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直切要害:“自远古以来,当权者——无论是国王、皇帝还是议会——都试图用增加货币数量的办法作为进行战争所需资源的手段,或建立不朽功绩或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他们经常受到这种诱惑,每当他们真的这样做时,通货膨胀就会接踵而至。”
货币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经济学界关于货币的见解五花八门,甚至对货币的本质还存在大量的争论,至今还缺乏一个关于货币的一致的完整的精确的定义。
几种关于货币的定义
按货币本质定义:
1.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亦即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在商品经济体系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按货币职能定义:
1.购买力的暂栖处。
2.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3.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
4.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他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的资产。
印了花的纸:信用纸币/债务货币
起初,世人以实物做货币,后来普遍采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此时货币本身也是具有价值的商品。
纸币与金属货币或实物货币不同,只是一张精印的花纸,除了观赏和收藏意义外,谈不上什么价值。纸币之所以能够被接受为“一般等价物”,必须让人们相信它能代表相应的实物价值。建立这种信念的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以贵金属或实物做担保。这种担保体系,即所谓纸币的本位制度,使得纸币具备坚实的“刚性”价值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没有贵金属做本位的“信用纸币”(Credit Money),不规定金银含量,也不允许与金(银)兑换。
发行“信用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国家强制做为主币流通,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信用纸币”之所以可行,靠的是政府的立法保障,以及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两者缺一不可。
此时货币供给不再是市场自发的均衡过程。作为发行者的政府(或代表机构)必须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经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和商业银行放大功能,及时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以维持纸币具备相当稳定可靠的购买力。否则,即便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一旦纸币严重贬值,信用也会失落,甚至完全丧尽。
按诸货币流通规律,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需的货币流通量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
为了保障货币信用,亦即维持商品价格水平稳定,如果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就要增加货币流通量;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将减少。这就是说,货币发行量的变化必须同社会商品流通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相适应。
“信用货币”常常被形容为“债务货币”或“欠条货币”,对于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 Money)系统来说,是相当确切的描述,这就是说,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美元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美国宪法规定货币发行决定权在国会,国会则通过立法成立私有的美联储,相当于中央银行,并立法将货币操作授权给美联储。美联储在美国国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并定期向国会述职,接受国会的质询和监督。
美国政府没有发币权,而只有发债权。美国国债发行限额由美国国会审批决定,美国政府用国债到中央银行美联储那里做抵押,才能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
美国政府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拍卖国债。交易中没有卖出去的国债由美联储照单全收,付给政府“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这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美元,所以美元的源头在国债上,美元相当于一张“债务欠条”。
中国的人民币则有所不同。尽管人民币也存在着“债务化货币”的成分,但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体现过去已经完成的产品与服务的度量。人民币的发行并非像美元一样必须以国债信用做抵押经由私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属性更接近非债务性的金银货币。同时,由于人民币没有金银作为支撑,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Base Currency)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居民和企业)所持有的现金以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前面已介绍,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创造货币的基础,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投入基础货币的呢?或者说是怎样将印出来的钞票投放社会流通领域的呢?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靠购买政府债券和直接向政府贷款,这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渠道直接扩大货币规模;二是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债权项,就是向商业银行发行贴现贷款,来增加货币供给。三是回购黄金和美元、欧元等外汇。
货币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是交易的媒介,是价值的储存。经济增长,必然伴随基础货币的增加,如果基础货币供给不上,会造成流动性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反之,投放基础货币过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滥发货币是国家经济政策之大忌。在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国家,政府每年根据经济发展的预测,制定投放基础货币的数量和额度,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控制体系。
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关系
在中国,银行收入和支出外汇都是通过与央行的结算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收入和支出外汇的是商业银行,但这些外汇通过商业银行与央行的结算变为国家的外汇储备。例如一家商业银行今天收入1000美元,支出400美元,那么当天与央行结算时,商业银行把收下的600美元给央行。如果汇率为6.0,央行就要支付给商业银行6.0×600=3600元人民币。由于中国外汇管理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各商业银行普遍是收多支少,那么在与央行的结算中,央行不得不为这些外汇支付大量的基础货币。央行发出的货币,作为基础货币,具有乘数效应,通常会相当于4倍左右的人民币,而这些货币并不是商品市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只是为了兑换外汇而投入市场的货币,称为被外汇占用的人民币。如果投放过多货币到市场,势将引起通货膨胀。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充足性?
1960—1990年流行的特里芬原则所关注的是进口支付,认为外汇储备要满足3个月进口所需。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国家资本账户相继开放以及90年代以来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特里芬规则已不足以维持国际清偿力和抵御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因此各国普遍提高了执行标准至6~10个月。
按照格杜特·格林斯潘(Guidott&Greenspan,1999)和IMF(2000—2001年)提出的储备充足性标准,应该超过一年期债务清偿表列出的官方外债和其他短期外债的总额,能满足一年内管理外部资产所需的流动性用汇。
国家外汇储备所需覆盖的风险,除了进出口、外债等明显的传统领域,还应关注到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稳定性等更为宽广的范围。
以中国为例,仅就进口和外债考虑,简化核算需要的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如下:
1.2008年中国的进口额11331亿美元,按支付10个月进口需要计为9442.5亿美元。如果执行格杜特·格林斯潘·IMF规则,2007年底中国外债总额为3736亿美元,其中需要在一年内支付的外债为2201亿美元(包括1331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两者合计为9442.5亿+2201亿=11643.5亿美元。
2008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超过充足性要求约0.79万亿美元。
2.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相抵,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2011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6949.97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5009.01亿美元。按支付10个月进口需要计为14529.2亿美元,与短期外债余额合计为19538.2亿美元。
2011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2万亿美元,超过充足性要求约1.25万亿美元。
3.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6.2%,其中,出口2489.3亿美元,增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截至2012年12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7369.86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5409.29亿美元。按支付10个月进口需要计为15148.6亿美元,与短期外债余额合计为20557.9亿美元。
201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1亿美元,超过充足性要求约1.25万亿美元。
货币供给量
为了保障货币信用,亦即维持商品价格水平稳定,货币发行量的变化必须同社会商品流通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相适应。
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控制,它的变化对于币值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
货币金融学中按货币供给量(Monetary Aggregates)流动性层次,建立了一个M体系(按流动性层次划分:M0,M1,M2,M3,M4),将货币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在各个国家,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狭义货币(Narrow Money)包括M0和M1:
M0:M0=流通中的现金
M0也称现金货币,是指国家中央银行发放到社会的流通中的现金总量,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它是最活跃的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与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动密切相关,也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M0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M1: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1也称交易货币,由现金货币M0加上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如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农村集体等)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包括随时可以变现的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存款等)构成。活期存款可用于转账支付,进行交易,其流动性仅次于M0。
M1可以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
广义货币(Broad Money)包括M2、M3和M4。
M2:M2=M1+“准货币”
M2也称广义货币,等于M1以及“准货币”之和。所谓“准货币”,就是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等非交易用存款构成,这些票据受期限限制,流动性相对于M1较弱。
M2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一般说来,其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
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3: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M3是更为广义的货币,等于M2加上具有流动性的证券和其他资产,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信托存款、委托存款、保证金存款、货币银行同业存款、财政预算、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10万美元以上)等。它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其过度增长将引起通胀担忧,是一个衡量货币总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M4:M4=M3+除银行存款外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M4是一种扩大意义上的广义货币,仅在英国等少数国家使用。它等于M3加上其他各种非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如回购协议、短期政府与金融债券、住房公积金存款等。它可以用来显示经济增长,以及预示未来的通货膨胀趋势。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物价指数(Price Index)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典型的物价指数有两种:一种是物价总指数,另一种是特定物价指数。
物价总指数用来说明全部商品价格的变动,特定物价指数用来说明某些特定商品的价格变动。在统计分析中,物价指数通常指物价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