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坏情绪牵着鼻子走
拖延自己前行的脚步的,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原因是自我欺骗,另外三分之二是逃避现实。
一个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校的老师发现一个奇观:同学们都在埋头写作业,不过,是暑假应该完成的作业。显然大家都拖延到了最后几天。拖延就是迷信“明天”和“等会儿”,在无止境的自我安慰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今天。
“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一些人总是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今天,殊不知,当你把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时,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你送进坟墓了。
深夜,一个危重病人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
死神回答:“你要一分钟干什么?”
他说:“我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我想利用这一分钟想一想我的朋友和我的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还可以看到一朵绽开的花。”
死神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不能答应。我曾留了足够时间让你去做这一切,你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去珍惜,你看一下这份账单: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剩下的30多年里你经常拖延时间;你曾经感叹时间太慢的次数达到了10000次,平均每天一次;上学时,你拖延完成家庭作业;成人后,你抽烟、喝酒、看电视,虚度光阴……”
“我把你的时间明细账罗列如下:做事拖延的时间从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36500个小时,折合1520天;做事有头无尾、马马虎虎,使得事情不断要重做,浪费了大约300多天;因为无所事事,你经常发呆;你经常埋怨、责怪别人,找借口、找理由、推卸责任;你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聊天,把工作丢到一旁毫无顾忌;工作时间呼呼大睡,或者和无聊的人煲电话粥;还有……”
死神的话还没有说完,这个危重病人就断了气。死神叹了口气说:“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能节约一分钟的话,你就能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唉,真可惜,世人怎么都是这样,总是等不到我动手就后悔死了。”
情商研究专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当拖延成为你的习惯时,死神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你可以给自己时间,但生命却不会给你时间,正如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所吟诵的“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遗佳期更后期”。
人为什么会被“拖延”的恶魔所纠缠,很大的原因在于当认识到目标的艰巨时所采取的一种逃避心理,能以后再面对的就以后再面对,只要今天舒服就行,拖延就这样成了逃避“今天”的法宝。
有些事情你的确想做,绝非别人要求你做,尽管你想,但却总是在拖延。你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想着将来某个时间去做,这样你就可以避免马上采取行动,同时你还可以安慰自己并没有真正放弃。你会跟自己说:“我知道我要做这件事,可是我也许会做不好或不愿意现在就做。应该准备好再做,所以我当然可以心安理得。”每当你需要完成某项艰苦的工作时,你都会求助于这种所谓的“拖延法宝”,这个法宝成了你最容易、也是最好的逃避方式。
拖延自己前行的脚步的,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原因是自我欺骗,另外三分之二是逃避现实。之所以坚持自己这样的拖延行为,还因为你自己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通过拖延,你显然可以不去做那些令自己感到头疼的事,有些事情你害怕去做,有些事情你想做又害怕行动。
欺骗自己的各种理由让你心安理得,让你觉得自己还是个实干家,只不过是慢一点儿的实干家。只要能一拖再拖,你就可以永远保持现状,无须力求改进,也不必承担任何随之而来的风险。
你厌倦生活,你抱怨说是其他人或一些琐事让你情绪消沉,这样你便轻松摆脱责任,并且将自己的懈怠推卸给客观环境。
你通过拖延时间,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你会说:“我时间不够!”
你找借口不做任何没把握的事情,以避免失败,这样你觉得自己还真不是个低能的人……
就这样,拖延成了你用来逃避的通行证,你和社会上千万人一样像草木般活着,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当机立断,任其耽误下去。
人的本质是懦弱的,从这一点上说,拖延和犹豫是人类最合乎人情的弱点,也正因为它合乎人情,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无形中耽误了许多事情,因此而引起的烦恼实在比明显的罪恶还要厉害。你拖延得了一时,却拖延不了一世,今天你利用拖延这张牌避免了危险和失败,但这样做又能达到怎样的目的呢?在你避免可能遭到失败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取得成功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时间记录一下,会惊讶地发现:拖延耗掉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很多情况下,拖延是因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或作出抉择时,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与安慰,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间果断地战胜惰性,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而有的人却深陷于“思想斗争”的泥潭,自己被主动性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无法定夺……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其实拖延就是纵容惰性,也就是给了惰性机会,如果形成习惯,它会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养成一种办事拖拉的习惯。
情绪共鸣,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
注意观察他人的情绪,最大化和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地走近他人内心世界,正确引导他人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欣赏艺术作品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被书里面的情境或者人物所感动时,你会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这些正是情绪共鸣起到的作用。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大多具有情绪共鸣的成分。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既然一个人的情绪可以被外界感染,所同化,心理学家就想到,可以用情绪共鸣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比如,“音乐疗法”就是这样,它利用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来治疗心理疾病。我们知道,艺术作品里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音乐,表现出的情感最为直接。
对于一般患者而言,首先要了解他最开心时常听的音乐是什么。然后反复播放,以唤起他们的愉快回忆,带给他们轻松和快乐。播放《命运》、《美丽的多瑙河》或《百鸟朝凤》等有欢快和振奋作用的音乐。
相反,不良的情绪共鸣却是对我们有害的。50多年前,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创作了一首管弦乐曲《黑色的星期天》,当时在一家比利时的酒店里播放时,一名匈牙利青年歇斯底里地大喊一声:“我实在受不了啦!”然后开枪自杀了。
后来又有100多人因为听到这首曲子而相继自杀。后来,美、英、法、西班牙等诸多国家的电台便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它被销毁了,作者也因为内疚而在临终前忏悔道:“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
当一个人的情绪到了看什么都是糟糕的时候,可以说心情坏到了极点。这往往意味着对他来说这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的状况作出判断,通常出于礼貌,对方将不得不向你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一位事业有成的先生到医院进行治疗,负责接待的医生说:“你能告诉我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位先生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压力过大的问题。他向医生详细地解释:他要做的事是如何多,每天他要完成多少工作,他每天要处理多少大大小小的杂事。因此,他根本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
医生耐心地倾听着,当这位先生终于说完了之后,他提问道:“你对我说,每天你都要面对很重的负担。可是为什么你还这么自豪地对我讲述这一切?为什么你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始终洋溢着高兴的表情?”
通过提问和观察,医生很快就意识到,在生活中困扰这位先生的并不是这些工作,虽然他的工作的确很多,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据他的推断,这位先生需要这么多的工作来维持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他的帮助。
不只是医生,对每一个希望了解别人的人来说,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你只要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而不要根据你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办法,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你今天脸色有些苍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
——“你今天好像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动,烦躁不安”。
——“你今天穿得很时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与你男朋友有一个约会啊”。
为什么前一种表达方式比后一种表达方式要好一些?非常简单,你能从别人身上观察到的表现,可能对应着很多的事实。
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想了解别人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这种问题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奥斯卡·维尔德曾经说过:“绝对不要冒失地提问,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
因此,注意观察他人的情绪,最大化地和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地走近他人内心世界,正确引导他人的情绪。
远离“一时冲动”,方能无悔一生
做自己思想的主人总是很积极的,而那些只有在自己乐意这样做或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时才能控制思想的人,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心理专家形容某些幼稚的行为举动,常会用“冲动”来说明。也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不敢承担责任,用“一时冲动”来替自己辩解。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克制住冲动的魔鬼,否则会一发不可收拾,后果也许令我们难以承受。
我们平时无论工作、生活中都要尽力保持理智,用理智代替冲动。客观的分析才会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与真相,在冲动情绪下则只会丧失敏锐的判断力,最终作出令我们抱憾的决定。
古代有个尤翁,他开了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一片喧闹。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在闹事。站柜台的伙计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在这儿,现在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
尤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度过这个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邻居的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就留在这里吧。”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下去,只好离开了。
当天夜里,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此人同一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在临死之前敲诈一笔,结果尤翁没吃他那一套,没傻乎乎地当了他的发泄对象,他于是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倚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到来了。”
人们听了这话都很佩服尤翁。
控制自己的冲动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冲动的魔鬼。在冲动中爆发的结果可能会令人名誉扫地,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孩子活了下来。男人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可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男人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匆忙赶回家里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男人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男人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涌到脑门,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便拿起刀把狗杀死了。
就在男人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男人感到很奇怪,他仔细地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皮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他痛失爱犬,而原因就是自己的一时情绪失控。
做自己思想的主人总是很积极的,而那些只有在自己乐意这样做或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时才能控制思想的人,很难取得大的成就。那种真正的成功者,应该在所有时刻都能让他的思维来服从他的意志力。这样的人,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这样的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思维在压力最大的时候恰恰处于最巅峰的状态;这样的人,才是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理想人物,是人群中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