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斯说:“一个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它的真,能够对某人产生具体的差别,这两个陈述就不过是说法上的不同;如果一个陈述,其真其假都是一样而不产生实际的差别,这一陈述也就没有真实的意义。”【98】因此,“实用主义的意义不过是:真理必须具有实际的效果。”【99】相对于侧重对自然实在做出把握的“外在真理观”,实用真理观在人文视野的范围内存在。实用真理论与人的情感生活密切相连,具有实证真理论所欠缺的价值论维度。所以,尼采才提出:“即使我们的真理冲动也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100】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更明确地指出:“真理的认识不是制造理性概念,而首先是进行评价。”【101】席勒将实用主义称为“人本主义”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实证主义历史观强调对“事件”进行精确分析、确证,也是实证论真理观的一种。海登·怀特主张事件不同于事实,并且对“事实”进行多重解释,以达到真正把握历史的精髓。毋庸置疑,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属于实用真理论。为了达到历史解释的有效性,海登·怀特运用三种策略: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意识形态蕴涵。这三个层面的解释分别展示了海登·怀特视野里的“历史之美”、“历史之真”和“历史之善”。由此看来,海登·怀特受到了康德“真”、“善”、“美”心智三分法的影响。同时,海登·怀特的三重解释策略,也让我们想起尼采的话:“准确地说,事实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解释。”【102】
总之,海登·怀特关于“事件/故事、事件/事实”的区分意味着存在两种真理观(实证主义真理观和实用主义真理观)、两种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发生认识论)、两种存在(实体性存在与实在性存在)、实在性存在的两种形态(概念之“有”和理念之“无”)和两种“实在”形态(“客体实在”的知识与“主体实在”的智慧)。同时,“事件/故事、事件/事实”的区分也表明诸如意识与精神、反映与反应、发现与发明等语词的近义之“形”隐藏着不同的思想之“实”。另外,海登·怀特关于“事件/故事、事件/事实”的不同还表明了我们身处三个世界之中,这三个世界分别为自然物质为材料的“现实世界”、一般的符号为依托的“文化世界”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出的“精神世界”,【103】即物质世界、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自柏拉图的“理念说”以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关注、思考物质世界、经验世界之外的那个超验的精神世界。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思考皆立足于经验/理念(柏拉图)、形式/质料(亚里士多德)、身/心(尼采)、物自体/外在世界(康德)、存在/存在者(海德格尔)、解释/理解(伽达默尔)等二维的思考方法。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思想巨人们的真知灼见总是诞生于“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二维”辩证思考中。
在寻求真理时应该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偏见,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准确的真理。在上述断言的基础上,人们普遍接受“真实世界没有不可还原的主观因素”的断言。这两个断言似乎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而且经常被人们混淆使用。不过,美国心灵与语言哲学教授约翰·R.赛尔指出,不能将这两个断言混淆,我们之所以混淆这两个断言,是因为混淆了主客二分法的知识论意义和本体论意义。【104】也就是说,主客二分法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还具有本体论意义。本体论层面的主客二分“标识了经验实在的不同范畴”(意识不同于自我意识、意识到不同于意向性、现象不同于现象的陈述等等)。因此,“走向历史诗学”意味着走向一种本体意义上“二维张力”的诗学。
注释:
【1】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
【2】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3】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43.
【4】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1.
【5】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1.
【6】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1.
【7】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8】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9】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10】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11】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页。
【12】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1.
【13】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译者前言,第3页。
【14】Gerard Genette."Boundaries of Narrative",New Literary History,Vol.8,No.1,1978,pp.8-9.
【15】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
【16】海登·怀特认为叙事、叙述这几个词源自拉丁词gnārus,该词意思是了解、熟悉、内行的、熟练的等,叙事、叙述还源自拉丁词narrō,该词意思是陈述、讲述等。这同一个词根产生了希腊词γνριμοV,该词的意思是可知的、已知的等。(参见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7】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1.
【18】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2.
【19】Roland Barthes."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s",in Image,Music,Text,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New York,1977,p.79.
【20】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26.
【21】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2.
【22】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3.
【23】Gerard Genette."Boundaries of Narrative",New Literary History,Vol.8,1978,p.9.
【24】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20.
【25】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20.
【26】Paul Ricoeur."Narrative Time",Critical Inquiry,Vol.7,1980,p.178.
【27】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2.
【28】Paul Ricoeur."Narrative Time",Critical Inquiry,Vol.7,1980,p.169.
【29】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3.
【30】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5页。
【31】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54.
【32】帕森斯:《美学与艺术教育》,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33】帕森斯:《美学与艺术教育》,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34】帕森斯:《美学与艺术教育》,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35】Hayden White."Response to Arthur Marwick",Journal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30,April 1995,p.238.
【36】Hayden White."Response to Arthur Marwick",Journal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30,April 1995,p.239.
【37】Hayden White."An Old Question Raised Again:Is Historiography Art or Science?"Rethinking History,Vol.4,No.3,2000,p.397.
【38】Hayden White."An Old Question Raised Again:Is Historiography Art or Science?"Rethinking History,Vol.4,No.3,2000,p.396.
【39】Hayden White."An Old Question Raised Again:Is Historiography Art or Science?"Rethinking History,Vol.4,No.3,2000,p.397.
【40】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1】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42】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43】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44】Hans Bertens and Joseph Natoli.PostmodernismThe Key Figures.Blackwell Publisher,2002,p.322.
【45】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87,p.3.
【46】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47】别尔嘉耶夫:《一个贵族的回忆和思索》,汪建钊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48】别尔嘉耶夫:《一个贵族的回忆和思索》,汪建钊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49】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50】胡志颖:《文学彼岸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51】弗兰克:《实在与人》,李昭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52】弗兰克:《实在与人》,李昭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53】弗兰克:《实在与人》,李昭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54】弗兰克:《实在与人》,李昭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55】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56】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57】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58】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59】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60】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61】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62】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63】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6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0页。
【6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2页。
【6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3—154页。
【67】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的危机》,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271页。
【68】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的危机》,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69】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70】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5页。
【71】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7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7页。
【73】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7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7页。
【7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7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77】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78】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79】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80】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81】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82】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83】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范景中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84】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范景中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85】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5页。
【86】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87】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88】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7—16页。
【8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鳞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绪言。
【90】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91】舍斯托夫:《思辨与启事》,方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92】舍斯托夫:《旷野呼唤无根据颂》,方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93】Christ Lorenz."Can Historybe True?Narrativism,Positivism,and the‘Metaphorical Turn'",History and Theory,Vol.37,1998,pp.309-329.
【94】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91页。
【95】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96】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8页。
【97】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98】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8页。
【99】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8页。
【100】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与真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01】别尔嘉耶夫:《一个贵族的回忆和思索》,汪建钊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102】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103】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5页。
【104】约翰·R.赛尔:《心灵的再发现》,王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