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赛恩在和其他华尔街投行高管一起研究如何想办法解决雷曼的问题时警觉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美林可能不出几天就会遭受雷曼的同等命运。于是,他迅速地给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打了电话,询问他是否有兴趣买美林。刘易斯???为,相比雷曼,美林是“更好”的一个买卖。
当天下午,两人在纽约碰面。仅仅24小时之后,每股29美元的交易价格就确定了。雷曼宣布破产的同一日,市值全美第二的美国银行9月15日宣布以换股方式收购具有94年历史的美林集团,交易价格达500亿美元,比前一日美林的收盘价溢价70%。交易尚待两家股东大会的通过。
美国国际集团折翼信用违约掉期
仅仅过了一天,9月16日晚间,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迅速被国有化。
按照美联储与之达成的协议,美联储向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贷款,作为代价,美联储将持有80%的股权,美国国际集团需要出售资产以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几日之内,股价暴跌、信用评级下调、交易对手追索抵押品,这些危机环环相扣,资本市场仅用三天时间便扼住了美国国际集团的喉咙,将这个具有1万亿美元资产的巨人逼到了窒息的边缘。
美国国际集团于1919年成立,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提供商、最大的寿险公司之一,截至2008年6月30日的总资产为1.05万亿美元。由于持有大量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和保险合约,美国国际集团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创,美国国际集团前三个季度共损失185亿美元,股价自2008年年初以来跌去了96%,仅9月12日一天便跌去31%。
9月15日,美国国际集团股价再跌61%,收报3.75美元;次日开盘之后美国国际集团的股价又遭遇一轮暴跌,曾经下探至1.25美元。
最令监管者担心的是美国国际集团手中的大量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截至2008年6月30日,美国国际集团为高达4410亿美元的债券提供了信用违约掉期交易,其中与次贷相关的580亿美元信用违约掉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针对债券违约的保险。信用违约掉期的购买者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该信用违约掉期对应的产品出现违约,则卖方将补偿该产品持有者的损失。此类合同可能长达1~5年。美国信用违约掉期的市场规模巨大,最新的数字是62万亿美元。近年来美国的债券违约率长期较低,危机爆发前垃圾债券的违约率都在1%以下。因此信用违约掉期收费非常低廉,往往仅占被保险债券票面额的万分之几。
2007年中,次贷危机爆发。一些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对次贷相关的产品做出减值准备要求,但美国国际集团方面则几无行动。在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美国国际集团为信用违约掉期所提税前减计仅为3.52亿美元。直至2008年年初,审计师指出美国国际集团的产品模型太过乐观,“存在实质性弱点”【material weakness】,美国国际集团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些信用违约掉期产品。
“如果信用违约掉期所对应产品不可能违约,为什么投资者还会购买信用违约掉期?矛盾显而易见,但在市场最好的年头里面,无论是结构性产品的设计者,评级机构还是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的卖家,均对此视而不见。”上述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进入9月中旬,美国国际集团的流动性随着市场大跌而迅速恶化,穆迪和标普调低了美国国际集团的信用评级。此前,美国国际集团曾向美联储寻求4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未果,到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需要筹措的资金量升至700亿~750亿美元。
虽然高盛和摩根大通两家银行尝试对美国国际集团进行救助,但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国际集团所持信用违约掉期头寸都让私营机构却步。9月16日晚上,考虑到美国国际集团在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上的地位及其保险业务的覆盖面,美联储再度出手。
不过,美国国际集团的危机尚不能宣告结束。美国国际集团既是房贷提供者,又投资房贷相关的结构性产品,风险敞口要比其他保险公司更大。虽然得到了美联储的救助,但美国国际集团可能还要面对房贷市场恶化的挑战。标普在9月20日的报告中对此担忧不已。
消失的独立投行
信用违约掉期同样也困扰着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除了对债券进行保险,信用违约掉期也常常会被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用于对赌某家公司的未来是否会破产,而交易者并不真的持有某家公司的债券。因此,一家公司信用违约掉期的价格常被视为公司破产违约风险风向标。
9月18日,针对摩根士丹利的信用违约掉期场外价格曾一路飙升至1800个基点,相当于对应债券面值的18%,而2008年1月时仅为100个基点左右。高盛也已高达700个基点。在2008年3月贝尔斯登引发的信用市场危机时,该指数仅为300多个基点。
此前一天,两家公司股价暴跌。虽然摩根士丹利刚刚宣布了良好的三季度业绩,并且对投资者强调公司所有的强劲现金流和资本金,股价却依然下跌24.22%,收于21.75美元;高盛下跌13.92%,收于114.50美元。这是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股价下滑。
面对投资者对两家投行不断流逝的信心,美联储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依赖短期货币市场隔夜拆放融资的独立投行模式难以适应今天的市场,流动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悲剧将一再重演。
9月21日,华尔街仅剩的两家独立投行终于走进历史。经美联储批准,高盛和大摩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公司今后可吸收公众存款,并可长期使用美联储银行90天乃至更长时间的贴现窗口进行融资,以获得流动性。高盛将成为排在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之后的全美第四大银行。
这也意味着二者除了受美国证监会监管,还必须受到美联储、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又称为财政部金融局,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多重监管。之前这些券商而较传统银行更少受到监管。
9月23日,高盛终于获得了“股神”巴菲特所投的信任票。高盛发布公告称,将获得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50亿美元投资。这是巴菲特20年来首次投资华尔街的公司。同时,高盛还公开发行新股募集了另外50亿美元。这是2000年以来高盛第一次公开增发。
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按照银行业的监管规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多年来偏好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必须大大减小,它们高盈利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2003年以来,投行如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杠杆率从十几倍跃升为近30倍,同期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杠杆率仍只有十几倍。在市场繁荣的年代,这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的撇账和拨备使得投行的净资本迅速见底,风险急剧放大,这一点石成金的投行模式走到了尽头。
随着五大投行走进历史,华尔街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值得注意的是,外国金融机构成为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在改变着华尔街的面貌,日本更是成为最大的赢家。
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最终以约1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雷曼的北美核心业务;日本证券公司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宣布购买雷曼兄弟在亚太地区【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欧洲和中东的业务。
戏剧化的是,这两宗收购有望使野村控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经营投行业务的机构。一位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时间。同时还有其他几家有意收购雷曼兄弟亚太资产,但时间上没有野村快。”
9月22日,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将出资收购摩根士丹利公司10%~20%的普通股。此前媒体报道对入股摩根士丹利都有过接触的中国投资公司和中信集团均未出手。“主要是价格没谈拢。”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谁是下一个?
雷曼破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没有结束。
9月16日,美国Reserve Primary Fund减记了其持有的雷曼债券,使其净值跌破1美元/份,成为14年来第一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市场基金。这引发了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恐慌,纷纷要求赎回。在之后数天内,有总计1500亿美元货币市场资金撤离,占整个市场的5%。
9月19日,美国主要基金公司PUTNAM宣布,由于机构投资者赎回压力增大,决定将旗下一只规模超过120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清盘。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一系列短期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和那些资产状况较好的公司发行的短期债券。
一般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比较安全,投资者主要是那些风险偏好低的个人和希望为资金寻找短期稳妥回报的机构投资者。但货币市场基金并不享受美国政府的保险,因此也不是一种可以保本的投资。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高达3.4万亿美元,这类基金在为公司和政府提供流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可为银行提供隔夜资金来源。然而,随着银行在次贷投资方面的损失日益扩大,许多货币市场基金为银行提供贷款的意愿日益减小,随着这一向银行输入资金的资金池逐渐干涸,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了。
为了保障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9月19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分别宣布新措施,为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支持。美联储会同其他??要国家的央行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向货币市场注资,美国财政部也将提供500亿美元的汇率稳定基金,为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担保。
这项救市举措却引起了商业银行的不满,因为投资者会把钱从储蓄账户中提取出来,转投回报更高且有保障的货币市场基金。
肇端于次贷市场的美国金融危机将把战火烧至何方,尚不得而知。一位华尔街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危机进一步扩张,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都会面临困难的时刻。因为过去数年,私人股权基金都是依赖向投行借贷进行杠杆收购,如今投行要降低负债水平,自身难保,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收购资金来源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最新宣布破产的华盛顿互惠银行,令投资它的TPG损失惨重。2008年4月,华盛顿互惠银行曾融资70亿美元,其中有美国私人股权基金TPG资本的20亿美元。该行破产后,TPG发言人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损失将达13.5亿美元。
至于金融危机是否会扩散到实体经济,进而全球衰退,专家们看法不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帕提斯【Michael Pettis】对《财经》记者表示,金融危机对于美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影响现在还看不出来。以往美国发生的若干次金融危机过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通常只维持了一到两个季度。不过,短期来看,近来一些美国制造业企业甚至无法获得隔夜融资,说明实体经济已经受到影响。
《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则撰文指出,美国经济正走向“硬着陆”。因为美国的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信贷泡沫支撑的,而随着泡沫的破裂,消费信贷立即干涸,美国经济很可能将会出现2%~5%的负增长。
《财经》2008年第20期 徐可 王真 陈慧颖 钱亦楠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