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被人看不起,为人所不齿,甚至沦落到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境地。换句话说,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道德沦丧。
道德二字里暗含着得与失的极端性辩证关系,跨越道德的底线,贪得一己之私,满足一时之欲,却可曾想过会失去万人之信,葬送一世前程。道德沦丧不但害国家,害社会,害他人,而且也同时害了自己,害了自己的名声,害了自己的前程,甚至害了自己的生命。
看看那些深陷道德洼地的人们吧,看到了他们,也就看到了失败,看到了道德沦丧的可怕和可悲。
1.诚实是赢得信任的法宝
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接着讲更多的谎言,而且越讲会越离谱,破绽百出,听的人就不再相信他,他演的戏也就有始无终了。
诚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一颗诚实的心去对待,因为诚实是立身之本。香港金利来公司曾经和一家报社联合举办一次活动,奖品是金利来领带。活动结束后,负责发放礼品的一位姓罗的女记者把剩下的三条领带交还给了金利来公司。这件小事却让金利来公司的总裁曾宪梓感动不已。几年后,金利来公司全面进入大陆市场,组建一个分公司。在招聘经理时,曾先生最先想到了那位记者。是的,我们不止一次地听人讲过诚实的益处,但是,我们也同样不止一次地听人讲过不诚实的教训。同诚实比起来,不诚实、谎言和欺骗便是道德上的洼地,人一旦堕入其中,就如同坠入深谷,很难爬上来,因为人们鄙夷的目光、谴责的话语,就足以像厚厚的土石将他埋进谷底。
美国一个著名的政治家给他的儿子写信说:“谎言来自卑鄙、虚荣、懦弱和道德的败坏。谎言最终会被揭穿,说谎者令人鄙视。没有正直、公平和高尚,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说谎的人迟早都会被发现,甚至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快。你真正的品格一定会为人所知晓,一定会受到公正的评价。”
一个人在火车上坐下后,把自己的包裹和行李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后来,车上人越来越多,车厢越来越拥挤。这时,有一位先生问他旁边的座位是否有人。他说:“有人,那人刚刚去了吸烟车厢,他一会儿就回来。你看,这些东西就是他的。”但这位先生怀疑他所说的话,就说:“好吧,我坐在这儿等他回来。”于是,这位先生把行李和包裹拿下来,放在了地板上和行李架上。这个人怒目而视,想说什么但说不出来。因为那位在吸烟车厢的人是他编造出来的。不久,这个人到站了,他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但那位先生说:“对不起,你说过这些行李是一个在吸烟车厢的人的。我有义务保护这些行李不被你拿走,因为你说这些行李不是你的。”这个人发怒了,他开始骂人,却不敢去碰那些行李。乘务员被叫来了,他听了这两个人的话后说:“那好吧,我来保管这些行李,我会把它放到这一站。如果没有人认领,那就是你的。”乘务员对着那个为了占座位而否认是自己行李的人说。在乘客们的哄笑声和鼓掌声中,这个人没带行李就灰溜溜地下了车。他刚下车,火车就开动了。第二天,他拿到了自己的行李。为了霸占一个不属于他的座位,他撒谎了,为此他受到了惩罚。
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接着讲更多的谎言,而且越讲会越离谱,破绽百出,听的人就不再相信他,他演的戏也就有始无终了。
如果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就有坚定的意志,保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完全真实的,他的每一个诺言都要兑现;如果他把自己的声誉看作无价之宝,觉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注视着他一样,他不能说一丝一毫的谎话;如果他在人生之初就有这样的立场,那么他会最终获得无尚的声誉,获得所有人的信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在南北战争中,当罗伯特·李将军在和一个军官讨论进军方向时,一个农民的儿子不经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原来他们军队要向葛底斯堡进军,而不是向哈里斯堡进军。这个孩子通过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总督阿廷。总督说:“如果我能知道这个男孩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愿意拿我的右手来交换。”一个下士说:“总督,我认识这个男孩,他不可能撒谎,他是个正直的人。”15分钟后,联邦军队行进到了葛底斯堡,获得了大捷。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贵的品格和认真的态度,要渴望真理。
如果人们在商业交易中都很真诚,讲真话,那么双方的合作就不会破裂。商业交易需要双方都做到正直诚实。当人们不再互相信任的时候,就永远不会达成交易了。无论是诚实的益处,还是不诚实的教训,都无一例外地告诉人们:人应该站在道德的峰峦而不应该滑向道德的洼地,这是人生在世为人处事最要紧的。
2.走出“看客”的包围圈
坚守道德就是在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共环境,事不关己是暂时的、相对的,唇亡齿寒才是必然的、绝对的。
不要认为遵守道德是自己作茧自缚,遵守和维护道德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
曾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常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会穿上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非常紧张,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的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了。
看了这一小段故事,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设想:假如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并不是没有机会逃掉。但是,每只猴子并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它们在反抗与躲闪的策略选择中,都选择了躲闪,抓到谁算谁倒霉,都宁愿苟且偷生,陷入“囚徒困境”。猴子们都成了“看客”,殊不知,今日的“看客”,可能就是明日的被宰者。猴子如此,人又如何呢?在美国波士顿树立的“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德国神父马丁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铭文,其表达的要旨,恰似上面的“待宰猴悲剧”: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就是心中只有我的悲剧,又假如:
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中,窃贼在公共场所明目张胆地行窃时,旁观者都看到了,却都不敢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被偷的人不是自己,何必多管闲事,又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受到伤害;而不多管闲事虽然没有收益,但也不受损失,那何必要多管闲事呢?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心理,结果,窃贼们更加肆无忌惮,在公共场所行窃屡屡得逞。
窃贼们通常团伙作案,在偷东西时会发出这样的“信号”:倘若谁多管闲事,就对谁大打出手!旁观者想,窃贼的威胁是可信的,因为假如个别旁观者多管闲事,而窃贼不对该旁观者大打出手的话,就会有更多的旁观者抓窃贼,窃贼将有可能被抓,那么,窃贼必然对该旁观者大打出手。旁观者的利害考量为:多管闲事,有可能被大打出手致伤;不多管闲事,无所得也无所失。对于旁观者而言,窃贼的威胁是可信的,所以旁观者的最优策略是“不多管闲事”;而对于窃贼来说,旁观者“不多管闲事”下的“不大打出手”策略是最优的选择。结果,经过这番博弈,窃贼偷东西时旁观者不多管闲事,窃贼不大打出手。
如此的群体不积极作为的结果会使社会风气恶化,偷窃行为猖獗而难以杜绝。对每个人来说,即使这一次被偷的不是你,但下次你被偷的概率增加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我们自己。长此以往,大家的处境比以前更差。
鲁迅先生在《药》里描绘了“看客”的丑态: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鲁迅先生将看客行为视为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坚守道德就是在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共环境,事不关己是暂时的、相对的,唇亡齿寒才是必然的、绝对的。
一天深夜,一位先生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经过一片丛林,他突然听到有人挣扎的喘息声,慌忙停下脚步,仔细地听。发现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人被袭击了!
他想,到底我该不该介入这个事件当中呢?他一面担心着自己的安危,一面诅咒着为什么今天晚上要选这条小路回家。假如自己也成为另一个牺牲者怎么办啊?是不是该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给警察就算了呢?
那个决定的过程好像永无止境,但实际上花不了几秒钟,而且听得出来那个女孩的呼吸挣扎声越来越微弱了。他决定一定要有所行动。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立刻冲到丛林后面,将歹徒从那个女人身边拉开。随后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团,倒在地上滚来滚去。最后,歹徒终于放弃,跳起来逃跑了。他气吁吁地爬起身来,那个蹲踞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和不停地发抖。他跟那女孩保持了一段距离,慢慢地说:“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
一段很长的沉默,她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
在这个故事当中,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去援助一个受侵袭的弱女子,结果他救回的是他自己的女儿!这个故事对那些见义不为的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实,拯救别人也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看客当不得!今天当看客,明天被人看,这被人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或者被宰杀,或者被偷窃,或者被强暴,总之,你今看别人什么,明天被别人看你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与“看客逻辑”。因果报应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分毫不爽。故此,我们务必要从这种道德洼地中走出,不当看客,那么救人即自救,助人如助己,就像那位救人的父亲那样,无意中却救下了自己的女儿。
维护正义与良知就是在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
3.良心是有意识地奉行道德
其实,在现实中即使有人做了没良心的缺德事,他也不会坦白的,他在人前也会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君子像,然而,道德是源于心的,不是挂在嘴上的,有德无德总会体现在行动上的。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甲乙二人斗殴,丙是目击者。
而当执法人员向丙了解情况时,丙却说是甲先动手。甲闻此,气得当面问丙:“你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一个小孩掉进了路旁水沟,正好某人路过此地,他虽耳闻呼救之声,却无动于衷,扬长而去。后面赶来的人冲着他嚷一句“还有没有良心!”便“扑通”一声,跳进水沟,将小孩救了出来。
超市里,A和一个营业员发生争执。营业员说:“你拿了货还未交钱。”A说:“我是先交钱后拿货。”二人争执不下。营业员明知A确实没交钱,但由于自己工作的疏忽,又无人作证,无可奈河,只好说一声:“那就凭良心吧!”
其实,在现实中即使有人做了没良心的缺德事,他也不会坦白的,他在人前也会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君子像,然而,道德是源于心的,不是挂在嘴上的,有德无德总会体现在行动上的。
生活中诸如“凭良心”、“要良心”、“昧良心”、“坏良心”、“有良心”、“没良心”之类的话时有所闻,“良心”成了人们评定好坏、区别善恶、分辨是非的一个道德标准。
什么是良心?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它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换句话说,良心是在由人的全部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中形成,并受其制约的。按其本质来说,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个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对自己的行为所负的道德责任,简言之,良心是有意识地奉行道德。”我们平常说的“良心”,即是说某人内心里有一个正确的区别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这样的道德观念,或者虽有这样的道德观念,却又不去实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则就是“没良心”以至于“昧良心”、“坏良心”了。
“没良心”、“昧良心”、“坏良心”,当然是很不好的。素日里人们所说的“缺德鬼”,大抵也就是这种“没良心”、“昧良心”的人。前面说的丙、某人和A之流,自然也属此类。唐代有个郑注,是很不要“良心”的。有个叫王守澄的监军,本来很痛恨他,但见面以后,经不住他拍马有术,三拍两拍,不仅对他的看法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还把他推荐给了唐文宗。这个攀高附贵的行家里手,到了皇帝那里,自然很快又得到了宠信。********,郑注便把王守澄举荐之恩忘到九霄云外。不仅如此,还竟然在皇帝面前大讲王守澄的坏话,以致使唐文宗下令让王守澄饮鸩自杀。由此看来,对这类没良心的,提高一点警惕,实在是大有必要。
有人说:“我是共产党员,不讲良心讲党性”,把党性和良心对立了起来。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什么是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