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22700000027

第27章 “阿拉”是谁(1)

【谁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是一座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城市。两千多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宋元时代才形成了与当下一致的海岸线。上海得名于一条叫“上海浦”的河流,它是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

上海从一个海滨渔村逐渐发展成乡镇,又由镇发展为县,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又归楚国治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封地。因此上海除了“沪”的简称外,也经常被简称“申”,老上海著名的报纸《申报》之名即由此而来。

北宋年间,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上海开始设有官方机构,是为上海镇。依托临海港口优势,上海的辖域范围也和陆地一样,不断扩大延伸,初为浦名、镇名,继为县名,最后成为市名。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把上海镇从华亭县(松江)划出,批准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10万,归江南道松江府管辖。

或许是在海水中煎熬与浸泡的经历,注定了这块土地的顽强生机和远大前程。经过百年发展,上海县域所在的松江府辖境成为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上缴国家税收之多,使之与苏州府并称“苏松税赋半天下”。上海县以港兴商、以商兴市,鱼盐、蚕丝、稻米、棉纺等行业兴盛,从“区区草县”一跃成为“东南壮县”。

作为县治,上海却在200多年间没有构筑城墙,这种情况到了明朝嘉靖年,因沿海倭寇肆意骚扰发生改变。1553年,为防御倭寇侵袭,上海仅用了2个月时间造起了一座围9里、高24丈的环城墙。有此屏障,倭寇的袭扰再没得逞。此后,上海再度热闹起来,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内行号、店铺林立,“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各地商贾、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一时黄浦江上樯帆往来,十分热闹。因其经济繁荣,素有“小苏州”之名——那时的上海人以说苏州话为荣耀。

上海人口的增长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辖区的扩大,而是大量外来人口迁移所致。当历史的指针走到1843年之前,上海县包括城区人口在内,约有52万余人。但这个数字在开埠后很快变化,到20世纪初突破了100万,1930年为314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市人口达到546万。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近10倍。这不仅在中国城市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属罕见。

在这546万人中,非本地籍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即意味着“本地人”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其余400余万人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这些移民来源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1950年初的统计,上海来自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移民均超过百万,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安徽、山东、广东,各超过10万;超过1万的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和河北。外国移民则来自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家,从开埠时仅有的26人,到1942年总数达15万之多,分属56个国家。这几项纪录,在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从诞生起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域概念,上海的人文地理成为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密码钥匙,同时也是上海城市进化过程中永不褪去的底色。1952年,美国的历史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写《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时,朝鲜战争还没结束。他在该书末尾写道,“大城市不会偶然地出现”,“一旦和平在东亚恢复,上海的经济领导地位在地理上的因素,将会使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兴盛”。

如果说,地理因素是罗兹·墨菲认为的上海崛起的最重要的先天条件;那么,英国殖民者通商上海,是否也是对其地理优势的发现呢?上海县城原来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1843年开埠前,与县城内外商贸繁荣相反的是,位于县城北面黄浦江畔的那块地方,仍然是乡村景象,一片农田上零星分布着几个村落,芦草丛生,寂寞异常。

19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图上海的成长,与江、海之上的贸易开辟和港口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版图上,只有广州、天津可以与上海相媲美,它们都面朝大海,又分别处于珠江、黄河、长江入海口周围。毋庸置疑,上海的城市地理优势更为明显,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是近千年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成为上海独特的现代性的起点。

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后便进入了梦幻般的发展,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1846年,上海港仅生丝一项,出口量就已占全国的81%。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因此,不到二十年时间,上海就取代广州,一跃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当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时,它是一个打开的、无法定义的城市。那时的上海人,虽然也有阶层之分、贵贱之别,却没有户籍概念。但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开埠前就已定居在上海老城厢内的原住民。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因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郊县人,都被称为“郊区人”或是“乡下人”。

其实,所谓上海本地“土著”,也并非世代生息于此,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及其他地区。历史中,每当发生战乱或者饥荒,便会发生群体性的人口迁徙。上海就是一个由人口迁徙定居形成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躲避战乱的北方民众也成群结队跟随而来。

其后,宋元交战时期,又是一个外来人口移居上海的集中阶段。由于僻处海陬,一些苦于战祸的百姓牵家带口避居上海。上海城内的潘姓,就是那时从常州逃难至此,成为当地望族。中国人的姓氏是探析移民脉络的重要线索,翻阅上海地方志,可以找到大量村落、市镇竟是由一支族姓或以其为核心姓氏聚集而成,如金山县枫泾的“孟家堰”,据传是孟子后代的移居处;青浦县北有一个地名叫“孔宅”,是孔氏后裔子孙落根于此;另外嘉定的马陆镇、叶谢镇,浦西的徐家汇等,都因一姓聚族得名。

说起徐家汇,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这位“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其实也不是“土著人”,其先祖在北宋从中州南迁,自姑苏徙居上海。徐家汇也不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只是他葬在那里而已,他真正的出生地是在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

徐光启出生时家境贫困,19岁中秀才,42岁终于中了进士,漫长的科举之路走了二十三年之久。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品,让徐光启深深折服。两人相见恨晚,东西方之间展开了一场平等的“知识大交易”。三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以明朝举人之身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沪上学者余秋雨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考徐光启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计有五项:其一,提倡农学引进推广番薯;其二,编纂《农政全书》;其三,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其四,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其五,练兵造炮引进新式炮兵。

在徐光启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学量占全世界的296%,欧洲14国的经济学量占196%。此时,愿意以开放的胸怀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远不是今天因“与国际接轨”而被多方鼓励的事情,也不是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制夷战术结果。作为朝廷的文渊阁大学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徐光启的开放精神在当时实属可贵,可谓是中国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其实可以追溯到徐光启。信奉天主教只是他个人的“修身”,他没有打算用基督教义来取代或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翻译《几何原本》、引进新式火炮技术,也是提供技术层面的工具,发挥其“用”。

徐光启是在1633年去世的,在整整两百年后,1832年,一艘叫“阿美士德”号的英国鸦片走私船到达上海,逗留了18天,由此改变了一座城市、一个帝国。在这之后十年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子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1927年12月,她的儿子宋子文,将一套位于徐汇区天平社区的花园洋房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蒋介石和妹妹宋美龄,蒋宋二人称它为“爱庐”。宋美龄在上海期间,常将母亲倪桂珍接来这里同住。每当此时,法租界巡捕房便十分紧张,派出各类警卫在洋房周围“散步”。

一家之物融入了一国的历史。那些老上海的房子,见证并记录着时代的风云,以及大人物的爱恨情仇。说到底,这都是从上海出发的传奇,以此而言,天平社区或可作为一枚历史标本,从它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

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开埠,开始了它充满苦难和屈辱、雄心和梦想的历史。

从上海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这一概念的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上海人也没有标志性的社会烙印,彼此间交流通常讲上海话,当然尽管都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但彼时的上海话与现在的上海话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像城市一样,上海话也许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际,上海只是东南沿海一处中等规模的县城,那时的上海话与苏州话非常相近。他们自我介绍不是说“阿拉”是上海人,而是“我伲”是上海人。

《南京条约》签署后,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而每一次都是因为战争。

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从广西金田起兵的洪秀全,领着太平军从桂林打到湖南长沙,直逼武汉,然后沿着长江往下游进攻,最后打进南京,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倾覆。太平军和清军交战所在的江浙皖一带,使整个江南富庶之地,顷刻间数百年精华变成废墟,上海租界成为了唯一的“安全区域”。“巨大的避难所”在涌入的难民推动下,成为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城市”,上海由此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投机时代。这是上海建城以来,人口第一次在短时期内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855—1865年,上海人口十年净增90万,比原来多了一倍多。

第二次大规模的外地移民进入,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悲壮的大迁徙。既没有政府号召,也没有人出钱,大批民众自发地经过无数磨难去找活路。于是,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租界,租界内原来不到200万的人口一下子猛增到400万,上海成为当时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的世界第七大城市。

1945年,抗战胜利,一些居民返还故里,上海人口外流减少。但紧接着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让上海出现第三次外地人口的大规模移居。这次,上海增加了208万人口,从330余万人增至540余万人,不断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以上三次移民潮,与几百年前那种以宗族为单位的集团性移民相比,多属零散型、自发的、非组织性移民。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依然盛行。上海的城市大门也没有紧闭,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的双向流动仍颇为频繁,人口一度增长到700多万。为防止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8年1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户口,从此成为烙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最深的计划经济体制印痕。在这一年,户口开始与粮票等票证绑在一起。从此,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迁入。

在特殊年代,公民的迁居自由被禁止。别说是高鼻蓝眼的洋人,就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上海也不是易事。外地的亲戚来上海,如果要住招待所必须有介绍信,即便在家里暂住,也要办个临时户口,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于催发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上海人而言,依附在户口本上的不仅仅是城市优越感,更令外地人艳羡的是上海人身份带来的政策倾斜和福利待遇。所以就有了“阿拉”是上海人与“侬”是乡下人的区别,这种姿态背后隐藏着极为微妙的普遍心态。

原本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管理制度,却在发展过程中变异、倒退,最终成经济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城市人口流动的停滞,中国曾经最具活力的城市就这样凝固下来了。在美国人罗兹·墨菲眼里,“过去曾受国共两党人士同声斥责的外国统治下的上海,如今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这个变动同时重塑了上海与上海市民。

由于上海居民的构成在变化,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上海话不断地吸收着各地方言甚至外语中词汇,显示了和城市一样的强大生命力。由于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此前的上海话不纯粹,大家都是苏州人讲苏州人的上海话,宁波人讲宁波人的上海话,扬州人讲扬州人的上海话,浦东人讲浦东人的上海话,再夹杂洋泾浜式的英语,可以说上海话也是一种大杂烩。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

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逐渐定型、统一。“阿拉”这个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了上海话的代表性发音。尤其是电台广播的上海话节目和沪剧的演出,实际起到了规范上海话的作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

“阿拉是上海人!”忽然变成了一个城市群体集体印记,成为上海人自我认同、区别上海人与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而这种“被规范”的上海话甚至演变成某种无形的压力,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里举例说,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

同类推荐
  • 亡灵暗黑帝国

    亡灵暗黑帝国

    陈,一名普通的现代人,意外的发现自己进入了原始森林中,有凶猛的野兽,有野蛮的原始人,他要如何在这片危险的异世界生存下去?他要如何发现这片世界的真相?为什么这个世界战争永不停息?为什么自己永远不能停下前进脚步?找出一切真相,前进,前进,我的军团天下,也由此而生
  • 倾尽天下之江山此夜

    倾尽天下之江山此夜

    周帝白炎死在称帝十载后的一个雪夜。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帝不喜奢华,逼宫夺位后便废弃了前朝敬帝所建的华美宫室,而每夜宿在帝宫内的九龙塔,死时亦盘膝在塔顶石室几案前的蒲团上,正对着壁上一幅画像。倘有历过前朝的宫女在,定会认出,那画上艳色无双的女子,正是前朝敬帝所封的最后一位贵妃。原来在倾国的十年之后,白炎终究追随那人而去。他身后并未留下只言片语。于是所有关于周朝开国皇帝的谜团,都与那悬于九重宝塔之上、隐在七重纱幕背后的画像,一并被掩埋进厚重的史书里。
  • 宋史通俗演义(二)

    宋史通俗演义(二)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 白俄美女在中国

    白俄美女在中国

    一个美丽的白俄女乐师,无意间来到中国,幸运的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男人,但是不幸的是,她还卷进了大明帝国和瓦拉民族的一场生死角逐。该小说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真实唯美的再现了明代中期的风云历史。
  • 白马啸三国

    白马啸三国

    他父母早逝,只身来到城市想要一番作为,却事事不如意。一次意外穿越来到三国。且看他如何玩转坐下白龙马,手中乌金枪,笑傲天下英雄,谁敢与之争锋!
热门推荐
  • 沧澜之千年梦

    沧澜之千年梦

    孤山脚下,一座小院,一个中年人,一个小男孩,一座墓,一柄剑。“为什么叫沧澜呢?”“应为它四周环海与其它几片大陆隔绝啊”“为什么你每天都要去妈妈坟前练剑”“应为爸爸答应过她”中年人露出一丝追忆……“为什么那几个伯伯经常来?为什么他们都喊你将军?为什么我们要住在这里……”中年人宠溺的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沉默不语……远处,一衣着华丽的女子看着两人……
  • 彼岸:回首莫忘

    彼岸:回首莫忘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你相信童话吗?”“不信。”“为什么。”“因为那都是骗人的呀!”可现在我信了,我愿变成天使,永远守候在你身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废柴妻主要逆袭

    废柴妻主要逆袭

    好好个美女医生,穿越到了女尊的国度,妈呀?这里咋还修仙那,而且自己还是个废柴!废柴?姐姐才不要那,对于我这个主角来说,既然穿来,就要狂傲,吊炸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黑豹领主的嗜财海盗妻

    黑豹领主的嗜财海盗妻

    他是堂堂黑豹领主,心狠手辣,却只对她一人温柔。却不小心宠坏了老婆,一家老少都要当海盗,自家抢自家?海盗旗一扬,老婆当海盗,看谁敢阻拦!大着肚子又怎样,带着儿子上战场,老公着急了,海盗表哥不让了,好,那就海场上一拼高下!
  • 魔灵仙妤

    魔灵仙妤

    本书用了很多倒叙、插叙,相交叙事的手法,围绕着命运,从天、地、人三个时间维度来诠释了一个关于“缘份”的故事,引用了大量上古传说,来丰富人物形象,前后呼应,亦真亦假,变幻莫测!
  • 郭凡的捕快生涯

    郭凡的捕快生涯

    中原王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唐宋元以下,迭次更新,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朝代。岁月匆匆,倏忽百年,本朝皇帝在位已满五十年。皇帝寿过甲子,年高倦勤,养生深宫,懒问朝政。其时,东宫久虚,二王争位,势同水火。而朝廷内外,文武百官热衷于结党争权,以致于贪腐横行,局势糜烂。官宦士族,骄奢日盛。全国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天灾频发,民生艰难。于是,有识之士,忧国忧民,朝野上下,纷纷挺身而出,惩奸除腐,刷新政治,改革经济,舒纾民困。图谋朝廷之长治久安,力求百姓之安居乐业。当此大变革的时代,从一个山区的小县城里,走出了一位年轻的捕快,带着他的小伙伴们,不畏权贵,不畏艰险,敢于执法,尽职尽责,在世间留下了自己一段浓墨重彩,悲欢离合的传奇人生。
  • 破不去

    破不去

    年轻的修士,朝气蓬勃,为了开拓新时代,为了众生芸芸,为了自身的理念,挥洒热血,书写可歌可泣却不为人知的史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