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礼仪
内在个性和习惯造就非凡少年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孩子来说,好的个性、习惯的塑造比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为重要,因为好的个性和习惯能够让孩子的“内在美”更充分、更深刻地体现出来,而这种内在美正是孩子个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孩子一生成功的基础。换言之,当我们的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内在个性和习惯,那么他们就等于具备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礼仪,这将为孩子一生的道路做好坚实的铺垫。
在“规矩”范围内做事,是良好礼仪规范的要素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将这一点运用到教育孩子方面同样适用。试想,一个不懂得礼仪规范的孩子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而且其自身也会因为不懂规矩而难以成长、成才,乃至成功。
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小绅士、小淑女,那么就该具有一个治家规范,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家里有一些规矩人人要做到,比如,早上见面问声好,晚上临睡前道声晚安;离家外出或者回家的时候都跟家里人打招呼;需要带伙伴回家,事先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对待他人要礼貌;在公共场所要文明,等等。
这些内容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逐一阐释,希望家长们都能借鉴其中的方法和别人的经验,为培养一个文明礼貌、讲究礼仪的好孩子做出自己的努力。
美国一位著名的基督教界的领袖富兰克林·格雷厄姆是国际性基督教救济机构性质的撒玛利亚慈善基金会的主席,他的父亲比利·格雷厄姆曾是美国好几界总统的参谋。
格雷厄姆不但在事业上取得了如此成就,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毫不逊色。
他为孩子设立了一定的家庭规范,而这些规范都出自他的内心,并且他都以身作则,从来不搞双重标准。
老格雷厄姆本人主张身体力行,他从不在公开场合说一套,私下里做一套,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可以说,老格雷厄姆是小格雷厄姆一生的榜样。小格雷厄姆后来深情地回忆他的父亲:“父亲并不纵容我们的淘气胡闹,他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但我们却知道他心底诚实,因而深深尊重他。”
事例中,富兰克林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了“标杆”,让孩子在“规矩”的范畴内行事。同样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可以并且有必要为预防和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坏行为制定一些家庭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亲制定家规是一种对孩子的约束力量,将有助于孩子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1.家规要严肃但不失公正
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往往在家规中表现得严肃有余而公正不足,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们在制定家规时一定要先考虑公平、公正的原则。家长要先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帮孩子理解家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孩子才会从心眼里接纳你的观点,进而让自己成为遵循规则、成为执行规则的好孩子。
2.家规要体现民主,并富有情趣
孩子对于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所以,为了吊起孩子的胃口,我们在设定家规的时候,要尽量用直观、形象的方式给孩子讲明道理,比如告诉他玩具玩完后收放整齐,这样等下次再玩的时候才方便;或者打架骂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每个人都不喜欢和爱打骂人的孩子一起玩。
3.用奖惩的方法来约束孩子
对孩子设立奖惩机制,会有助于增强他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对孩子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大学,而父母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之一,要想培养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孩子,单纯的爱的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搭配铁的纪律,给孩子关爱的同时,对他进行奖惩来约束。
大方得体的孩子不会轻易被情绪控制
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大方得体、自自然然。如果遇到孩子发脾气,或者情绪激动,做家长的也会觉得脸面无光,甚至异常气愤,觉得这样的孩子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让家长束手无策。
我们大人常说“修身养性”,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对情绪的控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情绪的疏导同样重要。不可否认,谁都不会一直被好情绪包围,不被坏情绪侵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快乐、幸福与烦恼的。有些人之所以整天总是乐呵呵的,似乎没什么愁事儿,其实那不过是人家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罢了。而这,也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慢慢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孩子自身意志发展的标志,更是孩子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某商店要招聘一个助理,店主人便在门口贴了张特别的广告,上面写道:“本店欲招聘一位能够自我克制的男士。”
看出来了吧,这个广告中有一个词叫“自我克制”,这样的招聘条件实在是不多见。于是,很多人带着好奇之心前来观望,自然也引来了不少求职者。
前来求职的人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内容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求职过程:
汤姆坐到店主人面前后,面试开始了。
“您可以阅读一段文字吗?”
“可以的,先生。”
“那请您读一读这一段,好吗?”说着,店主把一张报纸放在汤姆的面前。
“好的,先生。”
“那我再问一下,您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
“没问题的,先生。”
“很好,那请跟我来。”店主把汤姆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
只见店主把这张报纸递到汤姆手中,上面的内容就是刚刚要求汤姆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接下来,汤姆开始阅读,可是还没读完一句话,店主就放出了五六只可爱的小狗,小狗们跑到汤姆的脚边蹿上跳下的。
汤姆并没有因为小狗的侵扰而中断阅读,他在不受小狗诱惑的前提下,一口气将材料全部读完了。此前,已经有70个人失败了。汤姆作为第71个应聘者,被成功聘用。
这样的招聘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值得我们学习。它让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较强的驾驭情绪的能力,汤姆才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赢得面试官的信任。
由此可见,驾驭情绪对一个人来讲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自我驾驭情绪能力,是一个人大方自然、淡定沉稳的表现。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孩子真正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1.延迟满足,不要让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急躁性格。相反,如果能够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学会克制。比如,当孩子想买某个很喜欢的玩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推后一段时间再给他买。当然,这种暂时的拒绝不能太生硬,而应选择一种温和的、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如此,就是一种对孩子自制力很好的锻炼方式。
2.通过日常生活来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正是这些小事,是训练和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生活规律的保障。同时,这也是一种自制力的训练。比如,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用餐、什么时候该到学校。长期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逐渐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
3.父母要做好表率,保持情绪稳定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早已不言而喻,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必须先善于控制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如,父母不要随便发牢骚,抱怨这、抱怨那,也不要只顾玩,不顾家,否则,孩子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让自己成为一个乱发牢骚、不能克制自己的人。
乱发脾气的孩子没礼貌
家长陪着孩子的时候,往往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二是孩子乱发脾气。当孩子像小火药桶一样大发脾气,家长的心情也会跟着烦躁起来,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面对一个乱发脾气的孩子,常常让家长感到羞愧,担心别人暗地里说自己的孩子缺乏教养。
那么,孩子的脾气到底能不能改正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造成孩子“暴脾气”的原因有很多:娇生惯养、不受重视、经常受打骂,等等。家长要做的,就是改善这些不科学的教养方式。
昭昭是个7岁的男孩,别看年纪不大,脾气却不小。
有一天,昭昭睡醒午觉后,想起来睡前玩过的一个游戏,他还想继续玩。可当他走到小桌子旁,却发现什么也没有了,自己“过家家”用的小盘子、小碗,还有“看书”的小熊、在小车里躺着的小兔兔都不见了。
顿时,昭昭大发雷霆,一边打着妈妈一边嚷着:“你讨厌,你讨厌,谁让你把我的过家家给破坏了,你赔我!”妈妈叹了口气,她本以为自己帮孩子收拾了玩具,会让孩子感激自己呢,结果却引来儿子一通乱吼。
妈妈很生气,就批评了昭昭,谁知昭昭并不接受,依旧我行我素。
虽然在家里和妈妈如此,但是在学校里,昭昭的乱发脾气就不那么“好使”了,因为小朋友们都是平等的,他发脾气,不但没有人怕他,而且还会远离他,让他受到孤立。
像昭昭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还有不少,有的甚至比昭昭还要过分。可能家长们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火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孩子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乱发脾气的孩子常常希望别人都顺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别人不赞同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大发雷霆。孩子的乱发脾气,会让人觉得他过于情绪化及缺乏教养,进而不愿意和他交往,显然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因此,对于乱发脾气的孩子,家长有必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疏通,来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1.帮孩子转移注意力
家长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心情不好,就越容易想不好的事。其实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发脾气,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气”上。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想办法帮孩子转移注意力的话,那么他的情绪就自然会有所缓解,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而哭闹,那么你可抱起他到屋外走走看看,一方面安抚情绪,另一方面也借外面的事物转移注意力。
2.让孩子学会冷静看待问题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在发脾气前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在很生气的时候,先从“1”数到“10”,这样会让情绪慢慢“溜走”,也就避免了产生不良的后果。另外,如果孩子没能控制住而发了脾气,那么家长可以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让他自己静下心想一想是不是值得发怒,然后再帮助孩子找出烦恼的根源,这都有利于孩子缓解不良情绪。
3.为孩子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孩子发脾气,归根到底是因为心里有愤怒,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不顺心时,带他们出去走一走,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是找个好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以此排解内心的烦躁。
4.和孩子“约法三章”
为孩子制定规则,这是规避他发脾气的重要手段,例如,父母可以规定孩子一个月只能吃两次快餐,如果超过两次,下个月就不能再吃了,甚至父母还可以把规则写到纸上,挂在房间中的“公告栏”里,一旦他乱发脾气,就让他看看自己的承诺。要知道,孩子多是好面子的,他们不愿做一个不诚信的人,因此自然会让脾气有所收敛。
任性胡为会让孩子远离文明礼貌
当孩子表现出喜怒无常、做事不自觉、不听父母劝告的现象时,会让我们觉得“头大”:这样的孩子真让人无奈!这样的孩子将来可怎么办呀!
可是父母是否想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曾经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和引导?孩子这种缺乏自制力的任性胡为的行为是天生的吗?
8岁的琭琭闹着让妈妈带他去海洋馆玩,可是妈妈早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去不成了,于是妈妈对琭琭说:“妈妈今天有事,改天再带你去,好吗?”
琭琭一脸的不高兴,嘟着嘴走开了,但琭琭走开没几分钟,就又来到妈妈身边,缠着妈妈带他去海洋馆:“妈妈,带我去吧,我就是想去看海豚表演。”
妈妈安抚道:“今天妈妈有比较重要的事,真的不能带你去,等妈妈一有时间,就会带你去的,不信拉勾勾!”
琭琭并不买妈妈的账,依然不依不饶地闹着:“我就是要去,我一定要去,不去不行!”
见儿子闹得越来越凶,妈妈觉得苗头不对,看来非要大闹一场不可了,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
于是,妈妈不再理睬琭琭,而是径直走进卧室,把门锁上。琭琭一看这阵势,知道妈妈要惩罚自己了,于是大哭起来,可任凭他怎么哭闹,妈妈就是不开门、不理他。
大概过了一刻钟的工夫,妈妈听着外面没动静了,就悄悄地打开房门走出去,结果看见琭琭正在自己的房间里画画呢。见到妈妈后,琭琭抬起头看了一眼,妈妈对他赞许地微笑了一下,然后走开了。
事例中琭琭的任性行为,或许很多家长都从自己孩子的身上感受过。实际上,任性是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身上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孩子要挟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给家长带来苦恼。
对于孩子的表现,大人多是表示无奈,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赶快结束这种情绪,就采取妥协退让的策略,答应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长会用恶狠狠的语言教训孩子,但却很少有家长能像故事中的琭琭妈妈这样懂得“对付”孩子的任性。
任性行为虽然不是天生,但却是在孩子最初的成长过程中就具有某些形成任性的“条件”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父母们还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和任性不沾边的好孩子。
1.不要轻易地对孩子妥协
有些时候,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父母往往顾及脸面而向孩子的任性行为妥协。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无法无天,所以,作为父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的“厉害”——不会轻易纵容自己,于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弃自己的要求了。
2.父母必须做到有令必行
很多父母往往是嘴上勤,行动上懒,他们给孩子制定这样或者那样的“制度”,但对于具体的执行情况却常常大开绿灯,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爸爸妈妈说的话可听可不听,因为不听也不会有什么后果。
由此看来,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得做到有令必行,做个坚定的家长。
3.别“配合”孩子,及时撤离
很多孩子表现得任性,往往是父母无意识中助长的。因为你越是注意他,他就表现越强烈,所以,当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来提要求或者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时地撤离“战场”。或许有的父母觉得这样做有些“绝情”,也有些不负责任,让孩子自行其是,父母不去纠正他的行为,而是“躲”起来。
不说大话空话,谦虚的孩子有教养
如果留意一下,家长们会发现,现在有些孩子特别喜欢显摆,自己有一点儿小成绩,就骄傲得不行;有些孩子好胜心很强,总是喜欢事事争个输赢;有些孩子爱慕虚荣,往往喜欢不懂装懂……显然,这些孩子早已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训诫抛诸脑后,而这样的表现给周围人的感觉自然是缺乏礼仪和修养的。
我们都知道,不管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也不管对于成功者还是尚未成功的人来说,谦虚都是一项积极有力的特质,它可以让我们的精神、思想和物质得到不断地提升。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别人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看到自己的缺点,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也才能让他离成功越来越近。
一位教育专家培养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儿子,可是他的孩子却一直非常谦虚。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呢?
原来,这位教育专家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即使在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也会有所保留地表扬孩子。因为他知道,如果孩子各方面表现不理想,那么较多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他增强自信心,但是自己的孩子太优秀了,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禁不起表扬的。一旦表扬过多,就会导致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为此,他平时尽量少表扬孩子,而是经常指出他的不足。
孩子拥有怎样的品质大多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事例中的这位教育专家不但培养了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儿子,更重要的是他让孩子养成了谦虚的好品质。这对于孩子将来更好地成长、成才将大有裨益。
毋庸置疑,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孩子成才、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孩子奔向成才、成功的旅途中,一旦有某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而只有那些谦虚的孩子才会时刻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更广泛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大脑、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路更加开阔。
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懂礼仪,并最终能够走向成功的人,那么家长们就要从小培养孩子谦虚的品质,让孩子戒骄戒躁,在谦虚中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取得进步。
1.让孩子正确面对批评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容不得别人半点儿批评,但是家长们得清楚,只有能够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孩子才会赢得周围人的喜爱和信赖。
同时,我们还要让孩子知道,他所受到的批评往往是因为他的某种缺点导致的,他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不断完善和进步。
2.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自我
如果一个孩子常常高估自己,认为谁都不如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总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所以,家长们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就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
3.常给孩子讲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
孩子们大多喜欢听故事,家长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多给孩子讲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以此对孩子进行激励,让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和很多人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没有理由不谦虚一些。
害羞、扭捏都不是好的个性展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大方方的,如果孩子害羞、扭捏,在外面遇到邻居、父母的朋友等连声招呼都不敢主动打,会让父母觉得有些尴尬,而孩子本身也似乎显得不太懂礼貌。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诉苦:我家孩子平时表现得很不错,唱歌跳舞样样拿得出手,可是一到外人面前就蔫儿了,表现得非常害羞、非常拘禁,有时候因为不和该打招呼的人打招呼而显得缺乏教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让他改变一下,真是急死人了。
为此,家长们无不渴望着害羞、扭捏等性格特质赶紧远离自己的孩子,家长们也都希望帮孩子找到其中的根源,揭掉孩子害羞的“面纱”,让孩子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都能够大大方方起来。
金至宝是个刚上小学的男孩,一直以来都表现得很害羞。起初,主要由姥姥陪伴他,很少和小伙伴交往。姥姥很着急,就会数落孩子:没见过这么害羞的男孩子,你就不能和别人一起玩玩吗?跟个大姑娘似的,太腼腆了,长大了估计也会很难和别人打交道……
在姥姥的“刺激”下,金至宝的害羞性格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
一直忙于工作的金至宝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特意找到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把大致的情况和专家反映了一下。专家告诉她,在我们的周围的确有很多孩子都有腼腆、害羞的表现,如果单纯从医学角度来分析羞怯心理的话,羞怯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源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后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专家指出,金至宝的问题一方面是自己本身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和姥姥平时的教育也有关。他希望以后对于金至宝害羞的问题换一种引导方式,比如以鼓励为主,同时做到尊重孩子,多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或者多带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等等。
随后的一段时间,金至宝妈妈照着专家的话去做了,果然,不到半年,金至宝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这让一家人开心不已。
正如专家所说,害羞这种性格特征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只不过害羞的程度不同罢了。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害羞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希望家长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避免自己为孩子创造害羞的“条件”。
首先是先天因素。孩子如果先天就是内向性格,本身气质就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说起话来总是轻声细语,见到不熟悉的人就会不自在,脸红耳热,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也思前想后。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比如上述事例中金至宝的姥姥,她尽管清楚孩子容易害羞,但是责备孩子的做法会让孩子更为尴尬和不满,这样孩子就会习惯性地害羞,缺乏自信心。可以想象,一个常被指责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变得开朗大方呢?
既然如此,父母就需要参考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学习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引导自己的孩子逐渐告别害羞和腼腆,让他们落落大方起来。
1.家有害羞的孩子,父母不要太着急
害羞的孩子适应环境、抵抗挫折的能力本来就比落落大方的孩子要差,如果父母还表现出急躁、反感的态度的话,那么更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因此,家长们要想改变孩子的害羞特质,还需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父母不必强迫孩子一定去做,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的紧张加剧,将来很可能还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如果孩子见到邻居朋友,不愿意称呼对方,家长也不要强迫孩子非得让他跟人打招呼,那样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
2.多给予鼓励,孩子的胆子才会大起来
一旦发现孩子有害羞的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并耐心地给予鼓励和安慰,例如,孩子见到爸爸的朋友王叔叔不敢打招呼,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这是第一次见王叔叔,紧张点儿是难免的,因为谁在第一次见面时都会紧张,以后和叔叔熟悉了,你一定会表现得更好。”通过家长这样的鼓励,孩子就不会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而自责和羞愤,而是会增强自信。长期如此,那么孩子的害羞情绪自然会消除掉。
3.让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人的情绪反应和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孩子能够多进行户外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神经系统的适应力和敏锐力。那些性格内向、气质为黏液质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脆弱的神经,当遇到陌生人或者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就容易害羞。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能多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那么孩子的体质就会得到增强,过度的神经反应就会得到一定的缓和,害羞的程度也自然就会减轻了。
良好的时间概念也是孩子应具备的礼仪规范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错愕:良好的时间概念,也是孩子需要具备的礼仪规范吗?
没错。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对于时间毫无概念,那么他就会没有生活规律,作息、做事、学习、活动等都会杂乱无章、拖拖拉拉,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体现出礼仪修养呢?
所以说,若想培养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好孩子,那么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善于利用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5岁多的颦颦每天上幼儿园之前,都要和妈妈进行一场“内战”。妈妈催促她赶紧刷牙洗脸、换衣服和鞋子,颦颦则慢慢腾腾,注意力也经常被转移到别处。妈妈就冲着颦颦大喊,颦颦要么气鼓鼓地不予理睬,要么和妈妈对抗。如果妈妈再严厉一点儿,颦颦就会很不情愿地表面上答应,而行动并没有跟上,依然是磨磨蹭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进行这样一番“较量”,结果经常是颦颦上幼儿园迟到,颦颦妈上班迟到。对此,颦颦妈很无奈,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
拖拉、磨蹭等行为习惯,是世界性的儿童行为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需要有耐心和方法,逐步使孩子树立时间观念。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几点方法,家长还可以采取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法,例如,在孩子磨蹭的时候,家长可以说:“你的好朋友琳琳现在已经到幼儿园了吧,她今天洗脸刷牙肯定都比较快”,或者“昨天遇到鹏鹏的妈妈,她说鹏鹏上幼儿园迟到了,就是因为没有快点儿换衣服和鞋子。”
诚然,“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相当重要的概念较难通过口头告知的方式让孩子从中得到启发。父母只得多费点儿心,配合孩子的成长,利用他所熟知的事物联结时间观念,帮助他了解时间的意义。
1.教育孩子学会集中精力做事
有的孩子做事情时三心二意,甚至边玩边干,这是最浪费时间的。家长应教育孩子明白,做事就做事,玩就是玩,而且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不可一心二用,为此,家长要指导孩子养成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习惯。
2.让孩子品尝耽误时间的苦果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这些毛病与家长的娇惯有很大的关系。为此,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承担某些消极的后果,一旦孩子亲自品尝到耽误时间的苦果,心里自然会不舒服,自然会汲取教训,今后重犯的可能性就少了。这种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惩罚”法。
3.善用计时器,让孩子告别拖拖拉拉
假如需要特别强调时间的段落性,家长可选用孩子较感兴趣的计时物品,如小闹钟、手机等设定游戏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当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就要进行其他的活动。选用这些计时器,一方面可以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另一方面孩子配合度较高,而在孩子表现良好或主动准备或收拾物品时,家长别忘了给予肯定,鼓励他保持下来。
4.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及模仿的范本,因此家长的生活安排对孩子必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如果作息混乱,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孩子自然会效仿父母,因此若要培养孩子珍惜和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父母首先得做好表率,以身作则。
公德意识体现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
公德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缺乏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学校里就餐时,不是按照平均分配来取食物,而是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多拿什么,把自己不喜欢吃的留给别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明明身边站着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也假装没看见,不给人家让座;还有的孩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区域乱贴乱画、乱喊、乱叫等,这些都是孩子缺乏公德意识的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我们的陪伴下,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的话,那么当他处于社会环境中时,就会被人们所厌恶和鄙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吗?
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茗茗和妈妈一起乘坐公交车,上车买票后,茗茗像往常一样,把车票紧紧地握在手里,好等到下车的时候丢到垃圾桶中。
路上,茗茗正和妈妈聊天的时候,发现旁边的一个将要下车的叔叔,把刚才买的车票撕碎了,然后丢在车厢里。看到这一幕,茗茗向妈妈使了个眼色,妈妈会意了。
下车后,妈妈和茗茗聊天,妈妈说:“刚才那个叔叔的做法你看到了是吧?”茗茗说:“是呀,那个叔叔怎么这么没公德意识?在车厢里就丢车票,真不应该。”妈妈说:“还是我们的茗茗懂事,那个叔叔很可能从小就没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吧。”
一边说着,娘儿俩一边向不远处的学校走去。
看得出,事例中的茗茗在妈妈的良好教育下培养了良好的公德意识,而那个随手扔车票的叔叔在这一点上都不如一个小孩子。而这,又能怪谁呢?
当我们在一些人身上注意到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时,总是会摇摇头,说一声“真没教养”,甚至有时候人们会像事例中茗茗的妈妈那样,把矛头指向对方的父母:如果家长给予良好的教育,或许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好习惯,也就不会如此了。
没错,孩子之所以如此,的确离不开父母教育的影响。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正是这个道理。
或许这些父母不知道,社会公德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孩子具备了公德意识,那他就会在众人面前以一个有修养的形象出现,而这对于他的人际关系及将来的成才成功都将起到巨大作用,所以说,父母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1.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培养公德意识,做到并不难,而许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从不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开始的。
2.让孩子懂得爱护公共财物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培养他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比如,在外面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画乱刻。在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当发现破坏文物、损害公共财物等现象表示义愤,进行批评,这样,孩子就会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相应地,他就会懂得爱护学校里的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等等。
3.教导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有的孩子当进入公共场合就跟“发疯”似的,处处搞破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比如,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等地方,一定要按照顺序进出,不损害、不破坏,按规定办事。当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我们还应鼓励孩子对其进行劝阻。
4.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导和教育,只会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为了让孩子遵纪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条文都搬过来念一念。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概念和意识,比如,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地庇护;当孩子破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不可以那样做;当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日积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撒谎是不文明的行为,一定要让孩子远离
孩子撒谎实在是一件让大人头疼的事,也是对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利的行为。不管多大多小的谎言,都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你纵容他一次,那么他心里就容易形成“撒谎可以蒙混过关”的错误意识,逐渐地,孩子就会形成爱撒谎的不良习惯。
由于孩子对于意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不懂得谎言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人格的概念内涵。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家长先不要批评指责,而应该用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并让他知道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做。
8岁的嘉嘉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但也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周末的一天,妈妈有事要出门,交代嘉嘉自己在家要乖乖做作业。
可就在妈妈走后不久,顽皮的嘉嘉就坐不住了,翻出妈妈的花裙子来穿在身上,又拿出妈妈的化妆品在脸上凃来涂去。可是,由于不小心,嘉嘉将花裙子挂了个洞。她心想,这可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裙子啊,现在被我弄破了,妈妈一定会生气的。
但是紧接着,嘉嘉就想出来了应对策略,她把小狗唠唠抱进了屋里,并把身上的裙子脱下来放在了唠唠身边,自己就跑去和小伙伴们玩了,直到天黑才回家。
一进家门,嘉嘉就对妈妈说饿了,要吃好吃的。
当妈妈问起花裙子是怎么回事时,嘉嘉撒了个谎,她说是小狗唠唠咬破的。
妈妈接着说:“是吗?怪不得妈妈回来时,见它趴在妈妈的房间里。妈妈不喜欢爱撒谎的唠唠,那妈妈就罚唠唠今天没有晚饭吃吧!”
虽然自己顺利地将罪过转嫁到小狗身上,但嘉嘉心里并不舒坦,因为是她犯下的错误导致小狗没饭吃。想着想着,嘉嘉便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嘉嘉不该弄破花裙子的,对不起。”
妈妈见女儿承认了错误,温柔地拍了拍她的后背说道:“妈妈真高兴嘉嘉能说实话,说真话的孩子才是最懂礼貌的,也才是最漂亮的。”
事例中的嘉嘉是由于胆怯而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幸好妈妈巧妙地让嘉嘉说出了实话。试想,如果妈妈在嘉嘉把责任推给小狗时严厉地斥责女儿说谎时,那么嘉嘉的心里会怎么想?当她再次做错事的时候,是不是会因为恐惧而继续编造谎言呢?
由此可见,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家长在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上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切不可一味地责骂和体罚。那样的话,非但孩子会有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且还会有碍亲子关系的建立。
1.学会信任自己的孩子
家长要慎用“谎言”这个字眼,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很容易让孩子背上心理负担,导致他以后习惯性地撒谎,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可以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感,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2.及时制止孩子有目的地撒谎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无条件地放任自流,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家长就要及时地、明确地指出他的这一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
3.为孩子树立一个言行一致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动作,吸收父母的思想,学习父母待人处世的态度,所以,家长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注意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榜样。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的孩子人人爱
上学的路上,孩子的肩上空空的,书包背在家长的背上;孩子的鞋带松开,蹲下来系鞋带的不是孩子,而是年老的祖父;陪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大人们手里却经常为孩子拿着各种玩具……
上述这样一些场景常常映入我们的视线。这充分表明,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方面舍不得放手,将那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也统统包揽过来。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而且,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受人欣赏和尊敬的,人们会觉得他们缺乏教养、不懂礼貌。更糟糕的是,家长这种“不放手”的行为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显然,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6岁的添添总想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去厨房洗碗池里洗碗,或者拿着杯子到饮水机前接水。可是每当他“蠢蠢欲动”的时候,一旁的家长就赶紧制止,并把他所需要的统统做好。
还有一位妈妈,年近40岁的她每天背着10岁的儿子上下学,直到离在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由于担心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
壮壮的爸爸更“厉害”,由于儿子从小就很少自己吃饭,为此,连幼儿园都没去上。到了6岁多上小学了,壮壮的爸爸居然每天中午偷偷溜进教室,为儿子喂饭。
这样的事例并不夸张,它们就活生生地上演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被家长呵护的孩子,长大后又能有什么独立自主的能力呢?父母手中的那根绳子什么时候才能放开呢?
无疑,这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渐产生了一种对家长或权威的依赖心理,以致成年以后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不能负担起选择、接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不用问,这是每个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让他独自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包揽、越俎代庖呢?
1.给予信任,相信孩子能够做好
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棵小弱苗,禁不住风吹雨打。尽管如此,但若不去经历一些风雨,那么孩子就会永远柔弱下去。其实,只要我们给予信任,相信孩子能把一些小事情做好,那么他就真的能够做好。即使孩子失败了,我们也不必责怪或者懊悔,而应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并给予指导,那么这和包办代替则不是一码事了。
2.有所保留,对孩子的爱“打个折扣”
很多家长总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多做一点是一点,因为这样孩子自己就会少承担一些。可是不要忘了,即使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辈子。只有早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当孩子的小衣服脏了,妈妈不必马上拿过来帮他洗干净,而应让孩子自己洗;洗好的衣服晒干了,同样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叠。只有父母有所保留,对孩子的爱“打个折扣”,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3.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如果总是有家长这根“拐棍”,那么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难消失,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有教养的孩子,那么父母一定不要纵容,而应努力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比如,当孩子无法把一盆水端走的话,家长可以提醒:“‘2’可以分成两个‘1’,那么一大盆水是不是可以分成两小盆水呢?”通过父母的引导,孩子会逐渐养成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的习惯。长此以往,他的判断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会增强。
让孩子告别忌妒,心胸开阔的孩子才讨喜
说到忌妒,家长朋友们都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人家所取得的成就后,心里就像爬满了虫子,非常不舒服。在这些人看来,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这样的成就和优势,而除了他自己之外,别人是没有资格如此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忌妒”。
忌妒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情绪,几乎没有人会不忌妒。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1岁左右的婴儿在看到自己的妈妈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再略微大一点儿的时候,就不允许自己的爸爸妈妈抱其他的小朋友,否则就哭闹着要爸爸妈妈抱。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忌妒心理会更强,比如当他发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更漂亮,骑的童车更新颖时,就会感到不愉快。待到上学以后,有的孩子甚至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
虽然说忌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但如果忌妒情绪过多过强,久而久之,它就可以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辛俏柔是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女生,刚刚上了幼儿园的她就博得老师的喜爱。班里有什么事,老师都愿意让她去做,聪明的辛俏柔每次都做得很好。为此,辛俏柔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杨,同时也引来小朋友们羡慕的目光。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辛俏柔的妈妈发现女儿回家后总是把小嘴嘟得高高的,不爱唱也不爱跳,一脸的不高兴。通过询问,妈妈才知道,原来,辛俏柔是因为老师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生闷气。妈妈还发现,如果她抱抱或亲亲辛俏柔姑姑家的小表弟,辛俏柔就会又哭又喊:“妈妈不要!我不要妈妈这样!”这时,妈妈才意识到辛俏柔的忌妒心太强了。
在辛俏柔身上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很强的儿童忌妒心理。她为了让自己比别人突出、优越,使自己永远处于中心地位,便让忌妒的情绪包围了自己。
对于孩子这种忌妒情绪过强的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话,那么当他长大成人走上社会之后,便会因别人的成功而使自己很苦闷,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仇恨。这样的人显然是心胸狭隘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忌妒行为过强时,一定要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
1.引导孩子正确竞争
当孩子的忌妒心理产生后,父母不妨把它引导到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上来。为此,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生气是没有用的,而真正能让自己出人头地的是激发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手展开竞赛。
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那些成功的孩子身上肯定有许多优点是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只有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2.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忌妒
当时机合适的时候,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不光是他们会忌妒,爸爸妈妈也不例外,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当他和爸爸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时候,妈妈也会忌妒,但是妈妈不会因此而乱发脾气或者感到难过。另外,父母还可以列举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心情,比如,当弟弟抱怨自己不能和姐姐一样参加滑轮班的时候,父母就告诉儿子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父母可以说:“宝宝,你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姥姥与姥爷从来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邻居家的哥哥姐姐却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说多不公平!”
这样的故事会让孩子明白,原来妈妈也会忌妒,这时候父母便可告诉孩子,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得到和别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只能学会接受。
3.帮助孩子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孩子的忌妒往往来源于自己不能和他人得到同样的待遇,这时如果父母能够诱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缓解忌妒的心理,还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比如,当你的孩子抱怨别的父母都来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而你却没来,你可以在家里给孩子专门搞一次“活动”,这样一来,孩子就明白了家长实际上是关注自己的,那么他对其他同学的忌妒情绪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彬彬有礼的小绅士是怎样“炼”成的
“现在的孩子都太娇惯了,个个跟‘小皇帝’、‘小公主’似的,这让他们非常淘气,动作粗鲁,还具有攻击性。我们家孩子平时还算乖巧懂事,可要是赶上他情绪不好,稍微有点事儿就乱发脾气,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育儿论坛里,一位妈妈这样发着感慨。
还有一位名为“家有淘气鬼”的妈妈也诉苦说:“我家那个孩子,现在都八九岁了,还是走路莽莽撞撞,不是磕破这儿,就是碰到那儿,浑身没有一点伤都没有的时候。”
在这位妈妈后面还有一位爸爸也跟帖道:“我家孩子也差不多,你告诉他要举止得体,可他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照样张牙舞爪。”
看得出,家长们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得体的举止,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可是孩子们却距离这一标准尚远。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该怎么解决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看看壮壮的爸爸是怎么塑造“小绅士”的。
壮壮是个11岁的小少年,他聪明活泼、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孩子。而更让老师和家长欣慰的,是壮壮一直以来所体现出来的绅士般的风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或者在其他公共场所,壮壮一向温和说话,从不乱发脾气,也不大吼大叫,对待别人都是彬彬有礼。熟悉的人都说,看壮壮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个小大人。很多家长还为此向壮壮的父母“取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壮壮一样。
没错,壮壮之所以如此“绅士”,主要还是得益于父母对他的培养和教育。据壮壮的爸爸妈妈介绍,壮壮虽然是独生子,但在家里从没有“小皇帝”一般的待遇,而是和家人一样,吃东西平均分,家务活一起做。做律师的爸爸和做编辑的妈妈除了给儿子讲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故事,更会以身作则,为儿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看得出,事例中的壮壮生活在一个“民主”、“平等”和有着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中,这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彬彬有礼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家长的骄傲,成为同龄孩子的榜样,这一点是值得家长朋友们学习和借鉴的。
记得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就是礼仪修养,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不但对孩子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可以说,一个有良好礼仪修养的孩子才会具备好的品性,才会取得良好的发展。
其实,生活中的现实事例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着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的人,他们通常有着更圆融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周围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这些人也会因此更容易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为什么会如此呢?实际上不难理解,这是因为那些言行举止得体的人往往非常谦虚谨慎,从不装腔作势,更不会夸夸其谈、招摇过市,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内在品质,不愠不火。
要知道,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就好比促成人际交往的“黏合剂”和“润滑油”,它能用自己特有的力量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顺利融洽。
1.让孩子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
有的孩子没有礼貌,并不是他们的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尊重他人,也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尊重,例如,我们常见到一些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随随便便,就和在自己家里一样,而其中应该有的区别他们并不知道,这就需要家长多给予引导,告诉孩子礼貌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另外,家长还有必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比如,在外面不要穿拖鞋和背心;穿衣打扮要尽可能整洁大方,不要敞开扣子露出胸脯;不要戴着手套和别人握手;吃饭时不要让嘴巴发出太大的响声;走路要挺胸抬头,不要弯腰驼背,等等。
2.告诉孩子,不给伙伴乱扣“帽子”
一些孩子喜欢给伙伴们起外号,有的外号还带有贬损或者侮辱之意。对此,家长们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理,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比如,如果你听到孩子喊伙伴“猪脑袋”,那么就立即对他进行处罚,并告诉他:“这样的词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我希望你以后要记住。”平时,父母还要时常跟孩子交流,告诉他与人为善是生活准则之一,不要给伙伴乱扣“帽子”。
3.引导孩子让讲礼貌成为习惯
在平时的举止中,最重要的就是讲礼貌,它是我们表达同情心的方法之一。懂礼貌的孩子会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长期坚持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