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但有时由于干旱或其他原因,河湖池沼突然减少,蟾蜍找不到交配、产卵的地方,众多的蟾蜍便会同时聚集在同一条河沟或者池塘,这便形成了蟾蜍大会师的动物奇观!
长蛇成群结队
1976年6月中旬,在云南省下关市西洱河者摩山脚公路上,有几百条黑线乌梢蛇成群结队地从山上往山下游动迁徙。根据有关方面研究发现,这个蛇群绝大多数是雌蛇,同时在蛇群所到的该处山脚沿西洱河南岸一线,有许多深大的岩缝,适于安全产卵。河边还有一个温泉,环境温湿,幼蛇的食物——昆虫很多,适宜于幼蛇生长,加上黑线乌梢蛇有群集下蛋的习性。最后,科学家们认为这次蛇的群集行为是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
由于气候条件等的异常,蛇在不利于它正常生活的时候,也会群集迁移。
1982年6月,当时的苏联哈萨克阿拉木图以西的一条公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大群蛇,熙熙攘攘,首尾相接,形成了一条宽约24米、长达1千米的“群蛇阵”,公路交通因此停顿了40分钟。群蛇迁移往深山方向,原因可能是它们的“老家”出现了长时间不寻常的酷热,迫使它们忍不住而群集“搬家”。
有人在新疆某地挖掘蛇窝时,曾发现一窝蛇少则几十条,多则200余条,当时挖掘者感到十分惊奇。实际上,这是蛇的一种群集冬眠现象。因为蛇是变温动物,每当秋末冬初,气温渐低,不利于蛇的活动,所以它们群集一起冬眠。
这样可以防寒保暖,提高体温,增加下一年出蛰后雌雄蛇的交配机会,有利于存活和繁殖。
严谨的河马家规
河马是一种过两栖生活的大型哺乳动物,最大者有3米多长、3~4吨重,比犀牛还要大,是仅次于大象的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四足动物。
河马是非洲特产动物,性喜结群,通常每群约20只,它们在河中或湖里生活时,都得遵循一条不成文的“家规”。雌的和幼的河马占据河流或湖沼的中心位置,年长的雄河马在它们的外缘,年轻的雄河马离它们更加远些。谁要是越规,就会受到全群河马的“谴责”。但是在繁殖季节里,发情的雌河马允许进入雄河马的地盘,并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相反,一头雄河马闯入中心位置,那里的雌性和幼年河马虽然不会驱赶,但它必须严格遵守“家规”——站立或蹲伏在水中,不准乱碰乱撞。一旦违背这一“家规”,它将受到其他雄河马的共同攻击。
动物也会喝醉
动物中也有喝酒的“瘾君子”。苏格兰一家酒店老板饲养的一只猫,平时以酒作为主要饮料。这只猫喝完酒后,既不耍酒疯,也不去睡觉,而是精神抖擞地捉老鼠。据酒店老板说,它已捉鼠2.1万多只,可能创下了世界纪录。
蚂蚁中有一种褐蚂蚁,嗜酒如命。它们把隐翅虫养在蚁穴里,并待如上宾。
因为隐翅虫肚子两侧的第一节上有一种黄色的绒毛,绒毛下有皮脂腺和脂肪体。
褐蚂蚁只要拨一下它那绒毛,隐翅虫便会分泌出一种化学成分与乙醇很相似的芳香液体。褐蚂蚁喝到这种专供“酒”,会感到麻醉、舒服。如果褐蚂蚁遭遇到劫巢之灾,它必定首先保护隐翅虫的幼虫,却不顾自己的子孙。
有位名叫艾伦·约翰逊的人,把4.5千克劣酒和酒精倒在草地上,竟吸引了数百只鸟来。它们吞吃了许多酒糟里的麦、土豆及葡萄,而且醉得昏昏欲睡,满地乱躺,甚至挂在晾衣绳上。主人为防野猫来抓吃,把醉鸟集中关在笼内,等它们醒后再放走。
蝴蝶中也有“酒鬼”。当成熟的果子落到地面上,它会慢慢发酵产生酒味。
那些好酒的蝴蝶便远道寻味而来。因此,捕蝶人就带了浸过酒的布条,将它们挂在树枝上,引得树林里的蝴蝶翩翩飞来,聚集在酒布上过瘾,捕蝶人就有了一个大丰收。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亚齐地区和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春耕之前,农民们都要给即将下水田的水牛喝酒,因为喝了酒的水牛耕作起来劲头十足,而且特别听从使唤。
凡是到过约旦河西岸约旦山谷的旅游者,都会对爱喝啤酒的骆驼“迈克尔”留下深刻印象。“迈克尔”5岁,据主人介绍,它从2岁开始喝上了啤酒,整天喝得嘴边堆满了白色的啤酒泡沫。此外,它还有个坏习惯,即只喝外国名牌啤酒。
大象也爱喝酒,时常到居民家偷酒喝。靠近孟加拉地区一个印度军队的储酒库被一群野象发现了,好几桶酒被喝得精光,野象醉了便大发酒疯,狂跳胡闹了一阵儿,临走还把一个装有12瓶甜酒的箱子带进密林里。有一年圣诞节的晚上,大约有20头野象闻到啤酒的香味,突然闯进印度亚萨姆邦的一个村子,大肆抢喝啤酒,结果演出一场人象啤酒争夺战,后来村民们采用火攻,才将这些“酒徒”赶走。
人们还发现,山羊、绵羊、猴子、鹦鹉、蜜蜂、老鼠等动物也都有嗜酒的习性,它们非常喜欢吃一些发酵的果子或吃一些具有麻醉性的草。
美国的一些动物学家在探索饮酒动物中,发现老鼠和家猪特别喜欢饮酒,其中还有大发酒疯的。这里有两份鼠、猪饮酒的研究资料:
一位动物学家在饲养室内饲养了300只老鼠,内放足量白酒,观察它们的饮酒情况。结果发现,65%的老鼠酒量中等,10%的老鼠饮酒量较大,25%的老鼠不饮酒。这一比例与人类十分相似。在一般情况下,饮过量白酒的老鼠往往会发生醉酒,表现为不是较长时间躺地不醒,便是大发酒疯,到处乱冲,甚至袭击同伙,这种现象也与人类酒醉相似。
另一位专门研究猪的专家,发现大多数猪也嗜好饮酒,平均每头猪一天可饮约1升86度伏特加酒,少数“酒徒”一天可饮约4升86度伏特加酒。个别酒瘾特别大的猪,甚至会采取不法手段盗酒呢!这位专家曾经发现一只猪闯入自己的食品储藏室,用前爪扒开6个装有啤酒罐头的硬纸箱,然后用牙齿咬破铝制的啤酒罐头,舐饮流出的啤酒,大约在2个小时内,把60听啤酒全部饮尽,最后酩酊大醉,躺倒在地。这位专家还发现,猪饮酒过量之后,也会大发酒疯,乱冲乱撞,甚至袭击同伙和咬人。
夏眠的兽类
陆上需夏眠的动物如非洲马尔加什岛上的哺乳动物尖猪,它的食物是蚯蚓。
在炎热的夏季,地面灼热发烫,蚯蚓不能在较浅的地表层生活了,这也使尖猪难以得到果腹食物。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主要食物,尖猪也就只好进入长时间的夏眠。
鹿尾巴的功效
鹿是山林中常见的动物,鹿的短尾所遮盖住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平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险时,鹿尾的姿态和肛门后盾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当鹿发现有“敌人”靠近时,如鹿尾垂直不动,表示周围有值得注意的异常情况,然而是吉是凶,是敌是友还需要做进一步地观察,周围的鹿见此信号(平时在宁静的环境中,鹿尾总在不停地摆动着),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观望。当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出时,表示来者是敌害,最后将肛门后盾无遮挡的露出来,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险,要提高警惕。一旦狼来了,就拔腿便跑,尾巴马上向上竖起,白色的后盾全部显露出来,这是紧急的危险警告,这时所有的鹿都把尾巴竖起,跟着为首的鹿跑去。
卷尾豪猪的防身武器
产在南美洲的卷尾豪猪具有惊人的爬树本领,它既能笔直地向上爬,又能头朝下往下滑行。它那灵活的长尾巴,使它在树冠上也能相当自如的活动。这种本领使它能逃过敌害的追捕。实在逃不掉时。它会将全身长满的尖硬利刺竖起来,这时再凶的猛兽也会感到害怕。
动物的特异攻击行为
“先礼后兵”一向被认为是人类的理智行为,想不到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已有许多动物在实行着先礼后兵的信条。先来瞧瞧响尾蛇吧!响尾蛇的尾巴会发出声响来,这类蛇不止一种,发出声响的器官是角质的环,环既坚硬,又轻巧,尾巴剧烈地动,便产生“哧哧”的声音。当响尾蛇遇到敌人,例如野兽、猛禽或猎人,它立刻竖起尾巴,不停地动,发出清晰的声音。这是响尾蛇在警告面前的敌人,意思是说:“赶快走开,不要惹我,不然我会毒死你!”如果对方对它的警告不予理睬,那么响尾蛇可真的要反攻了。看来毒蛇通常并不主动咬人,在与敌人相遇时,也希望和平解决纷争,只是在性命遭到危险时才亮出毒牙。响尾蛇的做法岂不是先礼后兵?
大猩猩在先礼后兵方面,表现得更加强烈。它对威胁自身安全的敌人,先是聒噪大叫,几只大猩猩异口同声地狂呼乱叫,捶胸顿足,仿佛要拼命向你冲击,让你感到异常恐怖。然后大猩猩的行动突然中止,静观敌人的态度。假若敌方无动于衷,它们再重复一遍佯攻、威吓的战术,企图吓退敌人。此时敌人如果还是赖着不走,那么大猩猩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采取行动,进行自卫反击战了。看来大猩猩也是尽力避免发生战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诉诸武力的。
动物的先礼后兵,在鸟类中也常见到。猫头鹰遇到敌人,先是竖起全身羽毛,使身躯膨胀两倍,借此警告敌人赶快撤退;冠鹤的办法是展开两只翅膀,双目怒视敌人。它们这种先礼后兵的战术,通常是会收到效果的。敌人不战自退,避免了一场你死我伤的战祸。
猴子的夺位之争
猴子喜欢过集体生活,离开集体它就感到孤独。一群猴子中间是尊卑有序的,猴王威风凛凛,统率全群,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它享受最好的食物,当它大嚼大咽时,群猴只能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瞧着,尽管垂涎欲滴,也不敢与它分食。偶尔有谁犯了家规,猴王即大施王威,对它连揪带咬,叫你遍体鳞伤,只得拜倒在地,哀告求饶。
那么谁来当猴王呢?它们不搞选举制,也不搞世袭制,而是竞争。一旦老猴王谢世,几只成年公猴便开始竞争搏斗,争夺王位。猴群中有竞争实力的按体型大小分别,有老大、老二、老三,3只猴争斗最为厉害,其他猴只好作壁上观。
开始之初,3只公猴都讨好已故先王的遗孀,悄悄地为它梳披毛发,目的是求得支持,壮大自己的威势。老大自恃身壮,首先向老二发动攻势,将老二撵下山涧;老三趁老大、老二扭打撕咬时,袭击老大,撕扯老大的背毛。老大丢下老二,直取老三,老三自知不是对手,不敢恋战,钻进母猴群中躲藏起来。
它们反复激战多次,历时一二个月,时战时和、难解难分。猴群中公猴争夺王位之战,虽然主要是取决于公猴的实力,但与先王的遗孀关系极大。它静观公猴之战,心中逐渐有了倾向性。它观察老二作战英勇,身经百战而毫毛未损,认定它是智勇双全,必能胜任猴王的职责,便宣告自己做老二的妃子。它的行动是主动为老二梳理背毛,接受交配,追随老二形影不离。老二得到妃子支持,实力大增,开始对老大主动出击。老二与妃子携手并肩战斗,左右夹击老大,老大处于劣势,被咬得鲜血淋漓,抱头鼠窜。老二击败老大后,转攻老三,老三惊恐万状,不敢迎战,表示愿意南面称臣。于是老二正式继承王位,群猴对它表示归顺,像孝敬已故先王那样顺从它。于是猴山上烟消云散,又恢复了和平生活。
扭角羚的逃生技巧
集体大逃亡是扭角羚惯用的求生战术。它虽然生有一对尖锐、健壮的角,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但它并不轻易使用,只有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才露几手。
扭角羚是热爱集体的模范,最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义。它们总是结成大群,采取集体行动。在行军迁移或者停留觅食的时候,要派一只“哨羊”担任警卫。哨羊站在山坡高地,抬头远眺,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刻发出连续叫声,向同伴报警。扭角羚听到警报,立即抬头准备采取行动。如果“哨羊”快步起跑,同伴们便紧随其后,疾步奔跑。
扭角羚的撤退是训练有素的,极有秩序的,并非慌作一团,各自逃命。它们排成一列队伍,把幼仔和未成年的夹在中间,成年的打头或压阵。这是家族的规矩,谁也不能例外。
扭角羚警惕性极高,这是它的天性。即使在安全地带休息时,它们也围成一个圆圈儿,幼仔和母羊被围在圆圈中央。成年羊则在周围伏地而坐,将头上的角朝向圈外,那意义与枕戈待旦相同。因此扭角羚通常不会吃亏。
扭角羚并非一味地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敢与强敌短兵相接。猛兽假若逼近它,彼此之间只距10米左右的时候,扭角羚毫不犹豫地发起进攻。它口中喷吐“ku——ku——ku”三声,低头猛用头顶的尖角冲刺敌人,反复多次,直到赶跑敌人为止。一旦有敌人攻击它的幼仔,母羚挺身而出,与敌人搏斗。扭角羚的幼仔也是喜欢集群的。它们三五只、七八只地聚在一起,有时达30余只。幼小的羚群总有一只母羚照料它们。仿佛是幼儿园的保姆。母羚带领它们采食御敌,学会集体大逃亡的本领。
讲卫生的骆马
不许随地大小便,这是人人赞同的卫生习惯。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是住在南美洲南端的野骆马,早已这样做了。它排放粪便有固定的场所,从不随地拉尿,似乎很讲究公共卫生。当地的印第安人很欢迎骆马的这个好习惯,因为骆马粪便干燥之后可以充当柴火烧饭。骆马在固定场所排便,人们就免去了四处搜集的劳苦。
骆马是南美洲的反刍动物。它的体形与亚洲骆驼很相像。所以取名“骆马”。骆马性情非常温顺、驯良,缺点是胆子太小。人们很难与它接近。它的警惕性极高,发现环境稍微有点异常,便闻风丧胆、逃之夭夭。
但是骆马又充满好奇心,对新鲜物件常常左顾右盼,因此遭到猎人枪击是常有的事。骆马不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遇上新奇现象,仍旧不肯躲避,以致屡遭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