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然像传单一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也有的是作为像章被推销。为什么这四个字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呢?因为,糊涂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心计学,懂得装糊涂,才能顺利取得成功,笑到最后。
小事不妨糊涂,大事一定精明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那些处世老练的前辈们这样劝说刚步入社会、年轻气盛的人:“算了吧,别计较那么清楚。”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长期世事磨砺的总结。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会让自己太累了。
处世高明的人总是能做到“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自己不惜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所以,清醒的人要时刻面对许多的痛苦和麻烦,而“糊涂”实则是保全自我的处世之道,因为没有人会对一个“糊涂”的人提过多的要求。而糊涂下面掩藏的清醒则是你出奇制胜的关键。
大智若愚,该糊涂时就糊涂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言论莫过于“难得糊涂”。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此地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鹤发老翁,自命“糊涂老人”,言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非常罕见。郑板桥对其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卡耐基认为,人脉中还是“糊涂”一点好,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希望我们学会一点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一些弄巧成拙的尴尬。
“二战”初,英国首相丘吉尔频频向罗斯福发出告急求救,恳求美国伸出援助之手。面对整个社会对战争的反对态度和国会的僵硬立场,罗斯福总统心有同情却无力行动。罗斯福一方面顺应人员的和平愿望,另一方面又以伟大政治家的智慧重视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保持对希特勒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在1940年最后几个星期,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罗斯福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
后来,日本帝国主义为罗斯福创造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投向珍珠港的炸弹,不但粉碎了美国舰队,同时也打破了罗斯福战争政策的僵局。当许多人认为罗斯福总统应该在他的战争咨文中详细检查一下他的对日政策时,罗斯福根本不予关注。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战争这一事实本身。第二天,当他出席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时严肃地要求国会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时,他演说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战争状态已经存在”。是的,高潮只有几个小时,然而它所带来的教训却是罗斯福平日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罗斯福的“袖手旁观”,静待时机,使他面临大事不糊涂,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其实“糊涂学”就是做人的智慧,这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不过分依靠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禁欲,它包含安守本分,不强行难为之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居功不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等。
当然,糊涂的范畴很广,我们在这里无法把所有的都涵盖,只能说真正的大智若愚还要在日常的积累中感悟。真正能巧用模糊语言,偶尔装装糊涂,将有助于经营你的人脉,改善你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