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期讲到唐代中后期皇帝在遏制藩镇发展方面大多依仗朝中的某些大臣,很遗憾的是,随着削藩行动的一次次失败,皇帝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曾经无比信任的大臣产生怀疑、猜忌,进而将所谓的信任转移到了身边的太监身上,这导致皇权进一步被转移带了太监们身上,最终覆水难收,酿成大祸,当然,这是后话了。那么有没有这么一个时期,藩镇被压制到岌岌可危的地步,甚至看起来中央就要收复所有的领土,恢复大唐无上荣光的时刻呐?事实上,还是有的,这就是我们这一期要讲的故事。
在正式讲“风雪下蔡州”之前,我需要介绍一下这个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正是他和他的几个儿子一心为唐朝尽忠,才避免了唐朝在唐德宗时期就挂掉,才出现了我上文讲的回光返照情景,算是为唐朝续了百年的命。为了故事的完整性,首先给大家从“泾原兵变”开始说起,要不然大家迟早会一头雾水。这件事简单的讲就是,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发动叛乱,唐德宗处理不当,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只能仓皇逃亡汉中,其后更是避难进入了四川CD。这已经是唐朝皇帝第三次逃亡到四川了。上一次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之时逃亡到四川,途中还在马嵬坡勒死了杨贵妃。这件事儿之所以称之为“泾原兵变”是因为最先闹事儿的是来自泾原(现在甘肃泾川)这个地方的兵马。这件事的具体经过我就不再细讲了,唐德宗能够再次回到长安,迅速平定叛军必须要感谢一个人:李晟。这人在唐代中期极其犀利,也算是一方诸侯,但是对朝廷却与其他藩镇不一样,他与他的家人自始至终都是忠于朝廷的,后来升职为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等职,受封为合川郡王、西平郡王等。正是他出马才彻底解决了“泾原兵变”的各路叛军,皇帝得以回到都城。其实这位李晟大将军最厉害的不是打战,而是生儿子,据说他一共生了十几个儿子,而成长起来的就有九个。历史上,有很多父亲英雄汉,儿子却是草包水货的例子,比如秦始皇与胡亥,刘备与阿斗等等。
神奇的是,李晟的九个儿子不但不是水货,反而都非常的厉害,都是猛人,不得不说其家庭教育还是很值得称赞的。除了夭折的孩子,具体下来就是:老大李愿,官至河中节度使,官居一品;老四李愻,官至左神武大将军;老五李凭,官至诸卫大将军;老六李恕,官至少监卿(中央大员);老七李宪,官至岭南节度使;老八李愬,官至魏博节度使,封梁国公。老九李懿,官至渭南尉。十弟李听,官至凤翔节度使;十一弟李惎,官至右龙武大将军。十二弟李慇,官至岚州刺史。可能您看得有点晕,我想告诉你的是除了老九的官职稍微比较低之外,其他的每一个人的职务都是大部分官场中人想都不敢想的位置,按照今天的说法基本都是省部级。除了他们的老爹,他们兄弟之中有四人做到了节度使位置,前面我已经讲过了节度使其实就是国中之国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三人至少是大将军,可见李氏兄弟的犀利之处。前文我讲到了,他们的老爹李晟最后被封为西平郡王,而他的儿子们虽然厉害,但是大多数还是未能达到他的高度,除了一位。可能您已经注意到了,这就是老八李愬,受封凉国公。在我有限的历史记忆中,还没有哪个朝代的哪个家族出过如此之多的名将高官(世袭制不算),多说一句,他们家的第三代,也就是李晟的孙子辈还出了很多个节度使,看到这里,不得不服。
前文已经讲到唐代中后期一度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就是和李晟家族有莫大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忠于朝廷的。我们扯了这么多,还没有涉及到主题,大家都不大耐烦了。我们的故事其实来自于李愬的经典战例:风雪下蔡州。唐代历史上,有几个藩镇节度使位置非常重要,这其中就有淮西节度使。淮西节度使不听朝廷指挥大概发生在李忠臣任淮西节度使任上,李忠臣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有功而被赐予了这个重要的位置,其后他被侄子李希烈驱除,李希烈自淮西任节度使,开启了淮西不受朝廷控制的混乱历史。李希烈此人性格喜怒无常,时而归降朝廷,时而叛变,最后自己的部下陈仙奇忍无可忍将其下毒弄死了。陈仙奇也学习前辈,自任节度使,还没过两天舒服日子,就被部下吴少城給剁了,此时正是公元786年,吴少城自己当上了淮西节度使,朝廷无奈承认了其地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朝廷数次征讨吴少城都无功而返,实话实说,吴少城这人为人公正,勤于政事,在他的带领下,淮西地区越打越强,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发展。公元809年,吴少城在蔡州(淮西节度使的老巢)去世,其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他的儿子没干几天就被自己的亲叔叔,吴少城的弟弟吴少阳给宰了,吴少阳自任节度使。这里大家就发现了所谓的亲情、友情在权力诱惑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伦常崩坏,世风日下,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公元814年,吴少阳病死,他的儿子吴元济继续自立,继续不听朝廷的招呼。
一向以恢复祖上荣光为己任的唐宪宗开始谋划干掉吴元济,但是初期战事对朝廷极为不利,连续打了三年,朝廷损兵折将无数,一贯支持削藩的宰相武元衡还给人家派人刺死了,结果连蔡州城的毛都没捞到一根。这时候,李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毛遂自荐,希望朝廷让自己出马,这时候的李愬还不出名,大家对他父亲和他哥哥们的好印象为他赚了不少印象分,死马当活马医,给了他这次机会。
在战事的初期,李愬采用的是步步紧逼,不求一战而定,只希望每一个月都有新的进展,这就是“顺手牵羊”的典型了,这个战法与后世的曾国藩兄弟攻打太平天国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快,在与吴元济的征战中,李愬生擒了其手下大将丁士良,当时,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一员悍将,杀死了无数的唐军,李愬的手下都建议把他剁了,但是李愬留在了身边,继续征战。丁士良感激不杀之恩,告诉李愬,只有先拔掉了吴秀琳才能打开进入蔡州的大门,于是丁士良亲自出马将吴秀琳捉了回来,李愬依然释放了吴秀琳并让其仍然带领原来的兵马。这里我需要说一句,只有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足够的才华才能这样肆无忌惮的接受投降的敌方将领,而不是谁都敢这样做的。这时候李愬就问吴秀琳,怎么才能彻底解决掉淮西吴元济,吴秀琳说,这事儿非得李佑不可。这李佑正是吴元济的头号猛将,李愬又设计生擒了李佑并引为己用。就这样,李愬慢慢蚕食着淮西的外围阵地,步步深入,逐渐将战线深入到了淮西境内。自己的大将不断被生擒并投降,吴元济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就这样,从农历二月一直打到了农历九月,政府军依然还没有接近蔡州城,这时候朝廷又有很多人又坐不住了,开始煽风点火,但是唐宪宗不为所动,坚持任用李愬。农历十月初十,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愬集结三千敢死队,准备雪夜突袭蔡州城,各位手下都表示不理解,首先,大家不认识路,那个年代可没有导航系统,很可能你走了一晚,发现路都走反了;第二,这风雪实在太大了,大家都担心还没到蔡州城下,唐军都被冻死都散架了。李愬不为所动,正因为困难,敌人才不会想到此时我们会去,这才能做到出其不意。这一夜,大家摸索了一个晚上,士兵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天可伶见,终于摸到了蔡州城下。而此时距政府军上一次来到蔡州城已经足足有三十年的时间了。
进入外城的唐军经过连续两天的攻打,终于攻陷了内部的城池,吴元济无奈率两万余部众投降,蔡州终于被平定,其后,吴元济被押解回长安处死。这件事情在唐朝历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我这拙劣的文字并不能描述出当时唐王朝藩镇环绕下的危机状态。淮西吴元济这块硬骨头被干掉之后,各地藩镇大为惊恐,纷纷上表朝廷,表示愿意投降并重新纳入唐王朝的统治,而拒不投降的比如李师道等人随后也被李愬干掉,各路豪杰纷纷表示李大将军出马,大家都歇菜吧,唐朝短暂进入了所谓的中兴时期。
但是,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段时间很短暂。如果唐宪宗能够抓住这段时间,整饬兵马,进行国家改革并对日益严重的宦官干政问题等进行彻底的清理,我想唐王朝不会这么快进入老年期,至少多延续百年毫无问题。可惜短暂统一国家之后的唐宪宗陷入了另外一种状态:寻求长生不老。首先他开始大肆任用太监,而这些太监可以直接掌握兵权,导致很多大将心中愤懑不满,离心离德。对外,不再寻求继续打击藩镇,因为他认为藩镇已经被干掉的差不多了,事实上,被干掉的差不多并不等于已经****死了,因为制度还在,那些消停的节度使们还在,只不过暂时安分罢了,那是因为李愬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唐宪宗将自己的股肱之臣比如李愬与裴度等都束之高阁,而任用更多的奸邪小人,局势开始急转直下。公元818年,唐宪宗为了所谓的长生不老,准备派人去凤翔迎接佛骨,此时的刑部侍郎(司法部二把手)韩愈上表强烈反对,反对无效,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长安到潮州,大家可以算算距离,没有飞机,没有高铁,而那个时候的潮汕地区还不是今天这么的发达,在当时真是蛮荒之地,鸟都不拉屎。韩愈悲愤莫名,走到今天的陕西蓝田县时,感慨不已,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名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自己所信任的太监谋杀在宫中,也开创了唐代后期皇帝经常被自己身边太监干掉的邪恶历史,这在其他朝代简直骇人听闻,想都不敢想,而唐代的太监们做到了,这里面有制度的问题,我不再去展开。第二年,李愬也去世了,这段历史也算是告一段落了,而病入膏肓的唐王朝在宦官集团与藩镇势力的交叉蹂躏下正朝着深渊一步步滑落,直到两个人的出现才彻底结束了它:一个叫做黄巢,另一个叫做朱温。
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