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9节跳槽前先算笔账——机会成本
临近年终,许娜又开始琢磨跳槽的事了。说起来,许娜的个人资本也算不错:名牌大学财经专业毕业,英语六级,口语不错,靓丽的外形。但她的资本使得她总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报上的招聘启事,如果哪家公司开出的待遇比现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家公司。有好事者偷偷帮她算了一下,结果吓了一跳:毕业三年,许娜已经换了七八家公司,最夸张的时候她一个月连跳两家,其中一次才上三天班就跟老板说再见了。
许娜对那些好几年都待在一个单位,没有跳槽打算的人总是嗤之以鼻:“每个月拿这么一点工资,不跳槽,这辈子能混出什么来!”
其实,如果我们给许娜算一笔跳槽账,没准她就会重新考虑跳槽的问题了。
从近期看,跳槽后,你需要重新找工作。找工作会花费你多少钱呢?有人曾根据自己找工作的经历算了一笔账。
离职半个多月,参加三场人才招聘,花费如下:
第一,购人才市场入场券三次,共花45元。
第二,往返于住处与人才市场三次,车费50元;到五家企业参加面试,车资200元。
第三,生活费(这里仅指吃饭),平均每天20元,一共17天,共花340元。
第四,房租费,因找工作不确定,只能按天租,每天25元,17天房租共425元。
第五,其他费用,如生活用品、通讯费用、饮用水按8元/天计,17天共136元。
此期间,共花1196元。
未离职之前,公司提供食住,每月净收入为3200元,而找工作17天内花销约1200元。
如果没有离职,就不会花掉1200元钱,反而会在原基础上进账约1800元。
那么,找工作的17天里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至少为3000元(1200+1800)。
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跳槽找工作的成本挺高的。一个人的工资越高,其找工作的成本就越高。
从长远看,不“挪窝”者:每月单位承担“三金”,每年平均薪资调幅约5%,熬上几年有升职加薪的机会。频繁跳槽者:每年换几次工作,每次约加薪12%,但那都是在被录用为正式员工之后的事,在试用期三个月内通常只能领很少的基本生活费,另外,在此期间公司不会给你承担“三金”。当然这还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你还得在无薪水的日子等待录用通知,或者为单方面提前结束劳动合同付上一笔违约金,也可能会由于不断更换工作环境而需要更大的花费,比如重新置备“行头”、搬到离新公司更近的地方住、重新“贿赂”新同事以搞好关系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单位发放年终奖金都是以员工的任职年限为标准,作为新人的你,年终奖自然会很微薄。
所以,就全面、长期的规划来看,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不断地更换工作,意味着眼下可能过得更宽裕,但也会由于不断更换新环境而需要更多的花费。实际上,薪资收入的高低不能代表财富的多少,目前赚较少的钱不见得就不能积累财富,财富的积累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此外,如果跳槽不成功的话,还有一笔成本值得我们细细来计算。
小林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公司,职务是销售总监,董事会还应承了一定的期权,临行前,他在同事面前信誓旦旦,准备大展宏图。结果不久后,他又告诉同事,他要离开那家新公司了,理由是那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实在太差,而且他不适应权力斗争。同事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办?他说在家里等着原来的公司找他回去,因为在那里的业绩很好,而且走时公司是极力挽留的。
“好马不吃回头草”,因为在经济学看来,回头也是成本。首先,你怎么解释你跳槽这件事呢?想办法把这件事说清楚,是一笔成本;其次,“离婚”之后再“复婚”,身价是不是要降一些,这又是一笔成本;第三,回去之后要重新恢复信任,还得有时间,这还是一笔成本。既然又付出了这么多的成本,今后若要再自由地选择,就更困难了,因为再选择的成本会越来越大,所以,跳槽确实要慎之又慎。
经济学告诉我们:当收益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间作大小的比较;而成本一定的时候,人们则往往将成本与收益作比较,以此来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当然,谈到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往往事实上的成本总是比预期得多,而收益却总是比预期得少,这是在所难免的,否则,生活中就没有失败和失意了。
从我们一生来讲,我们生命中所包含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成本。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很重,因为无所作为就是成本,所以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获得人生收益的机会,才能弥补上时间成本的损失。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机会永远只垂青于追逐它的人。追逐自由,追逐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当我们赢得了自由之后,我们必定要为自由付出一定的代价——机会成本,这里不妨反用一位哲人的话:上帝在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也关闭了一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