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向大家解释说,这是电磁感应现象。尽管莫尔斯当时对电学知识一窍不通,但杰克逊的这个电磁感应试验却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当时,有一旅客随便地问杰克逊博士:电的速度是多少?杰克逊博士答不出来,然而却引起了莫尔斯对电学的兴趣。后来,在甲板上,莫尔斯和杰克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正是这次讨论,使莫尔斯毅然放弃了对美术的研究。一个新奇的想法如闪电一样掠过他的脑海:电线通电后能产生磁性,如果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做出不同的动作,把动作再编成符号,这些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这样岂不是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出一种既迅速又准确的通讯工具了吗?
当“绪利”号大帆船抵达美国时,经过了大西洋上惊涛骇浪颠簸的莫尔斯,充满信心地对“绪利”号船主说:“不久世界上会出现一种令人惊奇的电报。这种给航海带来福音的发明的起端,正在你的船上。”
“电报发明日”的来历
回到纽约后,莫尔斯立即投入了电报机的发明工作。整整三年过去了,试验还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可以想象,一个从未学过电学知识,又没有机械制造技术的画家,要发明一种全新的发报机,该有多么困难啊!但莫尔斯毫不气馁,毫不动摇,继续充满信心地进行试验。他一方面刻苦学习有关知识,同时还拜电学家亨利为师,并得到贝尔父子的大力支持。
1839年9月4日,经过无数次试验后,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能够在500米范围内有效地工作了。他和贝尔两人还共同成功研制了一种用点、线符号来表示不同英文字母的“莫尔斯电码”。
184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拨款3万元,资助莫尔斯建造世界上第一条电报线路。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844年,长途电报通讯终于实验成功了。莫尔斯在电报机的发明与创造上,一共奋斗了12年。当电报机制造成功时,他已经是一个两鬓斑白,年已52岁的老人了。这个放弃了美术事业而又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将永远被人们所怀念。
为了纪念当时莫尔斯对“绪利”号船主说的话变成现实,人们把莫尔斯和杰克逊在“绪利”号轮上相遇的一天,称为“电报发明日”。
打印文件的好伙伴——打字机的诞生
世界第一名实用即真正的打印机的发明人是一位美国人,他的名字叫肖尔斯,在美国一家烟厂里工作,跟打字机没有一点关系,但由于一连串的奇遇和巧合,使他成了这项专利的持有人。
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诞生
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有一位在一家公司当秘书的妻子。由于妻子工作忙,经常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连夜赶写材料,非常辛苦。肖尔斯怕把爱妻累坏了,只好帮助她抄写,有时写到深夜,两人往往都写得手酸臂疼。于是,肖尔斯开始有了发明写字机器的想法。
最初,肖尔斯打听到一位老技工叫白吉纳,他曾与别人一起研究过写字机器,于是肖尔斯去找白吉纳。白吉纳很喜欢肖尔斯的认真态度,便将他同一位已去世的朋友断断续续研究了十几年没有成功的写字机体模型送给了肖尔斯,并告诫肖尔斯:研究写字机器是异常困难的事情。但肖尔斯决心已定,他把这些写字机雏形的机件像守护宝贝似的搬回了家,并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肖尔斯终于在1867年冬天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
打字机制造行业的终结
打字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是人们打印文件的好伙伴,噼噼啪啪的打字声和纸上的油墨一度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场景,但是2011年4月27日,全球仅存的生产打字机的厂商也宣告停业。由于打字机业务被电脑逼到了墙角,他们将停止在印度孟买生产打字机产品。这意味着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批量生产的打字机出现。
办公必备工具——订书机的出现
在众多的办公用具中,订书机大家都应该经常用到,它为人们提供了把许多页纸装订在一起加以保存的理想手段。然而,最早的订书机根本与办公室扯不上关系,它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印刷工业的需要。
提高订书速度的研究
1869年以前,在印刷行业里,装订图书还都是采取非常传统的方法,就是按照“贴码”将书页缝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序,对熟练的装订工人来说是简单的,但由一部机器来做却很困难,尤其是生产那些要求快的小册子和杂志的时候。因此,想提高工作速度的装订工人,都试图寻找到用小段弯铁丝来进行装订的办法。
订书针的出现
186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托马斯·布里格斯发明了一个能担当此任的机器。这个机器先将铁丝轧断并使它弯成U形。然后,装订工人再用手把这个U形铁丝穿在书页上,最后再使用这台机器将U形铁丝弯一下,将书固定好。
最初的订书机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它有许多道操作步骤。因此,在1894年的时候,布里格斯又对最初的订书机的工序上进行了改进,该工序首先将铁线轧断并弄弯,做成一串“U”形订书钉(早期的“U”形钉包在纸里,使用时再单个地装进订书机里。直到20世纪20年代订书机普及之后,U形钉才被黏合成一长条投放到市场上)。这些钉子可以装进经过改进后简单得多的机器里,该机器可以直接把这些钉子嵌入纸张中去,从而省去了一道人工手续。这个机器就是如今办公室和家里订书机的原型。
印刷术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发源于中国人独有的印章文化,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代表,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有人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现存最早的文献和最早的中国雕版印刷实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人类通话史上的里程碑——电话的发明
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楼的门上,钉着一块青铜版子,上面用醒目的金字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人类通讯史上的里程碑
电话发明前,电报已经发明了,但电报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而且要译码,很不方便。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沃森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黏到磁铁上了,沃森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贝尔和沃森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沃森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沃森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
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
电话的发明权之争
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有一批科学家受电报发明的启发,开始了用电传送声音的研究。在这批人中,有美国人贝尔、格雷、爱迪生、法拉,德国人李斯,法国人波塞尔,意大利人墨西等。
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而就是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也申请电话专利权。格雷的原理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翌年,即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三者间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
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2002年6月1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表决,推翻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历史,承认梅乌奇是发明电话的第一人。
在美国众议院作出决议之后,加拿大众议院很快也作了一项决议,重申贝尔是电话发明人,以此来反击美国众议院。看来电话发明权之争一时还难以平息。
梅乌奇与电话发明专利
梅乌奇是一位贫穷的佛罗伦萨移民。19世纪30年代,他移居古巴。在研究用电击法治病的过程中,他发现声音能以电脉冲的形式沿着铜线传播。他在1850年移居纽约后继续这项研究,并制作出了电话的原型。1860年,他公开展示了这套装置。当时纽约的意大利文报纸报道了这一消息。
但梅乌奇穷困潦倒,以至拿不出250美元为自己的“有声电报机”申请专利。后来,他把一台样机和记录有关技术细节的资料寄给了西方联合电报公司;1876年,曾经与梅乌奇共用一间实验室的贝尔申请了电话发明专利,并与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签订了一项获利丰厚的合同。
随后,梅乌奇对贝尔提出起诉,就在有胜诉可能的时候,命运多舛的梅乌奇却与世长辞,诉讼也随之终止,这一年是1889年。就这样,这场电话发明权之争便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百年后又为人们所重新提起。
传送图画的机器——传真机的历史
作为传输工具,传真机正以其特有的性能为人们服务。然而提起它的起源就不能不提到英国人贝恩,1842年的时候他就曾提出通过电路传送图像、文字的设想,但因当时条件所限,此研究未能成形。直到1883年,俄国大学生保尔·尼泼科夫才将它变为现实。
传真机的诞生过程
保尔·尼泼科夫格外喜欢通讯技术,尤其对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能传送人的声音的功能感到神奇。不知何时,在尼泼科夫的脑海里萌发了“研制一种传送图像装置”的想法,这一设想和贝恩不谋而合。
一天,课余时间,尼泼科夫在教室里尝试设计传真装置。忽然,他看见左右邻桌的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他们桌上各放着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纸上画满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尼泼科夫右侧的同学在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按照他发出的指令,或用笔将小方格涂黑,或让它空着。这样,待左侧的同学将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写的相同的字。
尼泼科夫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任何图像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黑点组成的,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点,再借助一定的科学方式把这些点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来,那么接收的地方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并把点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了吗?”但想要实现传真,首先,必须找到将图像分解成许多小点的办法。
这时,尼泼科夫想起儿时玩耍过的风车,受此启发,他研制出一台扫描机器:在图像前,紧挨着放置一个可转动的螺旋穿孔圆盘,在圆盘前面装有一个电灯。这样,当光穿过不断运动的孔时,受图像明暗的影响,光有时亮,有时暗。接着,就是把变化的光信号变成变化的电信号,这个“任务”由光电管完成,因为光电管能根据光的亮度产生相应的电流,发送装置就此大功告成。接收装置只要像电报机电码的复原一样,采用与发送相反的方式就行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尼泼科夫做成了圆盘式传真机,并申请到了专利。
当然,受当时电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台圆盘式传真机的传真效果还不理想,但它却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传真机的发展方向
热敏纸传真机发展的历史最长,现在使用的范围也最广,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功能单一的缺点也比较突出:需要长期保存的传真资料还需要另外复印一次。这比较麻烦,但是如果传真量比较大或者是传真需求比较高,而且也确实不需要扫描和打印功能的用户,热敏纸传真机是比较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