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68100000004

第4章 领导自我强大的修养之道

)第一节 修身做人,做仁德厚道的管理

今企业最提倡的是仁德管理,这是一种独特感人的领导艺术。一个人一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相比之下成就还是次要的。有些时候人才更青睐于为厚道的老板打工,而大家也非常拥护“亲民”的领导。仁义经营是体现管理者领导力的最佳表现形式,因为很多人宁愿通过品德来看一个人的贡献,而不是他的才能。

刘备三让徐州:仁义之名是最好的广告

曹操发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自知曹操兵多势大,难以抵挡。接受糜竺的建议,写信向孔融求救。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二十世孙,自小聪明敏捷,表现出奇异的才能。二十八岁时,便担任北海郡守,甚得民心。

孔融与陶谦的交情深厚,但是要和曹操对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想起刘备,委请太史慈代为致意。刘备很高兴孔融居然知道他,满口答应,向公孙瓒借兵前来支援。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十分欣赏。他令糜竺取出徐州官印,要将徐州让给刘备,表示自己年迈无能,情愿让贤。刘备惶恐地说明,此来完全是帮忙性质,绝无并吞的意思,否则皇天不佑!

刘备向公孙瓒借兵时,公孙瓒问他与曹操无仇,为什么这样热心。刘备说孔融为义而帮助陶谦,自己既已口头承诺,便不敢失信。为信为义,岂能夺人城池?

陶谦再三谦让,刘备就是不肯接受。我们不妨以小人之心来度刘备的君子之腹,分析一下。他不是一直想创业吗?如今现成的地盘居然不要,是不是由于曹操想要,他才不敢要?因为如果他答应下来,曹操就会转移目标,绝不放过他。这样一来,岂不是白要?还会增加麻烦。心里再想要,也应该以不要为上策。不要才不致乱要。不要权利,只尽义务,使刘备的声望大大提高。刘备写信给曹操劝和,曹操当然听不进去,大骂刘备何人,也敢如此劝他。不料吕布受到陈宫的劝说,攻打曹操的大本营兖州。曹操觉得情势不妙,听了郭嘉的话,卖个顺水人情给刘备,曹兵退去。

刘备的举动,使陶谦更加敬重刘备。他请来了好几位见证人,推刘备上座,一定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说:“孔融邀我共救徐州,是为了正义。如今无缘无故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刘备为无义之人呀!”

糜竺、陈登是陶谦的左右手,同声劝刘备不要推辞,表明陶谦让徐州是出于真心真意。孔融也说“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刘备坚持不肯接受,只答应屯兵小沛,以保徐州。张飞对刘备说:“又不是我们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

张飞的话当然颇有道理。三兄弟辛苦奔走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寻找一个根据地,然后逐渐求发展?如今难得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想不到刘备严厉地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刘备不好意思对其他人说出这样的重话,借着张飞小弟自家人有话直说,表白自己的真诚心态。如果他这么做是假的,那他就是十足的伪君子,连曹操这样的真小人还不如;倘若是真的要推让,便非常了不起,值得我们尊敬。刘备这么做到底是真是假?必须再往后看才能看清楚。

不久陶谦病危,要刘备可怜汉家城池,接受徐州官印,并且推荐孙乾、糜竺相助。刘备始终不肯,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刘备不得已暂管徐州,后来又让给吕布,自己仍然屯兵小沛。这才换来吕布的辕门射戟,把袁术派来的大将纪灵弄得左右为难。但是吕布哪里守得住徐州?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应该得到的东西,得到以后,还要守得住。若是守不住,得到还不是等于没有?刘备深明此理,所以三度让徐州。因此,仁义之名,远播各地,实在收获颇大。

领导力箴言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说:“凭他那种德行也想管我吗?”其言外之意就是,他首先要管好自己才能管我!中国人十分重视德行,认为只有品德优秀的人才有资格管理别人。

智慧的领导方式,是直指人心的,能够让员工乐于接受、愿意追随。这种领导技巧叫化解,像水一样遁于无形,比起生硬的解决不知高明多少倍。刘备再三推让徐州,得了人心,又为自己的仁义做了非常到位的宣传,还是非常明智而正确的。收了徐州也是未必能守住,与其如此不如宣扬一下自己的仁义之名。

中国文化向来重视“仁”与“义”。孔子论道,大抵是以仁为主,仁就是爱。员工的人性,要以关怀、关心、珍惜、爱心来感化。仁必须合义,关心、关怀、珍惜、真情、爱心都应该合理,不可以过分,以免造成溺爱、滥情的恶果。因为仁如果不合于义,则爱之很可能足以害之,可见徒仁不足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必待有合于义,而后始能保其有益而无损。我们中国人不崇拜英雄豪杰,只崇拜仁人志士,这是不一样的。就是你有善心,但是你要知道如何把它表现得合理。合理不合理,最好先用礼俗、制度来加以规范。

“义”是正当性,正当与否是一回事,而组织成员接受不接受,则是更为重要的一回事。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如果有仁心,则大公无私,便能够明辨是非,所以“仁”为“义”本,孔子更由义推到仁。孟子说“居仁由义”,以“仁”为“人心”,“义”为“人路”。组织成员立有“道心”,则其态度行为必力求正当,而凡是合理的,也就由肯定而欣然接受。所以,领导干部要先以仁义之心收服员工,之后才能让员工欣然听令于自己,这是领导的艺术。

曹操杀吕伯奢:敏感多疑失人心

司徒王允假装做寿,要大家设法杀董卓。曹操说不需要大家费心,私下向王允索取了七星宝刀,亲自到宰相府杀董卓。正好董卓想睡个午觉,曹操心想良机不可失,把宝刀拿出来,正欲行刺,不料被董卓看到,曹操赶快说自己是要献刀。

曹操谋杀不成,逃出城外,想潜回故乡谯郡,再作打算。沿途幸遇中牟县令陈宫,他认为曹操是忠义之士,愿意弃官陪同曹操逃走。到了成皋地方,路过曹操父亲结拜兄弟吕伯奢的家门。曹操看天色已晚,便同陈宫一起借住吕家。吕伯奢告诉曹操朝廷到处悬挂文书要捉拿曹操,并说曹操父亲已离开家乡到他处暂避。吕伯奢很高兴地留两人住下,向陈宫说家中没有好酒,要出去买酒,便匆匆骑着驴子出去了。

曹操和陈宫疲累不堪,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这引起曹操的怀疑。认为吕伯奢不是至亲,很可能出卖他。为安全起见,与陈宫联手将吕家男女八口全都杀死。这才发现厨房内有一头猪被捆缚着,吕家是为了杀猪请客才磨刀。陈宫想:曹操疑心太重,误杀这么多好人。两人逃出吕家,走不到两里路,看见吕伯奢驴鞍前悬着两瓶酒,手里还拿着果菜,问曹操为什么离去。曹操挥起剑来把吕伯奢也杀死了。

陈宫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明知故犯,实在是大不义。曹操忽然冒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话。曹操这样,固然心里十分痛快,却祸害终生。大家从此以不义之人来看待他。不管他多么礼贤下士,多么爱才如命,多么率性从事,都被这个不良形象完全淹没掉。足证一句话可以兴邦也可能亡国,何况区区一个人?曹操一时痛快,换来无穷祸患。相信他事后想想,也会伤心后悔。我们从他后来的转变,不敢轻易说出狂妄的话可以知道,他多少有一些节制,可以想见他心中之悔恨。

隔不了几天,陈宫便心生害怕,认为这样狠心的人,必须把他杀掉。转念一想,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跟他逃走,杀之不义。于是连夜离开,投奔他处去了。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踪影,也不敢久留。赶忙回到家乡,招募义勇,准备号召各地方派系,群起讨伐董卓。彼此以大义为旗帜,和董卓展开激烈的争战。

吕伯奢全家惨遭杀害,其实是曹操多疑、残暴,吕伯奢不够谨慎、不能设身处地多想想所造成的。吕伯奢把曹操收留下来,有东西吃就好了,何必杀猪还要出外买好酒?真的要去,也应该亲自告诉曹操,而不是告诉陈宫。自古以来,好人早死,多半原因即在好人问心无愧,便疏忽了防人之心,以致受到祸害。大家普遍认为老天不长眼睛,不知道保护好人,其实好人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天助自助者,凡事要自己小心,上天才可能保佑。吕伯奢的一片好心和警告曹操被到处悬赏捉拿的气氛并不调和:要磨刀杀猪,也应该告诉曹操,因为他彼时有如惊弓之鸟,怎么会不起疑心呢?

领导力箴言

陈宫离开曹操,一是因为曹操敏感多疑,二是他也从曹操的言行看出曹操是个不讲义气的人。西方人不太相信义气,他们觉得义气非常不靠谱,他们重法律,凡事都签合同,按约定进行。而有些中国企业没有合同时合作得很好,要签合同时,反而出现裂痕。因为中国人签字的时候是很谨慎的,害怕签字以后对自己不利,所以签字前必定要求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对方也是如此想法,这样二者就起冲突了。

三国时代有那么多英雄人物,最受景仰的是关羽,因为关羽最讲义气,而中国人特别重视义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侠义之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我有难的时候,寻求你的帮助,你还要定契约,还要调查,那我还寻求你的帮助做什么?

以前的商帮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彼此联系,加深了解,增强信任。而且一人有困难,不需要开口,别人就会主动帮助,借钱不要借据都没有关系,这样何事不能成功?

因此,领导者应该学着信任员工,关键时刻员工才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像陈宫一样离开。

刘备摔阿斗:人性化领导魅力大

刘备一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充分信任部属,能够放手让大家发挥潜力。也就是把众人的成就看成自己的成就,真正表现出“成功不必在我”的伟大胸襟,令人敬佩。新野失守,在逃亡途中,部将糜芳受伤,向刘备报告“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完全不相信。张飞在旁煽动,刘备还是坚定地说“子龙必不弃我也”。

他这种态度,其实对他最为有利。如果赵云真的弃他而去,大家听了刘备的话,一定对赵云更不谅解:主公那么信任他,居然如此不讲道义。若是赵云并无反叛的企图,将来知道刘备十分信任他,势必更竭尽全力。无论如何,大家对刘备的好感,都会因而增加。假定刘备一听到报告,便怒斥赵云为不义之徒,甚至说出老早料定有这么一天的话来,刘备的仁义便成为虚名。不久赵云回来,发现刘备的假仁假义,恐怕真的有一天会弃他而去。可见上司对下属的信任非常重要。

赵云当然不可能投靠曹操,他和诸葛亮一样慎择明主,自然知所进退。他费尽苦心,冒着性命的危险,好不容易把甘夫人从沙场中救了出来,回头还救糜竺一命,夺取两匹马,请甘夫人上马,送她回长坂坡。张飞听说赵云投奔曹操而去,十分愤怒,看见赵云,大声责问他:“为何反我哥哥?”赵云说正在寻觅主母和小主人,便折回去继续寻找。糜夫人身受重伤,为了不拖累赵云,把阿斗放在地上,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将阿斗抱在怀中,杀退众军将,突破重围。曹操正在景山顶上观战,看见赵云如此神勇,惊为虎将。下令务必生擒,不许放冷箭,想不到因而救了赵云和阿斗。从此常山赵子龙声名大噪。

刘备与众人在树下,赵云怀抱阿斗,下得马来,双手把阿斗捧给刘备。这时候刘备的反应是普天下想得人心的首领都应该用心学习的。他双手长得比常人要长,据说双手下垂,长可过膝。所以把阿斗接过来,顺手放下去,就好像掷在地上一样,不面对赵云,却对这个不会听话的孩子大声地说:“为了你这个孩子,害我差一点折损一员大将。”相信赵云听了,心里一定牢牢记住:“下一次阿斗有难,务必尽心尽力救他。”虽然嘴巴上讲“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心里却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样的领导者,为他战死也值得。其他同人,也都敬佩刘备的人品,坚决地服从他的领导。

领导力箴言

对于赵云,如果刘备不以关怀为导向,改为工作导向,接过阿斗,第一句话便是“快拿小鬼惊风散”,认为救阿斗的命要紧,其他的事情慢慢再说。相信赵云失望之余,也会暗自决定:以后阿斗的事情,交由小鬼惊风散去处理,我保命要紧,不再如此冒险了。其他同人,也会觉得心灰意冷:这样的领导,用不着为他拼命,太没有人情味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种地方最为明显。中华民族的关怀导向,远比西方文化所重视的工作导向,要有情有义得多,更合乎人性化的管理。

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得人心。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昌,都是至理名言。身为领导者,能够包容多少人,就可以带出多少人的团队,而且彼此如一家人一样,合作默契,这是成功的开始。

那具体什么叫作“心”呢?这里的心不是指你身上跳动的器官,那是心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用心的人,我们的心在哪里?

古人常说,颠倒心。颠倒就叫心,什么意思?当你想事情的时候,你想完好的一面后又想了坏的一面,这就是颠倒,你的“心”就体现出来了。只想好的一面,那是一厢情愿,是不用心。同时又想坏的一面,这就是用心的表现。

公司能不能经营得好,要看员工有没有齐心协力,是不是一条心。把员工变成家人,让所有员工都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天底下只有一家人才是一条心。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或许更胜一筹,但是在“心”上,他永远比不过家人,只有家人才会全心投入,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一些别有居心的“家人”。

张松投刘备:领导者的品德修养最重要

益州牧刘璋,曾杀汉宁太守张鲁的母亲及弟弟。曹操南下受阻,打算改取汉中。张鲁与弟张衡,商议趁机攻占益州。消息传来,刘璋大为恐慌。他的别驾从事张松认为刘备是曹操的真正敌人,不如把他请来,让他去攻打张鲁。汉中一破,益州的力量增强,就不必害怕曹操。刘璋大喜,派张松为代表,欢迎刘备入蜀。张松收拾金珠锦绮,先赴许都一探虚实。

张松来到许都,求见曹操。不料曹操自破马超以后,十分得意。每日除饮宴外,无事少出。张松等了三天,还要贿赂左右近侍,这才得见。曹操开口便问他为什么这几年都未见进贡。张松回说路途艰难,又有贼寇。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主簿杨修和张松舌辩半天,你来我往,更加增强张松的信心,必须舍曹操而请刘备。

刘备因曹操南下而获得荆州,现在又将因曹操而得到进入四川的机会。曹操最害怕刘备开拓势力,却阴错阳差给了刘备很大的助益。岂不是恩生于害,而害生于恩?曹操若是知道这样的后果,会不会改变主意?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世间的事原本就牵一发而动全身。牵这一发,由人决定,全身要怎么动,则由那只看不见的手决定。到底是天从人愿,还是事与愿违?就要看这个主要人物的品德修养。张松可以投刘备,也可以投曹操,他所想的,不过是立下一桩功劳。最后舍曹操而就刘备,则是这两人的品德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领导力箴言

“修己”的意思,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领导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接受,阳奉阴违。领导不如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用高压的政策,要求员工改变,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性化管理,员工会以不合理为由,加以抗拒。

领导先修己,感化员工也自动修己。双方都主动修身养性,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外国有很多科学的管理理论,但是没有一个理论提到修己安人,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原则。因为领导自己不能修身养性,就领导不好任何人。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往上看,领导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中国人的眼睛。如果领导的所作所为没有人在意,就表示领导的职位较低。当领导的职位越来越高以后,领导讲的话,会有人帮他散播出去;他做的动作,会有人添油加醋地模仿。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不是要求领导的技术领先,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说样样做表率,那也是错误的。以身作则专指德行方面,比如,讲信用,处理事情谨慎,对人诚恳,等等。

领导要让员工觉得,面对这样的领导,他们不忍心骗,这样领导就成功了。领导越不信任员工,员工就越有可能做对不起领导的事,有句话叫作“管得越严出纰漏越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既然怕我骗你,那我就骗你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心理。

有个企业老板跟我说过,他经营了十几年,没有一个员工跳槽,因为他根本就没管过员工,而是做到让员工看到他就觉得不好意思欺骗他,所以他的员工都兢兢业业。这就是成功的领导。

中国人都是很有良心的,如果领导的德行不够,员工就会认为:像他这样的领导,我对他讲良心干什么?下面这件事是我在一个企业亲眼所见的:有一个工人看到自来水龙头没关严,他本来想过去把水龙头拧紧,但是转念一想,却把水龙头开得更大了。他说:“我本来想关上水龙头,但一想到我们老板的所作所为,我就改变主意了。”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修己安人的重要性。中国人只有“安”的时候,才会尽心尽力,各负其责,将自己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当中国人“不安”的时候,就开始动“歪”脑筋了,因为自己要生存。因此,领导的品德修养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刘备取蜀地:诚信是最有力的工具

刘璋听说刘备率军来援,亲自到涪城相迎。张松与法正、庞统商议,要刘备在宴席中杀刘璋,蜀地唾手可得。刘备则坚持刘璋既为同宗,又诚心相待,不同意如此。庞统再三相劝,刘备还是以“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为由,坚决不依。但是,法正和庞统认为机不可失,叫魏延登堂舞剑,要伺机杀刘璋。刘备大惊,喝令即刻停止。刘璋归寨后,还是不相信众将的劝说而相信刘备,忽闻张鲁来犯葭萌关,于是请刘备前往拒敌。哪里知道刘备到了葭萌关,并不进兵打张鲁,却广施恩惠,以收民心,这才引起刘璋的怀疑,从此对他严加提防。

纯粹从军事的立场来看,刘备酒席间杀刘璋,可以省去不少事情。然而,如此一来,刘备便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何况刘璋一死,刘备的信用丧失,蜀地人士必然奋力抵抗。刘备不接受徐州,反而得到荆州。如今面对刘璋,同样是同宗兄弟,当然依样画葫芦,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刘璋如果对刘备深信不疑,刘备不论仁义是真是假,都不方便翻脸。刘璋对刘备生疑,使刘备毁书发怒,先取涪城然后攻取成都,且看似合情合理。庞统的计策,属于先急后缓,杀刘璋很快,要取蜀土却会很缓慢,而且会陷刘备于不义。

领导力箴言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源远流长。打开历史长册,关于诚实守信的记载信手拈来。《春秋左氏传》里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这样的表述。管子曾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周易》言“人之所助者,信也”;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言“信者,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可见,诚信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古代的圣贤哲人一直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许诺和重诺的传统。而言必信,行必果,不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三国中,刘备的方式是先仁至义尽,再翻脸无情,是先缓后急。下决心取涪城,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是接下去的进展,应该比较顺利。凡事缓急、先后、轻重,只在一念之间。作出决定的时候,谁也料想不到后果如何,所以还是以仁义、信用为重比较务实。

)第二节 正心安人,成为团队的核心

导实行管理是需要感情的,以心交心的领导策略看起来更加人性化,也更有利于团队上下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树立自己作为领导的管理威信——只要自己一声令下,身边的人就绝无二话地贯彻执行。这真的是一门很高超的管理艺术,只要领导时常怀有一颗重义守信之心,就必然可以成为众人心服口服的核心人物。

桃园结义:志同道合团队稳

刘备自我介绍:“我本汉室宗亲。”张飞自称“颇有资财”,关羽又刚好“逃难江湖”。他们心中有一种默契,要联合起来,干出一番大事。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桃园三结义发挥了很大作用。

刘备字玄德,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清寒,以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由于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常觉得自己有破贼安民、维护汉室的责任。因此热衷于结交天下义士,并不太专心读书。

他很会看人。看到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高强,心想若是具有共同的理想,密切合作,应当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干出一番大事,于是与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

刘备先认识张飞,张飞有一些资财,可以拿出来招募乡勇,而且志同道合,愿意同举大事。关羽原本是外地人,因为在家乡杀了恶霸,逃难在外,才和刘备、张飞认识。三人愈谈愈投机,既然有意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当然要结拜为兄弟,发誓齐心一致。他们都愿意跟着刘备这位大哥干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奉劝各位,少动这种脑筋为妙。当今社会,各种组织已经相当繁多而且周密,用不着这种方式。万一找错了对象,怎么办?朋友之间,可以采取谨慎的态度,逐渐加深彼此的认识,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结拜这种事情,最好能够避免,以策安全。特别是现代社会,变动性很大,谁也料不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多交一些朋友,少动结拜的脑筋,应该是良好的态度。

当然,刘备会这样做,有其特殊原因,分述如下。

刘备为皇族后代,从小存有做皇帝的梦想。可惜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到了28岁,仍然以贩卖草席为生。幸好他15岁时,便开始游学,在汉末名臣卢植处学习。刘备既有伟大的抱负,又有识人的能力,看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肯轻易放过。虽然刘备当时没有什么名位,却也隐约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风度。所以,抓住良好机会,刘备一开口便获得两人的回应。

刘备待人诚恳,聪明机警,十分受人欢迎,以他这种人中英雄,来号召关羽和张飞,成功率很高。因为关羽最喜欢读《春秋》,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豪侠。而张飞声若巨钟,很喜欢以武会友。三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彼此的能量和频率都十分相近。当时桃园中花开正盛,社会又有聚合人才的需要。刘备看出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俱全,自然提出结义的呼吁。

但是,正因为这是十分特殊的事例,所以流传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如果自古以来的异姓结拜兄弟都很有成就,恐怕大家也不致如此重视刘、关、张结义了。“义”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非常不简单。并不是一时兴起,便可以随便结义的。

领导力箴言

企业的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少数人的结合。行政组织再庞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极少数的首脑人物。要求合理应变,其实只有一个十分简单的要诀,可以说放诸世界而皆准,突破时空的限制,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亲贤臣而远小人。也就是自古流传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复强调的:亲贤远佞。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建议,在《出师表》上说得十分清楚:“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志同道合,是组织的首要条件。乌合之众,就算看起来黑压压一大堆人头,也只是各怀鬼胎,各有不同的利害标准,稍有风吹草动,即如鸟兽散去,并不算是组织。

组织文化,便是组织成员赖以结合聚集的“道”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独特的品质。各种组织,各有不同的道。所以同道,并不限定于正道。邪道结合,同样是志同道合,却显然与正道相背。

这里所说的道,当然专指正道而言。什么叫作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凭良心所走出来的途径,所做出来的决策以及所坚持贯彻出来的成果。

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人多未必意见就好。流行的道不一定是正道,而传统更不代表故旧得必须丢弃。可见民主只是政界人士的一种口号,企业管理民主化则多是嘴上说说、实际上行不通的东西。

创业之初,以志同道合的少数人为伙伴。组织扩大之际,以组织文化来吸引闻风而来的同道。这样的组织,必能欣欣向荣,不断茁壮成长。

志同道合的积极表现,在于能够委曲求全地达成一致的协议,找出合理的应变措施。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是最好的组织形态。三人共同塑造组织文化,这才吸引赵云、黄忠等人才乐于投入。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创造了蜀国。创造出当时的大变局,则是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士,适时合理应变,所缔造的丰硕果实。

但是,从三顾茅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三结义的兄弟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有相当大的分歧。在刘备心目中,诸葛亮是安天下的奇才,而在关羽心中,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张飞更把诸葛亮看成一般村夫。员工不了解干部的心思,干部不明白老板的想法,乃是常见的事实。

管理需要伦理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格外分明。刘备适时制止两位弟弟的无理,合理地应变,顺利地完成不寻常的求才举动。

组织内有人能够拍板定案,才有决策之可言。若是纷纷扰扰,七嘴八舌,今天决定了明天还可以翻案,哪里有什么应变的力量?拍板定案的决策者要拥有最后裁决权,在志同道合的组织成员中,是不可或缺的首脑。

老板可以自己充当决策者,也可以委任他人来代为决策。刘备请到诸葛亮以后,自己认为如鱼得水,把一切决策权都委之于他。曹操就不一样,他自己作决定,从不假手他人。他所信任的人,如郭嘉、程昱,不过充当可靠的助手,从来没有决策权。

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刘备的集团参与作风,都是志同道合的组织可以采取的应变方式。在一般人心中,刘备的能力虽然看似不智不勇,却能够借众人才的力量,表现出真智和大勇。就连自视甚高、骄傲成性的曹操,在刘备十分倒霉的日子里,也看出“当世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志同道合只是合理应变的基础,重视伦理,建立共识,才能够在遇到变动时,寻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不但可以因人而异、因道而异,而且同样的人员和理念,还能够因时因地合理调整,以求制宜。

吕布投奔董卓:谨慎对待有才无德的成员

现代人离三国时代非常久远,很不容易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现代人把跳槽看成正常的现象,所以才以吕布为例,来说明跳槽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谈《三国演义》,应该以人物的品德志节为中心。历来评论三国风云人物,大概都不会褒奖吕布,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他不是正直诚实的人,品德很不好。

有才能而无品德的人,注定一生不会有好结果。这种说法,现代人大多不相信,所以社会才会这么错乱。通过我们长期观察,时至今日,这个道理仍然适用。以吕布为鉴,是我们的建议。作为领导者,意念真诚,心自然就能够端正。诚信的重点在一个“正“字。只有先端正了自己的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吕布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后来他又得到董卓的爱马赤兔,更是英雄配良驹,为什么搞得后人不愿意提起他的名字呢?原来他年轻的时候,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追随丁原作战,建立了很多战功。和董卓对阵时,杀得董卓大败,引起董卓的惊奇和恐惧。于是由吕布的同乡李肃出面劝说吕布,希望他改投董卓的阵营。李肃为什么敢于承担这样的重任?因为他素知吕布有勇无谋,又见利忘义,于是建议董卓以赤兔良马,加上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这些厚利引诱吕布。这和今天的公司,以高职高薪,配以名车、豪宅,要人家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是同样的情况。所不同的是,丁原和董卓这两家公司,前者是老字号,一切合法,而后者则是不合法的仿制品工厂,当然不能够随便携带公司的秘方,为利而跳槽。

结果,吕布为了获得董卓的重视,竟然把丁原杀死,提着丁原的首级前往请功,并且一见面就认董卓为义父,更是令人觉得无耻至极。财关固然难过,也不致为财而不仁不义到这种地步,难怪后世的人不肯提他。

赤兔马是名马,吕布应该想到董卓为什么舍得给他。他听从虎贲中郎李肃的片面之言,说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说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日久必成大业。他也不想想卖主求荣,已经为人唾弃,居然还杀主求荣,而且马上改变原本以董卓为叛贼的观念,认董卓为义父,足见其完全不知道“义”是什么。

董卓要吕布,不过是为了废少帝改立陈留王,自己可以完全操控大局。他本来也舍不得赤兔马,经不起李肃“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的劝告,才答应送给吕布。董卓舍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吕布为马杀主,是毁掉自己的前程。成也赤兔,败也赤兔。这一句话将来应在关羽身上,也是同样的状况。赤兔终竟是马,好坏全看骑马的人,不能把责任推在马身上。

如果吕布稍微改变一下,赤兔马照收,投董卓不干,将来骑着赤兔马斗董卓,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恐怕我们也不会认同他的做法。因为我们评断一个人,不会就赤兔马这一个案来论定,而是大多采取综合的考量,从一个人的生涯历程,来看这个人的品德修养,然后再行评论。关羽赤兔马照收,投曹操不干,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把他捧得天高。换成吕布,我们一定把他骂成贪取不义、光收礼不办事的小人,仍然是无耻至极。

领导力箴言

作为领导者,意念真诚,心自然就能够端正。诚信的重点在一个“正”字。《大学》指出:有所忿怒、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又换的时候,新旧不得其正。一旦领导者的内心,过分忿怒、有所恐惧、有多好乐、有所忧患的时候,心就不得其正。一旦领导者的内心,过分忿怒、恐惧、贪图或者忧虑,就会造成心不在焉的现象,因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做出来的计划,就会十分偏差而不可行。忿怒、恐惧、贪图、忧虑都是常见的情绪,必须适当加以节制,使其发而中节,才能正心。

心端正了行事才能端正。我们常听人说:“那个人心术不正,品德败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心术端正、品德高尚比什么都重要。人们认为品德不好但才能很高的人危害更大,因为他们更有能力作恶。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用人选人和自身修行方面,一定要格外注意品德修养。

刘备放徐庶:安人措施需要及时调整

刘备是个称职的领导,“情、理、法”兼顾得当。合乎中庸之道的管理,称为中道管理,目标是追求恰到好处,以便安人。依照“老天爷赋予人的本性”之道来管理,最合乎人性的需要,所以是人性化的管理。

徐母殉节,是谋士程昱的诡计。神仙打鼓,有时候也会出错。徐庶再高明,这件事情突然发生,也使得他方寸大乱。偏偏孙乾劝告刘备,必须留住徐庶,以免为曹操重用而危害我方。还说什么徐庶不去,徐母必为曹操所害,徐母一死,徐庶就会力攻曹操为母报仇。说得很有道理,刘备一句也听不进去,所以也没有办法冷静地分析利害得失。徐庶一片孝心,刘备仁德为先,两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徐庶到许昌,徐母便能得救。刘备大方地祝福徐庶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徐庶则发誓终生不设一谋,使曹操白忙一场。两人仁至义尽,但徐母仍自杀殉节。

一个人应该用理智来指导感情,不应该以感情考虑事情。由徐母殉节这件事情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刘备和徐庶都冷静下来,相信会进一步推论出后来水镜所说的:徐庶不去,徐母还可以存活;徐庶一去,徐母必定殉节。

这件事刘备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徐庶是孝子,一心一意求去是必然的。但刘备应该冷静地为他分析,帮助他用理智指引感情。

最不应该的,还是孙乾,说一些反效果的话。难怪水镜说他不过是白面书生,并非济世之才。跟着刘备那么久,那么近,居然不了解刘备。

领导力箴言

刘备想让徐庶为己所用,那么就要让他安心地和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但是,情况却随时发生着改变。虽然徐庶也愿意为刘备匡扶汉室出力,但却受制于曹操对其母的控制,这是刘备没有想到的。刘备知道徐庶是个大孝子,却没有理智、冷静地考虑一下其母的为人。最后,刘备为了成全徐庶的孝心,保证徐母的安全,让徐庶去曹操阵营,但还是没能保护徐母。

可见,安人的目标是固定的,但是安人的状况则是变化的,必须随着当时的人、事、地、物来衡量,采取不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见效。中国人被误认为“做事不讲原则”,“凡事五分钟热度”,其实是“有原则却必须权宜态度”“一阵子不改变却无效果”的表现所引起的误解。

安人的原则不变,安人的措施必须随时空而调整。安人就是要把部分“合”起来,“合”成一个整体,而且促成“整体大于部分和”的成功。透过“己安”和“人安”,来合成“人安己安”的和谐。安人的历程,便是“有开心的交心,结交新人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管理是“心连心”的过程,而安人则是“心连心”的结果,应无疑义。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安人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切实可行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刘备的决策没有能够和徐庶、徐母连心,所以才失去了徐庶这员大将。

刘备携民渡江:以人为本才能成大事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很被动,其实不然。中国人很喜欢主动,只有不会领导的人才会把所有的人都领导成被动的,而且使自己非常辛苦;会领导的人不仅能让大家都变得自动自发,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刘备正是抓住了这个重要规律。

诸葛亮建议,曹操大军当前,樊城守不住,不如去襄阳暂住,再作打算。刘备说百姓相随已久,实在不忍心弃他们而去。诸葛亮表示不妨公告:愿意留下来的,自便;想要一起走的,同去。想不到百姓的反应竟然是宁愿死,也要追随刘备。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在船上,看见这种悲惨的景象,大为悲伤。为了他一人,使百姓遭此大难,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他想要投江而死,幸好左右及时阻止。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痛哭不止。

刘备投江的动机究竟如何,唯有他自己知道。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加以猜测。因为说来说去,都找不到证据,岂不等于白说?刘备来到襄阳,刘琮不敢见他。蔡瑁令军士乱箭射下,魏延大骂蔡瑁卖主,砍死守门将士,大开城门,欢迎刘备入城。文聘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造乱。刘备说他本来想保护百姓,现在两下军兵自己打自己,反而害民,决定不入襄阳,改走江陵。众将建议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样一路看来,刘备应该是真心爱民才对。由此可见,他和曹操相比较更显得仁义。

领导力箴言

曹操靠天时,孙权靠地利,刘备靠民心。中国的管理思想,以儒家为主流。而孔子论道,大抵以仁为主,仁就是爱。员工的人性,要以关怀、关心、珍惜、真情、爱心来组织和感化,而这些都应该合理,不可以过分,以免造成滥情的恶果。

“仁”引申为安人之道,只有爱心的管理,人才能安。管理的一切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能安才做,不能安便不要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安人,只要人不安,其他的其实都不太管用。使员工由不安而安,是领导者最主要的责任。因此,安人之道是管理成败的先决条件。每一个人,只有合理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才能产生合理的规范、制度。

管理合理化,要从管理人性化而来,人人都能安,才是真正的合理。事实上,管理是离不开人情的。空喊制度而未能合理,即是“恶法”。标榜合理却不能为同人力挺,便是未得人心,大概有违人情。所以如何“安人”,才是管理的最终目标。“安”就是“大家好”,领导者以“大家好”的“公心”来感应员工,员工有了“大家好”的意识,才能有好心情,对于一切“理”“法”,自然接纳。管理人性化,其实就是合乎人“情”的管理。

人性化与合理化是制度化顺利有效的基础,领导者不重视人性化而追求制度化,乃是“舍本逐末”。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领导者“克己”(去私)“复礼”(循理),便是返显“仁心”。具有“仁心”的领导者,在创立、修订与执行制度时,员工才会信服。

赵云一生的启示:老实人不会永远吃亏

赵云只有忠心而没有私心,智勇兼备。可能是他几番敢于直言,伤了刘备的面子,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对赵云承受的不公平待遇,很多人都认为是他跟刘备的关系不够导致的,这固然无可厚非,却也有些人觉得愤愤不平,为他抱屈。老实人不吃亏,我们应该有信心才对。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黄巾之乱时聚集乡里勇士,协助当地的军阀公孙瓒。刘备和公孙瓒都是名师卢植的弟子,徐州牧陶谦商请刘备救援时,公孙瓒借给他两千马步兵,刘备指名借了赵子龙一起出征。

陶谦让徐州,刘备坚持不受。留驻小沛时,赵云因兄长亡故,请假回乡奔丧。刘备和他执手告别,流泪不舍。赵云十分感动,向刘备保证一定回来追随他。

刘、关、张三人失散,在古城会合。赵云也来相投,说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相招,赵云看他也不是会用人的人,所以并未前往。从此终生相随刘备,功劳不在关、张之下。新野兵败,赵云单骑救阿斗,孙夫人要带阿斗回江东,也是赵云截江救主。他对刘家的贡献,实在很大。攻打汉中时,他与黄忠的表现,令刘备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死后,更追随诸葛亮北伐,全师而退,没有丝毫损失。但是,他所获得的奖赏,远不如关羽和张飞。刘备称帝时,封张飞为西乡侯、黄忠为关内侯。赵云一直到死后,才由刘禅追谥为顺平侯。这当中的差距,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当然,以刘、关、张的关系,加上关羽和张飞的脾气,使刘备不敢重赏和加封赵云,也是主要的原因。

赵云的一生,至少带给我们三大启示,分述如下:

第一,上天疼爱老实人,老实人最后一定不会吃亏。

我们常觉得老实人吃亏,赵云是一个特别显著的案例。大家都知道他好,却由于他老实而对他不公平,这样合理吗?其实,从隐秩序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因为不吃亏,或不愿意吃亏,怎么能够证明是老实人呢?赵云的高明,在于善择明主。但是,刘备有了关羽、张飞,他如果不老实,不能委曲求全,哪里容得下他?生前不封侯,死后追谥,对后世的影响又有什么不同?上天经过严苛的考验,确定其为老实必然给予公平的待遇。我们要看长远一些才好。

第二,老实人也要学习沟通技巧,不能过分直言。

赵云的直言性格,对他十分不利。诸葛亮先安排他和刘备一起过江,成亲后刘备把荆州忘得一干净,不想回家。赵云一番直言,刘备心中着实不痛快。刘备入川,孙夫人在荆州,刘备把赵云留下来,便是看准他能够直言对付孙夫人。老实人吃亏,看起来自己也有相当责任。多学习一些沟通技巧,应该可以少吃一点亏。过分直言,对方看上去,便是你心中不敬,必须避免。

第三,公道自在人心,后世会给老实人高度的评价。

后世的人,读历史,看演义,对各种人物,自然有所评价。对于赵云,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加以称赞。看到曹操接受徐庶的建议,要生擒赵云,因而下令军中不得乱放箭,才使赵云顺利逃脱,觉得大快人心。对徐庶的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样钦敬。尽管在当时,赵云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好处,后世的人对他都是十分钦佩的,对他的高度评价流传了千百年。

领导力箴言

说得通俗一点,守本分就是搞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一个人很热心好不好?好!“就是多管闲事!这么热心干吗?”可是一个人不热心又要挨骂了:“只顾自己,本位主义。”做人真的很难:你去帮别人忙就是多管闲事,不帮别人忙就是你不乐于助人。

一个人本分顾到了,之后就什么都不管,对不对?也不对!作为一个中国人,千万记住:把本职工作做完,还要热心帮助别人,这才叫作本分。把事情做完,其他事不管了,那不可以;本分没有做好,就拼命去帮助别人,也不对。一个人只要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就没有权力去帮助别人。如果那样做,就是你想讨好、想邀功,就是你有不良企图。

所以,我们慢慢可以感觉到,人只要一动,就会有人议论,甚至是非议。有人会想,这个人不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专门去帮助别人,肯定有什么不良企图,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只顾自己,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

因此,自己的职责是不是确实完成好了,也需要有所判断。

而且守本分,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可以大胆地守,大胆地做。而帮助别人要很谨慎。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得很好。

没有人敢帮采购员买东西。“哎呀,今天采购不在,我来代理吧。”你真的这样做了,所有的人都会怀疑你:想拿回扣了。

另外,如果有人提议:“我们公司去青岛旅游好不好?”如果你马上赞成:“很好,很好,我表姐在旅行社。”所有人都会怀疑你:又想捞一笔。如果你表姐是在旅行社工作的,你不主动讲,大家找到你,你要说:“这种事情找别人,不要找我表姐。”大家一定要找她,你只好勉为其难,叫她来做。这样,就不会有人怀疑你。

所以,“瓜田李下”很重要。太热心的人总是被人家怀疑是有道理的。如果你采取推、拖、拉的办法,推到最后,大家都会认为这样做没有问题,自己人好商量。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人家没话讲,你就成功了。

)第三节 掌控情绪,沉稳包容成大事

耐力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但要胸怀宽广,具备宽广的容忍胸怀,还要拥有承受屈辱,保持理性的大局观念。因为在这个决策的位置上,如果不能忍一时的气愤,终将造成莫大的失败,所以作为领导者无论如何都要把持住这份稳重。

刘备征东:领导不可意气用事

化悲愤为力量的意思,是把悲愤的情绪,转化成为正义的力量。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举南下,造成赤壁之战,刘备才有机会占据荆州的一部分。如果早在刘表去世时,刘备便以堂叔的身份,辅助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仍然表奏刘琦为荆州牧,就不会产生“借”荆州这种悬案,就会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后来刘备自领益州牧,也应该居于孙刘联盟的君子协定,把荆州的一部分归还给孙权。孙刘就会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也不致产生东吴偷袭关羽的悲剧。东西两路北伐的计划,说不定就会顺利完成。刘备那时候再和孙权好好商量,说不定形势好一些,就能够整合孙权的力量,共同匡复汉室,达成原先的理想。

现在时过境迁,既然最不想看见的事情已经发生,再来想这些事情,也没有实质意义。刘备身负重大使命,在关键时刻,理应保持高度的冷静,聆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以寻求当前最为合理的决策。即使张飞咆哮公堂,相当情绪化,也应该以领导者和大哥双重身份,晓以大义,要张飞冷静下来,这说不定可以救张飞一命。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先北伐或先东征,由于具有充分的共识,大家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必然有更大的把握,争取到最后的胜利。可惜刘备凭一时的意气,连诸葛亮、赵云的真心话都听不进去。但是刘备并没有悔意,这足以证明他的坚决——先东征再北伐,意志坚定。

领导力箴言

在领导力中,情绪管理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好像无从琢磨,其实不然,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而已。即当人观念正确的时候,人的情绪就很稳定;人被很多不正确的观念影响,结果就会导致自己的情绪不稳定。比如说情绪是谁来主管?有的人会说是别人让自己生气,梦幻使自己痛苦,事情使自己伤脑筋,唯独不说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这个责任。

只要把观念搞清楚,有很多事情就化解掉了。比如说员工到公司里去上班,发现他的领导对同事很好,但是对他不好,这时候他会表现得很不服气,表现得很委屈,甚至开始闹事。结果,领导越来越不理他,因为他这样的行为就证明了领导的观点是对的。他如果调整一下观念,觉得领导是在暗示自己有些事情做错了,或者没有做得更好,那他会自己调整一下,这时,领导对他的看法就会改变了,就不会给他脸色看了。

正所谓凡事适可而止,中国人不喜欢当面骂人,但是会给别人脸色看。给脸色看和摆架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摆架子叫“臭架子”,给别人脸色看是尊重别人的意思。攻击不能排泄情绪,摔东西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有这种意识以后,人会动不动就摔东西,控制不了自己。人比较容易控制有意识的部分,而很难控制潜意识的部分。但是潜意识的部分,其实比有意识的部分要多得多,和冰山一样,冰山能看到的只是上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隐藏在水面以下。

张飞命丧随从手:领导应懂得包容与忍让

张飞字翼德,是刘备同乡,和关羽三人都具有义侠的个性,所以结成密友。但是三人的对人态度,则有很大的差异。刘备年纪稍长,修养的功夫比较深厚,平日少说话,多关怀下人,加上喜怒不形于色,颇有人缘。关羽傲上不傲下,干部与知识分子大多敬而远之,所以他得不到他们的真诚合作。张飞敬爱君子,却不懂得体恤下人,动辄对部属施以鞭刑,并且缺乏防备的警觉性。三人各有长处,当然也各有所短。

关羽阵亡,使刘备大为忧伤,一方面是誓必报仇,一方面则是荆州十分重要,不赶紧夺回来不行。于是就帝位之后,立即不顾一切劝阻下令起兵伐吴。张飞听说有人主张先灭魏再伐吴,马上奔回成都,要求伐吴以雪大恨。刘备怕他出事,一再叮咛他情绪要稳定,不能鞭打部下,并严厉警告张飞:此取祸之道也,足见兄弟情深。刘备对张飞的了解,令人佩服。张飞回营后,下令军中,限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戴孝伐吴。范强和张达以限期将届而准备不及,唯恐被责罚,趁机以短刀刺杀张飞,当夜割了张飞首级,向东吴投降。

一般人想起张飞,对于他那豹头环眼、黑脸络腮、暴躁无常的鲁莽样子,相信印象都十分深刻。尤其是酒醉之后,喜欢毒打士兵,更令大家常为他捏一把冷汗。

张飞如果听刘备的警告,不搞什么素服,很可能在东征时助刘备一臂之力,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说不定还有完成的一天。可惜他缺乏包容的修养,部属有错,不能够原谅,往往在盛怒之下,对部属毫不客气。就算张飞处罚得有理,部属大多也不能服气。恐惧大于尊敬,难免怀恨在心,而想要伺机报复。张飞这种习惯,已经闯祸多次,每次都幸运过关,这次却没有逃脱。上级和下属的关系,最好要像刘备那样,做到面面俱到,自然容易产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关羽敬重贤能,但傲气太重,以致看得上的人不多,因而得罪许多人。一个人可以有傲骨,不吃嗟来之食,有骨气,有气魄,但是不要有傲气,因为骄者必败,几乎没有例外。张飞不把部属放在眼里,心中存有谅你不敢对我怎样的不屑,这是部属最难以忍受的。他最后栽在自己部属手中,实在不值得。

领导力箴言

张飞的错误就在于不能宽容部属。为了鼓励大家敢于多做,领导者必须具有容许员工无心犯错的雅量。一做错就要重罚,谁敢多做?

员工不可能不犯错,只要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领导就不必责骂他,反而要安慰他,让他把痛苦的经历说出来,使其他人同样得到教训。初犯不罚,才可以鼓励大家敢做、多做。所以只要不违法、不舞弊,尽量从宽解释为无心的过失,不予责罚,使员工安心去做,就算犯错,也会予以合理的原谅。

领导者最好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事实。即使自己身为领导,十分谨慎,有时候也难免犯错,何况员工在技能、经验等方面都尚待充实和磨炼,哪里能够苛求他不犯错误?平日固然要勤教员工,把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员工分享,更应该遵纪守法,以身作则。

大部分员工不喜欢领导的原因,在于“只注重工作而不关心员工”,好像员工是机器而不是人似的,令人觉得受利用而不受尊重,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情。

领导的职责,是保证目标达成,把工作做好,因而注重工作的进度和品质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员工的心理反应,也值得领导重视。因为领导不关心、不珍惜员工,便不可能获得员工的向心和信心,也就不可能成为圆通的领导。控制得住员工的人,却掌握不住员工的心,总有一天,领导会尝到众叛亲离的悲苦滋味。

张飞的经历,让我们总结出一套经验教训。珍惜员工,必须兼顾并重以下六个方面,才能够逐渐增强员工的向心,坚定他们的同心。

第一,给予合理的关怀和必要的照顾。让员工明白领导并非不通情达理的剥削者。员工如果有什么要求,不妨向领导表明,大家好商量。

第二,尽量明确地说明职务和责任的范围,使员工知所着力,在分内先好好表现,再谈替领导分忧分劳。

第三,尽量明确表明对员工的期望,把要求的内容、规格和时限说清楚,使员工知所遵循而自我要求。

第四,力求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够圆满沟通,使员工愈来愈了解领导的意旨和用意,以便进一步密切配合。

第五,公正对待员工,力求合理的不公平,而不是不合理的不公平。员工有本事就来拿报酬,拿不到只能怪自己。

第六,言必有信,做得到的才承诺,做不到的要及时说明,以免被员工视为应付了事。需要一段时间以后才做得到的事,也要提出时间表,让员工有信心。

司马懿高于周瑜:领导要向对手学习

周瑜究竟是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我们实在不必加以追究。但是,司马懿情绪管理的功夫,比周瑜要高明得多。周瑜心中,抱持“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果然不幸而“心想事成”,终于怀恨而死。司马懿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表示了“吾不如”的自谦。言为心声,同样能够心想事成,司马懿顶着敬贤的光环,而心安理得。

倘若当初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之后,周瑜能够接受鲁肃的建议,抱持共同努力、齐心奋斗的心情,促使孙权和刘备精诚合作,联合抗曹。我们对周瑜的观感,必然大为改变,认为他比司马懿还要高明。因为在那种孙权势力远大于刘备的时刻,能够有这种胸襟和肚量,当然更为难能可贵。周瑜一生的结局,也不致那样悲惨。他年纪轻轻,便怨叹:“每争必高我一筹,天意乎?人力乎?”紧紧抓住小乔的手,伤心而亡。

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在数度较量之下,诸葛亮好像都技高一筹。但是,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远比周瑜高明。我们可以说周瑜逆着走,而司马懿则是顺着来。是不是由于周瑜的前车之鉴,司马懿才发挥逆向思考能力,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司马懿遭受诸葛亮散播的流言,而削职回乡,到头来对司马懿都有利无害。可见凡事把它当成好事看,它就是好事;把它当作坏事看,它便成为坏事。同样一位诸葛亮,周瑜把他当作敌人,结果被活活气死。司马懿把他看作高人,从他身上学得很多东西,使自己更安全,事业更持久!

领导力箴言

我们都是一边学习,一边长大。所以在人生过程中,我们都积累了很多使情绪稳定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但是各有不同。常见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弄个沙包,然后把自己的怒气都发泄出去,其实这种方法在日本是很多见的。日本有些公司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有稻草人,上面写着领导的名字,员工打出来情绪就会比较好一点。可是中国如果设这样一个小房间,谁敢进去?你明明进去整理房间都会被人家误会说你进去发泄了。日本公司就可以这么做,因为员工进这样的小房间之后,大家认为这是合理的,没有什么不对。弄一个目标,让自己把愤怒和情绪全部发泄出来,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写信,这也是很常用的方法。当你很生某人的气,气得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拿一张纸开始写,某某是世界上最大的混蛋,写一大堆,凡是你想到的统统写下来。但不要马上传真给他,也不要马上寄给他,写完了,放在那里。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就会觉得很可笑了,这有什么稀奇,没有什么稀奇。记住,人在气头上,人在高度激昂的情绪之下是相当不理性的。往往时过境迁,你会觉得那不算什么,没什么了不起。所以有时候我们写一封骂人的信,但是过后会把它烧掉,把它撕掉,这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不一定对,就是当领导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做不到,或者你根本就不能接受的时候,就借故溜一溜跑一跑让他找不到你。他就知道你有意见,然后他问你有意见没有。你说没有,他会自己改变,这是非常有效的。

在家里也是一样,如果夫妻吵架,你就出去散散步,然后再回来。当情绪稳定,其实很多天大的事情你都会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在气头上,小事都会变大事。所以很多夫妻要注意养成习惯,当你的另一半声音很高的时候,你不要比他还高,你大声他更大声,那就不可收拾了。对方大声你就小声,对方再大声你又更小声,他就会小声下来。一定有这个效果。就好像你跑到人家家里去,一开始说有人在吗。他一定说,在这里,干吗。你说请问有人在家吗,他就会说有什么事。他会按照你的标准回应。因为这是刺激跟反应的一种频率问题。

或者你出去看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找个出气筒也是可以的。还有人去玩那种弹珠,也是一种发泄的办法。

一个人一定能找到一种消气的方法,但是这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这些方法都是治标的,短暂的时间内你会消一消气,后来越想越气,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同一种方法用久了也没有用,第一次写信的时候你会认为是真的,但第二次会自己笑自己,写半天还不如干脆打电话去骂好了。所以这种治标的方法,各位少用为妙,因为都没有摸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是徒劳无功,就好像你睡不着别人告诉你要数绵羊,然后你越数精神越抖擞,数到一千之后都还没有睡,你不会很气吗?因此,要找到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对事物的观点你是可以控制的,情绪是可以左右的,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你就能够很有效地稳定你的情绪。治本跟治标其实可以同时并进,因为一开始要做到治本很难,需要一段时间。比如说人都有一个对未来的期待。你今天跟谁见面,你期待他是容光焕发的,他是很欢迎你的,他是不用你开口,会主动照顾你的。但是你看情况不是这样的时候,第一你会很失望,第二你会很愤怒,第三你会觉得自己运气很不好,整个情绪就不好了。相反你调整一下,对自己说,幸好自己这个时候来,才知道原来他跟以前不一样。你如果不来可能不了解他,你想帮他忙也无从帮起,那要你这个朋友干什么?你来得及时,你应该把自己的期待放在一边,应该看看他有什么需要你帮忙照顾的。

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外界的,但是我们对自己,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如果你连自己怎么想都控制不了,那你对其他根本更不用谈。你要这杯水的温度符合你的需要很难,因为它随时都在变化,它有时候冷得很快,有时候冷得很慢。因为天气的关系,你对它不要有期待,能喝你就多喝一点,不能喝你就等等再喝,你不会受到影响。

当我们把情绪寄托在一个没有办法掌握,没有办法控制的基础之上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管理情绪的。因为一切都是别人在操控,一切都是外来的干扰。也许我们管不了别人,但是我们却管得了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情绪管理比筹划能力更重要,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同类推荐
  • 超越竞争——狼烟背后的广阔天地

    超越竞争——狼烟背后的广阔天地

    本书内容阐述了超越竞争的战略基准;超越竞争的战略目标;超越竞争的战略保障等等。
  • 卓越推广

    卓越推广

    什么是市场推广?市场推广如何具体运作呢?市场推广的目标、步骤、策略和管理是怎样的?本书将带您进入“市场推广”的有趣领域遨游!全书共分四篇即“计划篇”、“运作篇”、“管理篇”和“策略篇”。计划篇为您介绍了市场推广的三大目标和五大操作步骤。运作篇给读者朋友展示了市场推广的四大工具及运作方法,内容包括广告推广、销售促进推广、公关推广和人员推广的操作以及直销推广和威力巨大的“渠道推广实务”。管理篇中您将看到市场推广的效果评估,费用预算控制方法和推广过程的管理。最后一篇“策略篇”我们为您论述了市场推广原理在新产品、工业品、高技术产品的应用,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 管理与销售的10大手段

    管理与销售的10大手段

    本书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和生动的管理、营销故事,再加上管理、营销方面的经典句子压后。介绍了管理与销售的10大手段。
  • 制造忠诚

    制造忠诚

    纵览人类管理史,我们可以说,人性观是管理理论的依据,也是构建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在当今管理日益复杂、万众创业的时代,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员工既是组织的起点,又是组织发展的终点。所以,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技能,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终力量。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组织及员工所面临的问题,并深入观察、讨论、剖析了人本管理之道,可谓不可多得的管理指导书。
  • 小生意赚大钱

    小生意赚大钱

    本书汇集了86个靠做小生意走上致富之路的传奇故事,这86个赚钱机会均来自我们身边。在每一个故事之后,编排了固定栏目“生意经”,提取了致富故事的经验和技巧,并在最后一章编排了9个与商人品格有关的致富故事。
热门推荐
  • 男上尉和女少校

    男上尉和女少校

    本书这是一本小说选集,内容包括18篇短篇小说和2篇中篇小说。小说在细腻里显示着澎湃,在冥冥中寻找着希望,在伤害中反抗。美丽如绽放的芙蓉,沾染却依旧美丽着。肉体的伤害却更镇定了精神的毅力,如丰碑一般。小说语言流畅,表现技法娴熟,细节、情景、人物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加之侧面文风创意,不失为一篇佳作。
  • 殷花情

    殷花情

    殷花。一个花精子,生活在一个世人不知,但一直都存在世上且拥有法力的花魔域。本可以安安稳稳过与世隔绝的神仙日子。可切因为一个穿界术,穿了现代又穿古代。最后失去了一切,但又得到了“一切”。
  • 三界仙侠传

    三界仙侠传

    少年凌峰,偶然来到玄天山学艺,在一只绿毛鹦鹉的帮助下,服下凤凰神卵。笑傲江湖,饮马天河为自己开辟了一条通往天际的强者之路..........
  • 重生之绝世嫡女

    重生之绝世嫡女

    一代天才一夜之间沦为亡国公主。追杀仇人却遭至亲至爱之人背叛,身为一缕幽魂的她,该何去何从!好在苍天有眼,助她重生。她重生在了一个陌生的大陆。前世的恩怨一笔勾销,今世唯有一愿,那便是成为最强者,走向大陆巅峰,俯视群雄。十世轮回,魔女现世,万兽臣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奇物宝箓

    奇物宝箓

    某个大学文学系学生,正值他生日之时,却意外遇见一个奇怪老头,并对他说了一句“你今天会死”的祝福语。当他步入书店,翻开那本奇异的大黑书时,他舒爽的大学生活彻底宣告结束,他那条悲催的小命在洪荒异世开始了摸爬滚打之旅:八荒六合,鸿蒙史诗,山海异兽猖獗,千年恩怨难解。一朝天降石碑,八荒浩劫将至,异象频出。化骨瘟疫,鬼兵借道,黄龙困井,鲲鹏迁徙,尸鬼横行,龟仙人海上抚琴,旱魃竟是神女?你道他是个修士?错了,其实他是一名小小中医。你道他是个忠臣?错了,也许他是异国间谍。他当过兵卒,做过将军,既是马夫,也是驸马。多重身份,随意切换,左眼屠魔,右眼弑仙。趟过千年光景,他一直很好奇当初对他说那番话的奇怪老头到底是谁,直到他耄耋老矣之时,才猛地发现......
  • 暗恋无大事

    暗恋无大事

    所有的戏剧都有落幕一切暗恋都有尾声这是一段关于暗恋故事不普通的人非比寻常的爱
  • 异世重生之邪君的绝世医妃

    异世重生之邪君的绝世医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绝色杀手,却为救自己的妺妹,来到异世,遇见了他。当她清冷的眸子再次睁开,她就是一只令天下人倾慕的凤凰。他是王,腹黑霸道,却一不惜为自己付出一切。他们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 夜航之深蓝的梦

    夜航之深蓝的梦

    深蓝的梦,如真实一般……这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幻?他也想知道……深蓝之梦计划,穿越万年之后,他醒来;只是一个低落的时代,也是个遗落的时代,没有光明,只有阴影,一个个遗落的影子醒来,藏身与黑暗,深蓝的梦……究竟为何?
  • 唐诗与宋词

    唐诗与宋词

    莫砺锋、洪银兴编的《唐诗与宋词(精)》选择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与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行重介绍。李白向称“涛仙”,他的诗歌展现了意气风发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自由意志的不懈追求。杜甫向称“诗圣”,他的诗歌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衷心热爱。苏轼曾三次被贬谪到荒远之地,他在逆境中保持着坚定、乐观的人生精神,他的词作展示了风雨人生中的潇洒姿态。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旅诗人,他的词作洋溢着爱国精神和英风豪气。此外,本书还对唐诗和宋词的艺术渊源、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行了解说,并择要介绍了其他重要的唐代诗人与宋代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