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经典今读:
“任重而道远”,就是任务很艰巨,道路很漫长。常人面对如此局面,一定很头大,但有些人却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这种人直面苦难,挑战人生,堪称“君子”。
不只是君子,要想在历史的经纬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必定要经历一段“任重而道远的”人生,汉武帝时期的“西域特使”张骞就是这样的人。
当时,汉武帝与匈奴激战正酣。为了赢得战争主动权,他决定派一名特使到西域月氏国,想与其结盟,夹击匈奴。从长安到月氏国,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位特使必须是个智勇双全之人。结果御林军将领张骞主动请缨,愿意当此重任,远赴月氏。史书上记载:“张骞,成固人也。为人强大有谋,能涉远。”意思是说张骞是个“强者”,脑瓜子又机灵,双腿能走路,可以跋山涉水。
其实这一趟月氏国之行充满艰险。月氏国远在中亚,张骞能否顺利走到目的地都要打个问号,何况还要穿越匈奴的地盘,如果不小心被他们抓住了,后果不堪设想。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名随从出发了。他们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半路上,还是遇到了匈奴人。张骞一行被扣留下来,一待就是十年,其间,张骞不得不依从匈奴人的指令,在当地娶妻生子。尽管岁月流逝,张骞始终未曾忘记自己身负的使命。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机会,趁匈奴人打盹,抛妻别子“溜号”了。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过大宛(乌兹别克),穿过康居(哈萨克斯坦),到了大夏(阿姆河流域),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大月氏国。
大月氏国是个“移动的国度”,它曾经是匈奴的仇敌,但现在,它已经迁徙到离匈奴很远的一处水草丰美的牧场。大月氏国国王,不仅忘记了对匈奴的仇恨,也厌倦了战争。当张骞向其转达与汉皇联手打击匈奴的提议时,国王犹豫了。国王觉得,大汉是个泱泱大国,万一惹怒了匈奴,匈奴可能拿大汉没什么办法,但可以把一腔怒火撒到大月氏国这个脆弱的小国身上。国王一合计,不合算,便拒绝了汉皇的提议。
张骞在大月氏国逗留了一年多,千方百计地说服国王改变主意,但没能成功。公元前128年,张骞踏上了返回故国之旅,半路上,他们又遇见了匈奴人,再次被扣留,好在保密工作做得好,没暴露在大月氏国干的事,才幸存下来。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脱身。
张骞回到长安,离他出发时已经十三年。走的时候一百多条好汉,回来时只剩下两人,其中一人是张骞,另一人叫堂邑父。张骞此行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布置的任务,但却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发挥了先行者的作用。
慧眼看经典:
有的人总是对未来持怀疑态度,承受一点点压力,就可能精神崩溃,这种人的名字叫弱者;有的人对未来充满期盼,始终以微笑面对压力和挑战,这种人的名字叫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