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分流,愿意上普通高中上普通高中,愿意上职业高中就上职业高中。二是进行教材改革,增强中学时期的职业教育色彩。也就是说,即使上普通高中,毕业时也就是一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不至于毕业时感到书白读了。
就目前中国中学教材状况来说,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内容普遍偏深,不具有适用性。中国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大学里学习的内容放到中学里来学习,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对实用性技能的学习。就中学物理课程来说,学生高中毕业了,一旦收音机有点什么小毛病都不会修,脑子里剩下的只有万有引力等一系列的概念。加强中学的职业教育比重,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教育经费一分钱掰为两分用,既达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的,又起到了职业教育的作用。
对中学教材进行改革,增强职业教育比重的作法故然理想,但这毕竟不能取代专门的职业教育,因此,分流的方式依然是主要的,中国在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鼓励学生分流的同时,还应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从而引起带动职业教育的作用。
由于传统思想的支配,中国人习惯于把上大学看成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对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仍持鄙视态度,学生上职业学校学习,乃是不得已而为之,职业学校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生源质量普遍较差,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才作出的决定,父母也是看到孩子上大学无望才让进职业学校。因家庭困难等原因而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例很小。“反正考不上大学,不如上职高算了”的心理比较普遍。要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状况,可以从改革高校的入学制度着手:首先,要改革其考试的课程设制,增加考试的灵活性,充许职业高中的学生参加考试的同时,也准许其选择一门技能课作为考试的科目。当然,这必须以高考采取“必考科+自选科”的考试方式为前提。这样,可促使一部分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具有某特长的学生,选择进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其次,改革高校入学的单一制度,实行终生教育,而让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与权力。就像在美国一样,大学教室里坐着的既有年青小伙子,也有中年人,甚至白发苍苍的老人。由于上大学的机会是永恒的,中学生在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高中就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一时意愿自由选择,他们不会为自己的选择瞻前顾后,因为他不会因上了职业学校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并为此后悔不已。
只有这样,才能壮大和优化职业教育的队伍。
虽然艰难,但中国的职业教育仍在一步步地发展和完善。
1996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开始走了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0199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6%,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6%和9%。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九、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倍受社会的关注。同时,它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曾一度瘫痪,十几年没有进行招生,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急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因此,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批大学生,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仿佛是一夜之间,文凭红了起来,中国成了一个“文凭社会”,招工、普升,全要看文凭。高等教育在不十分完善的状态下迅速发展着。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许多空白为非知识拥有者提供了广阔的投机市场,出现了脑体倒挂的现象,知识分子的收入远不及一些体力劳动者,甚至极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一时间,“读书无用论”抬头了,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强大的冲击。
只是,这种现象是短暂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快站稳了脚根,形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近年来的统计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已超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时,人们又回过头来,把目光盯向高校,高考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考研热也一浪高过一浪。近5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平均每年分别以8%和10%的速度增长着。现在,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达608万人,比1992年的376万增加了62%,其中研究生18万人,增加了85%,普通高校本专科生317万人,增长了45%。
在各个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都是一种有偿教育,而且有的国家大学学费还相当昂贵,以至于有的学生会中途退学去寻找工作,等挣够了学费再来上学,当然更多的是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用打工的钱来维持生活和交学费。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中国曾一度实行高等教育义务制,像中学教育一样,学生只要高考被录取,一切均由国家包办,包学费还包分配,大学生一时掉进了安乐窝里,学习散漫,不求上进,成天娱乐谈恋爱,现在虽然实行了缴费上学制度,择业也实行了双向选择,但步子迈得仍不够大,改革还不够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学制的整齐划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本科实行四年制,硕士及博士为三年制,很少能提前毕业或延长推迟毕业。
这使所谓的“学分制”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学生几乎没有不能毕业的。本科生一般不实行答辩制度,而硕士与博士生的答辩也仅仅是一种过场,一种形式,因答辩未过而不能毕业、拿不到学位的学生极为罕见。这种容易毕业的现象必须得到控制,允许学生推迟毕业时间,毕业关一定要把得严。答辩人员也应是主管单位任命,而不是现在的由导师任意邀请。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改革在专业的设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高校专业的设立,曾一度越分越细,致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有的用人单位抱怨,说与国外合作进行谈判时,别人只带一名技术人员就够了,而我们必须带好几位,否则应付不过来。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高校对专业作了大的调整。1997年公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已从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1种,本科专业目录也从1993年的500多种减至250种左右。这种专业的设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为科学的研究已从综合走向分化后,又走向了综合。合理的专业设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目前中国之所以上大学的机会少,关键在于中国的大学规模小,招收学生的能力小。这与招收学生的方式也有关系,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是必须住校的,而学校为学生提供校舍的能力有限,只好限制招生人数。其实,招生应与收费、提供奖学金、是否提供校舍等因素联系起来。目前的收费没有分出档次来,而且一律提供住宿。如果能对考分低一些的学生多收一定的经费,或者不多收费,但不提供住宿,那么招生的人数便可大大地扩大。
就目前高校的教育规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分配难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就业制度、观念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决定的,不能体现真正的市场需求。首先,中国能上大学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本来就少,又加上现阶段的很多中年人由于文革等原因耽搁了上大学学习的机会,当时中国的整个教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正常运行。另外,在现代社会里,科学的进步十分迅速,这决定了人们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就电脑知识来说,很多四五十岁的老大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吃力,急需回炉进行学习,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也感到十分陌生,他们现有的一些市场经济的概念,大多来自于政策文件、电视等多种渠道,若能回到大学里再进行系统的学习,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将大得多。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较为特别的成人教育,让普通高校开函授班,办夜大学,社会上成立独立的成人大学,或办电视大学,等等。据统计,近5年来,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的职工、干部。累计达1.76亿人次;全国已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共培训了农村劳动者累计达3亿人次以上。现在,全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138所,举办函授、夜大学的普通高校830所,成人高校每年招生90万人,加上电大普通班招生8万多,将近100万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达265万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律,整个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先把书本上的东西完全记住了再去运用,而是一个边学边用和边用边学的过程。边学边用是尽快地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使之牢固。而边用边学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或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性比较强。目前中国教育停留在学完了再用的基础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这里面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但高等教育的单一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大学生四年中在校园里封闭或半封闭地学习着,自然对社会了解不多,实践能力不强。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的教育应逐步将现有的普通高考与成人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发展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因为“终身教育”的内涵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涵盖了一切教育活动,内容过于庞杂而不易操作,所以长期以来只限于一种理论思考和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和批判。美国、日本都是世界上积极实行“终身教育”的国家,多次召开相关的国际研讨会,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1988年,日本成立了终身教育局,综合制定和调整有关终身学习的政策措施。1990年7月,日本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终身教育制定的法律——“关于完善振兴终身学习政策措施的推进体制的法律”,使其国家的终身教育第一个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终身教育的实施,为日本解决了很多以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能力增强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知识能得到及时地补充与更新。
中国的终身教育,主要是要将现有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纳入到正规的高校教育,这需要对现有的高教教育作大的改革,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同时给学习者更多的灵活性与自主权。大学的校门应在任何时候都向任何人敞开。因一时错过上大学机会的人能有机会再上大学,上过大学想补充更新知识的人也能随时走进大学的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