴依巴依”的口号声和欢呼声从德里城飘向加尔各答,飘向孟买,飘向印度四面八方。
1955年岁末,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访问印度。这次中国访印代表团还有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廖承志、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陈翰笙及其夫人等10多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与宋庆龄是30年前的老朋友,这次相逢,均有说不尽的知心话。访问期间,每天清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总是陪同宋庆龄散步,边走边谈世界和平和两国30年的交往与变迁,共同展望美好的前景。散步结束一起用早餐。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了助兴,总是安排女儿和女婿陪同就餐,气氛相当融洽。宋庆龄副委员长高兴地看到,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书架上,还放着她的30多年前的照片。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万隆会议召开。29位亚非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代表着世界3/5的人口欢聚在印尼西爪哇的万隆共商世界大事。印度是万隆会议的五个发起国之一。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亲自参加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他积极主张要求中国政府参加。中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他针对与会国家中有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军事条约国的情况,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并同缅甸、印度等国代表一起将“五项原则”上升为国际关系准则。他宣布中国严格遵循“五项原则”,一定要成功地在亚非国家中建立起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新形象,促进会议的成功。会上会下,周总理成了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他出现在哪里,哪里都是欢呼声和掌声。
在这次会议上,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积极主张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表示坚决支持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坚持以五项原则指导国际关系。这是他国内外声誉处于顶峰年代的一项重要活动。会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万隆会议宣布了世界一半人口对世界事务的政治觉醒”,“把万隆会议看作孤立事件而不看作人类历史的伟大运动的一部分,是歪曲事实。”
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是亚非人民共同声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檄文。它严正地抨击殖民主义政策,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基础。会上所反映出来的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要求增进相互团结、和平共处等愿望,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大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非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一个又一个国家走向独立。1961年贝尔格莱德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为起点的不结盟运动,也是在万隆精神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62年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迎接第三届大选,他以72岁的高龄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奔走了3万公里,向90个集会对群众进行演讲,几乎创造了世界纪录。同年5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身患肾病,背也明显驼起,病魔在向他挑战。越来越多的事使他陷入自我孤立状态,好像感到有取代他的人在威胁他。国内物价上涨使他坐卧不安,捐税猛增也在引起人民的不满,他又敏感到军事危机。为了扭转视线,他有意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
1962年7月22日,我国政府就印度军队入侵我国新疆奇普临普河谷地区并向我边防哨所发动武装攻击一事,提出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
1962年9月21日,我国政府就印度军队在扯冬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军官兵事件,向印度政府提出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
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自中印边界东西西段同时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入侵。中国部队在多次警告无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武力还击。很快粉碎了印度的进攻,保卫了我国的边防。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重申: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并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即从1959年11月7日的中印双方控制线后撤20公里。随后,中国政府还主动把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全部交还印方,释放和遣返了全部被俘的印度军事人员。
11月8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政府,严重抗议印方迫害华侨。
11月24日,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强烈抗议印度政府对华侨的空前残暴迫害行动。
12月18日,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再次严重抗议印度政府迫害华侨,并决定派船只前往印度,接回愿意返回祖国的华侨。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已心衰力竭了,但他仍无意退位,1963年底,他抄录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四句诗,提醒自己还有路要走。这四句诗是:这森林既可爱又幽深,可我曾答应过,在安息之前再走它一程,在安息之前再走它一程。
1964年1月,国大党在奥王萨邦布巴内斯瓦尔召开年会,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病态加重,他中风之后出现左偏瘫,步履维艰,经常要坐着讲话,而且口齿不清。但是他仍很乐观,他不相信自己的生命会结束得那样快。这时,他突然对星相学产生了兴趣。尽管他深受西方教育从不对事物产生迷信,但现在不然。他同意内政部长南达的星相顾问为他观星算命。星相顾问告诉他可以采取行动来延长生命。于是,他张罗了50个祭司在首都郊外一座寺庙内为其念经。过了一段时间,病情日益加重,南达的星相顾问预言他活不过5月。于是,他把念经又推向高潮,从1月26日一直念到4月2日。单单“战胜死亡之歌”就念了42万5千遍。
这期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心情唯一能得到安慰的是女儿英迪拉·甘地当上了国大党主席。她已经成为仅次于他的人物。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说过“我的英迪拉既是我的女儿,又是我的同志、我的领导,我感到骄傲。”这是他很久之前的愿望。他一直把对女儿的培养和提拔放在心上,还在英迪拉的孩提时代,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监狱里用书信体裁给她写了洋洋数十万言的历史知识材料,对她进行启蒙教育。以后又送她到泰戈尔主办的印度国际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印度独立后,他经常带女儿参加国内外重要活动,广交党政要员,锻炼工作本领,有时还让其代表自己出国访问。
1964年5月26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感到周身不适。次日清晨6时醒来后,下腹部等处疼痛难忍。半小时后大夫赶来时,已经昏迷不醒,奄奄一息。一位大夫主张开刀手术,但一时无人做主,未敢轻举妄动。27日下午1时40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75岁。他的床边仍放着他抄录的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四句诗:
这森林既可爱而又幽深,
可我曾答应过,
在安息之前再走它一程,
在安息之前再走它一程。
印度全国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举行了12天的哀悼活动,世界各地的友好国家也为他的去世发去唁电、唁函并不同层次地举行了哀悼会。葬礼仪式于28日举行,大约300万人给他送葬。下午4时,在圣雄甘地的火葬处不过300码的地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小外孙——英迪拉·甘地的次子桑贾伊·甘地点燃了柴火堆,这样,这位当代印度的名震遐迩的总理在熊熊的烈火中消逝。
早在1954年6月21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留下遗嘱,要将他的骨灰的一小部分送往他的故乡。阿拉哈巴德城,在那里洒入生养他的恒河,让它随着恒河的圣水流入大海,冲刷印度的海岸。骨灰的大部分则用飞机装载,升上蓝天,飘洒在原野上,使它成为与印度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这位民族英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永远和他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