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22700000018

第18章 房地产热(1)

【上海滩头炒地皮】

上海,紧靠着黄浦江建城,而不是位于宽阔的长江口岸边。1842年,当《南京条约》经过谈判签订时,英国提出在上海那地儿经商。没过多久,英国人要求再租借一小块地,让英国商人造房子居住。

于是,中国人挑选了一个对他们自己来说价值最小的地点,那是一片泥滩,河边的土地每年会被潮汛淹没几次,而离河较远的地方是滋生蚊虫的水稻田。这样荒僻的地方,肯定不会是鼓励“高鼻金毛”的外国人长期逗留下去的。但是,任何一个希望外国人因为非常讨厌这个地方而离开的人,他将感到失望。因为外国人不但没有离去,反而来得更多。

他们漂洋过海来中国是为赚钱的,金银的诱惑远比蚊虫的叮咬来得更为靠谱。上海是赚钱的好地方。英国人最先获得了租界;法国人也提出要求,获得了英租界与老城厢之间的那块土地;美国人也不甘落后要求建立租界,获得了苏州河以北的土地。令人诧异的是,华盛顿政府几乎对这“一小片”租地一无所知,因为这种土地割让形式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承认,或许正是由于不具官方地位,才使后来的英美公共租界得以存在。

在上海滩圈了地,英国人对“租借”的土地进行了水文测绘,制作界图,这可能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清晰而标准的国土测绘。根据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表明,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依然属于中国,英国人仅取得田面权,无非是“永租”而已,租地的价格称为“押租”,每年仍须向中国业主缴纳年租。但英国人将土地分区划块并测量后,通过官方程序,向作为“地主”的大清政府领取了“道契”,这张土地使用的“租约”,很快演变成了土地私有权的绝卖制度。这种掩耳盗铃的“创造性”做法,使得房产和土地分隔开了,并得到延续“发扬”。

在大清国民的概念中,“房”是“地”的附属物,房地产就是一回事,没有分开为房产证和土地证,地契就包括了房子和土地,在民国时期也是只有土地证,而无房产证。尽管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握有地契的田地就是私人的,包括地上的房子。只是在中国的传统中,私有财产都是“无限责任”的承载载体,在各种为短期政绩需求而不断推出的“调控”折腾中,它们可能随时因为服从和服务于“官家”的需要,成为当政者征收、压榨的“肉骨头”。

由于道契是由外国领事馆和中国上海道台衙门共同发放,且租界里实行涉外法权,因此道契的出现几乎颠覆了地契的地位。因为,清政府除了配合签发之外,别无他权,连寻租的机会都没有;而租界当局除了收取税金之外,也别无他权。这就隔绝了公权力的觊觎,财产受法律严密保护的道契,其高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得到了租界内华人“地主”们的赞同,纷纷请求将自己的地契更换成“道契”,甚至连租界外的地主都要求换发这种产权明晰的新式权证。上海租界成为了清朝实行西式法制的一个样板。

或许,英国人到上海租地设界时,初衷定位只是作为开发中国市场的“前进基地”,因此“维稳”成了租界当局的管理目标。出于华洋关系的现实需要和城市管理上的便利,尽量减少本土民众与洋人们的接触,似乎符合中外双方管理者的愿望。于是双方在《上海土地章程》第15条规定:“界内土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租界“华洋分居”制度由此形成。

在租界内土地和房屋一律不得转租给华人的政策下,上海租界建立的前10年间,这里只是一个小型的、自我封闭的涉外居民小区,“人气”极度萧条。自1843年开埠,从1844年仅50个洋人住在租界,到1851年也只有265人,每年基本以20人左右的人数缓慢增加。此外,就是为外侨服务或开店以供外侨所需的华人约500人。

如此稀少的人口致使租界内的社区功能极度单调,租界中既没有商业街,也没有工业区,除了吃、住和做生意外,几乎没有其他功能,这种牧歌般悠闲的租界“计划经济”,一直维持到了1853年。

这一年,太平天国横扫南中国,活跃在上海一带的小刀会乘势暴动。战火硝烟之下,寻求生存的华人越过了栅栏,大量涌进被视为“安全”区域的租界避难,由此出现了上海历史上第一次难民潮。租界人口迅速上升,“华洋分居”瞬时间变为“华洋杂处”。据统计,从1853年年初到1954年7月,一年半时间内,租界总人口从700余人骤增至2万以上。与此同时,受太平军的冲击,来自长江两岸的难民也顺江而下,开始涌入上海。在1860年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期间,租界内的总人口攀升到了惊人的50万。

当时,上海周围“凡是能够逃难的人纷纷涌进租界,致使租界成为巨大的避难所”。据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刊载:“自上海各方面传来警报,老百姓从各个方向到达河的这一边,以致租界附近和界内的道路与空地上都挤满了大批男女老幼,他们还牵着水牛和黄牛。”黄浦江、苏州河、洋泾浜及大大小小水道上排列着各式难民船,市内各处空地上到处是像蜂房似的简易窝棚,涌入徐家汇一带的难民甚至住在潮湿的坟场墓穴中。

人潮冲击下,出于“维稳”的惯性思维,租界当局试图坚守“华洋分居”原则,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要求上海道采取严厉措施,阻止华人进入租界。但令阿礼国意外的是,此举竟遭到了商人们的一致反对。因为汹涌的难民潮给租界带来的不是“人道援救”危机,而是巨大的商机。在难民人群中,不乏殷实之家和财溢万贯的官绅、地主和商人,所谓“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他们当然不希望租界当局将庞大的资金流和消费市场阻挡在门外。

当时的一位美国商人史密斯(Edwin Maurice Smith)与阿礼国之间曾有一段对话,是一个很好的注释:“您是女皇陛下的领事馆,不得不为国家谋永久的利益,可是我所关心的是抓住时机发财,把房子租给中国人,以取得30%~40%的利益,是我运用资金的最好办法。我希望,最迟在两三年内能发到一笔大财,从此走开。以后上海不论被火烧掉还是给水淹没,都与我何干?我们就是为了发财,越快越多越好。”

这简直就是一份极端赤裸的坦白,宣告了漂洋而来的西方社会对这块土地最殷切的希望:在这块土地上迅速发财。据了解,史密斯在南京路两侧占有7块面积达131余亩的土地,他看准机会建造大批木板房出租获利,因此成为近代上海房地产商人暴发户第一人。挖到第一桶金后,史密斯说到做到,很快就离开上海,捞一票走人,此后杳无音信,成为上海滩商业史上一桩迷案。

阿礼国考虑的是管理问题,商人们关心的则是商业利益。在商界的巨大压力下,租界当局不仅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并修改法律,为房地产行业松绑。1854年7月8日,第二次《上海土地章程》修订案公布,这个升级版取消了“华洋分居”的有关规定,以及诸多对房地产的限制,如房屋和地块不得加价转让、不得租给中国人、华人不得兴建新房屋等。此举在法律层面上清除了束缚房地产发展的一切障碍,表露出了与清政府完全不同的为资本、商界服务的敏锐与效率。

大清国内忧外患频频出现,难民们涌入了黄浦江畔的这块烂泥滩,虽然是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但“国内政令所不及”的租界,提供了相对和平、稳定且法制化的空间。而得到这种“安全感”资源,就是需要在租界内购置房地产,才能像铆钉一样住下来。

阻止华人资本涌入租界的最后一道脆弱堤坝,决堤了。附着了“洋大人”权威的“道契”,成为了支撑上海房地产起飞的发动机,其起飞的动力竟然来自中国农民发起的一场运动。纵观中国商业史,房地产开发这门生意由来已久,但严格意义上讲,开发商多数是只租不卖的房东,是个个体经营户,而真正出现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商并成为区域的支柱性产业,是出现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1862年的上海租界。同一过程中,上海商业重心逐渐移南就北,南市商业受战乱影响,骤见凋零,而租界内商贸日盛,全国贸易中心也由广州移向上海。

华人的集聚,使昔日宁静的上海滩变得嘈杂、热闹起来,商机也由此而衍生。江浙的富商巨贾视租界为避难地,以在上海谋一立足之地为幸事。这些资本雄厚的“难民”,给上海带来了巨量资金。据最保守的估计,仅仅在1860年到1862年间,至少有价值650万两白银的巨额华人资本流入租界,对上海租界的早期开发而言,这是一笔极为重要的启动资金。

如苏州典当业巨富、人称“程百万”的程卧云,1860年为避“长毛”跑进上海时,携带了10万两白银到租界,并继续开设钱庄。1887年,百年荣氏家族创始人荣宗敬,从无锡来到租界内,在源豫钱庄当学徒;几年后,16岁的宁波慈溪少年秦润卿,也进入程卧云设在上海的钱庄学生意。

民国期间,荣宗敬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他与其胞弟荣德生创办的荣氏兄弟实业公司,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而秦润卿成为钱业巨擘,从事近代钱庄业五十余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融实业家。此二人,在上海滩都是叱咤风云的头面人物。

江浙富商、地主、官绅举家涌进上海,尽管他们在家乡的房子可以有前后好几进,但到上海就只能“蜗居”了,只能由多进改为单进,毕竟就算是上海城外的地价,也比江浙乡下要昂贵得多,当然另一个不可言明的原因是,在洋人的租界,华人“买地”是被“限购”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上海民房被设计得异常紧凑,房子一般都盖到两层高,女眷被安置在二楼,一楼还分出正厅和厢房。为了利用空间,设计者聪明地把楼梯放进客堂间里,后边做饭专用的厨房叫“灶披间”,灶披间旁边还要隔个小房间给佣人住。这种建筑布局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因此,颇受当时避居租界的华人绅士、富商欢迎。

租界毕竟是洋人的“地盘”,西方人的审美影响了中国。新盖房时,门框被一圈石头围住,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一副铜环,西洋雕花的大石头被镶到了大门上头。这种用石条围束大门的样式,被形象称为“石箍门”,上海话“箍”字发音是“库”,最后“石箍门”就讹诈“石库门”了。

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第一批践行者,被认为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住宅。从此,传统的庭院式大家庭生活模式在上海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几代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大量石库门里弄的兴起带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自此至20世纪20年代,里弄住宅伴随着上海成长为远东第一大城市。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幢普通石库门内,中国共产党悄然诞生,开辟了世纪的“新天地”。

除了有钱的富人,人数更多的是饥寒交迫的穷人,这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就这样,数十倍增长的廉价劳动力、江浙皖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再加上刚性的住房需求,成为了上海房地产第一次高潮的动力。

与房地产热相对应的是,长期以来不被注意的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1848年,外商在黄浦江一带圈了81744亩地建跑马厅,每亩均价约为55两,到1854年跑马总会股东将该地切分出让时,每亩转手价1140两已经是亲情价,最高价达到了3620两,6年内增值66倍,买主还争先恐后抢购。

刚性需求不仅带动了地价,而且加速了房地产的周转。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道契易主频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有的地皮一年间被转售3次,上面的房子还没建,地价就已经翻了几番,地皮炒作与房地产投机,已经近乎发狂。于是,“道契”立即成为上海滩的“硬通货”,作用丝毫也不亚于金条。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江南战事平息,租界里避难人口向故乡回流,新建房屋出现空置,这种让炒房者赚钱赚到不好意思的势头,才逐渐冷却下来。

炒卖道契的另一个高峰发生在1895年到辛亥革命爆发年间,主要原因是清末的“洋务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GDP飞速上升;此外甲午战争后,日美等国根据《马关条约》取得在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设厂权,等等的多方因素影响下,上海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的需求量激增。1897年时,人们发现“上海突然开始成为一个大工业中心”。构成城市的不是城墙,而是人,他们都需要住所,于是“棚户区”被大规模拆除,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到处涌现,憋了很久的房地产再次春潮泛滥,成最为有利可图的产业。

飞来战火,竟成绝妙的商机。原本受太平天国军和清军的内战影响而生意清淡的外资贸易公司,纷纷撤离进出口业务,转做房地产投机买卖。当时几家卖鸦片出名的洋行,如怡和、仁记等都禁不住利润诱惑,加入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队伍。有资料表明,到1901年时,英国人在上海投资的1亿美元中,60%都投向了房地产生意。

1853年9月间,英租界的西北部和分隔英法租界的洋泾浜两岸,一夜之间平地长出成排的出租小木屋。到1854年7月,在这短短的10个月时间,外商在租界内的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共修筑起了800多幢木板房屋,供中国难民居住,一时成为上海滩最抢眼的建筑群。这样的木屋盖多少,都能迅速出手,而且根本无法满足蜂拥而至的中国人的需求。这些房子中,高档房屋由富人们居住,简陋的板房则由贫民们廉租。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仅仅租赁就可获得高达30%~40%的利润。

早先租界内的开发商只租不卖,后来他们既租又卖,有钱的华人可以把一所甚至多所楼房一次性买下来,然后再分租给没钱的华人。没多久,上海便出现了“洋泾之上,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数千金”的局面。房地产业开始成为上海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买卖、筑路及城市构造、建筑、建材、房屋出租、公用事业用地等,都以市场行为方式展开。

同类推荐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 晋叶

    晋叶

    三国归晋五十载,纷乱再起。 八王之乱,一场野心家与阴谋家的最后狂欢,掀开了华夏史书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晋室衰颓,诸胡肆虐破中原;衣冠南渡,江左内斗仍不休。 一场不成功的穿越,早已跑偏了的历史,且看被六把剑改写过的九州大地,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将上演怎样的风起云涌,北驱胡虏,复土中华……(PS:本文正确打开方式,可参考《琅琊榜》,除朝代名和地名是真实的外,所有人物和情节均属虚构,切勿太过考究^_^)
  • 自由的声音

    自由的声音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 甘肃通史——秦汉卷

    甘肃通史——秦汉卷

    本书记述了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9年,即由秦并六国建立同意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秦朝开始,经西汉、王莽新朝、东汉、直到黄巾起义失败,总计41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开创和初步形成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奠定了尊儒的思想文化格局,解决了匈奴的侵扰,将王朝的疆域扩大至西域。这一时期的历史对此后的中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处世三国

    处世三国

    项天乃项羽之后,一介孤儿。后师从左慈,习得仙术。后追随关羽,从刘备,成霸业。
热门推荐
  • 洛丹伦故事

    洛丹伦故事

    我很孝顺,不要误会我,我拿剑进王宫是为了表演舞剑,舞剑你懂吗?特殊才能你懂吗?阿尔萨斯认真的对王宫卫队解释道。
  • 亡灵世界之主黥尧

    亡灵世界之主黥尧

    因车祸而死,那曾想竟有奇遇,最终成为了一统亡灵世界的霸主
  • 无敌非常难吗

    无敌非常难吗

    穿越了?但为毛是苍蝇?不玩了,好歹是个畜生啊!我要跳楼,错了,跳悬崖!滴—系统启动“老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被藏在记忆深处

    爱被藏在记忆深处

    又名《花开半夏:99次说爱你》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你偷偷的记住了她的笑容,十年如一日,而她却从来不知?罗弋:我的公主,只要你愿意,我愿为你付出所有;你的幸福,便是我的幸福。安言:我的幸福便是,我喜欢你,正好你也喜欢我。安言暗恋了罗弋十二年,却不知那人等了她十二年。
  • 生物圈——人类浩劫

    生物圈——人类浩劫

    生物圈2号,人类所谓的第二家园。虽然失败了,但依然为人类寻找第二家园奠下基础。当科研人园被迫撤离,动物因氧气浓度过低死去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以后呢?
  • 蠡海集

    蠡海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晓松口述:与青春私奔

    高晓松口述:与青春私奔

    文艺男中年高晓松亲口讲述激情澎湃的青春年华,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高晓松亲口讲述,那些最香艳的情爱、最受老天眷顾的创作、最顶天立地的责任、最温暖的家……如今的你是否还能想起曾是同桌的你,是否还能记起睡在上铺的兄弟。在那些青春无悔的日子里,邂逅恋恋风尘。如丧的那些过往,让人回忆起一阙歌、一首诗,甚至是曾经的一霎那……
  • 我真没想高调啊

    我真没想高调啊

    穷人:比死更可怕的是穷。富人:有钱也治不好绝症。老话: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吴过:那就努力成为一个既有钱又没病的普通人吧。
  • 重生最强仙尊

    重生最强仙尊

    上一世,懦弱无力的屌丝学生叶凡,无数次被打,无数次遭受屈辱,就连自己喜欢的女人都嫁给了别人。修真界熬煎百年,重回百年之前,且看我如何翻云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