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城邦此时分散成700多个,在斯巴达或逼或诱的行动下,只有不到30个城邦到斯巴达参与同盟会议——会议决定海军、陆军都由斯巴达人指挥,斯巴达国王里奥尼达是联军总指挥。
公元前480年春,薛西斯浩浩荡荡领兵出发,作战部队的士兵在30万左右,作战船只1207艘,运输船只3000艘左右。于某种程度上,薛西斯似乎是希望借一种庞大的压倒性气势来征服希腊——这次出征,整个像一次帝王出巡。
为了征服希腊,薛西斯赌上了整个帝国的命运——只是,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点。当然,薛西斯的这种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直到这个时候,希腊的一大部分城邦还在摇摆不定。
薛西斯的大军一路作秀,直到错过最佳进攻季节,最后的大败,在此时已经埋下伏笔。希腊联军共有271艘战船,其中雅典方面是127艘。
斯巴达方面又开始纠结——这时候正是奥运会期间,而数百年来,奥运会期间是不能打仗的,这是祖训,也是“神的旨意”。但是斯巴达人背负着联军总指挥的名头,如果盟主都不出战,那么众盟邦谁还肯出力?
代兄继位的里奥尼达决定,带领自己的300名精锐亲兵前往温泉关。不管后世对这300名勇士如何溢美,但此时斯巴达国内的战斗意志明显是不坚定的——只有300人,而且国王都上了。
开奥运会时不能打仗?大敌当前时,这个理由太牵强了。
里奥尼达带着300名精锐以及300名奴隶,一路上有5000名盟邦兵力加入。出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倾向于投降的底比斯派出400名主战派士兵。最后,里奥尼达带着约7000人到达温泉关。
初次交手,希腊死士勇猛异常,波斯军很难啃下这块骨头。后来波斯军找人带路,迂回绕行至温泉关后面,使希腊守军腹背受敌,难以坚守。
而似乎在出征前,里奥尼达就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根本就没想过回头——他是国王,又是联军总司令,一旦回头,整个希腊将兵败如山倒。
但温泉关摆明了是守不住的——所以保存力量是有必要的。里奥尼达命令其他城邦的士兵全部撤退,只留他的300名亲兵还有300名奴隶留守。铁司佩亚的700名志愿兵在里奥尼达的魅力光环下,决定陪伴英雄追求光荣;底比斯的400人因为是反对派,回去没有出路,也决定留下。最后只有来自伯罗奔尼撒联盟城邦的士兵撤退。
里奥尼达这个拼死一搏的决定令薛西斯震怒,以至在人海战术灭亡这些拼死之士后,违背波斯人一贯的传统,把战死的希腊人的头颅割下,挂在路边的木棍上,包括国王里奥尼达。
虽然里奥尼达战死,但温泉关一役,从战略上看是有意义的——它成功拖住了波斯大军,为联军主力的集结和驻防赢得了时间。
当然,还有更宝贵的战争精神财富——整个希腊世界受到鼓舞。
进入希腊半岛的波斯军队进展十分顺利,横扫希腊半岛各邦,大有一统半岛之势。公元前480年秋,双方海军在雅典西南的萨拉米湾展开决战。灵活机动的希腊海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波斯600多只巨型战船诱入狭窄的海湾,重创300余只,而己方仅损失40余只。波斯海军无心再战,匆匆撤回,薛西斯亦归国。
从此,波希战争局势反转,虽然希腊半岛上仍有波斯军队驻守,但进攻方却转成了希腊人——波斯人还要同时面对国内的民族起义。希腊人乘胜追击,进一步解放爱琴海上和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使整个希腊世界摆脱波斯统治,免除波斯的威胁。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缔结和约,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不再派军舰进入爱琴海,波希战争遂正式结束。
希腊波斯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而波斯人绕过爱琴海沿岸进入欧洲的进军路线,其过程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而这是此前的古文明国家都没有尝试过的。
2000多年后,一些历史学家甚至把希腊城邦内斗称为古代的世界大战。
的确,从整个地中海的文化历史进程来看,这场战争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几乎所有古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战争,涉及整个希腊语世界。而从希腊文化对现今西方文明的影响来看,这场战争无疑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
公元前478年,为了对抗波斯的入侵,雅典人与希腊沿海、爱琴诸岛,以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城邦结成同盟。因在提洛岛设有同盟金库,故称“提洛同盟”。
前后加入提洛同盟的城邦,共约200个——活脱脱的一个“武林联盟”。
这个联盟是在波希战争的战局向希腊方面倾斜后才成立的,而在波斯大军压境之前,爱琴海诸城邦对于是战是降,态度一直处于摇摆之中,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安的因素。
提洛同盟各城邦保持自己的建制和政体,同盟事务在总部提洛岛召开会议决定。至于军事上,按各城邦实力,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丁,当然,还有军费。盟主自然是希腊实力最强大的雅典。波希战争完全结束后,提洛联盟成为雅典壮大自己实力的工具——从雅典的角度讲,建立一个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雅典体系”,自然是更有利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各城邦必须向盟主雅典交纳“保护费”,各城邦的重要案件,要让雅典来审理。并且,雅典很有先见性地采用了统一铸币的方式。此外,雅典还向盟邦派出驻兵——加盟容易,退盟可没那么简单——你退我也退,大家一起退,盟主往哪儿搁?
当时盟邦的情况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相似的——邦国千百个,各有各的钱币,各有各的刑法。而雅典统一铸币这一先进做法,则比秦朝早了200年。
波希战争后的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臻于极盛,成就辉煌,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主和文化中心——波希战争对雅典在希腊世界的地位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另一边,早在公元前482年,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斯巴达同样为了抵抗波斯,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到了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多数城邦都参加了同盟——后世称之为伯罗奔尼撒同盟。
同样,伯罗奔尼撒同盟建立之初很是困难,因为许多的城邦对波斯心怀好感——波斯从居鲁士一世起,便实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听话的给糖吃,不听话的拿棍子狠抽。
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中,“大哥”自然是斯巴达。其拥有召集“武林大会”的特权,战时任盟军最高统帅。
伯罗奔尼撒同盟采用了多数票决定制,每城邦一票。只有在盟国代表会议上通过,斯巴达才有权要求盟国出兵。如果同盟没有达成一致,那么成员之间自主决定战与和。甚至,同盟内部相互看不爽便大打出手的事,也时有发生。
从两个同盟的做法来看,雅典对各盟邦的做法属于“强权暴政”,因为雅典对各盟邦存在着许多的说一不二的手段;而斯巴达领头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虽斯巴达有特权,但各盟邦拥有着更多的自主权。
此外,雅典人手里的票子显然要多得多。雅典方面在波希战争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王牌海军,而斯巴达方面的同盟,则称雄于陆地上。
来自波斯的威胁牵制着两个同盟保持某种团结,不过第一次闹矛盾甚至是在外敌波斯的威胁仍然存在时——公元前460年,这一年离波希战争全面结束还有11年。
触发事情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小弟”反水——麦加拉城邦退出同盟,投向雅典怀抱(麦加拉离雅典只有几步之遥,离斯巴达倒是挺远)。对这种事情,斯巴达这边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自然是非常不爽,于是双方冲突开始。冲突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46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但麦加拉城邦重回伯罗奔尼撒同盟。
冲突结束时,双方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因感觉彼此的实力半斤八两,所以和约中有一条互相平衡制约的规定——如双方再有矛盾,则由一个裁判来判定是非对错。
这一纸和约没能制约多久——15年后,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底比斯人与邻居提洛同盟的普拉提亚人发生冲突(这两个城邦有个共同点:离雅典比离斯巴达更近,波希战争时,底比斯人就属于主降派)。另外,雅典人也在这一时期中断了和麦加拉城邦的经济贸易。
而在此之前,雅典要求其北方的盟邦波提狄亚断绝与科林斯城邦的一切关系,但波提狄亚拒绝并退出提洛同盟——理由是他们的关系太纠结了。
不听话?打!
公元前432年,雅典派1000名重装步兵和30艘战船,越海攻打位于爱琴海西北角的波提狄亚,随后又派出2000名重装步兵和40艘战船,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科林斯人则派2000名步兵从陆路驰援波提狄亚。波提狄亚虽有外援,仍遭惨败,遂闭关不出,最后粮尽而降。而这场长期围困,则成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