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实力增长非常快,工业生产仍然远落后于英国,但与法国接近。美国人积极寻求通过谈判的方式,与英国划定边界问题。在此意愿下,英国也不愿意再像半个世纪前那样追求重夺自己原先的殖民地。二者在经济贸易上的往来越发重要,英国人依赖美国的农产品,而美国则是英国纺织品的最大输出市场。此外,英国还是美国的重要投资者,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持有的美国证券超过了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1857年,美国7条铁路高达8000万英镑的证券在伦敦上市。英国首相利物浦曾说:任何人“想要英国繁荣,都必须让美国繁荣”。两国之间由过去强烈的类似殖民地国与宗主国的关系,渐渐向“兄弟”关系转变。
到了英、法炮轰晚清国门时,美国的舰队也掺和进来,并要求同样获得最惠国待遇。这一时期,虽然在亚洲事务中,美国与西方列强保持着一种协商合作关系,但欧洲诸大国还没有把这位后起之秀当做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角色对待。直到1892年,欧洲强国才把自己驻华盛顿的外交级别从公使上升到大使,承认了美国此时的实力和“一级国家”的地位。
这种低姿态,让美国在政权建立之后的百年时间里,在强国的夹缝之间得到了健康良性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法国人卖给美国人路易斯安那,俄国人卖给他们阿拉斯加,有意无意之中,都抱着“既然我惹不起英国人,那就把美国人培养起来找他们麻烦”的心理。
在19世纪末,强大起来的美国向已经没落的西班牙人开战——此时西班牙人的实力早已被各强国甩在了后头。结果是,美国人从他们手里得到了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夏威夷以及菲律宾。
在迈出这些步子时,美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一样,面临着“美国威胁论”的压力,甚至有人建议联合起来对抗美国。这时的美国并没因自身的强大而直接挑战或排斥他们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就像日本人和俄国人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尽量避免冲突以及寻求联手——英国人走到哪儿,美国也跟到哪儿,不求均分利益,英国人吃面,我只喝口汤就满足。正是这种貌似“无心插柳”的动作,使得美国在世界多处布下了影响作用比英国人更久远的棋子——为现今的全球霸主地位提供了铺垫。
美国在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时,有自己的一套特色手段,比如从西班牙手上接管中南美洲之后,并没有像半个世纪之前打墨西哥,或像欧洲列强那样在被征服地区搞一套自己的班子进行殖民统治,而是通过扶植亲美政权,然后在贸易、经济上进行决策权控制。这比英国、法国、德国人的老一套做法显然是要高明得多。
欧美列强的对外扩张大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单纯地进行土地扩张,然后把原来领土上的一套政策和体制照搬过去。这种方式最原始,但要付出一大笔基建费,并且新领土的人口还会增加就业压力。该方式在近代渐渐被弃用。
第二种是殖民统治。这种方式的经营成本要低些,但还是要派驻军队和搭建殖民政府,以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英国当初对北美的统治便是如此,最后,由于双方产生矛盾,就“玩砸了”。甚至在二战之后,英、法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想抽身都难,成为帝国经济的重大负担。
第三种便是扶植亲近自己的新政权——这是美国的最爱。这种方式允许其他强国参与经济角逐,但给美国的利益一定是最高级别的。而被扶植的政权对美国政府或资本则有依附的需求。这种牢固的合作关系,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打理底层的社会运作、治安、基建等,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政权更换时,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而即使发生重大变故,美国也可以相对从容地抽身就走——绝对不会像当年英国从北美撤走那样狼狈。当年国民党兵败大陆后,美国迅速抽身,就是这种现象。这种方式在道义上也比前两种要“文明”许多,容易得到好感和认同,直接引起民族起义的可能性要小许多。
这或许正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二战前的对外政策上的得失之区别。
精明的美国人最早在日俄战争之后,便与野心勃勃的日本人在亚洲发生冲突。而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美国总是避让——事实上,这时的美国无力阻止日本人在中国的扩张,因为日本相比西方列强更有天时地利之便。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国代表团更是向日本出卖了中国的山东。虽然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与英国联手迫使日本人交出山东,但对日本人在东北的行为,则袖手旁观。
此时,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英国,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强国——截至1914年,全美共有工厂27.5万家,产业工人700万人,年工业产值240亿美元,其中钢产量占到了全球产量的一半。
而一战爆发后,美国的这种优势更大了——欧洲各国打得伤痕累累,双方工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而美国资本家们却被来自欧洲的订单喂得肥到流油。有数据为证:1913年美国出口总额为38亿美元,而到了1916年,出口总额变成55亿美元。战前美国欠英国钱,战后,英国和法国总共欠着美国60亿美元——欧洲人借着美国的钱在互相砸。最终美国人于1917年出手,很大程度上是怕英、法两国欠自己的60亿美元因战败而打水漂。当然在参战时,亦得到了英、法两国在政治上的承诺。
美国的出手,时间恰好,力度恰好,为自己的国际政治生涯画上了漂亮的一笔。从此,美国有了与欧洲强国平起平坐的发言权。而在经济上,则因战争带来的旺盛需求极大地拉动了工业制造业的“大跃进”,整个国家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不过,有了发言权的美国人,还没有登上全球政治的顶峰。直到二战之后,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导权。
二战之前,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大衰退。到了1937年,美国又经历了一次。当年工业产出跌落了40%,回到了1934年的水平。对此,美、德、意都采用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方式来消化工业生产力,以维持及推动经济发展。
不过,希特勒把政府投资花在了扩军上——当然,德国确实因此走出了经济困境,摆脱了危机,许多知名企业因此被保住,比如造飞机的梅赛德斯,以及造坦克的保时捷。
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则是扩大政府开支,把精力倾注在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上,以解决产品的出路问题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此便可推动整体经济的健康循环。显然,两者相比之下,希特勒以扩军为出路的解决方法必然让德国走上战争之路。
而有意无意之间,希特勒打造出来的战争机器,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