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8200000022

第22章 读书乐(1)

“阅读”是散文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我这里把书评、影评都归入同一范畴中,各选入优秀文章,做简要的分析和理解参考,供读者学习。我们要一再强调“语文”的基础性、底层性、决定性作用,即“语言文字文学”构成的“语文”学科,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无论你今后从事何种领域的工作,做何种门类的研究,你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没有语言表达,就没有各门类学科的存在。

我曾在各学校与教师学生交流时,多次用电脑、网络的“底层技术”这个词来形容“语文”。同样,外文也是“语文”的一种。在学习本国语言文学时,21世纪的全球化新人,不应该放弃外文的学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角度和文化背景,懂得外文你才会知道原来人们还可以这样表达一种现象、一种情感。比如,中文“覆水难收”,英文有一个相对应的词组:wateroverthedam(水漫过大坝了)。虽然意思相近,但是从不同现象中观察、总结出同样的道理。这是人类文明中极有趣的现象。

学会阅读,并且从不同的书本、材料中读出新意,这是第二编“新解读”里就提到过的。那些文章面对的是综合材料,要做的研究、总结的工作量更大,花的工夫更多。而本编所选的文章,其评论、讨论的对象,相对比较具体,相关材料的搜集和积累,也相对比较容易。

阅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听一首名曲,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理解世界的最好方法,是跟最有智慧的人交谈的最直接手段。然而,如果你要跟朋友们分享这些好作品,就必须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锻炼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很多人现在都在使用网络在线视频观看影片,在观看之前,还会浏览这部作品的介绍、评价。这些介绍和评价就是精短的影评。但影评的好坏,归纳的妥否,是一眼就能看出的。你读豆瓣网的评论,会发现高下之差,真有天壤之别。

阅读与表达,是本编想要介绍的核心内容。

阅读之所以是这么好的事,就是因为随时能与最有智慧的人交谈——只要你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好书,翻开,阅读。

叶兆言的《阅读吴宓》是写现代学者的一部力作,可谓“拨开云雾见青天”,需要很深的功力。余华的《高潮》写苏联时期音乐大师肖斯塔科维奇,用具象的文字表达抽象的音乐,有一种神远的味道。张闳分析革命经典课文《半夜鸡叫》,见微知著,值得学习。潘向黎对古诗的介绍,真真“诗是空气,诗是呼吸”,让那些久远的诗歌从课本中走入我们的生活。你要知道,在唐朝,诗歌跟我们现在随时随地发微博和微信一样。诗人一有灵感,就提笔书写。不仅写在纸上,还写在墙上。那些神来之笔写下的卓越诗歌,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那时候,诗歌确实是能唱的,诗歌就是生活,诗歌就是现实。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至今。主要作品有:《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五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集,以及各种选本等。叶兆言的写作充满了知性的质与美,在当代中国文坛中是真正的知识人写作。他的最新作品《一号命令》《驰向黑夜的女人》,显示了他更加准确而坚韧的语言功力。

民国的学者进入新时代纷纷被埋没,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阅读他们,了解他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盲目崇拜。

阅读吴宓

叶兆言

说来好笑,阅读吴宓,留心有关文字,成了近年来很当真的一件事情。起因只是他生于一八九四年,这是个特殊年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拉开序幕,也正是这一年,孙中山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他的改良主义思想,遭到拒绝后,从此投身革命,坚定不移,直到死在北洋军阀时期的北京。很长时期,抗日和革命成了两个重要主题,研究中国,不论思考历史,还是评论文学,都无法回避。我习惯找出几位出生于这一年的人,把他们当成解剖近现代中国的标本,我的祖父也出生在这一年,这是很好的参照系数,它提供了一个横向的比较机会。阅读吴宓,我总是忍不住想,和他同年的祖父此时正在干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祖父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在厚厚的十本《吴宓日记》中,提到祖父只有一处,时间是一九四五年的一月九日,一次宴会上偶然相遇:

遂借赴华西大学内李珩、罗玉君夫妇邀家宴。座客桦外,有叶绍钧及谢冰莹女士。席散,同步归。

叶绍钧名字下面,有小字自注:“圣陶。苏州人。今为开明书店总编辑。与宓同年生。留须。温和沉默。”这是典型的吴雨僧风格,记账本一样老老实实,一本正经。再看祖父的日记,略为详细一些:

五时半,至李晓舫家,晤吴雨僧、李哲生、陈国华、谢冰莹。雨僧与余同岁,身长挺立,言谈颇豪爽,近在燕大讲《红楼梦》,借以发抒其对文化与人生之见解,颇别致。主人治馔颇精,而不设酒,余以酒人,觉其勿习。八时散,复至月樵所,方宴刚夫妇,尚有他客六七人,墨先在。余乃饮酒十馀杯。十时归。

两则日记很客气,一层意思没有明说,都觉得对方不是原来的设想。他们属于两个不同阵营,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既对立,更隔膜。阵营不同,误解便不可避免。这次偶然相遇,消除了一定误解,又增加新的错误认识。如果继续交往,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朋友,但是沟通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吴宓不知道对方温和沉默,是因为没有酒;祖父觉得对方豪爽,却根本就是个假象。

分析

从祖父和吴宓的日记开始,写了对人一面理解和真实的差异。

吴宓不是一个豪爽的人,而且毫无幽默感,他的成名与挨骂有关。说起新文学史,谈到新旧之争,忘不了鲁迅的妙文《估学衡》。《学衡》是一个笑柄,一帮自恃很高的书呆子,刚从国外回来,觉得喝过洋墨水,对“西化”更有发言权,于是匆匆上阵,想一招致敌于死命,事实却证明根本不是对手,刚一出招,就被新文学阵营打得鼻青脸肿。不妨想象一下当时的新文学阵营如何强大:陈独秀和李大钊,鲁迅兄弟,胡适及其弟子罗家伦和顾颉刚,茅盾为理论主笔的文学研究会,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学灯》,这些高人联手,每人吐口唾沫,已足以把《学衡》的人淹死。当时同属于新文学阵营的创造社,还没有出手参战,这一派的好战,善于胡搅蛮缠,作为《学衡》总编辑的吴宓心里不会不明白。

事隔多年,重新回顾这场文化论战,心平气和地说,双方都该骂,而且细究骂人的内容,双方都有些道理。《学衡》站在旧文化阵营一边,仅此一点顽固,即使在今日,仍然该骂,该痛骂,而“五四”前后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方向大致正确,但是存在很多问题,也应该指出来。我曾和祖父谈过读当年的《小说月报》,众所周知,《小说月报》改刊是新文学史上的大事,比较新旧两派小说,也就是阅读茅盾主编前后的《小说月报》,就其小说质量而言,被看好的五四时期新小说,并不比旧小说强。新小说在一开始很不好看,鲁迅或许是个例外,像他那样优秀的太少,新小说的拙劣有目共睹,后人评价高,更多的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事实上,作为当时的重要作者,祖父也承认新派的小说没有旧小说写得好。换句话说,新小说只能证明自己写得对,却不能证明自己写得好,达到了多高的境界。

认真阅读当时的小说,不难得到这样的印象,新小说气势汹汹,其实嫩得不像东西。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孩,尽管前景良好,未来一片光明,真实的现状却不敢恭维。新小说,不能卒读。鲁迅写得好,是因为旧小说也写得好,发表在改刊之前的《小说月报》的文言小说《怀旧》,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似乎也反证了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观点,所谓“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学衡》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反动旗帜,在一片喊新声中,《学衡》的声音显得很可笑。多年以后,吴宓自订年谱,痛悔当年的仓促上阵,尤其对第一期《学衡》的低质量感到痛心。作为创刊号,推出的一些“作品”让人无法恭维,鲁迅对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轻而易举挑出一大把错误。《学衡》批评新派不足,看出了对方毛病是对的,可是他们也是漏洞百出,正如吴宓自己承认的那样,“实甚陋劣,不足为全中国文士、诗人以及学子之模范者也”。吴宓把过错推到了一个叫邵祖平的人身上,他写道:

鲁迅先生此言,实甚公允。《学衡》第一期“文苑”栏专登邵祖平(时年十九)之古文、诗、词,斯乃胡先之过。而邵祖平乃以此记恨鲁迅先生,至有1951冬,在重庆诋毁鲁迅先生之事,祸累几及于宓,亦可谓不智之甚者矣。

这其实是为同人打掩护,想蒙混过关,鲁迅先生矛头直指梅光迪,直指胡先和柳诒徽,这些都是《学衡》的核心人物,想赖也赖不了。吴宓先生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他们那几个人中间,除了柳诒徽,其他几位的旧学并不怎么样。《学衡》同人对旧的东西更感兴趣,在鲁迅看来,这帮人漏洞百出,只是假古董。他们守旧保守,但是在传统的旧学上,并不比新派人物强。一些文章把吴宓说成是旧学大师,这不确切,是过誉之辞,办《学衡》的时候,吴宓是刚从国外来的文学青年,旧学根底和大十多岁的鲁迅不能比,和大三四岁的陈寅恪和胡适也无法匹敌。就其性格而言,吴宓身上更多浪漫成分,根本不擅长做死学问,对于旧文化的钻研,他和新派的胡适、顾颉刚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发展,也只能是越来越大。

分析

新旧之争,不像通常想的那么简单。在新旧交错时代,人与事都极其复杂。吴宓和鲁迅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人们阅读的兴奋点,往往停留在新与旧上,以新旧为个人取舍标准,结果是新派看新,老派看旧,各取所需,老死不相往来。然而新未必好,旧也未必坏,关键要看货色。意气用事结果反而成不了事,“何必远溯乾嘉盛,说起同光已惘然”,这是陈寅恪父亲散原老先生的诗句,形容“五四”前后文坛正合适。这时期无论旧派新派,艺术成就都有严重的问题,人们重新回顾,各打五十大板并不为过。有一点必须指出,新代表出路,代表前途,已被事实证明,事至今日,做学问重犯前人的老毛病,再妄谈复古,不仅“不智”,而且可笑。

吴宓是研究外国文学的,喜欢拿中外作品相比较,因此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鼻祖的盛誉,这又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夸大其词。比较文学的说法,一向很可疑,最容易似是而非,事实上不比较没办法谈文学,而中外比较了一下,就和国外后来风行一时的“比较文学”流派有了血缘关系,显然一厢情愿。比较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这表扬对吴宓来说,只能隔靴搔痒,他的野心并不在于谋一个开山之祖的称号。我想吴宓把自己搁在旧派阵营中,内心深处一定很矛盾。综观他一生,似乎更适合成为新派阵营中的一员。这是个很尴尬的定位,他是《学衡》总编辑,而这头衔恰恰也是自封的。《学衡》诸人策划杂志时,为了“脱尽俗务”,本来不准备设总编辑,吴宓只是众人推举的集稿员。他自说自话在杂志上印上了总编辑头衔,为此,《学衡》诸君不以为然,曾讽刺挖苦过他,但是“宓不顾,亦不自申辩”。

编辑《学衡》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得罪整个新文学阵营不算,内部也经常有摩擦。吴宓自封为《学衡》的总编辑,一方面说“亦不自申辩”,另一方面又拼命解释:

至于宓之为《学衡》杂志总编辑确由自上尊号。盖先有其功,后居其位。故毅然自取得之。因此宓遂悟:古来大有作为之人,无分其地位、方向为曹、为刘、为孙(以三国为喻),莫不是自上尊号。盖非自上尊号不可。正如聪明多才之女子,自谋婚姻,自己求得幸福,虽在临嫁之日,洞房之夕,故作羞怯,以从俗尚。然非自己出力营谋,亦不能取得“Mrs.so&so(某某夫人)”之尊号。个人实际如此,可无疑也。

好一个“毅然自取得”,一番自白,吴宓之“迂”跃然纸上。这种辩护越辩越黑,亏他能想出。吴宓和《学衡》同人的关系并不融洽,读《吴宓日记》,可以发现很多不愉快的记录。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五日,吴宓和邵祖平商量将他的诗稿推后一期发表,吴宓以别人无权干涉自己编务为由拒不答应,邵“拍案大声叱,声闻数室”,吴宓无可奈何,只能“予忍之,无言而出”。临了还是他做让步,在诸人眼里,他只是一位自封的总编辑。吴宓一肚子委屈,唯一出气的办法,是把这些事都写进日记,他很看重自己的日记,而且自信以后将成为历史的见证,因此措辞十分讲究,尤其在褒贬人物的时候:

予平日办理《学衡》杂务,异常辛苦繁忙。至各期稿件不足,心中焦急。处此尤无人能知而肯为设法帮助(仅二三私情相厚之友,可为帮顾)。邵君为社中最无用而最不热心之人。而独喜弄性气,与予一再为难。予未尝不能善处同人,使各各满意。然如是则《学衡》之材料庸劣,声名减损。予忠于《学衡》,固不当如是徇私而害公。盖予视《学衡》,非《学衡》最初社员十一二人之私物,乃天下中国之公器;非一私人组织,乃理想中最完美高尚之杂志。故悉力经营,昼作夜思。于内则慎选材料,精细校。于外则物色贤俊,增加社员。无非求其改良上进而已。使不然者,《学衡》中尽登邵君所作一类诗文,则《学衡》不过与上海、北京堕落文人所办之小报等耳。中国今日又何贵多此一杂志?予亦何必牺牲学业时力以从事于此哉?

予记此段,非有憾于邵君。特自叙其平日之感情与办事之方针耳。

吴宓在日记和自编年谱中,不止一次写到对《学衡》同人的不满,他说梅光迪“好为高论,而完全缺乏实行工作之能力与习惯”。为自己的妥协让步,把不满意的稿件编入《学衡》感到痛心,“宓本拟摒弃不登者,今特编入,以图充塞篇幅而已”。吴宓对如何办《学衡》有一套完整的想法,这想法过于理想,因此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传说钱锺书曾说过吴宓先生太“呆”,这一说法已得到杨绛先生的坚决否认,认为是好事者附会,然而这种附会,多少是说出了一点真相,那就是吴宓确实有点呆。

同类推荐
  • 必用的成语经典

    必用的成语经典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 四大名著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

    四大名著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

    本书通过对四大名著故事的编年考证,人物的介绍,呈现一幅由多个精彩片段组合起来的历史画卷。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大名著的故事编年,第二部分是四大名著人物的阶段介绍。
  • 世界社会主义纵论

    世界社会主义纵论

    曹长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所特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世界社会党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共运教研室主任、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主任、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
  • 中华句典4

    中华句典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悠远的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和文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都牵动着华夏文明的神经。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
  • 必懂的常用词语

    必懂的常用词语

    这套“中小学生语文爱好培养”丛书,包括《必用的好词好句》《必懂的常用词语》《必用的成语经典》《必用的谚语荟萃》《必用的歇后语精选》《必用的古文名句》《必读的语文故事》《必学的作文描写》《必听的语文之谜》《必知的语文学家》十册,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末日重生之杀手成王

    末日重生之杀手成王

    陆光基地爆炸,被黑色雾气包围持续了三天三夜,当黑雾散去光明基地消失,所有存活的人都消失了。“大哥哥,带我走吧!”夜生同意了。“嘿,兄弟,借根大腿抱下!”夜生冷眼直接把人踹飞。“啊,帅哥,我美吗?”夜生面无表情,一巴掌拍在女人脸上。“喂,大哥哥,我长大了!”夜生:…………跟我!”“6号,饶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夜生看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男人,慢慢提起了黑色长刀。“夜生,你……你别乱来!”戴着眼镜的男人跪地求饶,夜生冷眸幽深,“该下地狱了,秦教授!”复仇升级文,喜欢就收藏吧。每天一章,一章是极限…………主角话少,是真的少,别嫌…………“谁说我话少?”夜生冷眼看着作者!作者:……嗯……,我会尽量让你话多一点!!夜生:可以,说了就要写作者:…………
  • 呆萌丫头:迷茫青春

    呆萌丫头:迷茫青春

    苏吱吱穿到了她笔名苏芷若的身上,还摊上了个长得的辣么好看的赖皮鬼…“苏芷若!我以未婚夫的名义要求你暖床!”“滚滚滚,顾逸轩,你是不是脑子有坑?”“对呀,你挖的。”“…………有意思?”“没你有意思。”“撩我好玩么?”“没有上你好玩。”苏芷若脸一红,就被顾逸轩拉去工作……欢迎加入洛逸的读者群,群号码:585891338
  • 绝世容华

    绝世容华

    为情而死的她,一觉醒来穿越成为已经家破人亡的将军府二小姐。本来以为遇上的是一只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谁知竟是只腹黑狐狸。本打算帮前身复仇完毕,一个人快意恩仇,恣意江湖。什么?你救了我,我就得以身相许?上帝!别开玩笑。
  • 魂灵师的传说

    魂灵师的传说

    远古时期,世界树倒塌,地府建立,末法年代就此开启,魂灵师的辉煌掩没在了历史的长河。数十年前,地府传来嘶吼声,乱局开始。一个能够看到灵体的女孩,因为遇到一个奇怪的人而开始接触到不一样的世界。
  • 来自虚拟世界的女友

    来自虚拟世界的女友

    写什么作品简介?难道名字还不能说明一切吗?“5555”难受。《九阳神功》《伏虎拳》《独孤九剑》……。金手指发布任务,玩家完成任务后获得武侠功法。bug:(不交任务获得奖励,任务物品便成了他的私藏)欢迎加群码:933496603。放心追更,信誉保证。
  • 世界500强企业选人之道

    世界500强企业选人之道

    “世界500强”,是人们对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荣登“世界500强”排行榜,是无数搏击于商海中的英雄梦寐以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殚精竭虑,夜以继日,有的甚至耗费了毕生心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变异斗战神

    变异斗战神

    变异斗战神风卷残云战神狂虐僵尸一场场恶化变异谁是最后的生存者
  • 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主动法则

    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主动法则

    本书主要讲述了主动才能成就卓越。只有自动自发的工作,时刻做一个有心人,才能获得事业上的节节高升。做一个工作和生活上的主动者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控工作与生活,才是生活与工作的主人。本书将会给您讲述一个个主动工作的方法,强化您的主动意识。希望这些对您成就事业与快乐生活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