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轩亭口是她的牺牲地,现在高高地矗立着烈士纪念碑;和畅堂是她居住过的地方,现在重建为纪念故居;杭州市西湖西泠桥畔,著名将领岳飞墓前,也建有她的烈士墓。周恩来总理曾为她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她就是革命烈士——秋瑾。
秋瑾从小聪颖过人,虽是女子,但自幼性格豪爽,喜好习武。受家庭传统礼教的约束,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习武非常不易。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都会渗满鲜血,双脚疼痛难忍,但她都咬紧牙并坚持下来,从不叫苦,和男孩一样,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她特别仰慕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她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所以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为“鉴湖女侠”。
秋瑾所处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不聊生。秋瑾深感国家之不幸,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3年,秋瑾跟随丈夫来到北京。在这个时代脉搏跳动最强的地方,秋瑾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
她的眼界不断扩大,思想境界不断提高,终于决定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篱,前往日本留学,去追寻自己一直向往的解救中国的革命之路。为表示决心,她还毅然脱掉了女儿装,坚立男儿志。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机会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活动。无论是浙江同乡会,还是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她一次不落,不仅参加,还登台慷慨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她热情真挚的演讲,使听者感动万分,热泪盈眶。没过多久,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知名人士。她与许多革命人士和著名人物如鲁迅、陶成章、宋教仁、王时泽、何香凝、冯自由等有过不少交往。
她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宣传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驱逐留日中国学生。8000名留日中国学生立即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坚决主张回国。
1905年,秋瑾登上自横滨开往上海的“长江号”轮船回到上海。秋瑾是怀着献身国家的决心回国的,她在一首诗中写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为了不牵连家人,她还宣布与家人脱离骨肉关系。
回国后,秋瑾一边从事教育活动,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妇女解放,创办了《中国女报》;一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接任了绍兴大通学堂董事一职,借学堂来作为革命活动的基地,以此为中心据点,积极联络组织浙江各地会党。
1907年,秋瑾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计划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没有想到事情泄露,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将大批学员和资料、武器转移安顿好后,毅然留守大通学堂。7月14日,清军逮捕了秋瑾。
秋瑾被捕的当天晚上,绍兴知府的衙门灯火通明,全因抓到了著名的革命党人秋瑾,要严加审讯。无论清政府官员怎样威胁逼供,秋瑾始终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终,她仅仅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作为交给清政府的唯一“笔供”,也以此表达自己对革命失败的惋惜,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推出绍兴大牢,走上刑场。这位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英勇斗争的战士,就这样怀着革命未成的遗憾,结束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