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9300000029

第29章 契合与碰撞--中国批评视野中的俄国古典作家(3)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撰写并出版的几本俄国文学史和作家传略方面的著作对果戈理也多有评述,如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商务印书馆,1924)、蒋光慈和瞿秋白的《俄罗斯文学》(创造社出版部,1927)、胡愈之和沈雁冰等人编的《近代俄国文学家论》(商务印书馆,1923)等。所述内容尽管有详尽或简略之分,但上述关于果戈理的基本定位没有发生变化。以两部文学史为例,郑振铎的著作中有专章介绍果戈理,但文字相当简洁,对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用的都是点评式的语言。如:《塔拉史蒲巴》(即《塔拉斯布尔巴》)"描写哥萨克人的刚强性格极为动人,叙事也极活泼而真切";《狂人日记》"描写狂人心理极为细腻动人,开辟后来心理分析的小说先路";《外套》"描写虽是带着笑容,却是含着不可见的泪珠的惨笑";《巡按》"叙述非常滑稽,……但滑稽中却含着隐痛,使读者于笑时即起了厌恶那些黑暗的心";《死灵》(即《死魂灵》)"叙述契契加夫(即乞乞可夫)旅行的情形非常活泼生动。他所遇见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品格与情性都有,而歌的里都能很逼真地把他们表现出来。"蒋光慈和瞿秋白的《俄罗斯文学》一书中的果戈理部分是由瞿秋白撰写的。文字虽然也颇为简略,但某些局部的分析较前者深入。如在谈到《旧式地主》这一类作品时,作者写道:"著者对于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千方百计地开玩笑;老地主的迁阔,爱请客爱到肉麻……然而最终却来了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那些小说里的"英雄"为什么这样庸碌,为什么这样自以为"得劲"实际上他们一概是只知道今天,只知道平庸的日常琐事,究竟为什么活着?"作者也提到了果戈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活泼的滑稽",而"滑稽的性质其实是哭不出的笑,或者所谓"含泪的笑",。果戈理在《钦差大臣》和《死魂灵》里对主人公的讽刺"是要将这类"英雄"置之于"万目昭彰之地"歌的里的笑,实在是堕落者的冤"。

在中国接受果戈理的早期,比较多的是一般性的介绍文章,就作家思想和作品个案作深入分析的则较少见,文字大多也比较简略,其中还存在因介绍者本身不熟悉果戈理作品而在转述时出错的现象。但是,应该说,关于果戈理的最基本的信息这时已经被传达到了中国。

果戈理对中国作家创作的影响也开始显示出来,这一点在最早介绍并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熟谙果戈理作品的鲁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俄苏文学的热爱几乎贯穿了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涯。他在谈到自己喜爱的俄国作家时列举过不少作家的名字,而其中果戈理无疑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将果戈理置于自己"最爱看的作者"之列,他对果戈理的讽刺艺术也有极高的评价。果戈理对鲁迅小说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就发生在这一时期,《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作品中都融入了果戈理的艺术精神。

研究视野的拓宽与批评中的误读现象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果戈理的作品开始全面进入中国。

中国文坛对果戈理及其创作的研究,这时期也更加有力地开展起来。这方面的文章有些是译者附记和杂感一类的文字,如李秉之译的果戈理作品集《俄罗斯名著二集》附有译者序和《郭歌里传略》、沈佩秋译的《巡按》附有前言和译者小引,以及韦素园的《<外套>的序》、鲁迅的《鼻子·译后记》和《<死魂灵>第二部残稿译后记》等。其中,鲁迅评述果戈理的文字尤其值得注意,他除了"译后记"外,还写有《几乎无事的悲剧》、《论讽刺》和《死魂灵百图小引》等文章,篇幅一般不长,但见解独到。如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一文中,鲁迅高度评价果戈理《死魂灵》的艺术成就,称其"创作出来的角色,可真是生动极了,直到现在,纵使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也还使我们像是遇见了有些熟识的人物。讽刺的本领,在这里不及谈,单说那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种描写的意义在于:"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鲁迅进一步从作品的价值及作者的矛盾来透视果戈理"含泪的微笑":"听说果戈理的那些所谓"含泪的微笑"在他本土,现在是已经无用了,来替代它的有了健康的笑。但在别的地方,也依然有用,因为其中还藏着许多活人的影子。况且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读者的脸上,也就成为健康:这是《死魂灵》的伟大之处,也正是作者的悲哀处。"

这一时期,散见于报刊上和书籍中的关于果戈理的文章逐渐增多,如钱杏郁的《果戈理的小说》、冯瘦菊的《顾谷儿》、魏东明的《果戈理的悲剧》、孟十还的《果戈理论》、杨思忠的《关于果戈理》、周扬的《果戈理与<死魂灵>》、胡风的《<死魂灵>与果戈理》、薛期吾的《<死魂灵>读后》、周立波的《谈果戈理和他的<外套>》、李广田的《说果戈理的<外套>》、吴往的《<两个伊凡的故事>及其手法》、茅盾的《果戈理的<巡按>》、未名的《怎样看钦差大臣》、秋远的《由<巡按>谈到果戈理的写实主义》、铁耕的《我们为什么要公演<巡按>》、梅行的《果戈理与<巡按>》、林默涵的《关于果戈理的<婚事>》、何其芳的《果戈理的<婚事>》、秦牧的《果戈理论官僚》和汪调然《俄国文学ABC》一书中的有关文字等。

这些文章大多取社会学批评的角度,研究水准有所提高。周扬的文章以严谨的架构较全面地分析了《死魂灵》的主题和人物,强调了果戈理的创作与俄国贵族阶层衰亡命运的联系:"他明白地看到了这个命运,而且也看到了不值得有比这更好的命运的社会层的丑恶和无能。所以,封建贵族的崩坏、衰落,成了他的艺术中心主题,不是偶然的。贵族地主成了他的讽刺批判的对象,也不是偶然的。……他想用对现实黑暗的暴露,来挽救他自己社会阶层的灭亡。"胡风的文章在谈到《死魂灵》的意义时认为:"它的意义当然不仅是这个对于当时的文学潮流的反抗,它底根本目的是要告发现实生活底"可怕的淤泥"在这个泥塘里长出的毒性的草木……"汪调然在论及果戈理创作风格时提出了不随俗的见解:"他的天才中含有一种强烈的非写实的性质--种浪漫的、辞藻的、奇怪的性质。……他的小说多含有幻想的成分。……现实在哥郭尔眼底不过是便于他创造怪异人物的材料;他表现现实和描写现实都和写实派作家不同。"梅行的《果戈理与<巡按>》一文除了分析作品外,对果戈理及其创作均有颇有见地的评价。作者认为:"毫无疑问,果戈理对于当代的生活是极端愤怒的,但在他的作品中,那幽默又是那样平静,……这是纯然充满了朴质的散文的调子,诗一般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它更能完成它讽刺的目的,我想这是由于他那深刻的忧郁的心情的缘故吧。""他正是一个勇于正视生活的丑恶和卑劣的人,然而他失望了,除卑劣和丑恶以外,什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在理想的前面停下来,走回到现实世界中去。更黑暗的生活,对光明更大的失望,这不能不使果戈理感到极大的悲哀。由于这,在他最后,毁去了他那充满了虚伪的语言的《死魂灵》的第二部,仅仅留下了可贵的俄国人全部的邪恶的历史。"从这些文章中可以见到,中国文坛对果戈理的认识虽然尚欠深刻,但研究的视野正在拓宽。

这一时期,中国文坛开始注意到鲁迅与果戈理的关系问题。1936年2月,萧军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撰文赞扬鲁迅在《死魂灵》翻译中体现出来的译风:"译笔无比地尖锐。译者几乎是用了尖锥的带了须钩的笔把这浮图所有的折角、缝隙、凸凹、窿孔……所积藏着的奥秘,毫无容情地剔拨出来,才能使这浮图鲜明而原样地呈现在人的眼前。"作者不仅形象而又准确地点出了鲁迅"硬译"风格的特征,而且简略地探讨了译者和果戈理之间在创作宗旨,以及"处境上,文章的笔致上"的相似。20世纪40年代初出现的林林的《鲁迅和果戈理》则是国内文坛专题论述两位作家关系的首篇文章。文章认为,鲁迅与果戈理的关系"极密切",两人的文学因缘"特别浓厚";果戈理作品中具有的"构思底质朴"、"人生完善的真理"、"民族性"、"动人的喜剧性"和"永远被压服着悲哀与忧郁底深刻之感"等特点,"鲁迅亦具备"。因此,作者称鲁迅为"中国的果戈理"。文章的分析虽然尚欠深入,但却开了后来大量的同类文章的先河。

不过,在当时的关于果戈理的评述文章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误读现象。首先是批评的道德化倾向。有些文章不恰当地夸大了别林斯基对果戈理批评的范畴,认为果戈理一生都在"恭维官场"、谄媚政府,作品只讽刺小官,从而贬低果戈理的价值。这种倾向甚至在耿济之这样的优秀译者身上也有所表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受苏联早期极左思潮中否定古典作家的错误言论的影响,二是在中国文坛存在接纳道德泛化的文化背景。对此,鲁迅曾一再提出批评。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作家评价不能等同于道德评价;其二,别林斯基对果戈理晚年思想的批评不能等同于对果戈理一生的评价;其三,要充分考虑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那时的检查制度又是多么严厉,不能说什么","攻击大官的作品,也就更难以发表。"果戈理有弱点,有偏见,有矛盾,不足为奇,但一定要客观评价。上面提到的梅行的文章也批评了这一倾向:"一个批评家,没有权利把一位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生硬地装进现代社会主义的观点里面去,或者对于他的思想上的保守和落后作片面的曲解;而应该从他所处的时代,所反映的生活,以及艺术创造的价值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全般的见地上去估价,得出适当的完美的结论来。"

其次是评价中的简单"拔高"的倾向。比较典型的是陈北欧的《哥格里与写实主义》一文。文章称果戈理是"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先进",他的创作是"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泉源"。"在世界文学史上,从旧社会制度承继的遗产之中,哥格里的艺术价值当是最巨大的了。"与契诃夫相比,果戈理是"写实主义的伟大建设者",而契诃夫只是"站在崩毁过程最后线上的","比神秘的象征主义进一步而已"。这种误读(把写实主义推向极致、简单化的比较和不恰当地套用新名词)同样是对果戈理艺术精神的极大损害。

走近真实的果戈理

中国当代对果戈理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70年代末至今。

50年代初出现过一个小高潮,那是1952年果戈理逝世一百周年之时。中国文化名人纷纷撰文纪念果戈理,发表的有关文章和译文达数十篇之多,如:茅盾的《果戈理在中国》、郭沫若的《为了和平民主与进步的事业--纪念雨果、达·芬奇、果戈理和阿维森纳》、曹禺的《参加果戈理纪念会归来》、丁玲的《果戈理--进步人类所珍贵的文化巨人》、曹靖华的《果戈理百年忌》、沙汀的《我们永远珍爱果戈理的艺术遗产》、孙犁的《果戈理》、给弩的《<死魂灵>在中国》、陈白尘的《<巡按>在中国》、黄药眠的《重读果戈理的<巡按使>》、贾植芳的《果戈理和我们》、陈涌的《向果戈理学习什么》、俘鸣的《伟大的俄国作家果戈理》、史东山的《从戏剧电影工作的回忆中纪念果戈理逝世百年》和冯雪峰的《鲁迅和果戈理》等。建国初期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促成了这一盛况。除了应景的文章外,不少作家诚挚地表达了他们与果戈理的精神联系,从中可以见到果戈理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确实血脉相连。

在其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关于果戈理的评论文章数量虽然减少,但文坛对果戈理仍保持着相当的热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也有一些认真写就的文章,但就总体而言,果戈理研究进展不大。受当时的政治氛围的影响,思想僵化、模式单一的问题日渐突出,误读现象比较严重。在有些文章中,果戈理的"革命性"被不恰当地强化了,作为"封建制度掘墓人"的果戈理成了仅次于高尔基、别车杜的"准革命家";在对果戈理创作的评论中,强调其暴露黑暗的作用和现实主义特色,而忽视果戈理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往往只从社会批判激情和人道主义情怀解读"含泪的笑",而剥离了它的美学风格的层面。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不仅果戈理研究走向式微,而且中国作家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借鉴也变得谨小慎微。老舍在1956年写出一部讽刺剧《西望长安》,但是不成功。同年,老舍在总结自己"讽刺得不够"的原因时表示:他主观上想"尽量躲开《钦差大臣》"。"我的写法与古典的讽刺文学作品(如《钦差大臣》等)的写法大不相同,而且必须不同。《钦差大臣》中的人物是非常丑恶的,所以我们觉得讽刺得过瘾。……我能照这样写吗?绝对不能!"理由是:"我拥护我们的新社会制度",而且"我们的干部基本面是好的",能讽刺的只是"他们的某些错误"。可是,老舍又在另一个场合谈到了客观原因:"社会上的阻力很大,一篇作品出来就遭到多少多少责难",作家自然就"望而生畏,不敢畅所欲言了。"熟谙艺术规律并深切了解社会现实的老舍指出:"事实上,我们社会里该讽刺的人与事的毛病要比作家们所揭发过的还要更多更不好。""既要讽刺,便须辛辣。"然而,在现实主义精神被大为削弱的年代里,中国的作家对果戈理只能敬而远之了。直至60年代中期,果戈理及其作品被打人"封资修"之列,从中国读者的视线中完全消失。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的大潮中,果戈理重新成为中国文坛关注的对象。1978年至1982年5年间,评论界发表了60多篇研究文章和3本评述著作。不过,由于尚处在恢复阶段,有力度的研究成果不多,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少数几个传统的领域。期间,专题分析《死魂灵》的文章有21篇,分析《钦差大臣》的文章有9篇,比较果戈理和鲁迅的两篇《狂人日记》的文章有11篇。这些文章尽管分析有详略之分,水平有参差,但观点接近,雷同感强烈。如作比较的文章大多从思想和艺术两个角度着手谈两者的"同中之异",并得出后者较前者"忧愤深广"的结论。

同类推荐
  • 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梦·我的梦

    梦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奋进的灯塔。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 演说经典之美

    演说经典之美

    本书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 一种精神

    一种精神

    本书收录“一种精神”、“兴隆之本”、“从吴起开始”、“山林的界碑”、“大地震:卧龙人和熊猫”等报告文学。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

    岁月如流,我们每个人都已学着自己长大。人生遭际的起起落落,悲悲喜喜的故事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追求的泪水以及选择的苦痛、生命的挣扎。正因为如此,生命的色彩才缤纷,内容才丰富。即使是落叶的季节,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因为你丰盈的生命足以抚慰你的心灵。
  • 海浪(译文经典)

    海浪(译文经典)

    《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开辟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和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热门推荐
  • 掠情狂少薄情女

    掠情狂少薄情女

    “女人可以犯傻,但不可以重复犯同样的傻,男人虽不可靠,必要时候却必须找个人来靠。端木简,你不过凑巧是我看上用来暂时依靠的男人而已。”冷漠薄情的女人一脸清冷,掷地有声。“左小悬,任何人的话都可以信惟独你的不行。我说过你可以很坚强,但是在我面前必须学会软弱。”俊挺英朗的男人眉心微扬,笃定深深。左小悬冷漠无情,无视名声地位,利用身边能利用的一切,五年前含冤入狱,五年后浴血归来,查真相、探身世,战商界乱政界,从阴谋中踏血而过,一步步成为黑白两道的第一女王。标签:彪悍女探寻身世,步步惊心,陷入阴谋。南鹞北鹰,两大家族极品好男,一个权势滔天的前夫项琰,北部片区代理区长;一个是富可敌国她苦心骗到多重身份的端木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也不容易

    神也不容易

    世间上的很多事和人都不容易,神也一样。你以为神就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那就错了,其实神也跟人类一样有许多的不如意的。今天作者水一鹿就给大家带来一本小说《神也不容易》主人公冰山太渊上神夙沙陌璃,鬼才第一弟子云九宸,修仙之路,了解详情请查看内容。万年前到底发什么事了,导致太渊上神至此堕落,将自己关在太渊宫万年成天除了睡觉、饮酒,混吃等死,什么也不干的蛀虫生活。万年后神界危机来临神帝派人将他请出宫,要他下凡渡一人也是渡己……他云九宸废物纨绔公子,一天,被迫成为太渊上神的弟子。他为他重塑灵根,成为全系灵根不世鬼才,却因阴谋暴露天赋,一时间成为争夺对象……看他如何从废物纨绔一路成长为神界第二位传奇战神……敬请观看水一鹿!
  • 太子长歌行

    太子长歌行

    他是大周太子却因为天生双瞳之目被称之为不详之人,后宫暗算,兄弟陷害,生母被害,父皇冷漠。看他如何逆天而为登基九五之尊
  • 至高拳皇

    至高拳皇

    一个以格斗术为尊的高武异世界,薄弱少年杨晋不断探索武道巅峰,在乱世挣扎求生……
  • 天诚同学请注意

    天诚同学请注意

    人生就是乐谱,看我们的主角如何谱写华丽的乐章。
  • 少女伊怜

    少女伊怜

    一位出生在御妖师家族的年仅十七岁的少女伊怜,因父母的意外离世而匆匆接下伊氏动物保护协会的会长的位置,善良坚强的她强忍下亲人离世的悲痛,努力运行着这个由父母一手创办的这个协会。这时少年白离的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冷静理智的他帮助她解决了许多难题。不知不觉,伊怜对他产生了一些异样的情愫,而与此同时,伊怜发现,少年接近她……似乎是别有目的……
  • 话袁绍

    话袁绍

    洛阳皇宫,酸枣,官渡,仓亭,袁绍一生起起落落,几十载世事沉浮,以自叙回顾平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简要分析袁绍生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级财富玩家

    超级财富玩家

    他从商,企业已遍及全国。玩金融,纵横国际金融市场。论财富,22岁大学即将毕业的陈默说:福布斯排行榜上所有神豪加起来都不够我打!这一切皆因高三那年感染病毒康复后觉醒近乎百分百真实度的恐怖直觉开始!(注:本故事纯属虚构,背景为异时空平行世界,请勿对标现实世界!)书友交流群:901658543欢迎加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