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的婚介机构真可谓良莠不齐,一心扑在钱眼儿上的恶果就是猫腻重重。除了众所周知的婚托之外,征婚者往往也提供了“注水”的基本信息,出发点就极度不靠谱。着名调查机构CTR市场研究的一项调查发现,近6成左右的单身白领是通过家人介绍相亲和网络聊天而结识异性的。也就是说,“剩女”对信任与自由的期待同样看重。另外,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电视相亲会或者公益性质的大型派对活动,以真诚的姿态为渴望交友的单身男女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置身其中寻觅另一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此可见,相亲有机会成为相爱的捷径。在这个可以信赖的交友、交流平台上,她们不但可以得到更多的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也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说不定还会遇到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到那时,爱情事业双丰收,两全其美岂不妙哉?
或许,天空中有多少颗星星,就有多少颗恨嫁的女儿心。那些假惺惺地强调自己“不要爱情”“不想结婚”的女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缺少一份安全感,才编制出这么一个所谓坚强的理由吧。
当然了,恨嫁是可以的,但是“恨”到不明就里不顾一切,那就是明显的大错特错得不偿失了。为李甲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与胡兰成前世今生的张爱玲、为秋官爱恨难判愁肠百结的沈殿霞等等,她们无不是因为渴望恋爱,憧憬婚礼,管不得自己遇到的是不是良人,就一头扎进了爱情的坟墓。
未入围城情愿生死相许,步入围城却问情为何物,这绝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
【私密日记】
参加相亲大会的意义,不单单是要找如意郎君,关键是要亲手统计一番,还有多少姐妹与你同病相怜。
酒香也怕巷子深
岁月其实可短暂了,手一拉一松,奥运会过了,哈~
手再一拉不松,世博会也快到了,哈~
“剩女”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知道不——
今年又没嫁出去,那明年呢?
何其有幸,能够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青年男女纷纷追逐斑斓的生活、享受炫彩的世界,而为这灿烂日子埋单的却是几乎疯狂地投入工作。职场上越来越忙,交际圈越来越小,家变成了“标准间”,公司倒成了另一个“栖息地”,不是在加班,就是走在加班的路上。让很多单身女郎无暇顾及“终身大事”,流水蹉跎人易老,哪堪今朝?一不小心“女大当嫁”的年龄咄咄逼近。
按理说,她们应该是婚恋市场上最为紧俏的畅销品——典型的三高白骨精,又兼备温柔漂亮等一系列闪光点。“剩女”哪儿能跟她们沾边儿啊?难不成,嫁娶的大浪淘沙运动中,将“普相女”分门别类地送进结婚殿堂,唯独把条件优越的扔在寻爱旅途上孤孤单单?
有分析说,这种现象源于她们“向上看”的心理——普通以下的女性要找普通男性,普通女性要找优秀男性,优秀女性要找更优秀的男性。于是乎,更优秀那部分的女性自然丢了位次,这可以被称之为“挤出效应”。其实,这些女性如果打算放低标准也是很容易嫁出去的,只是她们感觉很不甘心。为什么要委曲求全呢?连贝利都说,下一个是最好的。酒香哪怕巷子深,有情郎总会牵引着缘分的红线步步靠近。说不定再等一等就会有Mr.Right出现呢!
也难怪,咱中国人历来强调要有个“男高女低”——从身高、收入,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诸多方面都被一揽子包括在内。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一骑绝尘,而在队伍末端,还有一批脱离了温饱奔小康的人民群众。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找对象”困难的,不是条件太好就是太差。房子、车子、位子、票子……这些现代爱情的附加品被摆在放大镜下审视。于是,被贴上“甲等女”和“丁级男”标签的两类人,成了婚嫁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多金的“甲等女”没人敢娶,没钱的“丁级男”没人愿嫁。解决之道,似乎只有随缘了。
缘分这词其实很玄妙。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绝非老赵和老范在《卖拐》里演绎的那么简单。有时候,呈现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状态;有时候,又必须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模型;而更多时候,则是那种“缘是天定,分乃自求”的算命先生式论断。
靠天吃饭,终究是没谱的事儿,唯物主义者建议对“缘”谨慎用之;那“自求”又该如何执行呢?对于渴望真爱想披嫁衣的“剩女”而言,各种途径的相亲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求”法。但是,诚如莎翁所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可知,有一千个“剩女”也就有一千个对相亲的看法。
其中更有宁可“剩”着也不相亲的。理由是觉得把两个陌生人硬拉在一起,还明知是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别提多别扭多难受了。在她们看来,真正的缘分不是拉郎配!
众所周知,茅台可谓世界上最香醇的蒸馏酒。可是,若没有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那愤然一摔,四溢的酒香又如何引来众多参观者并最终荣获金奖?其实,相亲也不过是营造一种让你“脱颖而出”的形式,大可不必视之如洪水猛兽吧。
相信许多女孩都一样,小时候幻想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应该如何英俊潇洒;青春萌动时分,则希望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撒娇,爱自己的男友;再成熟一点,眼光又落在男方的各大硬件配置是否齐全;真走到了“剩女”这一步,工作、待遇、party、旅游,除了爱情她们什么都不缺,标准反倒模糊成了适合自己的就行,可什么样才叫适合呢?
赵薇借《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苏菲之口,道出成长中的变化:“17~18岁时她追求爱情选欧阳,到了27~28岁时,也许她就会选择首长。”而找到爱人的感觉,就好像打开了通往天堂的一扇门。遇到级别相当的钥匙,管它是捡到的,碰上的,自己摇摇晃晃掉下来的,还是别人送上来的,试一试又有何妨?
时间从来不歇脚,日子总要继续。如果谁脱离了生活的基本规律,那势必要落在“人之常情”的后面。带着面具貌似清高地活着,无非是要掩盖身心的空虚。还记得女诗人舒婷的《神女峰》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如今这年月,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出类拔萃的女儿家,也难免遭遇“剩女”的尴尬。所以大胆相亲,小心恋爱,绝对是明智之选。
也许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觉,原来爱的世界里,没有愿意不愿意,只有聪明不聪明。
【私密日记】
当商家陷入对广告的依赖,酒类行业自然也不例外。红尘醉,微醺的岁月,告别单身的庆典上请举杯感谢那场相亲!
欲寻真命天子,必须掘地三尺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十多年前,民谣诗人张楚凭借这首歌红遍了大街小巷。人们也享受恋爱的同时,也记住了“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一经典表述。
可耻仅仅是对事态结果的简单描述,那此处为什么非要用孤独与之联袂,无聊和寂寞能否竞聘上岗呢?
稍加分析不难得出,无聊、寂寞与孤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的欲望推销给他人,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缺乏交集,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则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所以,E时代“剩女”并不以孤独为耻,而是按照心灵真实的渴求坚持到底。无奈也好,自愿也罢,“剩女”已成了都市中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她们的出现,也悄然间带动着传统意识的某种改变。更有专家肯定,这意味着社会风气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独立、成功的女性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感情和生活。
不可否认,“剩女”也会焦虑何时才能找到另一半,所以,她们从百般推卸到半推半就。逐渐开始接受亲朋好友安排的各种相亲。要知道,现在相亲的门类与派别真可谓眼花缭乱:有资源交换共赢型,有家长协同面试型,有单刀赴会谈判型,有饭局隐蔽介绍型,有集体派对捞针型,有专业机构推荐型;有电视节目征婚型,有网络平台牵线型,有拇指聊天心动型,有8分钟约会快速型,有相亲联谊大规模型,更有在黑暗中开展的忽略容貌神秘型……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当月老,做红娘,育成好事促成双!
也的确有很多痴男怨女在上述渠道中修成正果。大家在相亲的过程中,恰当地处理了敞开心扉与缺点掩饰的关系,在有礼有节和无拘无束之间找到了动态的平衡。一见钟情固然皆大欢喜,但这未必是相亲的最高境界。二见甚至多见定情,才是日后家庭“又快又好,维稳运行”的坚实基础。相亲的主要功能,无非是前哨接头与“敌情”侦查,至于最后决定命运的大战役,还需要当事人亲自上阵去打!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人几经辗转之后,从期望到失望,自失望化绝望,由绝望变成无望,甚至公开抱怨,莫非大家都觉得“剩女”有一颗勇敢的心?午夜梦回,她们内心深处愁肠百结——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少点之乎者也欲加之罪,踏踏实实安安分分地选择恋爱和结婚。从某某某算下来,嗯,明年今日怕是小孩都可以满街打酱油咯……
爱情空又白,等待桃花开,这难免使人焦虑。等爱降落是很折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等待的东西什么时候来,到底会不会来。欲寻真命天子,必须掘地三尺吗?可为什么自己动用了那么多大型机械折腾了这许久,仍然是连根天子的汗毛都没瞧见,反倒是平添了许多烦恼的累赘?相亲这件事,真的靠谱吗?
其实,“等待戈多”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寄托。我们曾一度轻视排斥甚至诅咒过的相亲,也正是为了这种寄托,提供哪怕只是微薄的实践手段。《甲方乙方》里冯小刚有句经典台词,用来描述相亲再恰当不过:扩大了影响,锻炼了队伍。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照此逻辑发展,在相亲的进程中,逐步学会自爱与爱人也是完全成立的!
即便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尝试了创造机会与人交往,同时也努力进行了自我完善,缘分还是没来敲门,那也不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至于别人的说辞,又算得了什么呢,自己内心平静了,你就足够强大到忽视别人的看法!已然是“剩女”,还怕什么流言飞语,更需要在每一次回顾与重温之中珍惜自己。所以,每次相亲之前都不妨对自己说一句——亲爱的,goodluck!
男女组团忽悠日子,历来是“明码标价”的。这个“价”就是当时社会通行的价值判断。可以高度概括为,60年代红卫兵,70年代子弟兵,80年代大学生,90年代大富翁……这新世纪都走过三千六百五十里路了,人家“剩女”设定个有房有车的门槛真的很过分吗?
更何况,婚姻的观点里总还是要讲一点“门当户对”的。当然了,这里的门当户对绝不是传统观念中的财富、地位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双方的成长环境,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学识、价值观、素质修养、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毕竟,只有两个人处于同等的段位上,才能够享受共同语言所带来的和谐与默契。在冗长的日子里,才可以互敬互爱而不会产生仰视或者俯视,不会形成“鸡同鸭讲”的格格不入对立场景。
再回到张楚的歌声里,感受除却“可耻”判定之外的关怀吧——
……
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
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
没有选择我们都必须恋爱
……
【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