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情非得已》出版发行后
没做妇女工作时,认为妇联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婆婆妈妈的事。做了几年妇女工作,才觉得妇女工作并非易事,小则婆婆妈妈,大则触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层次。而且越来越觉得妇女工作真的很有干头,也很有意义。对妇联渐渐地产生了一种依赖的感情,如家一样。这种感觉是从妇联培训基层妇女干部开始的。
第一次参加全市妇女干部培训是2000年夏天。还是蔡力军做妇联主席时,市妇联租了一家大餐厅,300多名基层妇女干部几乎没有缺席的。天热得出奇,台上的老师一边擦汗一边讲课,台下的我顾不得擦汗,笔尖在小本子上急匆匆地擦过,记下了我所需要的知识。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位《中国妇女报》副主编、《农家女百事通》主编谢丽华和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吴青。
军人出身的谢丽华,转业到地方后,加入到妇女工作的行列,又担任了《中国妇女报》副主编,然后,牵头创办《农家女百事通》。当她讲到创办刊物初期的那份艰难时,声音哽咽了,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然后,她讲到了我们只有先学会做个独立的人,做个好女人,才能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我真的是听不够地听,记不完地记。
冰心的女儿吴青,是著名的妇女活动家,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北京市人大代表。年过花甲的吴青满头花发丛生,穿着很随意的黑底白点真丝汗衫。最让人敬佩的是她一直站着讲课,声音抑扬顿挫。她讲妈妈的坎坷时,声音颤抖了,她的哭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哭了;她讲自己是怎样担当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讲她和母亲对性别及社会性别的看法,讲她作为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利益,不辞辛苦为民奔走忙碌——她一边讲一边提问,随时与我们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名人的平易近人,也感到渺小的我们,也可能有所作为。
2001年4月,妇联从省里请来几位女科技人士为妇女干部讲课。令我难忘的是年过花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李依依(工程院士)和沈阳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张淑敏。触动我神经的是:李依依说她原来以为再也学不会电脑了,可到了60岁时,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是得心应手;张淑敏说她40岁时,在别人的鼓励下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当时很不自信,但开了这个头,便一发而不可收,以后不断推出个人专著,成为心理学教授。
一语惊醒梦中人。快到40岁的我,正慨叹于华年淡淡,正忧心于将一事无成。张教授的话使我心头豁然一亮,于是,我更加踏实地做着分担的业务,热心于兼职的妇女工作,从中找到了许多快乐,觉得充实了许多。然后,又压抑不住好写点小文章的兴趣,有了感触,便将之倾泻笔端。然后,又滋生了出版一本散文集的想法来。于是,把手头的存稿整理出来,取了个《情非得已》的名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交稿前,心里也如做学生时在考场上交卷前的心情一样,总有那么点担心,但我是必须交卷的。因为,此时我又想起了妇联为我们引来的点亮心灯的人。所以,我不再担心年龄大小,不去计较旁人不善意的言论,然后,走了自己认为该走的、也愿意走的路。
在我这本散文集出版发行之际,我把我的感想说给了妇联的同志们,她们都一如既往地鼓励我,这给了我更大的信心。
成功女人的经验让我懂得,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做好,不能小觑别人不爱做或你不感兴趣的工作。这是成功的基础,所以,在市直机关不被人重视的妇女工作,在我兼职的几年间,开展得有声有色,作为辽阳市唯一一家市直机关妇女工作经验交流资料纳入基层妇女工作经验交流一书中。同年,我被辽阳市、灯塔市两级政府分别命名为“三八”红旗手,这样的荣誉,对我来说还是不多的,我又一次感受到:妇联真是咱妇女的家!家是什么?家是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家是遇难时的避风港,家是推你走出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去飞翔的动力。
有了妇联这个家,我感觉,只要做着有意义的事,无论风雨多大,心里也有底气。
虽然近几年不兼做妇女工作了,但常常忆起那段在浮躁中求索的日子,忆起当年妇联给我的鼓励,那如家般的温馨感时常荡漾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