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谈】
“父”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一条竖线,想是一根木棒;右边是一只手,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育子女要守规矩。这个人是家长,即父亲。“父”的本义就是父亲。杜甫《赠卫八处士》:“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意思是: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问我来自哪个地方。
由表示父亲的本义可引申作为男性长辈的通称。如“祖父”、“伯父”、“叔父”、“姨父”。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就是说: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父”在古代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田父”、“渔父”。《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父”还可以作为对某一种大事业的创始者的尊称。如“国父”、“水稻之父”、“奥林匹克之父”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母
【说文解字】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汉字趣谈】
“母”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个面部朝左曲身跪坐的女人,这个女人双手交叉在胸前,两个黑点儿表示这个女人已袒胸露乳正准备哺乳子女。“母”的本义就是指哺育抚养孩子长大的母亲。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意即: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母”由母亲之义可以引申指女性中的长辈。如“伯母”、“祖母”、“舅母”等。
在古代,“母”有时也泛指老年妇女。《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意思是:有一个老太太看见韩信饥饿,就给他饭吃。
“母”是女性的专用字,相当于动物中的雌性,故又指与公相对的雌。如“母鸡”、“母牛”、“母老虎”。
因为“母”能生儿育女,所以人们有时也把能产生新一代产品的东西称为“母”,如“字母”就是能组成单词的符号;“酒母”就是能让粮食发酵成酒的物质;“失败是成功之母”中的“母”,则是强调成功是从失败中而来的。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儿
【说文解字】
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
【汉字趣谈】
“儿”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面朝左站着的婴儿,这个婴儿的头很大,头顶的中间是开口的,表示婴儿脑囟骨还没有长在一起;在大头之下,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婴儿的手臂,右边弯曲的一笔代表婴儿的身子和腿。“儿”的本义指小孩子。《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意思是: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
“儿”有时专指男青年。《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市,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饮。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儿”常用作词语后缀,作名词后缀时,表示小。如“盆儿”、“瓢儿”、“小猫儿”、“小狗儿”等。
现在我们常常用“儿皇帝”来形容那些通过谄媚求荣获得高位的人。“儿皇帝”的典故来自五代时期:石敬瑭背叛后唐后,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子
【说文解字】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
【汉字趣谈】
“子”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个大头娃娃,头上还长了三根头发,左右是两臂,两腿并着裹在小被子中。金文和篆体的形体虽然有所变化,但都突出了婴儿头大、手常摆动的特点。“子”的本义就是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意思是古代干、越、夷、貉等民族的婴儿,刚出生时哭的声音都一样,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诗经·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意思是:心里不安就去祭祀,后独居家中却生了孩子。后来“子”专指男孩,女孩称女。
对父母来说,“子”是后代,所以后来人们有时用“子”表示后代的意思。《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意即:贤明君主的后代,是享有天下的人之后代。
“子”是属于父母亲所有的,由此可以引申出从属的意思,如“子公司”、“子系统”、“子母弹”等。
另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称“子”,特指有道德和有学问的人。如“墨子”、“庄子”、“荀子”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意思是:我过去没有用您,今天有急难之事前来求您,是我的不对啊。
“子”又引申指草木果实,如:瓜子、梨子、莲子。也指植物种子,如:菜子、稻子、麦子。指动物卵,如:鱼子、蟹子。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妹
【说文解字】
妹,女弟也。从女未声。
【汉字趣谈】
“妹”是个形声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右边是一个女子半跪着的样子,表形;左边是一个“未”字,表声。后来,人们将“女”和“未”的左右位置对调,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妹”字。“妹”的本义就是女弟。所谓“女弟”,也就是妹妹,同父母而年龄小的女子。《诗经·卫风·硕人》中“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意思是:太子的亲妹妹,也是邢侯的小姨子。
“妹”字可以引申泛指少女、女孩子、年轻女子。如“打工妹”、“外来妹”。
现在我们管妹妹的丈夫叫“妹夫”,可是古代常称妹夫为“妹婿”。白居易《杨六尚书新授东川节度使代妻戏贺兄嫂》:“觅得黔娄为妹婿,可能空寄蜀茶来。”其中的“黔娄”是指战国时齐国的贤士,他隐居不仕,生活贫贱,后世的诗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贫穷士人。
“妹喜”是有施氏之女,夏朝末代国王夏桀姒履癸的宠妃,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陆续出现商朝妲己、周代褒姒等。
请注意:“妹”与“妺”(mò)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从“未”得声,后者从“末”得声,不能相混。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孙
【说文解字】
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
【汉字趣谈】
“孙”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个小孩子的形状,右边是绳索形。绳索就有系联之义,也就是说,系于“子”下者就是“孙”。金文的左上部是“子”,右下部也是绳索之形。小篆字形右边的绳索之形变成了“系”字。表示系联,也正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意思。后来,右边的“系”后经简化为“小”,成为“孙”,“孙”的本义是儿子的儿子。《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意思是说:(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孙”又引申泛指后代子孙。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意思是:后代子孙对那些土地却并不十分珍惜,把它随手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古书中有“孙竹”一词,是指竹的枝根(即竹鞭)末端新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方丘奏之。”郑玄注:“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周礼汉读考·春官》中说:“枝根谓根之横生者,《韩非·解老》所谓曼根,今俗所谓竹鞭是也。鞭所行之末生竹,曰孙竹。”王安石《鸟塘》诗:“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
另外,“孙”还是一个常见的姓。如: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着有《孙子兵法》。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我
【说文解字】
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手,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
【汉字趣谈】
“我”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朝左部分是三锋戈,中间是一条长柄;金文写得比较弯曲了,但与甲骨文仍相似。小篆则更加线条化了,已经看不出兵器的形象。“我”的本义是手持战戈的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字的原始义完全消失,后世仅用它的假借义作第一人称代词用,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一般为自称之词,可是有时也指“我方”、“我国”,如《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这是说:(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在一些古典书籍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我生”一词,这是指“母亲”的。如《后汉书·崔驷传》中有“悼我生”的话,就是悼念生养自己的母亲的意思。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尸
【说文解字】
尸,陈也,像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
【汉字趣谈】
“尸”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对一个胳膊前伸、曲腰弯腿、呈僵硬状躺在那里的人的描述。金文比甲骨文字形更加形象,活脱脱就是一个侧身躺着的人,手臂前伸,腿部弯曲。但小篆中的“尸”字则变成了简单的一条一笔书就的曲线,不再像躺着的人:头、胳膊等变成了一条直线,与大腿平行,小腿及脚被拉长为一竖。
“尸”的本义是尸体,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有“收晋尸”的话,也就是把晋兵尸体收回去的意思。《聊斋志异·促织》:“既而得其尸于井。”意即:接着就在井里找到了他的尸体。
古书中还有“尸位”的词语,不可以理解为“放尸体的地方”。这个“尸位”是说有的人“居其位而不尽其职”,光拿薪金而不干实事,好像占着死尸的位置。在《书·五子之歌》中有“太康尸位”的话,这是骂太康只居其位而不尽其职。
“尸”是个部首字,凡由“尸”组成的字大都与人有关。如“尾”、“屁”、“屈”等。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屋”、“居”、“层”等字与“尸”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这三个字中的“尸”是“广”、“厂”的不同写法,后来在字形演变过程中都写作“尸”了。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鬼
【说文解字】
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
【汉字趣谈】
“鬼”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面朝左跪坐的一个人,上部的“田”字就表示这个人的头长得又大又奇怪,所以有人把“鬼”释为“大头人”。金文仍像大头人,只是“人”已经用一种很诡异的姿势站立起来了。小篆则又在其背后加上一个“厶”,表示“鬼”的“阴私”特别重,专门干坏事。“鬼”的本义是人死后的灵魂。古人迷信,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成为鬼,与神在另一个世界。《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意思是:不是自己祖先的鬼魂,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这是“鬼”的基本义项,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常说的“鬼怪”、“鬼魂”、“厉鬼”、“冤鬼”、“活见鬼”、“装神弄鬼”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由于“鬼”生活在另一世界,人对“鬼”的活动是无法了解的,古人就用“鬼”表示神秘不可测、不好捉摸的意思。如韩非《韩非子·八经》:“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意即:所以贤明的君主行使生杀大权时像天一样公开,在用人时秘不可测。
人有忠奸善恶,“鬼”自然也有忠奸善恶,人们对不同的鬼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喜欢,有的憎恶。于是,“鬼”字就有了鲜明的感情色彩。小鬼、机灵鬼、鬼点子、鬼主意明显有喜爱色彩,鬼地方、鬼天气、讨厌鬼明显有厌恶色彩。
另外,“鬼”还可以用来形容做工精巧,如“鬼斧神工”等。
“鬼”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鬼”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鬼”、“神”有关,如“魂”、“魄”、“魔”、“魅”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