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1600000009

第9章 部派佛教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3)

佛教认为,“我执”之迷,至大无外,我执之祸,罄竹难书。因此,破除我执的观念,建立“无我”的观念,贯穿在佛教的每一个概念之中。原始佛教的理论重心是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由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随之扩大为“三科”,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根据不同迷悟的情况,破除“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部派佛教各派都非常重视三科,借以说明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类,从而为佛教教义奠定哲学理论基础。

三科假实的思想发展,是佛法从有到空的思想发展。在未论说各派假实思想之前,应该知道各派所共同确认的思想。如军队,是由士兵及军官结合的军事组织,有装备、纪律及坚强的阵容,有雄厚的实力,不是一击而瓦解的。在常识上,人们听到军队,立刻会想到这是假有的,因为离开了士兵、军官及装备、纪律等,所谓军队是根本不可得的。又有树林,是由一棵一棵的树木形成的,远看一片青葱,好似一个丛林,实际丛林是假有,因为除了一棵一棵的树木,所谓丛林就不复存在。其他物体亦然,皆由众多条件结合而成,都是假名无实的。这思想是从佛说的道理中推论出来的,五蕴四大和合的生命体,佛陀讲其中是无我的,常人以为它是我,不过是常人的妄想执着,实际“我”是了不可得的,设是说我,那也不过是假名我。从内在的生命无我,推论出外在的军队、丛林等就是假有。和合是假非实,这是部派佛教每个学派所共认的。佛陀在经中以三科统摄一切法,从有情的生命体到外在的无情物体,从生灭的有为法到不生灭的无为法,无不摄于其中。所以蕴、处、界的三科,看起来很简单,实在包括了一切法。由于佛陀对一切法,没有明显的指出什么是假有,什么是实有,故而到部派时期的学者,探究到诸法的假实,自然就显出思想的分歧。

(一)有部系的假实说

说一切有部坚定地执著蕴处界有实自体,其范围非常狭小,其他学派看为假有的,有部还是认为是实有,有部说有,把一切有分为二类:1实物有,指蕴处界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真实有的。2施设有,指军队、丛林、男、女等,显示这一一法的自性是绝对不可得。再进一步分析,一切有者说有,分为五有来说:1名有,就是名称虽有,实质没有,如龟毛兔角之类。2实有,就是实体是有的,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自性,各各安立于本位上,不能说其没有。3假有,如军队、丛林、衣物等,都是假有无实自性的。4和合有,如补特伽罗(我),只是众缘和合而有,要找个实有的补特伽罗是绝对不可得的。5相待有,如彼此、长短、高低、大小相待而有,不是绝对的,虽有而非真。从名称上看,固有五种有,但归纳起来,实不外于实物有与施设有。施设的假有,虽为有部学者所不否认,但其中心思想是在于成立一切法的实有,所以坚定主张蕴处界三科皆是实有。

把宇宙万有诸法进行分类,最原始的分法是二类,即有为法和无为法,其次就是三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五位的定型分类法,就是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并为佛教各派学者所共认遵守。但在部派佛教开始分裂时,也有把诸法分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三大类。色法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属于色的自体性,都可以摄入于色法的一类中。心法亦不管是那一类的,只要具有精神作用,或者有知觉方面的,包括心、心所法等,皆归纳于心法之中,心色二法,为成立万有诸法的基本要素,这是原始佛教以来的通则。除这两种要素外,还有其他不能归于色法或心法,而介于色心二法之间者,例如关系、地位、时空、概念等,既不能归于色法,亦不能归于心法,因此而建立非色非心法。把有为法分为如此三类,在假实方面去分析,究竟是实有?或者是假有呢?

有部主张一切法实有,五蕴法自然亦是实有的。在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上,找个实在的自我固然是不可得,但能组合的五蕴,不能不说其是实有,假若没有实在的五蕴,假相的自我从何而得?所以《婆沙》九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假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真实,才能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虽假有无实自性,但在和合与相续的现象中,探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点(极微),即成为实有自性了。例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微细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物质点,即为实在有的自性,是组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后不可再分割的单元,即为实有的自性,是构成前后相续的精神实体。所以有部认为要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后才有世间的一切假有的现象。有部学者运用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质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自性,这自性为万有的本元。《顺正理论》卷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

进一步的说明色蕴实有,色法在佛经中说有二类,就造色与所造色。前者指地、水、火、风的四大,后者指由四大所创造组织的一切色法。地、水、火、风的四大,依有部说,现实眼所见的地水火风是假四大,其中还有真四大在,是以坚、湿、暖、动为自体。如何区别真假二种四大?这从认识方面可以分辨出来。称为假四大的,是属眼界所见的境界;称为真四大的,是属身所触的境界。《俱舍颂》说:“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就是眼所见的地大,不论是黄、黑等的显色,或者是长短的形色,严格说来,不得称为真正的地大,只是随顺世间众生的想象,施设安立假名为地。地是如此,其余水、火、风亦然。而其地大,以坚为体,是身所觉触到的,眼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地大如此,水大、火大、风大亦然。能造所造的一切色法,佛陀所说固然不惜,但是佛陀并未分析其是假是实,一切有部不能认为能造的四大是实有,就是四大所造的一切色法亦是实有,如生命体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及五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无不各有实体。

不仅色蕴是实有,就非色的受、想、行、识四蕴,在有说及其兄弟行的犊子部系,亦坚定的认为是实有的,即心王有心王的自体,心所有心所的自体,各各差别独立。其理由是:诸法既然都是实有的,王所当亦各有自体。《顺正理论》说:“同依一根,同缘一境而得生故。所说一切和合无异,是故一切心、心所法,随其所应俱时而起。”意思是说:眼识依于眼根,与眼识相应而起的心所亦依于眼根,是为同依一根;眼识缘于色尘境界,与眼识相应而起活动的心所亦缘于色尘境界。虽王、所缘总、别相亦还有差别,但同缘一境是没二致的。如心王缘青色,心所亦缘青色;心王缘长,心所亦必缘长。如是有其独立自体的心所法,必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即任何心所活动的生起,都是随其所应该与何识相应,即与何识相应而起。因此,王、所别体论者,虽主各别有其自体,但因王、所可以同时相应而起,所以又名王、所俱起论。

还有非色非心法,亦即所谓的心不相行法,有部与犊子部同样的把其看成是有实在自体的。大乘唯识学说有二十四种,部派各学派说有十四种:1得,2非得,3众同分,4无想果,5无想定,6灭尽定,7命根,8生相,9住相,10异相,11灭相,12名身,13句身,14文身。有部说不相应行法的实有,如得与非得、成就与不成就,一概是有实在自体的。因举补特伽罗成就善法及不善法;有学成就八支,无学成就十支;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十力的种种圣教,以证明成就等的是实非假。至于异生性,是约凡夫不获一切三乘圣法而得名的,当然有实自体,不是假名安立。同分,有部同样认为是实有物,假定同分不是别有实物,而于众生由种种别类更互不同,此也是众生,彼也是众生,像这样的同智及同言说,那就无法成立了。无想果,能遮未来心,心所法的暂时不起;无想定,能遮令心、心所法的灭而不生;灭尽定,《顺正理论》说:“灭尽定体为假为实?应言此定体实非假,能遮碍心令不生故。”所以这三者,有部认为是有实自体的。命根,为生命生存的主要动力,有则生命继续存在,无则生命宣告崩溃,其有实体自不待言。《顺正理论》说:“此中生者谓有别法”、“住谓别法”、“异谓别法”、“灭谓别法”,明显地指出有部承认四相的实有自体。最后说到名句文身的三种不相应行,有部同样说其有实自体。《俱舍论》说:“毗婆沙师说有别物为名等身,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实而非假,所以者何?非一切法皆是寻思所能了故。”《顺正理论》则更清楚地说:“由教及理知别有物,教谓经言:语力、文力,若文即语,别说何为?……如来获得希有名句文身。……彼彼胜解文句甚为希有。由此等教,证知别有能诠诸义名句文身,犹如语声,实而非假。理谓理见:有时得声而不得字,有时得字而不得声,故知体别。”总的说来,万有一切诸法,不论是色、是心,乃至非色非心,在有部的思想体系中,没有一法不是有实自体的,所以一一说为实有。

蕴是假有论者,虽从蕴是积聚义的立场否定蕴的实有,而有部不同意这种论说。有部以为:蕴的状态形成,固由众多极微的积聚,但一一极微的本身,也是具有蕴之相状的,如一一极微的本身,根本没有蕴的相状,就是众多极微的积聚,亦不得成其为蕴。极微是实有法,为部派各学派所一致承认,一一极微既具蕴相,说蕴是实有物,那又有什么不可呢?《性空学探源》对这有着透辟的分析说:“蕴是聚集义,是聚集之义,是以一一实法为体性的聚集,从法体上说,还是实有。他的观点注重在聚中的一一法,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有部论师的意思,蕴之聚义,并不是说聚,而是说一一法;如说人类如何如何,并不是离开一个个的人说明另有类性,即是从人类的共同性,这一个个人如何如何。”由于有部从这一观点来看聚义,所以不论别的部派学者怎样的显蕴是假有,但有部仍然坚认五蕴法是实有的。

十二处,有部亦认为是实有。十二处就是内六根、外六尘。经中常说:“一切法者,谓十二处。”有情的认识活动,是根源于六处的,由此六处为依,产生能识的六识,去了别外界的六境,因而就关涉到一切。有部从教理两方面来论证十二处是实,引经说:“世尊告曰:梵志当知,言一切者,谓十二处,此胜义有,余皆虚伪。”《顺正理论》就根据经教说:“世尊不应依不实法说胜利有……故十二处皆是实有,非于假法可说胜义。”

有部认为十二处有其各自作用,既有作用怎么可以说假?《性空探源》说:“有部说:根境和合生识,虽没有作者士夫,但在和合关系中,不能说没有根境的自体作用。如眼识生起见色,虽另须光线等缘,但见色不能说不是眼根的作用;见他是青,而知道不是黄赤白,这也不能不是境的作用,所以虽是和合,仍是一一法的自体作用。”这种理论,有部认为是最有力的。因此,《顺正理论》卷七中说:“谓有为法虽皆缘生,而不失其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说法从缘生,亦说地等有别相用,如地界等虽从缘生,而如有前坚等自相,亦有持等决定作业。如眼色及眼识等虽从缘生,而必应有种种差别决定相用,由此差别决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识;色唯名色,非识非眼;识唯名识,非眼非识。”问题就发生在这诸法的相用上,有部认为诸法要有各别相用,方可成立诸法的因果差别,假定总别的作用完全没有,不仅差别因果无法建立,而且显然有违世俗胜义的谛理。还有色蕴既是实有的,由四大四微组织成的五色根及五尘境,当然亦是实有的。

最后是十八界的实有。十八界,就是六根界、六境界、六识界。其假实在学派中,如有部、犊子部、经部、以及世亲论师,一致认为是实有的,只有很少为人注意的刹那论者主张是非实有的。所以在部派之间,没有多大的争论。如《俱舍论》和《顺正理论》中,先说根境色法的实有,接着说十一色中除了无表色,其余的五根五境,在十二处中。在十二处中,即立为五根处与五境处的十处,如说眼处、色处等。在十八界中,即立为五根界与五境界的十界,如说眼界、色界等。所以有部本此,认为十八界是实有的,在解释界义的时候,《顺正理论》说:“由此别应释种族义: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若尔,意界望于六识,无别体类应非别界!此难不然!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正由于体类差别,主张界是实有的有部,不得不坚定地说界是真实的。还有,在建立十八界时,《顺正理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问题就是这样来的,小乘明诸识的生起,不立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生起的所依,而以无间灭意为意界,作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所依。这么一来,六识即意,无有别体,岂不是界唯有十七或十二?为解答这个难题,特就六识身转谢过去立为意界。如是根境识三各六,立为实有的十八界。

(二)经部系的假实说

经部学者对三科的看法,只承认界是真实的,至于五蕴与十二处,都是假的。说五蕴是真实的,只有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不过客观地说,蕴是实有的这一论题,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此,经部坚定地主张蕴非实有。世亲论师曾站在经部的立场,在《俱舍论》中说:“蕴假有(宗);多实积集共所成故(因);如聚如我(喻)。”蕴是积聚义,凡是积聚的,决不是一样东西,而是由众多东西集合而成的,当然就不可说有其实自体,不仅假有论者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实有论者也是如此承认的。而有部对于蕴义的解说,“忽视了总聚的本身”,所以假有论者针对这点加以抨击说:蕴是聚义,而一一微决不可说聚,如果说微名蕴,不仅有违契经说的“蕴是聚义”的圣教,而且还有自语相违的过失。因为说蕴就不可以说微,说微就不可以说蕴,微是独立的,蕴是聚集的,怎可从矛盾中去统一?所以说:“既是总聚,就该是假,正因为不是离开个别的人有人类,可见人类一名是假。”经部说蕴是假,理论坚强有力,“蕴是假有”的论题可以获得明确的理解。因此有学者认为:经部的蕴假思想,是从大众部的说假部推衍出来的。

有部说十二处实有,最大的理由是处的作用,经部认为,诸法的各有作用,固然是无可否认,但如有部所说的作用实有,却是不能承认的。因为诸法作用的产生,必有待于其他的因缘,没有说是不借他缘,而可自体发生作用的。如眼见色,这当然是一种作用,但必须各种条件具备,然后其用乃显,若说不待他缘,而眼自体能见,那应一切时一切处都有见用,事实并不如此,怎可说有实用?又如了别是识作用,若了别用就是其识,在理论上就有过患。《顺正理论》卷二十五说:“彼上座言:契经中说,识是了者,此非胜义,是世俗说。若是了者是识,亦应说为非识,谓若能了说名为识,不能了时应成非识,不应非识可立识名。”

同类推荐
  • 禅道

    禅道

    禅道是一种自我内心升华的一个方式,是探究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之精髓。茶余饭后,临睡之闲,拥书而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最能让我们获得心灵享受的是禅的智慧,就像是一杯茗茶,清古幽香,沁入心脾,怡然自得。在阅读禅道故事之前,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禅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地去理解,去感悟个中真谛。《禅源诸诠》: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悟之名慧,修之定名,定慧通名为禅。禅道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禅悦、禅悟、禅境、禅机、禅趣、禅意、禅行等等。
  • 禅宗与道家

    禅宗与道家

    本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等,做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做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 星云日记8:慈悲不是定点

    星云日记8:慈悲不是定点

    本书分为“欧游记事”、“慈悲不是定点”、“修行是什么”、“自性本清净”四部分,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1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等,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
  • 学历与学力

    学历与学力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五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星云日记30:人生的马拉松

    星云日记30:人生的马拉松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册。收录星云大师1994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一句话”、“人生的马拉松”、“有承担才有进步”、“新气象”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日暖尘微

    日暖尘微

    人如尘微,幸遇暖阳。感谢你为我带来一场救赎。
  • 无敌最强大帝

    无敌最强大帝

    穿越王朝废物王子,幸得大帝系统,从此逆袭而上!王朝、皇朝、帝朝、天朝、天庭、天界!且看楚天如何崛起,带领王朝一路晋级天界,势要做那最强大帝!
  • 美丽之惑

    美丽之惑

    这些故事囊括了引起关注的所有元素:金钱、权力、美酒和秀色,可谓:"金钱与权力齐飞,秀色共美酒一色"。
  • 神秘纸条盗墓者

    神秘纸条盗墓者

    几人盗墓,遇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有一张奇怪的纸条?为什么会有个人在那里?哈哈哈哈…………
  • 超神逗比

    超神逗比

    想知道为什么谁也没见过神佛?为什么那么多绝世武功却没传到现代?想知道除了地球还有哪里有别样文明?希望您在这里找到答案。
  • 扇舞江湖

    扇舞江湖

    小小孩童,心倾江湖,得师学武,踏上江湖。主角:我习的是武还是舞啊…管他的呢,反正从今往后,我就是阴阳八卦扇的传人了!这中原之大,四方似无尽头,这各家的传代之宝啊,更是各有妙用,例如我手中的这“阴阳扇”不仅能说书,更能用来打人和扇风!ps.此书为男频,主角男的,蟹蟹。
  • 万界证道途

    万界证道途

    "修仙之路漫长,一路灾劫无数,任凭千万天骄,几人证得大道!!!"
  • 我在异界养女儿

    我在异界养女儿

    齐安穿越了,带着他的父爱如山系统,来到了这个奴隶制大陆。“父爱如山?我还得养女儿吗?”【您的女儿在您的睡前故事下进入梦乡,感到很幸福,获得少量父爱值奖励。】【您的女儿成为妖族女王,完成了终极人生目标,对您感恩,获得大量父爱值。】【您使用父爱值提升了女儿的修为,突破天灵神!】
  • 神武大转盘

    神武大转盘

    人有三魂七魄,神魔二性混淆不分。魂即神性,为道;魄即魔性,为情。骆成,在炼化五色转盘之后,神魔二性已分。至此淬武色、凝神意、化魔象、衍臻身、九炼神通……他于浩瀚世界间,凭神魔之威破尽万般险阻,以万丈豪情上演生杀予夺。
  • 何以萧何

    何以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隐瞒身世?前尘过往?堕落情网?笑叹江湖悲凉。俊朗世无双。那么就此忍住悲伤吧。敛尽风华把忧伤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