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黜陟。比如,制定出新的官员考核政绩的制度,不看资历,看实际能力,并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2.抑侥幸。比如,限制官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3.精贡举。比如,改革原来科举考试的死板形式及内容,把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考试内容改为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4.择官长。比如,朝廷派出专门的人到地方去检查官员的政绩,奖励有用之才,罢免无用之才。总之,在选派地方官时,要做到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5.均公田。比如,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没有职田的官员,就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对于职田多的官员,则减少他们的职田,防止和减少贪污。
6.厚农桑。比如,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兴修水利,大兴农利。
7.修武备。比如,在京城附近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闲余时就回家务农。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8.重命令。比如,删去一些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然后再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9.减徭役。比如,针对户口减少,而老百姓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的情况,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如此,徭役便减轻了。
10.推恩信。比如,朝廷不定期向民间施予恩惠,并派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查看执行情况。
范仲淹提出的这十条改革内容,宋仁宗看后非常高兴,同意实行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到了十月的时候,宋仁宗根据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的“择官长”以及欧阳修的建议,颁布了新政的第一道诏命,选任了一批按察使,派往各路视察官吏状况。然后,范仲淹根据按察使提供的报告,亲自审核各级官员,见到不合格的,立即以笔勾去。当时,富弼就说,这一笔下去恐怕这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要好。足见范仲淹对新政严格执行的决心。之后,亲历新政的其他内容陆续得到实施。
庆历新政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原有的行政秩序,触动了许多官僚的利益。因此,必然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特别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更是千方百计地欲置革新派于死地。更有甚者,以罢朝相威胁。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宋仁宗下令解除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到了邓州,并下令废止新政大部分内容。当然,那些参与了亲历新政的革新派中的人也一一被便到了地方上。这样一来,庆历新政仅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宣告失败了。
现在,我们来看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王夫之的观点是,认为宋仁宗在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既从善如流,也从恶也如流。一开始的后时候,他对范仲淹的确很信任,但是他改革过程中会遇到的阻碍认识不够充分。一旦遇到强烈的反对声就退缩了。一句话,宋仁宗就是那种首鼠两端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宋仁宗在位期间无所建树。
其实,庆历新政的失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改革会严重触及到皇帝的底线,肯定会遭受失败的。从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精英们无法逃脱的悲剧色彩,这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包括王安石变法,他的结局也不是很好,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王安石。
3
在北宋时代,有两次改革比较有名,一是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变法。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曾在主张改革的时候不畏权贵,跟那些反对派们进行斗争。
在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的时候,范仲淹就因为主张改革而跟一些重量级别的人物交手。比如,宰相吕夷简。范仲淹为什么会跟宰相交手呢?原来,吕夷简内心是反对庆历新政的范仲淹进行改革的。他看到范仲淹这样搞,迟早一天他也会遭殃,还不如早点动手,把范仲淹给弄下课。那么,吕夷简到底在害怕什么呢?原来,范仲淹要拔掉他任宰相十余年来的政治风气和复杂的关系网。这个吕夷简在任期间,不但专横跋扈,排除异己,他的门生幕僚更是遍布很多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大佬”,下面有不少“小弟”。前面我们说到“冗官”、“冗费”的弊端,这个弊端主要是显露于官僚阶层,要想除掉这些弊端,就必须要整顿吏治,而整顿吏治就必然会触及吕夷简的利益。
吕夷简想了什么招来对付范仲淹呢?估计吕夷简懂得心理学,又或者会看相,他知道范仲淹是一个杀伐决断,刚正不阿的人,要想对付这种人,你给他再多的金钱和美女,荣誉与地位都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忙,忙得不可开交,这样一来他就没时间和精力来关注革新朝政的事了。这一招绝啊!属于高智商者玩的政治游戏。于是,吕夷简就让范仲淹出任开封知府。这个职位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繁琐细碎的工作特别多。吕夷简原本以为他的这一计划是万无一失的,没想到他碰到了一个强悍的对手,这范仲淹不但将开封府的一切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改革朝政的事儿一点也没落下。吕夷简气得没法,说这范仲淹也太他妈的神了,难道吃了鸦片,精力这么旺盛?
然而,让吕夷简更没想到的事,忙碌的事务不但没让范仲淹脱不了身,范仲淹还有精力进行有力的还击。他给宋仁宗呈上了一张《百官升迁次序图》,那么,范仲淹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原来,范仲淹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份很具体形象的图画,在呈现给宋仁宗的时候,当着吕夷简的面,他指着这张图说:“皇上您看,像这样的晋升就是属于循序升迁;像那样的陡然晋升就是不合次序的提拔。”
宋仁宗一听,似乎有些不大明白范仲淹到底想说什么?便问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范仲淹又说:“如果说这些循序升迁是出于正常的提拔,那么,那些不合次序的陡然升迁提拔,便是出于某人的私意了。”
范仲淹还提醒宋仁宗,“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其进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什么意思呢?做皇帝的应当将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利抓在自己手中,不应该都交给宰相。一句话,还是加强中央集权。
范仲淹的这个还击相当给力,范仲淹没有点名指姓的去说吕夷简的不是,而是借助百官图来告诉皇上现在朝政存在很大的问题。宋仁宗不是傻子,一听就明白,吕夷简也不是傻子,范仲淹在宋仁宗面前说的那番话虽然没明说自己,但实际上就是在说自己。因此,吕夷简心里那滋味,简直比针刺还难受。
不甘心束以待毙的吕夷简也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了,直接到宋仁宗面前说范仲淹的不是,说范仲淹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书呆子,神经质,别看他口若悬河,实际上就是一草包,没有真正的本事。范仲淹听说后,心想,你这个吕夷简也太玩不起了,那好,我也到皇上面前去说,不过,我是要以奏章的形式来说。于是,范仲淹就写了一份奏章,明确指出宋仁宗应当将朝廷大权集于一身,不能给宰相有以权谋私的机会。你吕夷简不是说我没真正的本事吗?我现在还要举例证明,做到我的观点有理有据,不是张口乱说。范仲淹说在西汉成帝时期,外戚王莽专权,弄得朝政乌烟瘴气,连皇帝都感觉到有危机了。为了解决这一的危机,汉成帝便问宰相张禹有没有什么办法应对。谁知这个张禹却说,没事的,皇上您不用担心,那王莽不足为虑,别听那些人瞎说。汉成帝信以为真,就放松了警惕。结果就出大问题了,王莽狼子野心,竟然篡权,西汉就这样给灭亡了。
范仲淹的这份奏章简直就是一针见血,现在朝廷中就有像张禹这样的人,他们只为自己考虑,要宋仁宗保持警惕。吕夷简更是坐不住了,这范仲淹实在是太厉害了,得想办法把他弄出京城。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借皇帝之手弄走范仲淹呢?要说这吕夷可真的是简厉害,他从以往历史中选找到一个绝妙的办法,作为一个皇帝,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做臣子的结党营私,势力做大。吕夷简就抓住这一点,给宋仁宗上书,说范仲淹勾结朋党,欲图谋不轨。宋仁宗一看这奏章,心里倒吸了一口冷气,是啊!幸好吕夷简提醒了我,要不等范仲淹这一帮人的势力做大了,那可就麻烦了。
其实,范仲淹哪有勾结朋党,他开始一心一意为了革新朝政,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可是,现在连皇上都不信任他了,等待范仲淹的命运就只有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就这样被贬到了饶州。在范仲淹准备走的时候,没有人敢跟他送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宋仁宗将范仲淹的罪名张榜公布在朝堂之上,并下令不得百官再议论此事。这些罪名有“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意思是说范仲淹拉帮结伙,充老大,挑拨离间,小人行为,不顾身份,没大没小。
本来正直不阿,一心为朝廷的范仲淹,却被吕夷简给污蔑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这事谁看了都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朝廷不是不让百官再议此事么?偏偏有不怕事的就要跟范仲淹扯上关系。比如,同为天章阁待制的王质,他听说范仲淹要出发到饶州,就带上好酒好肉到范仲淹家住了几日。当时,有人好心的提醒王质,说现在你可是在风口浪尖上啊!小心人家告你结党营私,把你也一块儿给贬了。王质哈哈大笑,我怕什么?君子坦荡荡,范仲淹更是君子中的君子,如果我能成为他的朋党,那是我的荣幸!如果真有小人告密的话,我也要谢谢他,谢谢他给我一个“有罪”的机会。
馆阁校勘尹洙更有意思,他上书给宋仁宗,自己揭发自己,说我也经常搞朋党这事,你干脆连我跟范仲淹一起给贬了吧!宋仁宗气得拍案而叫,好,你们有种,我就成全你们,一块儿贬。就这样,尹洙被贬到郢州。此外,替范仲淹说话的还有余靖、欧阳修等。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范仲淹遭贬,在宋仁宗下令不再言议此事的时候,还有人愿意替范仲淹说话?唯一的解释就是,范仲淹的品行和才能感染了不少人。说到底,范仲淹就是一个贤能的君子。
4
刚才说到范仲淹是一个贤能的君子。“贤”当然是指品行方面。那“能”就是指才能了。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我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范仲淹任监西溪盐税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还解决了泰州地区海潮淹没农田的问题。其实,范仲淹不过是个负责收盐税的官员,这个问题本来不属他的职权范围,但他依然积极上书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希望他能尽快修复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