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领骑兵5万出定襄、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北进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7万众,杀至狼居胥山,兵锋直逼贝加尔湖。这是整个匈奴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战,自此,匈奴远遁,不敢在漠南地带建立王庭,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已大大降低。
公元前115年起,汉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从此这块土地列入中原王朝版图。
又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张骞出场。
张骞出使的目的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匈奴与西域的月氏王朝有仇——月氏人的老窝在河西走廊,国都为张掖,后被匈奴所败,往西一直逃到中亚咸海以南、阿富汗以北。
不过对当时的中原人来说,要跨过遥远并且地势艰难的西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月氏王国距离长安,直线距离3500公里,而当时中国的西界才到兰州。一过兰州,就是匈奴人的地盘。
公元前138年,张骞冒着被匈奴人俘虏的危险,进入河西走廊,很快就被抓住。十年后逮着机会逃入大宛王国,大宛人将其送至康居王国,最后到达月氏王国。不过此时的月氏王国在中亚过得很滋润,不想再回到汉朝西域。张骞只得离去,途中又被匈奴所获,三年后方得逃脱。
张骞此行没有达成军事结盟之政治目的,却为西北环山、东南绕海的汉朝带来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完全可以与西方历史上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此行还发现了商路可以由四川向南,穿过身毒王国再到达中亚。这一设想得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支持,从此中原王朝开始向西南方向开疆拓土。
张骞二出西域时已经是公元前116年,匈奴人已然丢了河西走廊,再无法阻拦汉人。此行目的仍是政治方面——邀请乌孙王国迁回故地以牵制匈奴。乌孙人不敢作出这一决定——后来汉朝很快就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想迁也迁不了了。张骞遂将使团分别派往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中亚西亚诸国——而这一行为,成为东西方文化连接的重要标志。
经过汉武王朝的连年打击,匈奴国虽然损失了重要的河西走廊,但其地域仍然足够大,仍然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
公元前100年,汉匈恢复邦交,但匈奴扣留了汉朝使臣苏武,双方再度交恶。次年,汉军分两路击匈奴,李广利出酒泉,抵天山,为匈奴所败;李陵留5000步兵,被匈奴8万人所败。两年后,李广利等从朔方、五原、雁门三路出击,匈奴闻之,提前撤入漠北,汉军无果而归。又过了七年,李广利再出五原,中途武帝杀李广利妻子,李广利投匈奴。
这段时期的匈奴打败了汉朝的一些进攻,但于根本上,匈奴处于防守局面,避免与汉军决战。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40年。
而打击匈奴的同时,汉朝亦开始收拾西域那些摇摆于匈奴和西汉之间的小国——直接理由是,这些小国经常在匈奴人的压力下,截杀汉朝使团。
第一个就是楼兰王国(今新疆若羌)。楼兰王国和车师王国(今吐鲁蕃)在匈奴使节的指使下,出兵截杀中国使节,欲切断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公元前108年,大将赵破奴领700骑袭楼兰,杀其国王。公元前1世纪初,汉朝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屯田,楼兰再度与匈奴结兵,杀中国使节,龟兹(今新疆库车)进攻轮台,杀屯垦将军。公元前77年,汉使节入楼兰,杀其国王,另立新王。
公元前71年,乌孙王国终于看清了匈奴与汉朝的实力区别,同意夹攻匈奴。汉朝五路出兵北征,匈奴紧急撤退,汉军直入千余里无果,乌孙兵团大胜,俘4万。张骞出使的战略目的于此时达到了。此役后,汉使节常惠调西域各国联军围龟兹王国,败之,汉朝在西域的外交及威慑力由此显露。
公元前1世纪60年代,匈奴国势萎缩,在西方败于乌孙王国,东方被新兴的乌桓部落所败,内部又掀起了权力争斗,五位单于并立,全国大乱,后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归附汉朝,居河套,并不断向北匈奴报复,使北匈奴西迁,主力入西域地带。公元前36年,因使节被杀,汉西域总督府调西域各国联军4万余,分两路夹击北匈奴,大败之,捷报长安,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归附汉朝的南匈奴不久北还,至公元48年,再度分裂为南、北两部,南部重归于汉朝,迁入长城,开始从事农垦,北部则不断南下袭扰汉境。至1世纪60年代后,东汉国力恢复,开始反攻北匈奴。公元73年,大将窦固出酒泉,直抵天山,攻哈密,留兵屯垦。耿秉出张掖北进,入300公里,北匈奴避之。80年代,鲜卑部落崛起,大败北匈奴,后20余万人入长城归南匈奴,进入中原生活区。公元89年,汉将出朔方、五原、满夷谷,入漠北,击溃北匈奴主力,降20余万。两年后再败之,北匈奴一路败退西迁。
西迁的匈奴经历了大约四次变动:公元91年北单于败后,逃至乌孙国,出没于天山南北,陷哈密。汉将、西域长史班勇两度败之。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再败之,匈奴第二次西逃至锡尔河流域的康居疆域。公元290年,匈奴人出现在了顿河以东、里海以北地区,杀阿兰国王,夺其地。
公元374年,北匈奴渡条顿河,败东哥特人,又败西哥特人,哥特人西迁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其国内大乱。匈奴人一度拿下多瑙河盆地,进意大利半岛,盘踞于巴尔干地区,不时骚扰东罗马帝国,使其年年纳贡才保得平安。而被匈奴人从巴尔干地区赶跑的哥特人则袭击了意大利半岛。西罗马帝国集中精力对付哥特人入侵,导致各行省空虚,被日耳曼蛮族南下瓜分殆尽。
西迁的匈奴帝国最终在公元468年左右沉寂于欧洲战场,但是由匈奴人引发的“五胡乱罗马”则深深地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和东哥特人攻进罗马城,俘西罗马皇帝,西罗马至此灭亡——而这是欧洲封建时代开始的标志。
除了发动匈奴战争影响世界格局之外,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南越、西南、朝鲜的征伐,亦对后来中国版图、东亚的汉文化圈有着极深影响。
秦皇一统中原后,在南越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迁中原居民与越人杂处。秦二世时,赵佗伪造诏书,任南海尉。秦亡汉兴之际,中原各部无暇南顾,赵佗兼并了南方数郡,自立南越国。刘邦在位期间,对南越国主要以安抚为主,立赵佗为南越王,使其不为乱中原。
吕后期间,限制南越贸易,赵佗怒,去汉朝封号,称帝。公元前190年,发兵攻长沙郡。吕后刨其中原祖坟,发兵南征,被南岭地势所阻,无果。南越国由是士气大振,兼并闽越、西瓯等小国。其疆界最大时,包括了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文景帝时期,对南越继续采用安抚政策,赵佗称臣,礼同各诸侯国。公元前137年,赵佗死,其孙赵胡继位——赵佗活得太长了,儿子全死光了,只有孙子。公元前135年,闽越王赶走东瓯王,准备吞并南越,南越求救于武帝。此时,武帝方登基数年,令韩安国平闽越之乱。汉军还没到,闽越国内乱,杀其王,归汉。
公元前122年,南越王赵胡病重,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赵婴齐回国继位,死于前115年,太子赵兴继位。公元前112年,南越权势派宗族内乱,杀国王、太后及汉使臣,灭汉朝2000名士兵。武帝怒,以江淮以南水兵10万,分五路讨之。次年,南越国灭,设九郡,直属中央管辖。自此始,南方诸省原住民文化渐与中原无异,亦再没离开过中原王朝版图。及至千年后,广东沿海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海上商路重要始发点。
最早在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秋,武帝便和西南夷打起了交道。以唐蒙为中郎将,出巴郡,入西南,进夜郎国,使其归汉,设犍为郡。后以司马相如为使,招抚西南诸夷。张骞回归后,报知经营西南之战略价值。公元前109年,郭昌、卫广发巴蜀兵,击之,滇王降。汉于西南夷置柯、越、沈黎、文山、武都、益州等郡,至此,中华西南版图基础奠定。
汉初,居今青海一带的西羌部落臣服于匈奴。景帝时,羌族一部归汉,居甘肃境内,与汉人杂居。到武帝时,汉匈战争频繁,与匈奴人结盟的羌族受到巨大冲击。河西走廊打通后,西羌与匈奴的交通线被从中截断,联兵攻汉已经困难。不过在公元前112年,两部共起10万余众,攻汉朝河西区域,汉将李息等率10万兵,于公元前111年讨平之。同年,汉于羌人部落设护羌校尉,迁汉人充实河西空地,昭帝时,设金城郡。自此,青海东部地区划入中原文化版图。
武帝一朝,其中央集权欲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在其治下,是绝不容许出现像七国之乱那样的事情,而这时,朝鲜也撞到了枪口上。
朝鲜在西周建立时,封给箕子,为朝鲜侯,统辽东地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扩张战争。燕国南面邻居是强大的齐国,往南打的代价太大,而东面的朝鲜显然比较好攻。燕昭王时期,名将秦开东征朝鲜,一路打到清川江边,设辽东郡和辽西郡,并将长城一直修到今天的清川江畔。此时的朝鲜侯国被压制在朝鲜半岛境内,不可能角逐中原霸主地位。
秦统一六国后,并没有派兵吞掉被挤到半岛上的朝鲜国。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叛变,投匈奴,其属下的卫满亦流亡于外,后进入朝鲜半岛,击败朝鲜末代王,自立为王。一开始,卫满臣服于中原王朝,但其后继者渐渐与西汉产生矛盾。
这种本属于中原王朝而后叛离的诸侯国,对一心开边的汉武帝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如果各诸侯国都来这么一套,中央集权还怎么搞下去?
此时中原王朝在水战方面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有史可查的水战发生在春秋的吴国,勾践灭吴时,战船已经发展到300艘之多。至汉武帝时,已然可以直接派战船越渤海直击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