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解决的是“门从哪儿开,人从哪儿走”的问题,在这里有一个关键概念要解释清楚:什么是结果,什么是任务。
结果定义得越清楚,执行就越到位。无论对总裁还是对员工,定义结果都是执行的起点。
企业是靠结果生存的,我们必须提供结果才能和企业形成真正的商业交换。这是执行启蒙的基础,接受了结果思维,我们才算是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第一、定义结果,就是定义客户;定义客户,就是定义工资
每天,我们走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我要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够让老板满意,让自己成长?”
“我不敢保证结果如何,但我一定尽力而为,哪怕结果不一定好,但我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许多人一定会这样回答。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这样的回答让你满意吗?而如果你是一名员工,你会这样回答吗?
4R执行力系统的起点,就是要建立执行原点:那就是任何一个执行者,必须是执行内容的责任者。
“我不敢保证结果如何,但我一定尽力而为,哪怕结果不一定好,但我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面对下属这样的回答,也许大部分管理者会觉得这已经不错了,人家已经尽力了,你还要如何呢?
但从4R执行力系统看来,这样的回答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在这样的回答中,看不到任何责任制约。而如果每一名员工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做事的出发点就错了,那么,无论后面如何加以管理,执行力都会出大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绿灯亮的时候横穿马路,被一辆闯红灯的车撞了,从交通责任的认定上,这个人没有任何责任。但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这个人已经被撞了。我们当然可以处罚肇事者,但无论如何处罚,人都已经被撞了。
责任是别人的,但你能够说他对自己被撞没有责任吗?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绿灯亮了,这并不是自己不注意四周车况的理由。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在过马路的时候,只要是绿灯亮了,不管有没有车违规闯红灯,都放心大胆往前冲,把自己置于危险当中呢?特别是现在车多了,你知道有多少不熟练的司机在路上横冲直撞吗?
如果把过马路当成一种执行的话,4R执行力系统会如何指导你过马路呢?
4R执行力系统首先会问你,你过马路的结果是什么?显然,在这里安全是第一位的,过马路是第二位的。表面上看你是在过马路,其实你真正想要的结果是“安全地过马路”。如果是这样的话,绿灯亮就可以保证你安全过马路吗?不一定,哪怕是绿灯亮,你还是要再注意一下两边的车况,随时防止意外发生。
4R执行系统的起点是定义结果,任何人每天早晨走进办公室,开始做事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定义结果,是我们每一天工作的起点。
戈恩如何拯救日产:如果目标没有实现,我就出局
2000年,全球汽车市场一片萧条,日产尼桑公司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危机关头,公司高层空降了法国有“营救大师”之称的卡洛斯·戈恩来到日产,期待他妙手回春拯救日产。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公司是非常排外的,在卡洛斯·戈恩到日产上任之前,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在日本一流公司做CEO。
戈恩是如何做的呢?他完全可以谦虚地说“我不敢保证会有多好的结果”,“我尽力而为”,一定做到“问心无愧”之类,但卡洛斯·戈恩并没有这样做,他正式上班那一天,面对日产公司的所有股东和员工,面对众多的新闻媒体,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目标--“1—8—0”计划。
“1—8—0”这3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日产将实现的3个目标:“1”指的是,截至2004财务年度,全球汽车销售量增加100万辆;“8”指的是,运营利润率达到8%;“0”指的是,汽车业务的净债务为0。
戈恩在演讲台上,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吃惊的承诺:
“我要实现这3个目标,任何一个目标没有实现,我就出局!对于这3个目标,我不需要任何‘假如’:假如有了团队的支持,假如经济环境良好,假如日元汇率降低……?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表明我已经决定承担责任,这是我的承诺。”
看到戈恩这样一个百分之百承担责任的承诺,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不是太过激进的口号吗?不是不切实际的狂妄之词吗?想想吧,他真的不需要条件?如果团队不支持他,他如何实现目标?如果经济环境一直恶劣下去,他如何将经营状况逆转?如果日元汇率持续上升,公司的成本如何降低?
但戈恩是如何回答的?
“因为我承诺了一个没有后路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很简单,谁都能明白,谁都可以去衡量我做得如何,于是人们对我的态度就积极起来,人们会说:‘OK,这很公平,给他一个机会吧!他按承诺执行,我们按承诺努力,没有任何借口,一切为了结果。’”
事实上,他们对了,他们给了戈恩机会,戈恩则给了他们最出色的结果,现在的日产就像变了一家公司似的。
但戈恩这么承诺的时候,他不知道困难吗?在开始的时候,人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戈恩这个外国人根本不了解日本,不了解日本文化,不了解日产。他能够使公司有多大的起色呢?我不怕人们有这种怀疑态度,但是我不希望有反对力量和抵制情绪,因为我希望结果成为对我的支持,我希望信心建立在事实之上,信任建立在事实之上,这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实现的结果。制订日产复兴计划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要对计划的实施结果做出承诺。
“当我承诺了他们想要的结果,那就是,我作为公司的总裁,我承诺公司明年要实现盈利,运营利润率要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债务要得以削减”。
“承诺就意味着如果达不到目标的话,你就要辞职,你不能再做第二个计划,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你只有一次机会尝试,成功了就好,如果不成功你就要辞职,由其他人来接替。从一开始情况就很明确,所有的人都知道,我要完全参与这个计划,而且所有的经营委员会成员也要参与进来。因为我们不会有第二个计划,第二个计划只能由其他人来做。”
如果团队不支持、环境不好、汇率上升,业绩都有可能不好,你也会因此被人们原谅,但结果是什么?“我们不会有第二个计划,第二个计划只能由其他人来做”,你承诺也好,不承诺也好,只要业绩不好,股东就一定会换掉你。问题是你想被换掉吗?
既然你不想被换掉,那你就要对结果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明确客户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对这个结果,没有任何借口,你只需要充满勇气地执行。
这就是世界一流企业家给我们上的一堂课,由此我们就明白了4R执行力系统的起点,在于让员工懂得,在公司里,我们需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事的结果。而对结果,哪怕有一万个困难,你都要对自己说,如果客户不原谅我们,那我们就不能够原谅自己。
没有结果,客户就不会付钱;没有钱,员工的工资从何而来?
当我们和企业的员工们聊天时,经常会听到如下的抱怨:
“为什么我拼命工作,领导却总是不满意?”
“为什么我辛苦了一年,公司对我的评价却是只有苦劳,没功劳?”
“为什么我每天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却看不到工作成绩,看不到自己的成长,没有成就感?”
员工似乎总是忙忙碌碌,但是老板依旧不满意。
老总经常听到的说辞是:
“我已经按要求做了……”
“我已经照你说的做了……”
“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
老板永远在找那个“办事得力”的员工,但是寻觅许久,那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总是在案例中才会出现。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老板抱怨员工做不好事,一方面是员工抱怨无论怎么做老板都不认可,那么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是老板太挑剔,还是员工能力不强?还是两者缺乏沟通?……
我们先不忙着下结论,再来看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
昨天上午10点多,快递公司给我打电话说把快递送到学校,我专门回了一趟学校,我4月20日就要考试了,本来就忙得团团转!考不过我就不能出国了!多重要啊!就这样我还跑回学校!等到下午5点多,快递还没送到!我就打电话问。结果,对方说“不知道”,让我打别的电话。我打另一个电话过去,那边又说“不知道”,不归他们管。就这样,打了十几个电话,电话费花了很多,一个电话就要等他们五六分钟,结果什么都没查到。昨天晚上我都到家了,快递公司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早上10点之前将快递送到我家!到现在了都没个电话、没个人影。打电话过去又说不归他们管!也太言而无信了吧!我想今天早上要是按时间送到了就算了,谁想又是这样!给他们经理打电话!他一点责任感都没有!管都不管!态度还特差!
众所周知,快递员的工作十分辛苦,但顾客为什么如此不满?
很显然,当客户遇到这种事情时,一般都不会理会对方是不是忙得不可开交,是不是有很多“合理”的理由,客户关注的只有两件事情:对方承诺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一旦两者不相符,客户就会抱怨,甚至拒绝继续合作。因为在这里,我们和对方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商品交换关系。商品交换关系中没有借口,有的仅是结果。
如果我们也用这种外部思维来设想发生在企业内部的问题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老板为什么郁闷?因为他的员工不能给他提供他想要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提供结果;员工为什么郁闷?他不知道老板到底想要什么,给老板的不是老板要的,辛苦半天还得不到认可。
我们的结论是,老板和员工郁闷的根源在于:管理层时刻关注着公司的盈利,而盈利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结果是由过程创造出来的,员工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只要自己尽力了,自己没有做错,那么,结果不好也不是自己的错。
可客户并不要我们的过程,客户只要结果。管理层很痛苦,因为客户只认结果,没有结果,客户就不会付钱,没有钱,员工的工资从何而来?但员工认为只要自己尽力了,没有结果不是他的错,你怎么能够不给他工资?
这个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这样想的员工忘记了,当结果不好的时候,客户不会买账,客户不买账,企业就没有收益,企业没有收益,哪有钱给员工发工资?结果就是企业亏损、员工下岗,最后害的不仍然是自己?
也许你会说,到别的公司工作不就行了?但这样的员工到任何一家公司,还是只管尽力,不关心结果,那么,这样的员工多了,企业如何还能够活下去?
4R执行力系统必须要打破这种怪圈。4R执行力系统在实施执行的时候,首先要求每一个人正确地提问:客户要的结果是什么?我如何做才能保证得到这种结果?
定义了客户想要的结果,为客户想要的结果而工作,即使有困难也像戈恩一样勇于做出承诺。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客户一定会埋单,企业会盈利,而员工的工资才会增长。
这就是4R执行力系统中R1的基本含义: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先从定义这件事为客户提供什么结果开始。定义结果,就是定义了客户的需求;定义了客户的需求,就是定义了自己的工资。
第二、公司为什么聘你--承诺结果、创造价值是员工的天职
谁应当对结果负责
下面这个场景常常在我们身边上演:
老板会见一位重要的客户,发现秘书给客户倒了一杯水后就没有再续杯了。会议结束后,老板和秘书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板:你为什么不倒水?
秘书:我倒了啊!
老板:你没看到客户喝完了吗?怎么也不加水啊?
秘书:啊?!我没看到啊,您也没告诉我呀!
老板:……
很多老板会认为这样的秘书不够聪明、不够伶俐,所以要不就频繁地换秘书,要不就花很多精力来培养秘书的工作态度。
老板的苦恼就在此:不是今天没有倒好水,就是明天忘了整理文件,明明都是一些小事,但为什么总会出错?而且这些错误还让你防不胜防、哭笑不得。
很多人会觉得员工没做好事情是能力问题,就像这个例子,老板会觉得这个秘书天生就不会察言观色,不够认真细致,这是个人问题,应该换一个比较细心的秘书。
我们想想,在适当的时候倒一杯水,这件事真的很难吗?真的需要一个“天生合适”的人才能胜任吗?
其实,能力不足只是一种现象【当然,如果真的是专业技能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招聘失职了】。就大部分员工的执行能力而言,员工个人素质大都没有多大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接口的对接上:也就是说,员工理解的结果与老板理解的结果,不是一回事。当对结果理解不一致的时候,管理者也会因此感到困惑,才会有类似于这个案例中的“错的似乎是老板”这类笑话。
结果平台:管理者是员工的客户,员工是管理者的延伸
有这样一家公司,员工有300多人,几年来发展得很快,公司总经理是一个很在意企业文化的优秀企业家,他决定从今以后,要以公司的名义为员工过生日,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与回报。
于是,总经理把想法告诉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让他负责这件事情。
没几天,总办主任交上来一份名单,上面是所有分公司员工的生日列表。他把这张表放在总经理的桌子上,然后对总经理说:“您要的东西准备好了。”
这是总经理想要的结果吗?
总经理看到这份东西后,问总办主任:“你给我这么一张名单有什么用呢?你给我的东西,无非是告诉我每个员工哪一天过生日,但这就是我想要的吗?一张员工的生日表能够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与回报吗?”
事实上,当总经理要总办主任负责这件事的时候,他要的是一个可以讨论的执行方案,比如如何为员工过生日,预算是多少,实施计划是什么,要不要体现差别,比如来公司一年的员工是一个级别,来公司两年的员工又是另外一个级别。现在总办主任给总经理一份名单,难道是要老总来做这些事?
显然,在总经理那里,要的是一个方案,而不是一份名单。总经理的目的,是通过给员工过生日,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公司的文化。
然而在执行者那里,却理解为总经理要的是一份名单,他觉得他的任务就是提供一份名单,至于应当如何实施,那应当是总经理的事。
当双方对结果的理解出现如此错位的时候,那么,冲突似乎成为必然。
也许有人说,那是总经理的错,如???总经理在布置一项任务的时候,做到了“SMART”[1],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吗?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老板布置了一项任务,而员工由于理解的偏差导致结果与老板的预期产生距离,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有人说,是老板的责任,老板布置任务时没说清楚,员工怎么知道老板要什么?也有人说,这是员工的责任,不清楚就应该问呀!
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这样想:老板与执行者之间,谁是客户?当然有人会说,互为客户。但从公司责任的角度,老板做不好,公司会亏损,所以,老板有天然的约束。那员工呢?做不好,谁约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