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保健和延续离不开医疗卫生的不断发展,从古代的手工治疗,到今天现代设备的广泛应用,如今人类可以自己复制自己,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能。所有的发明都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父爱的执着——抗菌药的发明
20世纪初,人类已发明和拥有了疗效显著的一些化学药物,可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病,但对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人们都在试图研制一种新药以征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菌。这一难关终于在1932年被32岁的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所攻破。
多马克的试验
多马克做了一个对比试验:给一群健康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些溶血性链球菌,然后将这些小白鼠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注射百浪多息,另一组什么都不注射。不一会儿,没有注射百浪多息的那组老鼠全部死去,而注射百浪多息的那组老鼠有的还死里逃生,有的即使最后死去但生存时间延长了许多。这个惊人的发现,一时间轰动了欧洲医学界。但多马克清醒地认识到:要让这种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从百浪多息中提炼出有效的成分。究竟是百浪多息中的哪些化学物质有杀菌作用呢?多马克从百浪多息中提炼出一种白色的粉末,即磺胺。接着,他在狗的身上做实验,先将溶血性链球菌注入狗的肚子。过一会儿,原本活蹦乱跳的狗卧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伸出火红的舌头,无神的眼睛一动不动。此时,多马克将磺胺注入狗的体内。
不一会儿,狗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摇摆着尾巴,在多马克的身边蹦蹦跳跳。至此,多马克明白,磺胺具有出色的杀菌作用。
为慎重起见,多马克还在兔子身上做了实验,结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磺胺的杀菌作用不容置疑。可是,无论对任何药物来说,只有临床效果是最有说服力的。多马克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趣味故事
一天夜晚,多马克从实验室回到家,发现女儿爱莉莎发高烧,原来她白天玩耍时不小心手指被割破了。作为与细菌打了多年交道的科学家,多马克知道,这是可恶的链球菌进入了女儿的体内,并在血液里繁殖。多马克连忙请来当地最好的医生给爱莉莎打了针,开了药。可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逐渐恶化。爱莉莎全身不停地发抖,人也变得昏昏欲睡。医生对爱莉莎做了检查,然后叹口气,说道“多马克先生,实不相瞒,细菌早已侵入爱女的血液里,并变成了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没有什么希望了!”多马克望着女儿苍白的小脸,心在颤抖。但他意识到,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哪怕女儿还有百分之一生的希望也不能放弃。他想到了刚刚研制出的磺胺药,虽然临床上还没有用过,但这时候别无选择了。他为爱莉莎注射了磺胺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多马克目不转睛地盯住爱莉莎,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果然,第二天清晨,当旭日冉冉升起之时,爱莉莎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柔声地说道:“爸爸,我舒服多了。”多马克给爱莉莎测量了体温,证实烧已经退了。人世间,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了。爱莉莎是医学史上第一个用磺胺药治好病的病人。事后,多马克自豪地说:“治好我的女儿,是对我发明的最高奖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马克赶到瑞典斯德哥尔摩,正式领取诺贝尔奖。
据说,多马克领奖后,面对众多的记者,风趣地说“我已经接受过上帝对我的最高奖赏——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今天,我再次接受人类对我的最高奖赏。”
人类免疫的开创者——人痘接种法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严重损坏人容貌的麻子,就是感染天花后留下的点点疤痕。天花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我国。古医书中的“豆疮”“疱疮”等都是天花的别名。
人痘接种法的种类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天花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国古代人民在同这种猖獗的传染病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方法。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四种:1.痘衣法:用得了天花的患者的衬衣,给被接种者穿上,使他感染。
2.痘浆法:用棉花蘸染痘疮的疮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子里,使他感染。
3.旱苗法:把光圆红润的痘痂阴干研细,用细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
4.水苗法:用水把研成粉末状的痘痂调匀,再用棉花蘸染,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上述四种方法,痘衣法和痘浆法比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所改进,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人痘接种法影响着全世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有效地保护了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医生来到北京学习种人痘的方法,不久又从俄国传至土耳其,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牛痘接种法传入我国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种牛痘代替了种人痘,并改进了种痘技术。
天花
战争中死于枪弹的人数远远低于死于疾病的人数,而天花是美国军队中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1776年,美国人亚当斯在费城发出绝望的感叹:“天花呀天花,我们能对你做些什么呢?我只祈求在新英格兰的每个城市里都开办种痘医院(指种人痘的医院)。”同年,沙利文将军在给华盛顿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无法执行任务,因为某些军团内,士兵全部患天花病倒了。”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直到18世纪,天花肆虐仍使人恐怖,人痘接种术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对抗天花的主要手段。
结核病终结者——卡介苗的问世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由于这一疫苗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卡默德与介兰发明的,为了纪念发明者,将这一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卡介苗的由来
20世纪初,法国有两位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他们共同试制成功了预防结核菌的人工疫苗,又称“卡介苗”。那是秋天的一个下午,卡默德和介兰走在巴黎近郊的马波泰农场的一条小路上做实验,试图把结核杆菌接种到两只公羊身上,但每次都失败了。走着走着,他们发现田里的玉米秆儿很矮,穗儿又小,便关心地问旁边的农场主“这些玉米是不是缺乏肥料呢?”农场主说“不是,先生。这玉米引种到这里已经十几代了,可能有些退化了。”“什么?请您再说一遍!”农场主笑着说:“是退化了,一代不如一代啦!”看着匆匆离去的两个人,他觉得很好笑。卡默德和介兰从玉米的退化马上联想到:如果把毒性强烈的结核杆菌一代代培养下去,它的毒性是否也会退化呢?用已退化了毒性的结核杆菌再注射到人体中,不就可以既不伤害人体,也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了吗?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
卡介苗的作用
接种卡介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所以新生婴儿一出生就应该接种。如果出生时没能及时接种,在1岁以内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卡介苗门诊或者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门诊去补种。有句俗语证明这一点:儿童要防痨,快种卡介苗。
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一听到某人得了肺结核,人们难免会紧张,但并不是所有结核病人都具有传染性。现代研究证明,在结核病人中,只有显微镜检查发现痰液中有结核菌的肺结核病人才有传染性。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痰。传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还可经皮肤传播。
炎症的天敌——青霉素的发明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一次意外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着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展史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病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时,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进行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青霉素大量生产。1943年,已有足够的青霉素用于治疗伤兵;1950年产量可满足全世界需求。青霉素的发现与研究成功,成为医学史的一项奇迹。青霉素从临床应用开始,至今已发展为三代。
1945年,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与研制出青霉素化学制剂的英国病理学化学家弗罗里、德国化学家钱恩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预防青霉素过敏的方法
预防青霉素过敏,主要是用药前,必须了解病人既往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如有,则绝不能使用。如无过敏史,则此次注射应按照规定剂量作皮肤试验,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红肿并有伪足,肿块直径大于1厘米时为阳性反应,即不应注射;如阴性,则可予注射。当注射完毕后,病人不应立即离开,观察十几分钟无反应后再走。连续用后停药,通常24小时后继续用药,建议重新作皮试。
中国人的骄傲——麻醉剂的诞生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的治疗。麻醉剂是谁发明的?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哪个国家?
华佗发明麻沸散
麻醉剂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列子·汤问篇》中记述了扁鹊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术再用“神药”催醒的故事。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他曾经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骨部分切除吻合术等。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问世,对医学外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说,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可惜“麻沸散”后来失传了。
一次偶然的牙痛诞生了麻醉剂
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有一天,他牙疼得厉害,当他走进一间充有“一氧化二氮”气体的房间时,牙齿忽然不感觉疼了。好奇心使戴维作了很多次试验,从而证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为戴维闻到这种气体时感到很爽快,于是称它为“笑气”。由于戴维不懂医学,没有把这个发现公布于世。
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着笑气到各地演讲,作催眠示范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场观看表演的一名牙科医生威尔士的重视,激发了他对笑气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设想。经几次试验后,1845年1月,威尔士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公开表演在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手术。由于麻醉不足,表演失败。但是,了解他全部过程的青年助手莫尔顿却仍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莫尔顿研究发现,一氧化二氮虽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较小,他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乙醚来进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进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病人在麻醉下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