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翩翩到来。
成都——西南重镇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成都是中国最适宜休闲居住的城市之一五大都会之一。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杨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16处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等更是中外闻名。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孕育了“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更凭添了一份迷人的现代气息。
安阳——殷商古都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会处,下辖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代管林州市。总人口504.2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9.35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后,将殷地分封,安阳隶属卫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今安阳市北)隋唐时,此地称相州。明清时称彰德府。1952年,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为省辖市。
安阳是殷商王朝后期都城,甲骨文的集中出土地,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以来,已出土甲骨文15万余片,单字4600多个,其中能认定为汉字的有1732个,记载着殷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容。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独具的历史文化特色。1960年、1978年发掘的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出土石器和动物化石7000余件,证明在2.5万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位于今天小屯村的殷墟,为殷商后期都城,经60年考古发掘,已发现殷王宫殿和宗庙53座,殷王陵大墓11座,手工业作坊(铸铜等)多座,民居多处。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即今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明景泰元年(1450),在汤阴城内始建岳飞庙,今庙犹存,成为人们缅怀抗金英雄的场所。安阳城北太平庄有袁世凯墓葬,按皇家陵墓格式设计,中西合璧,气势雄伟。
洛阳——人文之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洛阳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总面积15208平方千米,总人口607万,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据考证,先后有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史长达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阳人口百万,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洛阳牡丹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东周礼乐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道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在此发明。《汉书》在此修成,魏晋文学在此兴盛,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洛阳取得的。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盛的古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给洛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自马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邙山遗存着东周以来诸朝皇陵形成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珍贵文物40余万件,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搏物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也使洛阳成为海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
洛阳牡丹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名甲天下,已有1500年的栽培史,现有500多个品种。每年谷雨前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花海人潮,流光溢彩,万人空巷,蔚为壮观。1983年以来,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以其独具的神韵和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客商和游人。
南阳——宛城故地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060万。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曾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南阳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经》证明,南阳当时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南阳文化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在我国文化史上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阳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襄樊——鄂北重镇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汉江南岸古城襄阳和汉江北岸古埠樊城的合称,地处鄂、豫、川、陕四省结合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历来是四省毗邻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中心。市域面积1.97万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约578.8万。襄樊是全国甲类开放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赐襄阳地灵秀,人绘史卷名风流”。襄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禹铸九州,襄樊即在其中。樊城传为周宣王仲山甫的封地——樊候国,自此至今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光武帝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
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杜甫诗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使古城襄樊既散发出古城的郁郁风情,又焕发着现代文明的青春气息。
荆州——楚国故都
荆州是湖北省省辖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现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代管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荆州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
荆州历史悠久,是楚国故都、楚文化中心,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国在此定都411年问,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精湛的丝织、冶炼、锻铸、髹漆工艺技术及老庄哲学和庄骚文学等大放异彩,鲜艳夺目的楚文化几乎囊括了周代文化的大半精华。荆州是闻名遐迩的古战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于此的著名战事即达100余次。荆州人文荟萃,楚庄王、孙叔敖、申包胥、伍子胥、屈原、宋玉、庾信、岑文本、岑曦、岑参、张居正以及“公安三袁”等都是从荆州走向社会舞台而千古流芳的历史名人。荆州文物分布十分密集,全市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荆州旅游业兴旺,轻工业发达。
荆州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千米,南北直径1.2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城墙周长10.5千米,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问是砖城,里面是土城。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用砖砌的城墙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荆州城实属易守难攻,故有“铁打荆州”之说法。
重庆——巴渝风情
重庆市位于川鄂两省之间的长江三峡西段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喻。全市幅员面积23113.95平方千米。重庆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
重庆是一个历史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今重庆)为府。
重庆夜景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廷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到了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以后,巴渝舞不断演变,其分支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以及川东的“踢踏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徐州——兵家必争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面积11258平方千米,总人口约916.85万人。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徐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较大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为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组织成立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筹建修复了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点。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自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地处我国的南北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徐州,则南下可取江淮,北上威胁幽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裕北伐,朱棣靖难,均在此有过大战。抗日战争时的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主战场均在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