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曾巩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真的挺让人佩服和感动的。要是换了杜甫、韩愈肯定是要牢骚满腹,到处给人写信,以表不满。曾巩以这样好的心态面对考试,面对失败,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这也是欧阳修为什么如此考中曾巩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至于,后来欧阳修是不遗余力的举荐曾巩,终于使得曾巩考上了进士。
3
其实,早在曾巩没考上进士之前(从18岁到39岁期间,共21年)就很有名气了。大家对此可会觉得不解,曾巩在这期间一直处于为家计问题而奔波的状态,他又如何做到很有名气的地步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来看林希为曾巩写的墓志中记载,“由庆历至嘉佑初,公之声名在天下二十余年。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及,谓公在朝廷久矣”。(《曾巩墓志》)
林希的这段描述无疑给我们透露了重要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曾巩从宋仁宗庆历初年到嘉佑初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他虽然为家庭生计而奔波,但他得名气却相当的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算是那些穷乡僻壤,也有不少人争先恐后的传抄他得文章。当然,这就更不用说那些大城市了。这就奇怪了,难道曾巩身上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人都为他疯狂?我们知道,在唐代有一个叫刘禹锡的人,他因一篇《陋室铭》而被世人传颂熟知。那曾巩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通过曾巩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所著的文章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在这期间曾巩写了两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其影响力绝对不亚于当年刘禹锡写的《陋室铭》。这两篇文章分别是《学舍记》和《南轩记》。这两篇文章按照我的理解,就跟刘禹锡的《陋室铭》差不多。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曾巩为什么能“公之声名在天下二十余年”了。
我们先看《学舍记》。在这篇文章里,曾巩说了一句很有个性的话,“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学舍记》)
曾巩说他多年来心神操劳,身体困乏,为家事役使而奔走,不为别的,只是想有所作为。居住的是小巷陋室,身穿的是破衣,吃的是粗食,喝得是野菜汤,虽说这样的日子是穷困潦倒,但我仍然安心。因为,我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你看,曾巩说得这番话,是不是跟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我们再看《学舍记》里的这样一段话,大家就更能明白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以及曾巩的高尚品格了,“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学舍记》)
上面不是说到曾巩在等待一个机会吗?然而,等待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的。曾巩说我所遗恨的东西也是有的,这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自己学问还达不到。至于写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
这么说来,曾巩的品性是相当不错的。那么,曾巩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时机呢?或者说他又什么样的志向?对此,曾巩在《南轩记》里给予了我们答案,“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南轩记》)
曾巩说我的一言一行,我的志向所好,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发生改变,我所有的努力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上天赋予我的神圣使命,天下百姓赋予我的重大责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曾巩虽然“身卑位贱”,但他依然心怀天下,以儒家的仁义之道为天下百姓谋福。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可能大家觉得曾巩这是在空发议论,说一些“不切实际,不着边“的话。其实不然,曾巩有他心中的一杆秤,他知道进与退,知道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知道如何审时度势。对此,曾巩这样说道,“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南轩记》)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说,如果遇到有利的时机,就不要畏首畏尾,而应该主动出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这个时候还隐居在山谷之中,这就是不合时宜。如果时机对自己不利,就不要急于求成,功利熏心。如果再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要辛辛苦苦,煞费苦心的去施行自己的主张,同样也是不合时宜。厉害么?相当厉害,曾巩讲的这个人生哲理,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相当有用的啊!为此,曾巩曾将《南轩记》写在墙上,每天都要看上好几遍,以此激励自己。
现在,我们回到本小节最初的那个问题上。通过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了。对此,我的总结有如下几点:
1.志向明确。虽说“身卑位贱”,但这丝毫不影响到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2.意志坚强。虽说穷困潦倒,但并不因此沉沦,反而以此为动力,磨砺自己。
3.才学卓越。对人生、社会、理想这三者之间的领悟透彻,没有深厚的才学功底,以及领悟能力,是很难有这样到位的认识的。
4.思想纯正单一,辐射力量强大。曾巩的思想坚定,具有朴实、纯正、简单、明确的特点。而这正是出于贫困中的曾巩震撼世人的地方。
由此,曾巩如何不影响深远,如何不让人们追崇备至?而且,曾巩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他虽然没有入仕为官,但他却始终与北宋的大腕们联系、交流不断。比如,欧阳修、范仲淹、杜衍、蔡襄、王安石等。用现在的话来说,欧阳修关系网十分广泛,且交友至善。你说,曾巩不出名,这可能吗?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他都占尽了,这就是曾巩的成名秘诀。
更让人惊奇的是,曾巩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收了不少学生,俨然一代名师。对此,我试举几例。在宋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的时候,当时曾巩正好24岁,有一个叫刘希生的山东人,他很是仰慕曾巩,于是就到了曾巩门下,曾巩也很欣赏他,认为刘希生是一个能遵从礼义,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在临别的时候,曾巩还教诲他说,“苟为一从焉,一违焉,岁不息,决不至也”。(《送刘希声序》)意思是说,无论是做人还是读书,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算你学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到了庆历三年的时候,即公元1043年,抚州地区的一个司法参军,名叫张文叔,这个人也是很仰慕曾巩,就拜曾巩为师。在曾巩的教诲下,张文叔的文章进步很大,可谓是闻此国人,出手成章。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曾巩收了一名弟子,名叫胡敏。胡敏对曾巩的评价也很高,并以曾巩为做人榜样,也是声名不斐。
值得一提的是,曾巩在长达几十年的为家计而奔波的时间里,他居然还多次向朝廷举荐人才,这种独特的人格力量真的挺让人由衷的钦佩。像我们熟知的千古名相王安石,曾巩就多次推荐他。我们来看王安石在《同学一别子固》的一段描述,“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王安石·同学一别子固》)
王安石说,在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很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巩。我很感激予敬佩他,后来,曾巩写了一篇名为《怀友》的文章赠与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从王安石说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为曾巩的学识所折服,希望以此能让自己进步,达到中庸的境界。
事实上,曾巩的眼光真的很独到,他很早就看出了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相当卓越的潜质,我们从曾巩给朝廷写举荐信的内容中便可看出。比如,在给翰林学士蔡襄的信中,他卓越写道,“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执事倘进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上蔡学士书》)曾巩说像王安石这样深知圣贤之道的人古今都不多见,如果朝廷能中用他,一定会对天下大有益处。又如,在给欧阳修的举荐信中,曾巩这样写道,“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先生倘言焉,进之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上欧阳舍人书》)也是说王安石是个难得的人才,古今都不多见,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中用,必将有益于天下。后来,曾巩又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为《再与欧阳舍人书》,也是推荐王安石。那么,曾巩到底有没看错王安石呢?这个答案无需多说,大家都明白。
曾巩就这样以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卓越的才学,坚定明确的志向,乐观积极的态度,赢得北宋大腕们的推崇,赢得世人的追崇。难怪乎他能声闻朝野20余年。可以说是北宋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