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2100000002

第2章 静观的基本概念

(一)静观是什么

本书所说的静观,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内观、觉察、止观、体察、观照、觉知等词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粗看起来方法和目标都相近,但如果你仔细体察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种本质性的区别将来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这种本质的区别我们很难一句话讲清,我们将在后面慢慢阐述清楚。

静观就是使人的心灵从每一个情绪状态归于宁静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一个心理活动程序,正确地使用这个程序就能使你的心灵从任何情绪状态下归于宁静,也就是使你的心脏、大脑和整个身体达到宁静。因此,静观是使人身心归于宁静的方法。

注意,“心”是“心脏”的心,“静”是“宁静”的静。这里所说的心静有三个指标:

1.心脏归于宁静。心脏归于宁静当然不是不跳了,而是你感到心脏部位很舒服,是柔软的、空的。如果你有任何情绪活动,你就会发现,你的心脏部位都是不舒服的,感觉有大团、大块的物质在活动。是这些物质活动才使你感受到情绪活动,这些物质活动都会危害我们身体,是我们生病、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高兴、快乐的情绪也同样如此。

2.大脑中没有任何观念活动,也是空的。此时你感到大脑也很静,很舒服,是完全放松的。这种静就是宁静,而不仅仅是大脑中没有念头活动。有些时候你大脑中可能没有感觉到有观念活动,但却感到脑袋木木的,麻麻的,或一片混沌。这都不是我们所说宁静状态。当你感觉到大脑中没有观念活动,但却木木的,麻麻的,或一片混沌,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觉时,是你有一个掩藏很深的愿望在活动,这个愿望要么是过去被你强制压入到潜意识状态的,要么是一直没有被你意识到的,现在正在复苏,或正在积蓄力量准备进入显意识状态。一个愿望只有进入显意识状态,你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它、解决它。许多人过去从未体验到自己大脑的感觉,建议你现在停下来,把眼睛闭上,用心体验一下自己的大脑内部的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种感觉的存在。如果你经常体验自己的大脑,就会发现,只要有观念活动,尤其是情绪活动,我们的大脑就是不静、不空的,也就是不舒服的。而如果没有观念、情绪活动,则是轻松舒服的,也是空的。注意这里所说的“空”,是指空的感觉。注意:我们所说的用心去体察自己大脑,不是用思维去分析。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用心去体察,怎么办?很简单,你只要告诉自己用心去体察,当你去体察的时候,你就自然做到了。就像你告诉你自己要用嘴去吃饭,你只要把嘴张开就自然会了。这是生命的本能。

3.全身松软,感觉都很舒服。没有一处是僵硬的,没有一丝不舒服的感觉,完全的放松,而且无论你在从事什么活动,你的整个身体也是很舒服、松软的,活动的效率也是很高的。总之,心静的状态就是身体、心脏、大脑松软、舒适、宁静的状态,不仅仅是指脑袋里是空的,没有观念活动。

当你的心真的处于宁静状态时,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执著心升起来,你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保持清醒的觉知状态,此时会出现三种状态,一、如果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需要你做出反应,你会自动(不经过大脑思维)做出最恰当的反应。这里所说的最恰当反应不是根据任何一种理论或理性的计算判断的,而是由你的先天本我的智慧直接给出的,就像直觉一样。我们现代人都非常相信理论和思维,但任何理论和思维都是有缺陷的,因为理论和思维都无法摆脱对立统一规律的限制,都必然有漏,有偏。一个人如果完全根据理论去生活,其生活质量是很差劲的,无论他拥有多少权势、金钱、名望都没有多大用处。我们练习静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开发先天本我的智慧,直到他能完全掌控我们的生命。此种摆脱理论和思维(即心智)生活的状态就是生活在当下的状态。而一旦让理论和思维进入,都必然会让你进入过去和未来,也就必然把紧张、焦虑带进来。二、如果此时你需要跟其他人交流,你的心灵自然会把最恰当的信息提供给你,你的大脑会自然地把这个信息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其中就包括语言,也就是用观念的形式传达信息。此时别人会以为你大脑中也有观念活动,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有的观念是直接给出的,没有经过逻辑的思维。注意,这个信息提供的源头是心脏,是我们先天的本我,而不是大脑,此时大脑只是一个信息转换和输出组织,而不是信息生产组织。因此,此时即使大脑中有信息输出,有语言输出,但却不同于日常的观念交流,你的大脑依然是宁静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状态的呈现,我们把此种状况称为“空灵”——空而灵。灵就是灵敏之意。三、此时,如果你让你的意念在身体内部活动,你可以感受到它可以自由地在身体各个部位游走,好像你的身体是一个空的气球,感觉非常美妙。

因此,我所说的心静不是指大脑的静,不仅是指大脑内没有观念活动,而是指你的生命的全部的静,重点是心脏和大脑。为了理解方便,我把这种静,称之为心灵的静。当我把这种宁静称为心灵的静的时候,它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这里所说的心灵包括我们身体的所有部分。二是这里说的静,不是指身体不动(此时你可以从事各项工作,任何事情,没有例外),而是指身体内在的宁静感,这种宁静感只有你向内觉知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个世界上许多人不知道这种宁静感的存在,还有很多人害怕这种宁静感。

我之所以把心灵理解为我们的身体整体,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活动、思维活动、情绪活动、情感活动都是全身性的,而不仅仅是大脑的。大家如果去仔细体察自己在从事感觉活动、思维活动、情绪活动、情感活动时身体的活动状态,就会发现,这些活动状态都是全身性的。这个全身可以解释为我们的神经系统的全体都能参与和都在参与。但是,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心灵却不是指上述所说的这些心理活动。很明显,当我说我们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上述这些活动虽然也都不存在,但却不是指这些东西。因此,这里所说的心灵虽然是全身的,但却不是我们熟知的那套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系统。这个区别可以用血管和经络的区别来类比。血管和经络都是遍布全身的,都在决定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死,日常经验和现代科学只能认识到血管,而无法认识到经络。其实,一个人如果经常向内觉察,反观内照,是可以觉察到经络的存在的,只是很少有人去这样做。心灵和心理的这个区别也就是后面所说的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的区别。

现代许多人在说到“修心”、“心灵修养”、“道德修养”等时,所说的“心”都是指大脑,把对大脑的训练,比如观念的灌输、理解和认同称为心灵修养,是不同于我这里所说的“心灵修养”的。正如血管的通畅的根本在于经络的通畅一样,如果我们只关注血管问题,面对血管的堵塞,除了用一些去扩张血管乃至手术的办法进行清除外,别无他法,根本无法阻止血管的堵塞;而如果我们关注经络,用各种物理的方法或中药去疏通经络,经络通了之后,不仅能使血管通畅,而且还能阻止和解决血管的堵塞问题。中国人之所以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医是在经络层面治病,而西医是在血管层面治病。

也正因为许多人把心灵理解为大脑,才导致人们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完全陷入思维或心智模式中生活,从而使整个生命失去方向,由此给人带来生命的虚无感、生活的无方向感,整个人在发狂的思维机器的带动下,不得宁静,并且害怕宁静。所以,那种基于大脑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除了传播知识和信息外,对美好德性的培养、美好精神境界的形成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不信,仔细看看这种教育理论的社会后果就是了——我们今天所承受的一切都是它带来的。

静观也是使你的生命本质得到净化的方法,通过静观你自然会感受到自己生命在不断地净化、智慧在不断地增长、境界在不断地提高。

静观,很容易被认为是修炼的一种方法,静心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仅仅这样说,就很容易埋没静观的价值和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静观并不是与其他静心方法并列的一种静心方法,而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最高级的静心方法和修炼方法。我之所以说它是最简单的修心方法是因为他非常简单,如果有人当面指导,一分钟就能学会。它是最直接的静心方法,是因为它直接使你当下得静,直接从每一个烦恼中解脱出来,直接体会到真正的静,而其他方法都不能。静观还是最有效的方法,不仅使你立即得静,而且还使你的生命本质不断得到净化,你的心灵和身体都会不断得到净化。静观也是最高级的修炼方法,因为,它是真正能改变你生命本质的方法,也就是真正能使你的生命趋向完满、自由解脱的方法。其他方法都只能使你获得片刻的假静,而无法真正的改变你生命的本质,更不能使你的生命真正获得自由解脱。对此,你过去尝试的修炼方法越多,如果你真正正确的掌握了我们所说的静观,那么你的感受就会越深。

同时,静观还是最圆融的静心方法和修炼方法。它不要求你遵守任何戒律,它唯一的戒律就是:如你所愿的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不要为难自己!但同时告诉你:当你做任何事起心动念了,尤其是情绪起来了,比如高兴、激动、愤怒、害怕、焦虑、难过、烦躁等任何情绪起来了的时候,都要静观,等找到情绪起来的原因并解决完之后,如果还想做就继续做,如果不想做就不要做了。它对世间的一切,注意:是一切,没有例外,都持平等的态度。无论你过去认为多么高尚的,还是多么卑贱的,多么神圣的,还是多么俗气的,多么正确的,还是多么错误的,都承认它们的存在、承认他们拥有同等存在的权力,所以,你愿意做就做吧!但不愿意做也别难为自己。也就是说,它鼓励你坦然地向世人和自己展现你的一切,真实的一切。注意:不是要求,而是鼓励。

这个说法也许有些惊世骇俗,人们会担心:一个人这样生活会不会经常干出一些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有这种疑问很自然,是因为你对人性和静观都不了解造成的。如果去实践一下就会知道: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完全如实地展现自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一个已经社会化的人来说,那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真正地静观之后才能做到。一个人静观得越好,就越能如实地呈现自己,其与社会融合得就越好,生活方式也就越圆融。当你对静观完全熟练、成为一种自动机制的时候,如果那些让你做不好的事情的观念升起来,你就会立即进入静观,把那个想法、念头清除,坏事自然就不能做成。因此,你不需担心此种生活方式会危害别人。

同样,如果你原来是某种宗教的信仰者,无需放弃你的信仰,改变你的宗教生活,你都可以进行静观。静观不属于任何教派,正如呼吸不属于任何教派一样,它就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生命的本能。我多次听到有人跟我讲他发现静观是人的本能,每个人在过去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静观过,只是缺乏清晰系统地认识,不知道如何利用而已。他们感觉到我只是把这个现象准确地描述出来,并告诉人们如何自觉地利用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罢了。我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在静观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你需要很努力才能遵守的教规现在可以很轻松地遵守了,原来很难理解的教义现在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了,原来梦寐以求感到遥不可及的境界你也能很快达到。这种状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完全的自由自觉。合在一起就是:一切言行都发自内心:自觉、自由、随心所欲;但却能非常好的符合别人的观念和利益,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符合自己所处环境的法律和道德。这不就是最圆满、圆融的生活方式吗?而此种生活方式唯有借助静观才能达到。

因此,静观是最圆融的修炼方法,与万法万教都能圆融无碍地融合在一起。当真正的全面理解了静观的本质,深达静观的妙趣之后,你就会知道静观实乃传说中的“万法归宗”之所“归”之处。其他的所有修炼方法都不过是为你最后能够学会这种方法做学前准备而已。

(二)心静的状态如何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里把心灵宁静的状态换个说法再陈述一遍。

当我们的心处于宁静状态时,我们的大脑内部没有任何心理活动,没有观念,没有愿望,没有情绪;除了有一个觉知,知道你自己在这里,松松软软,宁静愉悦,别的什么都没有。套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我们说:我觉知,所以我存在。当你真正理解静观的意义时,你就会知道这个存在,才是真正的你自己。而那个思维,那个怀疑,并不是真正的你自己,只是后天自我。此时,你的大脑非常放松,舒适,没有兴奋感、紧张感、焦虑感等任何别的感觉。如果你觉察一下你的整个大脑就会发现,你的大脑里面空空如也,像一个空盒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如果你让你的觉知在大脑内转一圈,可能会发现你的觉知在大脑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想到哪就能到哪。当然,在初期,你可能会感到你的觉知的流动在某些地方会遇到某些阻碍,也很难离开大脑。阻碍的地方用中医的话说就是不通的地方或者是堆积垃圾的地方。如果你把自己的觉知放在哪个地方停留几秒钟,你就会发现那个东西会动起来,再停留一会,就会散开,然后是一团物质充满你的大脑。此时不要害怕,继续静静地觉察它,静静地觉察着那团物质,它一会就会消失。如果你觉察一会,它还不消失,你就加个“灭”的意念,明确提出把它灭掉,它就会消失,你会体验到空或轻松感。

同时,如果你的心灵真的归于宁静,那么此时此刻你的身体也会很舒服,全身是柔软的,尤其是心脏部分会很舒适,你会体验到从你的内心深处有一股轻轻的愉悦感发散出来,使你整个人处于轻轻的愉悦之中。此时你可以让你的意识在全身上下游走,你同样会感到身体是空的。如果你感觉到在那个地方走不过去,那个地方也是不通的,你同样可以把意识或意念放在那个地方一回,等它散去,或者加一个“灭”的意念。这是一种很高级的自我治疗方法,所有的疾病,包括癌症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治愈。

此时,当你的身心处于宁静状态时,你无论做什么事,表达出来的都是爱意,做的都是善事。这就是你全知全能全善本性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原始的本性、真正的我们自己,是全善、全能、全知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静观就是解放我们本性的方法,把我们的本性从这个相对的世界中,从各种愿望、观念、情绪中,从后天的自我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我们本性所存在的绝对世界的方法。

当你静心处于很深层次时,你只能觉知到自己在这里。当你想去体验一下自己的静心状态时,那种体验就失去了。但你可以回忆起那种心灵宁静的状态。

明白并体验到身心的宁静状态,对进行身心修养和去除执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有无数种表现,给人们带来无数种感受,可以说变化万千,并且人与人之间也有许多不同,因此,任谁都难以说清。如果我们把修炼的重点放在各种具体感受和身体状态上,那么我们就会不断产生无数问题,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在无意中使修炼走上歧途。如果我们认识到只有身心宁静状态(静心状态)是唯一正确状态,其他所有状态都不是正确状态,都存在着需要修去的因素,那么整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只要我们身体或心理有任何不舒服、痛苦的感受,尤其是各种情绪表现,都表明我们此时身体或心理存在问题,也就是存在着执著,此时我们都应该立即进入静观状态,把问题当下解决。所以,记住静心的状态,在修炼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为什么要静观

前面已经从根本上讲了静观的重要性,这里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列举几样出来。

1.静观是养心、养精、养神的最佳方式。首先,通过静观,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宇宙进行沟通,接取宇宙能量,不断获得能量输入,可以养心、养精、养神。其次,通过静观,我们身体里的积累的情绪物质得到很好的清理,这些情绪物质正是人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静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治愈疾患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观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的感受。再次,当你学会静观,熟练掌握静观之后,每一次情绪升起都会进行静观,从而使身体内情绪物质的积累过程被中断,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极其有利的,对养心、养精、养神都是极其有利的。

2.静观是体验生命和宇宙的本质和奥秘、开发深层智慧的最佳方法。首先,在静观中,我们将真正开始对自己的生命的体验历程、认知历程。在过去我们的生命被大脑控制,一直忙于体验、认识外部世界,把我们自己遗忘了。当你学习静观的时候,也就是你真正亲自体验和认识自己生命的开始;随着静观的深入,你自身生命的层层奥秘将一一展现在你面前,这是你通过任何学习,包括宗教信仰都无法达到的。由此你将活得越来越轻松、自信,你越来越觉得你能完全的掌握你自己的生命和这个宇宙。掌握这个宇宙?这太荒谬了吧?是的,你会感觉到你与这个宇宙的关系越来越近,它不在我们眼光所及之处之外,而就在你内部;随着你静观的深入,你不仅越来越能够与宇宙进行能量沟通,还能不断获得更高的智慧,不断产生对宇宙的新的更高的认识。有一天你会明白,你的每一个思维、言语、行为都在影响着宇宙、参与到宇宙下一刻的创造过程之中。

3.静观是提高德性、完善人格、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

4.静观是调节身体、祛除疾病、建立完善适宜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生命(身和心)趋向完善的最有效途径。

总之,静观是使你的身、心、灵趋向完满、完美的最佳途径、技术和方法,是带给你愉快、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技术和方式。

(四)对静观的几个误解

1.把静观看成是某一教派的独门绝技。最常见的是把它规定为佛教天台或禅宗的教法。静观纯粹是一种静心修心的技术,就像静坐一样,所有的人、所有的学派、教派和宗教都可以采用。只不过过去天台宗把它从释迦牟尼的诸多教法中特别提炼出来,从而让人们能够对这种修炼方法给予特别地关注。就像当代的葛印卡先生再次把释迦牟尼的内观方法特别提炼出来呈现给世人。葛印卡形成一套很有成效的训练人们掌握内观技巧的十日课程,风靡世界各地,近来也传到中国。静观作为静心的一种技术是通用的,是人人都可以学习,都能掌握并享受其益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静观是与佛教的内观或止观属于同类技术,但我们的操作更全面、系统、彻底,理论上阐述得更简洁、清晰。可以把我们的静观视为传统内观的升级版。这个升级版更适合现代人理解和操作,也能更好地与现代文明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

2.把静观神秘化、宗教化。认为静观是只有具备某种宗教神秘目的(比如修道、寻求灵魂解脱等)才能学习的事情,才需要学习的。其实静观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完全可以用于各种世俗目标,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的身心调节。只是要达到最高的境界或者完全发挥静观的功能,需要有修道的愿望:即有回归生命本体的愿望和决心。但即使你没有这个愿望,也丝毫不妨碍你学习、练习静观,你静观到什么程度就能享受到那个程度的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静观虽然可以帮助你清除一切执著,但如果你喜欢执著于什么东西不愿意放下,你完全可以自觉地保留它。

3.把静观理解为一种心灵完全静止的状态。有人一听说静观就说:我根本静不下来,一静下来脑袋就充满了杂念,我做不到(静观)。静观是一种方法,是一个心理行动,是帮助你把心静下来的方法和行为,不是要求和行为标准。就像读书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行为,不是说你一读书就立即成为一个学者。随着你读的书越来越多,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慢慢就成为了一个学者。你可以随时随地读,漫无边际地读,就这样慢慢地你就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静观也是这样。比如,你现在就来静观,使大脑静下来1秒钟,然后又充满了观念。那么,你就再静观,又会使你有1秒钟的宁静。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你意想不到的良性的变化;你的智慧会不断增长和升级;你心灵保持静的状态的时间就越来越长。因此,静观是一种可以反复操作的一次性技术,静观一次相当于学习时读一个句子。我们不仅不要求你时时保持静观,还要求你自然地生活,如你所愿的生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自己的大脑、心灵、精神、身体不要施加任何限制,只有当你的情绪起来的时候,身心不静的时候,去静观一下,等问题解决后,继续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个人走在有许多石子的路上,这些石子会绊你的脚,你不需要把石子都清除后才去走路,你只需把拌着你的石子轻轻踢开就是,然后继续走路。

4.认为静观只有在静坐的状态下才可以。静观在站、坐、卧中都可以进行,只要身体能够静下来即可。只是在静坐时人们可以有一段特定的时间专心于静观,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在静观中静坐,也会使静坐更有效率,也有益于调节身体。我们在工作和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进行静观。我的看电视时间都是静观时间,遇到每一个起心动念都立即进入静观状态。我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只要心不静了,就会立即去静观,常常一个动作做一半就停在那了。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只要情绪有动,也立即进入静观。每次静观通常也就几秒钟的事。在静观中静坐与普通静坐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我们并不去努力保持静的状态,仅仅是松松地坐在那里,让大脑自由活动,当每一个观念升起时,把它清除即可,然后又自然地坐在那里。这种静坐不仅可以健身,演化身体,而且使之成为集中时间修心的方式。随着修心的深入,我们在静坐过程中升起来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少,时间间隔也会越来越长,这样我们处于“静”的状态的时间就自然会越来越长。这种静是自然呈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任何技巧达到的。随着这种静的时间的变长,你自己和别人都会发现你的德性越来越高,你的身体也越来越健康,你的智慧越来越高。这些都是静观的效果,而不是静坐的效果。所以,静观是根本,静坐是静观的姿态之一。很多人之所以在感觉静观很好而没有立即尝试的原因就是他感觉自己的环境、条件使自己坐不下来。此时他就是认为静观一定要在静坐时才能进行。这个错误认识耽误了许多人。

5.把静观与各种具体生活方式、人生目标对立起来。比如,有人说,我很忙,忙工作、忙社交、忙家务事、忙恋爱、忙孩子教育,那是一分钟都不得闲啦,哪有闲心在那静观啊?或我非常热爱生活、热衷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怎么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不管,袖手旁观,在那静观呢?这些认识都是由于对静观缺乏正确认知所致。因为,我们所说的静观并不需要你有大段的空闲时间,你只要有这个心,在你生活的每一个动情、心不静的时候静观一下,也就几秒钟的事,不会耽误你任何事情。就这样,不仅能让你得到休息,而且还能帮助你调整心情,让你摆脱烦恼,使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保持清醒理智状态,也就自然能使你的行为、工作更有效率。随着静观深入,你的心情的改变,你的空闲时间会逐渐多起来。因为,你会发现,你的许多事情实际上是来自于你的思维和心情的忙乱,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你自找的,不仅与自己无益,与别人和社会也无益,甚至与己与人都是有害的。你如果能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思维和心情一段时间,就能发现这一点,由此你会发现这句话真的是真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随着你心的清净程度的增加,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的工作效率都会增长,你的人生目标更容易实现。静观会给你的生活增加一双有力的翅膀。一个人静观得越好,就越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社会使命。

6.把静观理解为参禅。我们在静观中只是关注每一个念头的升起,或每一个情绪的升起,然后通过静观使之消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知道那个念头是什么,而不需要去思维、去分析这些念头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怎么来的;对情绪我们只需要你感受它,而不需要你去判断它是好是坏,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对所有的念头和情绪我们都承认它的存在,不批评、不否定、不抗拒。除了静观,我们什么都不做。但在许多情况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常常会自动地运作,对那个观念的内容、原因进行种种分析,对情绪的原因进行种种分析,会去批评它,否定它,抗拒它;或赞扬它,为它辩护,保护它。这些思维分析活动和心理活动跟参禅有些相似。也就是说,从表面看起来,静观中有时也存在着参禅活动。但这是一个误解。对我们的静观来说,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干扰,是要清除的。在静观中所出现的所有观念都是要清除的,包括那些思维活动给你提供的某些结论(也是观念)也是要清除的。即所有的观念都是静观的对象,清除的对象。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静观中的种种思维活动都是大脑心智系统自动运作的表现。这些思维活动、观念与那个我们要静观的念头是直接相关的,常常是那些念头的后援。大家以后在静观中仔细体察就会发现,当你在静观时,如果大脑中有新的观念活动,你就无法静观了,你的静观就不能成功,此时你如果先把那些后出现的念头静观掉,然后你才能把先前关注的那个念头也清除掉。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思维活动的出现是那个念头的自救行动,后来出现的那些观念的目的是为先前那个观念辩护的,它干扰你的视线,分散你的意识,以达到挽救先前那个念头的目的。在我们看来,参禅依然是大脑或心智系统的活动,是我们要解决的对象。但这绝不是说参禅是不应该,是错误的。在我们看来,这些意识活动都是我们后天自我的存在和活动形式。我们静观方法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承认所有观念、愿望的存在,承认所有客观事物的存在,对所有这些东西不批评、不抗拒、不否认。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去静观。一旦我们对一个观念采取否定态度,对一种心理活动采取否定态度,我们的心就立即不静了。这些否定态度本身就是一个观念,是需要首先静观掉的。所以,在静观中所出现的思维活动是心智系统自动运行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要有意进行的,是要被静观、清除的。所以,我们所说的静观与参禅是截然不同的。

7.把静观理解为禅修。禅修在佛教中是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而静观可以看作是禅修的诸多技术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可以看作是最高级的那一个环节。静观是最简单最高级的禅修方式,是破除一切思维和观念的禅修活动。

同类推荐
  •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定位为交响乐知识普及型书籍,收集了各种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名曲,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交响乐名曲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以及名曲诞生的历史,以及音乐人创作的背景、故事等。其中囊括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的许多世界名曲。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并包含了一部分曲谱,能指导读者怎样去了解欣赏一部交响乐名曲,适合大众阅读,阅读价值高。
  • 新世纪的风景:当代华语电影散论

    新世纪的风景:当代华语电影散论

    本书主要以新世纪陆、港、台电影为研究对象。卷上主要是对《人再囧途之泰囧》《西虹市首富》《十二生肖》《中国合伙人》等多部影片的评论,以及对一些电影现象的讨论。卷下则是对三地电影的深度观察,涉及大陆的合拍片、港台电影和几位台湾电影导演的专论。全书为作者多年来从事当代华语电影研究的部分成果。
  • 雕塑:知道这些就够了

    雕塑:知道这些就够了

    沉静的思想者、健美的大卫、美轮美奂的维纳斯……神秘的雕塑仿佛常人无法企及的艺术。然而,作者戴尔·沃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开了雕塑过程的神秘面纱。从材料选择到工具选用,从涂色到上釉,从初级到进阶,从技法到文化……雕塑并非遥不可及。快快下载此书,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乐趣!
  • 怎样读一幅画

    怎样读一幅画

    该书以西方名画为切入点,作者通过一百幅名画,给读者详细介绍了西方数百年来的精品画作。通过该书,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西方著名美术作品,还可以看到该书作者引申开的个人思维。全书贯穿作者所思所感,既有对画作的鉴赏,又有对画家的品评,还渗透着作者自身的人生哲思和艺术旨趣。文字洗练朴实,清顺流畅,而又不失力度。
  • 终结与开端

    终结与开端

    《终结与开端》一书收录了司徒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涉及当代艺术危机、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方法与理论以及中西艺术、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等话题,是作者近三十年思考艺术创作的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文集。不仅是司徒立对当代艺术危机的应对、现象学在艺术理论书写中的运用以及中、西艺术哲学的比较研究等话题数十年探索的精华,也是作者直面自己的创作及与教育相关话题的经验谈。在“我的绘画姿态”“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谈教学的一封信”等文章中,作者主张在面对艺术真理性问题已然发生转换的新情况,要以“境域构成”替代“形式构成”,并以“实际经验作为方法论”,对从事美术实践及美术教育的读者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热门推荐
  • 染尘香

    染尘香

    现代女子林宁机缘巧合穿越回大唐盛世,成为大将军尉迟熙义妹,见识过盛唐风采,又与淮南王成为忘年交。现代人特有的特立独行让林宁究竟是选择遵从封建礼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还是联合一代女皇武则天开辟一个新的盛世?
  • 只为途中遇见你

    只为途中遇见你

    如果有一天,医学足够发达,人类可以休眠百年后再醒来,你会想借助休眠技术去未来看看吗?你敢放下一切—家人、朋友、事业、名利等等--去重新融入一个新世界吗?你有信心开启一段一旦踏上、就再也无法逆行的旅程吗?2216年,华姜在沉睡了150年后醒来了。她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作为第一个选择休眠150年并成功醒来的人,她受到了颇多关注,也在新世界顺利迈出了第一步,但今后的每一步都会那么顺利吗?最终又会怎样?她会在新世界安定下来,还是开启下一段不可逆行的旅程?这是否又会变成一种痛苦的循环,就如希腊神话中那个每天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 现实扭曲游戏

    现实扭曲游戏

    黑暗之中,影之狂舞,面具之下,死神之笑。扭曲现实,维度游戏,群魔宴会,血色狂欢。(粉丝群,910672873)【新书,因为只剩下右眼所以是个面瘫】
  • 腹黑小姐不平凡

    腹黑小姐不平凡

    因家族受到恶人陷害,仅有两岁的赵凌儿被送往孤儿院,却被“好心人”带回豪门,正读大二的她被神秘男人救走,从此便开始了复仇之路,她的身世之谜逐渐浮出水面…
  • 肖想你一生

    肖想你一生

    美梦一生,怼人一世。如若遇你,两者皆可不。
  • 云与芸

    云与芸

    黑与白,彩色拼接都是生活的颜色,我们走过别人的生活,别人也走过我们的生活,云卷云舒,来来往往,痛与爱的记忆相互织着,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痕,那一袭白色,那一抹笑留在心里经久不散,踌躇时,闲散时,落魄低落时,满满遗憾
  • 重生让我万万没想到

    重生让我万万没想到

    社会老青年段丰羽通过预言锦囊看到自己未来,重生到2004年的高三时代,摇身变成学霸,填缺没上过大学的遗憾,面对之前苦苦追求的女神,他......
  • 叛逆的三十岁

    叛逆的三十岁

    “你可以假扮一下,我男朋友吗?”亲人的离世前的心愿,让原本不愿再涉及感情的大龄女青年陆子兮,做出了无奈之举。不曾想,这个看似善意的举动,成为了两人无法割舍的羁绊。事业的冲击,青梅足马的纠葛,情感的伤痕,让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陆子兮…你就这么不信任我吗?”
  • 偶尔会想你:甄爱季

    偶尔会想你:甄爱季

    《偶》系列的第七季,这一次,爱恨情仇,依然继续。但是关于爱,被长大的众人,都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 我的谍战生涯

    我的谍战生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这个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一旦做出选择,则永远不能回头,要么死,要么一直往前。就像过了河的卒子,既过河,则永不回头,至死方休。白泽少,一个过了河的卒子,一个在敌人心脏奋斗的斗士。qq群5286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