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工作20年的广播电视行当,抱着一摞书走进文化大楼,脚步不由自主地停在二楼的楼梯口间。一股热流涌遍全身,仿佛二楼藏书室里的书们欣然地向我致意,欢迎我这个朋友的到来。
我工作的文化局在四楼,与图书馆只有一层楼之隔。一想到能随时随地地出入那个供我精神食粮的图书馆,心情别提多舒畅了。
有个可以借书的地方,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借书就像在旱田里找稻穗。星期天跟妈妈要几元钱,约几个小伙伴,过河爬坡展转到辽阳城,到了书店翻书看,爱不释手。被店员恶言恶语撵出书店后,一路打探到市图书馆,女管理员挨个打量我们,面无表情地说:“不许出声、不许把书带走。”我们轻手轻脚跑到书架前,小心翼翼地选出自己爱看的书。到了午休,我们赖着不走,女馆员连哄带拉把我们弄出阅览室。咔嗒锁了门。我们因为没有粮票而没能吃上城里的白面馒头,每人掏一角钱凑在一起买了几个小苹果充饥。然后我们坐在阅览室门外等到下午开了门,最先冲进去找自己喜欢的书。下午这位管理员叔叔和蔼地告诉我们:“不如办借书证,可以拿家去看。”然而,我们终因种种不便,未能办到借阅证。那次走进阅览室竟成了我少年时唯一的一次。
借阅图书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痛结,只能把对知识的渴求寄托在有限的课本中。当我终于走进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圆大学梦的时候,对于来自东北农村的我来说,“天堂”美景虽目不暇接,而常牵我脚步的却是图书馆。
学院的图书馆种类繁多,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们如鱼见了充满氧气的水一样,三天两头往图书馆跑。星期天往杭州市公共图书馆跑,少年时心中那块痛结终于得到了医治。从来没有感到那样满足过,实感读书胜于逛风景。以致一别杭州多年不得重游,遗憾当初只顾读书而没有游遍杭州全景,但无悔的是没有辜负学习的机缘。
参加工作的第二天,到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初涉社会的我不谙世事,一派书生意气。时有激情遭冷遇、欲速则不达的窘境,此等情境,唯有钻进图书馆、钻进那些前朝后世的故事中,才能得以解脱。如果说是对现实的逃避,那么,逃避之后走出来的却是全新的、充实的、自信的我。
现在,每天从图书馆门前经过,仿佛藏书室里就藏匿着鲜活的历史画卷,新知识一直向我们招手,使我忙中偷闲走进去。尽管这个县级图书馆藏书不够多、不够全新,但它始终凝聚着热爱知识热爱生命的心。
当我的散文集《情非得已》和中短篇小说集《风淳巷口》终于落在了图书馆的书架上供读者借阅时,我更加深信了自己与图书馆的情缘与情分。今生注定,我,心系图书馆,情结图书馆,此结不会有任何力量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