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在今天的中因市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多年前,海尔的前身还是一个面临倒闭的集体小企业。是什么力量使海尔能够在口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扭转乾坤,成为一个年销售收入逾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呢?海尔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说过:“要想超过巨人,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说,要通过与“巨人”的合作,迅速消化吸收“巨人”在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开拓创新,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一个较高的起点。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大公司纷纷涉足中国,希望通过地产行销的方式在中国这个刚刚繁荣的新兴市场中分一杯羹,海尔利用这一良机,积极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1984年海尔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冰箱牛产技术,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冰箱生产的全套技术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985年,海尔便生产了亚洲四星级冰箱,产品以其高质量受到消费者推崇。1988年,海尔冰箱成为全国惟一的“国优金牌”奖获得者。到1995年,海尔又在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无氟冰箱。
海尔同日本的三菱重工合资共建空调项目,同样也是坚持高起点引进技术,持续三年的合资谈判主要是围绕技术水平的选择和引进、合资品牌的使用问题而进行的。在同外方的合资合作协议中,明确写有“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的条款。合资以后,海尔派出技术人员到日本接受培训,日方派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进驻工厂,从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直到生产管理,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通过引资引智,海尔生产的空调器存技术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1994年,海尔同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日本CK设计集团合作,成立了海高设计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合资成立的专业设计公司。CK设计公司的专家们都是具有几十年设计经验的日本专业设计师。海尔的年轻设计人员与他们同室工作,向他们学习世界上最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了解世界最新的高科技信息。
海尔集团的合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的企业要跟上同际技术发展的步伐,其关键在于不断地学习。合资并不是合作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企业可能学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经验。把这些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进行不断的创新,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力更生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企业在知识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进步,别人也在进步,要缩短这种差距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有所欠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什么不能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呢?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有商业用途的技术与纯粹的科学研究不同,“巨人们”是不会无偿地让你站到他们的肩膀上的,合作应该是双赢的。合资的成功与否,对于我们来说,就看是否学到了技术和知识,是否学到了自己结网捕鱼的方法。显然,海尔由于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取向的合作,已达到了这一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基于知识的合作中,知识的流通方向是单向的,虽然合作时双方的意图显然有所不同,但只要都有利可图,还是能实现的。
海尔不仅在合资过程中这样做,还通过其他合作方式来获得技术。据海尔总裁张瑞敏介绍,在国内,海尔采用以资本为纽带的方式,分别与三家国家级研究机构合作进行高科技开发,与全国25所院校的120多名教授建立了联合开发网络和信息网络。海尔重视知识的双向交流,重视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运作。海尔将外部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视为自身人才资源网络的延伸,他们认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减少双方的投入,提高双方的产出效率,对双方来说都有意义。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海尔集团结合自身的需求仅1997年就开发出150余项新产品,申报专利306项。而与海尔合作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则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海尔通过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了在知识基础上的互补式创新。事实上,我国有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理论研究方面颇有特色,有的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很多是可以转为应用性成果的;而企业的研究开发相对实力有限,如果没有交流,没有激发,没有新的知识源泉,企业的研发活力会逐步消失。食业与夫学和科研院所通过各种方式的合作,可以弥合双方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实现“双赢”的合作。
除了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网络外,海尔集团还与多家大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合作网络。海尔更具有远见卓识的一着棋是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聘用当地的科研技术和产品开发人员,即借用他人的智慧为海尔产品的出几打开通道。对此,张瑞敏如是说:“过去,我们在这方面走了很大的弯路,在国内想当然地设计出口美国的产品,费了很大的劲还是不适合美国人的口味,价格也卖不上去。后来我们改由美国人来设计,他们熟悉这类产品在当地需求情况,比我们更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就很好地解决了我们产品不适销的问题。因此,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认为出口产品必须在当地设计、当地难产和当地销售。”
海尔集团在出口产品设计上所采用的合作方式非常符合商业经营的原则,即市场对产品好坏的检验标准是“适销的才是最好的”,仅仅技术先进、质量上乘是不够的。如何符合市场需求呢?出口产品存在着价值观和文化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通过为期两三周的市场调研就可以弥合的。海尔集团聘用当地人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也充分说明海尔集团注重人力资本,勇于合作的经营作风。
随着海尔技术力量的成熟,目前,海尔集团又通过合作的方式向海外输出技术。例如,已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输出冰箱、洗衣机制造技术,向欧洲输出空调变频技术等。海尔集团始终将知识视为能够创造价值的巨大财富,他们懂得如何使自己的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益,所以他们选择技术输出的方式,使自己的技术能够产生更丰硕的成果。
回顾海尔在技术合作方面所走过的路,有许多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地方:
其一,合资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获得为企业的合作目标,从而使自身通过合资这种“内部化”方式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较高起点的能力。
其二,在与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注重知识的网络效应,注重科研成果的商业运用。
其三,在走向国市场时,以国际化经营的开放眼光选择与当地技术开发人员的合作,运用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只为企业创造财富。
其四,充分理解知识的价值,通过知识的输出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海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以技术为取向的合作,从多种角度和多个层面获得和提升知识。拥有了技术创新的源头,就可以使公司长期保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海尔集团今天的成功是对海尔合作模式的最佳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