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学
叶远舒的办公室坐落在深圳京基100的68层,超大独立办公室,三面落地窗,可以眺望全城。
京基100是深圳第一高楼,大陆第五高楼,全球第十四高楼。始一落成,叶远舒就力主公司搬入。
从天之骄子到城中青年才俊,叶远舒只用了五年时间。
五年前叶远舒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商科专业。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商学院。
同期毕业的大陆学生更多的选择是留在香港,而叶远舒确选择了回深圳。
叶远舒对于香港有种莫名的感觉,虽然彼此在语言上并没有障碍。但香港社会环境中对大陆人的鄙视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无形压力。
年轻气盛的叶远舒就如当初不愿和高中同学去挤那座高考独木桥一样,回到了深圳。
叶远舒在深圳长大。对深圳有天生的好感。这座城市年轻、包容,这座城市中的年轻人充满朝气,城里的富豪大都在深圳白手起家。
这是一座干事业的城市。
刚回到深圳,面对摩根、软银、IDG、汉能的OFFER,叶远舒出人意料的选择了汉能,而不是人人期望的外资投行,这在周围人看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选择。汉能投资在国内的业务发展很快。在汉能的三年,叶远舒参与了国内多宗网络公司并购重组,因能力出色,他也从一个普通职员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似乎一切都在朝既定方向发展的时候,叶远舒的选择又一次让人出入意料。
在撮合一家公司对一个文学网站收购过程中,因对文学网站盈利前景不认可,收购方临时退出并购。而叶远舒觉得文学网站春天马上就要到来,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最佳并购时机。可惜收购方并没有被说服。
当然,除了专业投资角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并不隐饰的文学情怀。
作为专业投资顾问是忌讳在工作中掺杂个人喜好的。叶远舒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可惜客户会因此怀疑你的判断力。
叶远舒的父亲曾是一名军旅作家,后转业在深圳文联。因此,他从小立志要和父亲一样成为作家,可是父亲并不同意。
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医生不希望自己孩子将来再从医,官员不希望自己孩子长大再从政,商人不希望自己孩子未来再从商。因为外人只看到职业表面的风光,个中辛酸苦辣只有身在其中才自知其味。
叶远舒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最火热时候一脚跨入这个行业。那时候的文学火爆程度,让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就像过去的QQ,现在的微博很快席卷全国一样。相比之下,那时文学热风暴更甚,从北京到偏僻的农村,稍认字的年轻人都曾有过自己的文学梦。
未曾经历过的,你无法想象《人民文学》、《收获》这样的纯文学期刊能达到百万级别的销量。
这是文革过后,人们对贫瘠的文化娱乐生活的渴望造就的。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出大家的时候,莫言、贾平凹、陈忠实是其中最朴实的代表。他们成就了文学,文学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八十年代的名家不同于80后商业作家,前者是钻石,后者最多是镶钻。
叶远舒父亲不是名家,却也有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文学也让他从一个民办教师进入部队,成为一名军旅作家。
作家是个辛苦的行业。作家是个贫困的行业。当八十年代的文学崇拜散去后,作家又成为一个低贱的行业。
所以,叶远舒的文学梦,从来都是被压抑的。
但是,轻易放弃就不是叶远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