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人面前机会多少总是有的,问题在于你去抓住它,还是不去抓住它,这就是人一生的十字路口。会挣钱的人并不都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用“狠心”去发掘开拓的人。
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差异只在于“狠”与“不狠”。谁“狠”,谁就先得益,反之,就会两手空空。
张果喜出生于江西余江,在十三四岁时,才读了一年初中书的张果喜便让父亲送进了余江农具修造厂当学徒,学做木匠,挣自己那碗饭吃。
张果喜头脑灵活,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一点就通,17岁那年就当上了车间主任。后来修造厂调整,张果喜带着二十多人,以1400元的资金办起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一次,张果喜到上海寻找挣钱的门路,看到了日本佛龛,张果喜一下子被佛龛吸引住了。因为那一只佛龛的标价在他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那只不过是一些木雕板组成的一种佛教用品,能值那么高的价,如果让自己做,那还不很快就发大财了吗?
当然,说是这么说,张果喜也不是没看到,佛龛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只是几尺见方的那么大一块面积,由几千块雕龙画凤的雕版拼合,看起来既精致又高雅,的确算得上是上等的工艺精品了。日本的佛教很兴盛,一亿日本人中间,信佛教的占大多数,而且日本的众多佛教流派又多以居家修行为本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出家人也都待在自己的家里开佛堂、念佛经,许多普通日本家庭内都很虔诚地供着一个佛龛,因此佛龛在日本的销量非常大。
在中国境内有能力做佛龛的也只有像“木雕之乡”东阳的那些技术力量强大的木雕厂,而张果喜创办的余江工艺木雕厂的那些工人只怕见都没见过这种特殊的雕刻图案。
张果喜揣摸着,这种佛龛销价那么好,如果我们厂里能做成功,以后既扩大了销路,又能打响牌子,但是困难也重重啊!
张果喜下决心,并与上海进出口公司签下了一份做50套佛龛的合同。回厂后,他自任攻关组长,亲自把好技术关口。他整天泡在车间里,有时长达二十个小时。
张果喜很懂得质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对手下工人制作的每一块雕花板都进行严格检查。有一回,他看到其中一块雕花板的质量不过关,有些粗糙马虎,就挑了出来,让众人过来,一问清楚,竟是技术较好的吴师傅做的。
张果喜更来气了,他也不管吴师傅资格老,当即用斧头把那个做工粗糙的雕版劈成了两半,对全体职工说:“我们的厂没名气,也缺少各方面的优势,所以我要求大家做活一定要百分之百地讲究,百分之百地雕好每一块板。我们厂要生存,要打开销路,必须靠质量打天下。”
在场的职工看着张果喜那涨得通红的脸,又听了他那番话,心里都很明白,张果喜说得对,没有质量,他们余江工艺木雕厂就啥也不是了。吴师傅更觉得自己在这事上做得不好,以后就再不敢对质量放松一丝一毫。在两个星期后的全体职工技术质量评比中,吴师傅雕出来的部件被评为全厂第一名。
第一批50套佛龛就在这样的努力下完成了。因为质量过得硬,运到日本后,很快就抢购一空。以后,日本方面就时常点名要余江工艺木雕厂的佛龛产品。一来一去,余江厂的名声也就在日本传开了,然后又返回国内,进出口公司的人听说余江人做的佛龛在日本受欢迎,就直接向余江厂订货了。余江厂的佛龛刚进入日本市场没几年时,日本野村贸易公司奥村和夫同张果喜在南昌江西宾馆洽谈生意。快结束时,奥村突然从包里拿出六件佛龛部件图案,问道:“贵厂能不能试制出这种样品?我希望能带着样品回国去。”
精明的张果喜即刻想到,奥村第二天下午就要离开南昌返回日本,这时提出要求,肯定未与其他厂家签订合同,对方又摸不准余江厂的底细,这才投石问路,提出这一要求。他想:“我绝不能放过这个挣钱的大好机会。”但是他也有难处,因为此时到明天奥村离开仅有十几个小时,图样在南昌,余江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如果答应下来,样品又来不及做出,那么什么也捞不到别说,可能余江厂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如推辞不干,日本公司也许会想到是余江厂的实力不行,就有可能掉转头去与别的厂家签约。
张果喜权衡利弊,当即应允下来:“这事容易,明天就送样品来。”话说出口后,他立即告别了奥村和夫,驾车飞速返回余江,当天夜里同设计人员一起,赶制样品。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试制出符合图样质量要求的六件样品。然后他顾不得休息,急忙又驾车赶回南昌,终于提前一个小时将样品交到日本客商手中。
奥村和夫接到样品,简直有些不敢相信。他不禁为张果喜这个厂的工作效率所折服,也为他的一诺千金而深感敬佩。
不久,一张大额订货单就从日本寄到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毫无疑问,张果喜正是抓住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缝隙,把握了转瞬即逝的挣钱机会,将一个他的事业和人生推向了令人敬慕的境界。
没有人不想挣钱致富,但机会并非垂青每一个人。在前进中,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占据最有利的竞争制高点,帮助你通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