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为了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人们就开始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到春秋战国时期,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被作为中国的特产而闻名于世。唐朝时期,葛布开始被麻所取代,直到明朝时期,麻布又逐渐被棉布所代替。并且,随着服饰工艺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开始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服装。
浅说中国纺织史
中国纺织历史十分悠久,能够追溯到远古时期。例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发掘出约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的出土。研究发现,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衣服使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原始时期的纺织文化
经考古发现,人类进入渔猎社会后即已学会搓绳子,这是纺纱的前奏。例如,山西大同许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十万年前的一千多个石球和投石索。投石索是一种用绳索做成的网兜,在狩猎时可以投掷石球用以打击野兽。因此推断,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绳索了。绳索最初由整根植物茎条制成。后来发明了劈搓技术,也是将植物茎皮劈细成缕,再用许多缕撮合在一起,利用扭转以后各缕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接成很长的绳索。为了加大绳索的强力,人们后来还学会用几股拈合。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公元前4900年的绳子,直径达1厘米。
人类为了御寒,最初直接利用草叶和兽皮蔽体,但是,连缀草叶也需要使用绳子。所以,人们便开始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而织造技术则是从制作猎鱼的编制筐席时演变而来。其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有许多印有编制物的印痕。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精细的芦席残片和陕西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有编织物的印痕。而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木刀、分绞棒、卷布棍等原始腰机零件,造型和现在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古法织机零件甚为相似。新石器时代遗址青海柳湾出土有朱砂,山西西荫村出土有研磨颜料的石臼、石杵,陕西姜寨出土有彩绘工具,说明当时的衣料已经开始有了色彩并绘有花纹。现存的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品则有江苏吴县出土的原始绞纱葛织物,浙江吴兴出土的绢片、丝带和麻布等等。
纺织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郑、卫、齐、鲁国均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产锦之地。襄邑产出的美锦,齐鲁的薄质罗绮与精美刺绣,均是春秋战国以来文明全国的高级织绣产品。直至两汉时期,襄邑仍是全国织锦的主要产地。
东汉时期,蜀锦兴起,产品已与襄邑织纹齐名。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蜀锦不但是蜀王朝军需的重要来源,而且是与魏吴两国贸易的重要物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蜀锦生产不仅产量大,品质也很高,产品也十分畅销。从历史的发展看,秦汉时,中国丝、麻、毛纺织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便是当时纺织水平的有力证明。
纺织技术更新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就已懂得就地取材,并且能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则大量使用丝织物。染织品也开始有了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例如,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中国是一个纺织文明古国,在古代的中国,棉、麻、桑、蚕的养殖,矿植物染料的应用,以及纺织设备的发展进化,都已达到十分完善和先进的地步,从而使纺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文化。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具有纤维长、强度大、吸湿和散湿较快、热传导性较好的特点。苎麻脱胶后洁白有丝光,可以纯纺,也可以和棉、丝、毛、化纤等混纺,是非常重要的纤维制品原料。
轻若烟雾素纱禅衣
国宝名称:素纱禅衣
出土时间:1972年
出土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
国宝现状: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素纱禅衣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禅衣是由精缫的蚕丝织造,称得上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并且,此件素纱禅衣为交叉领口,向右系衽,和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极为相似,只是禅衣的袖口比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采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所以出土时命名为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挖掘现场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遗址是在距离长沙市中心四公里处的东郊地区,因为人们传其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所以起名为马王堆汉墓。此墓规模宏大,并且封闭十分严密。1972年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湿尸,出土之后震惊了世界。
其实,更令人震惊的是墓中衣物和纺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仅一号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品就多达200余种,且都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出土的有棉袍、夹袍、单衣、单裙、组带、绣枕、香囊、鞋、针衣、镜衣、夹袄等衣物饰品、起居用品和丝织品。织绣品种有绢类、方空纱、罗类、绮类、经锦、绒圈锦、绦、组带、金银泥印花纱、印花敷彩纱、刺绣等很多种类。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物断定,此墓应该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
这位丞相夫人出土时,可谓花团锦簇,脸上覆盖着酱色织锦和素绢,两手紧握绣花绢面、盛满香料的香囊,手上还有一副绣有“千金”字样的“信期绣”手套,足穿绢袜和青丝履,内穿“信期绣”罗绮丝绵袍,外套细麻布单衣,从头到脚包裹着各式丝麻织物共18层,横扎9道丝带,最后覆盖工艺精湛的敷彩黄丝绵袍和“长寿绣”绛红绢绵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层包裹。在这些出土的纺织品中就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它的出土展现了古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珍宝。
精湛工艺
纱,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丝绸,素纱禅衣采用的面料就是以由纱为主原料,整个禅衣由单经丝和单纬丝交织而成,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密度稀疏,质地轻薄,古人形容其是“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由此看来这一点都不夸张。
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丝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此件禅衣的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缭绫》中写道:“缭绫缭绫何所以?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读到这句诗时,很多人都认为诗中那缥缈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这件素纱禅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纹锦刺绣龙凤舞华裳
国宝名称:龙凤舞华裳
出土时间:1982年
出土地址:湖北省江陵市马山一号楚墓
国宝现状: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龙凤舞华裳是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一对龙对凤纹绢面的绵袍,属于战国时期的文物。此锦袍的交领是向右系衽、整体成直裾形式。面料为浅黄绢并且上面有对龙凤纹刺绣。其刺绣工艺是以锁绣为主,中间也穿插以平绣,构图十分浪漫。龙凤舞华裳上的龙凤形象大都作过变形处理,是楚人神奇浪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而其用料织造精良、色彩绚丽、纹饰浪漫,堪称古代服饰珍品。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挖掘现场
1982年1月11日,湖北省荆州区马山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制砖时发现了一处古墓葬,于是马上通知了荆州博物馆,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立即出发赶往现场并进行发掘工作。这是一处规模并不大的小型墓,在荆州这原本是没什么稀奇的,一直到第三天中午,保存完好的棺椁板材终于完整出现。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外棺盖撬开一条缝,只向里面扫了一眼,他们便飞快地合上了椁板,火速赶往四五公里外,找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向馆里报告。
因为,考古人员发现这是4件脸上化着彩妆的彩绘着衣木俑,但是,让两人更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还不是这木俑本身,而是木俑身上穿着的艳丽的绣花绢衣,他们的造型就像是四个正准备登台的演员一样。其实,以前在荆州已经发掘了几千座古墓,但在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中,珍贵的丝织品却只是偶见残片。由于丝织品中含有的丝蛋白,容易引起织物的腐烂,很难在古墓中长期保存,所以,发现完好的早期丝织品几乎成了考古人员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
国宝现身
随着外棺分板被一块一块揭开,发掘进展进一步印证着内棺中可能会出现精美丝织品的猜测。工作人员也同时开始着手进行揭取技术准备。20多天过去了,1982年2月4日,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内棺盖终于被揭开。那一瞬间,所有人的眼睛都呆住了,满满一箱灿若云霞的丝绸出现在眼前!
揭开最上面两层的锦袍和绣衾以后,棺内露出一个被9条锦带横向捆住的衣衾包裹。这些2000多年前的锦带拉力非常弱,而且锦结的打法十分精巧。就算是新的丝织物,这些系扣都很难解开。经过小心试验,一个个绵带终于被完好无损地解开了。专家们发现,用9条锦带捆扎住的2件锦衾,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大幅面战国锦衾。剥取这2件锦衾,整整用了5个日日夜夜。这次从马山墓中最终得到的锦衾共有3件,衣衾包裹继续被剥开,更多的惊世丝织品露出了真容,最后专家共在墓中发掘出衣物35件,这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大、最精美的丝织品发现。这其中就包括这件国宝珍品——龙凤舞华裳。
精湛工艺
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并且曾经也是以“丝国”著称于世。而出土的这件龙凤舞华裳不愧是中国丝织工艺精湛的最好见证:据专家介绍,这件绵袍的价值不仅在于华丽精美,还体现在它工艺精湛的“锁绣”技艺上。这是一种不同于苏绣,也不同于任何其他我们所熟知的织绣方法,所采用的绣线代表着极其高超的工艺水准。并且研究人员从丝织品中取出了一根极细的丝线,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看时得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原来这一根肉眼看起来已经细到不能再细的丝线,竟然是由更多、更细的丝线编成辫子组成的。这种编织技术甚至超过了今天由现代工业化机器生产的织物的密度。而古代的楚人,就是将这些极细的丝线用锁绣的方法,一气呵成,将自己最为热爱的、代表楚文化的凤鸟的纹样绣在了自己的衣衾之上,如此精湛的丝织工艺,真的是让后人为之骄傲和赞叹。
龙凤虎纹绣罗衣
国宝名称:龙凤虎纹绣罗衣
出土时间:1982年2月26日
出土地址:湖北省江陵市马山一号楚墓
国宝现状: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