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数愈是频繁,这种差异就愈是明显。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戳人之痛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朋友之间要“相敬如宾”,也要“保持距离”。越过了“度”这个界线就会破坏彼此的感情。
1.学会维护他人的自尊心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极为重视自己,都喜欢谈论自己的得意之处,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也同样如此。所以维护和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充分地驾驭对方打下基础。正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学会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你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
人的自尊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有这样一件事,说是有一对夫妻,丈夫由于在外面应酬,回家晚了些,于是夫妻间便发生了一场口舌之战。
妻:“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夫:“朋友请客喝酒,没办法。”
妻:“今天这个请,明天那个叫,还有完没完?你也是有家的人。”
夫:“我刚回来,你就说个没完……”
妻:“你要是看我不顺眼,我明天就回娘家去!”
夫:“你拿回娘家去要挟我呀!好呀,你现在就给我滚,永远别回来!”
事情的结果很明显,然而就事情的过程来看,夫妻双方都在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对方的自尊。如果换一种情况,妻子从关心的角度规劝丈夫,那样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妻:“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夫:“朋友请喝酒,没办法。”
妻:“朋友多是件好事,可是老是这么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而且酒喝多了对身体也不好。”
夫:“是呀,我也是这么想,可是又推辞不了。”
妻:“照我看,你们那帮朋友也就是因为没事干,如果在一起好好合计合计,寻个正事干干,那不比在一起吃吃喝喝更有意思吗?”
夫:“这倒是个主意,明天我就跟他们合计去。”
如果是这样,夫妻双方是不是就会更融洽些呢?
我们在应酬中,只要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那么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同样会还报你以自尊。但是,在维护别人的自尊时,有时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式,因为有时候会涉及到国籍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习惯的不同,这也同样是应该注意的。
有这么一件事,说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乘坐公共汽车,见到一位美国老人,便礼貌地站起来让座。老人不仅不感谢他,还面露愠色,道:“我是男人,不是女士,难道你看不出来!”留学生道:“可您是老人呀。”老人更加恼怒了,指着留学生吼道:“你居然把我看成了老人,我真的那么老吗!”说完悻悻然便往车下去,走到车门时又不甘心地回过头来问留学生:“你是中国人吧?”留学生点头称是,老人这才耸耸肩无可奈何地嘟哝了一句:“中国人的规矩是看重老人……”
如果在中国,这位留学生的做法不仅没有错,还应受到称赞,但是在美国,没有人把自己当成老人对待,而且也特别讨厌别人把自己当成老人来看待,这位留学生的礼貌反而在无意中伤害了那位美国老人的自尊。学会维护别人的自尊,在日常应酬中应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抓住别人的心理,适当地满足别人的自尊,则可令你在应酬中成为“得道”者。在应酬中要做到不刺激对方的自尊,应该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不把对方的缺点当笑料;
(2)不将对方的憾事当秘闻;
(3)不要过于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4)不要表现出对对方不屑一顾的神态;
(5)不要使对方有被压制的感觉。
2.同事之间不要相互拆台
同事,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作为同事,谁能获得升迁,谁能得到好处,就看每个人表现如何了。显然,这也是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较量,而是夹杂着个人感情、好恶,以及与上司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
(1)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作为同事,大家既然长期相处,谁都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沟沟坎坎,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地助他人一臂之力,这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存下了一份善果。
马云山刚刚拟就一份业务报告书,其内容虽然很有价值,但由于未能迎合处长的胃口,可能不会被接受。他坐在那里绞尽脑汁,想着是否呈上这份报告书。当时科室里有两三个人挤眉弄眼、嘻嘻哈哈地冷嘲热讽。下班后,马云山没有马上离开。这时,他的同事晓峰过来看了看报告,告诉马云山,他的报告条理分明,只可惜语气过于尖锐,如能稍微更改,就十分完美了。马云山听了,既感激晓峰的真诚忠告,又感激他此时的关心。后来,那份业务报告书顺利通过,马云山便把晓峰的这份相助记在心里。
隔了几个月,晓峰写了申请书,想申请购买一部电脑。以长远的眼光看,添置这部电脑会使办公室的运营更加顺利,然而,领导倡导节省经费运动,不过是数星期之前的事情,所以晓峰非常担心自己的申请能否获准。这时,马云山动用脑筋,劝晓峰在申请书上注明:“这部电脑将在与我们有业务往来的那家公司,以最低价格购买。”终于,晓峰的申请被批准。
探知同事的意愿,然后帮助他们完成心愿,表面看来,是为竞争对手铺路,似乎荒谬到了极点,简直不可能。但是此中自有奥秘,你不要因此就想放弃。帮助同事完成了某项需求,同事除了一方面敬佩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会留意到你所给予他们的帮助,对你怀有感恩之心。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我们是说“不知不觉中”,帮助同事时不要总期望得到回报。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付出和回报总不可能完全对等。能赢得同事的尊重和敬佩就是最大的补偿。
(2)善于给同事一个台阶
同事与自己,都是普通人。既为普通人,就都会有自己的短处、隐私。而善于护人之短,掩人难言之隐,往往会得到别人的一份感激之情,同时,这也是给自己留后路。
刘慧晚饭后在街上散步,恰巧碰见自己的同事张晓晓,她一反办公室的端庄姿态,浓妆艳抹,超短裙,露肩衫,并且还挽着一个俊小伙儿的手臂。张晓晓在看到刘慧后,眼睛顿时没处放了,双手也开始局促地搓起来。这时,刘慧已经从她的眼睛和姿态中洞察到她的不安与不自然,因此稍加寒暄并且以两三句关于天气、商品等题外话结束了话题。第二天在办公室见面时,仿佛已经忘记昨日一般,既没有打量她的身体,更没老话重提。张晓晓对刘慧的善解人意心存感激。
一次刘慧在送给上司的一个汇报材料中,有个失误,多亏张晓晓发现,中途截下,让刘慧修正后又呈送上级,避免了被领导训斥的局面。日后,刘慧在工作中时时能体会到张晓晓的回报。
作为办公室里的年轻女性,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真正实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都希望以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与风范展示给他人,特别是男同事。张晓晓已经习惯以规范严整的形象出现在办公室里,却被同事撞见略失风雅的装束,自然不想被办公室其他人知道,以免作为笑料。而刘慧的做法恰恰给了张晓晓极大的面子,维护了她在其他同事面前的形象。张晓晓自然心中有数,今天她帮她忙,明天就变成她帮她忙了,这种情形在工作中是经常发生的。
(3)多剖析自我发现问题
张杰是一家单位的科长,工作勤奋努力,工资也不低,但他却过得一点也不快乐。回到家里之后不是唉声叹气,就是对妻子和孩子大发脾气,搞得家里人总是胆战心惊。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人处处都好,就是有一处欠缺,那就是脾气躁,火气大,容不得别人对他的一点指责。特别是同事之间的无聊玩笑和暗地里的恶毒攻击,常常惹得他肝火大犯,搞得家里人唯唯诺诺。
有一天,他的故友来访,又在单位里受了一番恶气的张杰便向朋友诉说了一番。朋友听后,先是笑了几声,随后才说道:“张杰,你只知道自己不快乐,那么你有没有想想别人的遭遇呢?在单位受点儿怨气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你却因为这个大发脾气,你没有想过这一切难道都是别人的不是吗?”
经过朋友的劝解,他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坏脾气,开始不卑不亢,学会涵养自己的胸襟。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工作也越来越出色。
身边的同事难免会有缺点和出现一些错误。不要幸灾乐祸,也不要藐视同事,要善于体谅与忍让。如果用苛求和挑剔的态度对待同事,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同事有毛病,那个同事有缺点,就没有人能与你一起共事、同心同德了。张杰改变了与同事相处的策略,采取宽容的态度,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和精诚合作。
(4)竞争要与协作结合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积极的、良性的竞争是应当肯定的。所谓竞争,就是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争就是自立、自强、敢为天下先。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竞争,能使每个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从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实现理想目标。因此,只有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没有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
个人的竞争性要能够正常发挥,同时必须发挥群众意识,积极与他人协作、互助。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与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鼓励、支持以及情绪安慰,在交际和协作中,获得知识,增长经验,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为。
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更有合作。合作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合作产生人的群体力量—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是单独个体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也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需要互相帮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有力量。良好的合作,人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知道真正应该怎样做的,也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竞争与合作用到我们现在乃至今后的工作中去,让竞争与合作这个理念贯穿我们的整个行动中,在竞争与合作中,发挥我们的才智、开发我们的潜力、增长我们的信心、助我们走向成功。
3.信誉是个人的品牌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信誉是个人的品牌,是个人的无形资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成了与危机相连的词汇。人才的信任危机,商业的信誉危机,严重破坏了社会结构,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防备与猜疑,造成了严重的交易资本损耗。
一位信誉良好的人,信誉就是他的办事通行证,也是他的社交通行证。有了信誉资本,我们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在一家房地产交易所工作。一次带一位买主去看房子,小伙子知道这处房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屋顶有点漏,需要翻修。当买主看完房之后,很满意,但表示他们资金有限,如果没有别的花费,他们就决定购买。但这个小伙子说,这座房子需要2万元重修屋顶。他知道,如果说出真相,有可能毁掉这笔生意。果然,买主一听要花这么多钱修屋顶,就不肯买了。一周后,小伙子听说他们在别的地方买到了合适的房子。
老板很不满意小伙子的做法,认为他们并没有问屋顶的情况,主动告诉买主是愚蠢的。然后把小伙子解雇了。
如果小伙子是个不讲信誉的人,他可能会这样想:我真是愚不可及,我何苦为别人操心呢?白白丢掉了代理费,真不该把真相告诉买主,我下次再不会这样做了。
可是,这个小伙子希望自己做个有信誉的人。他一直受的教育是要讲实话,他的父亲总对他说:“你说的话一定要算数,如果你想在生意上站稳脚跟,就必须把信誉放在第一位,就必须对人恪守诚信。”所以小伙子总是把信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现在工作丢了,他仍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后来小伙借了笔钱,自己开了间小房地产交易所。虽然开始他因为说实话,丢掉不少业务,可几年之后,他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美名远扬,事业飞速发展,生意越做越大。
在个人生活或事业上,我们可能由于说老实话而失去某些东西。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如果没有建立起信誉,没有树立起正直诚实的声誉,那我们就不是失去某些东西了,我们失去的是全部或者是什么都得不到。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便决定留在德国发展。凭着自己的优异成绩,她开始到一些大公司求职,但是,总是遭到拒绝。她因此很是伤心、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