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老师在《中国通史》中给郭威这么一个评价:“对沙陀人的野蛮性政治开始进行改革,使呻吟在战乱****下的民众感到有些希望了。”郭威确实是一代贤主,后周的建立对于经历了数十年战乱的中原大地以及汉族百姓来说,算是迎来了黎明的第一道曙光。郭威和柴荣父子自从登上帝位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也开始了天下的统一之战,力求改变四分五裂的局面。而经济、民生等一系列都开始慢慢的走上正轨,走向了复兴。
但是这郭威有个问题,那就是命不好,当上皇帝没几年就撒手不管了。郭威的义子柴荣,当然此时还叫郭荣即了位,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周世宗。但是这柴荣的皇位可做得不稳当,没办法五代之中谁的帝位都做得不大稳当。我们之前说过,郭威刚开始是打算立那个倒霉孩子刘赟当个傀儡皇帝的,结果刘赟还没走到京城就被干掉了。
这下子,刘赟的老爹刘崇不高兴了。这郭威不但抢了自家的天下,还干掉了自己的儿子,一气之下直接自立为帝,是为北汉。当了皇帝之后,刘崇发现自己不但地盘小,还打不过郭威,就将目光放在了沙陀人的老亲戚契丹身上。刘崇写了封信给了当时辽国的老大耶律璟,干脆利落的喊了声叔叔。北汉这才算是立住脚了,从此之后那是兢兢业业,想法设法的给后周找麻烦啊。
等柴荣即位了以后,北汉的刘崇终于有逮着机会了。这老子打不过,还打不过儿子吗。刘崇很是看不起柴荣这个毛头小子,不过出发前他还得去告诉他叔叔一声:“叔叔,郭威那老小子死了。怎么样,要不要去干一票。”“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耶律璟这时候正睡得迷迷糊糊的,一听说郭威死了,那是难得的不睡懒觉了啊。
要说这耶律璟也是个奇葩,人称睡王。“契丹主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如果抛却人道主义之类的观点的话,这个耶律璟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上天赐给中原百姓的礼物,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加暴君,堪称辽国的黑暗时期。可能是上天看这些年中原百姓被折腾的实在太惨了,就派人去折腾大辽去了,好给中原百姓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
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自后周以来,中原难得有了喘息之机。休养生息之后,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便挥军北伐。谁承想那时候耶律璟却死了,老天又给了大辽一位贤主,名字就叫耶律贤,这段时间在大辽更是被称为“景宗中兴”,而赵氏两兄弟就很凄惨的败于此人之手,这就是命啊。当然,这些我们会在后面详细的介绍,毕竟北伐可是大宋的重头戏啊。
耶律璟难得精神了一会,就立马喊人跟自己那个侄子一起去“打草谷”。“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兗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两路大军会合之后,那个气势汹汹啊。
天可怜见啊,三十多岁的柴荣终于有机会亲身指挥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了,真不容易啊,必须要御驾亲征了。这时候冯道站出来了,这个老好人终于雄起了一把。冯道这次是异常坚决,死后都不同意,就一句话:不行,不管怎么说就是不行。不仅他劝,一堆大臣也跟着劝:“陛下啊,刘崇那小子被先帝打得没脾气,必定气势低落,肯定不敢亲自率兵来犯啊,哪用得着陛下亲自出马。而且您刚登基还没几天,人心不稳,你派遣一大将前去就行了的。”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资治通鉴》)
这时候就体现出柴荣卓越的军事远见了,“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柴荣就说了:“刘崇这老贼肯定会趁着先帝刚去世,欺负我年轻又刚刚即位,肯定会起要吞并天下的心思,怎么可能不亲自前来,所以朕不能不前去。”
冯道估计是把过往几十年的纷争全都算到君主好战上来了,现在难得看出有过太平日子的希望了,他实在是不想在面对那不堪的世界,所以这会儿是拼了老命也要阻止柴荣亲征。想想也是,当初就是冯道阻止郭威亲征,郭威才打算让柴荣去得,虽然没去成。可见冯道并不是反对柴荣出征,也不是反对为了国家而必须的征战,他只是反对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去打仗而已。
不过柴荣虽然年轻,却是个极有抱负的皇帝,就对冯道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定鼎天下,哪次不是亲自出征,我怎敢苟且偷安。”冯道估计是懒得搭理眼前这个愤青皇帝,反正是抱准了心思不答应。“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为唐太宗呢?”柴荣这个气啊,就换了个角度继续说:“以我大周强盛兵力,大败刘崇就想大山碾压鸡蛋一样!”冯道还是老神在在的答了句:“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为大山呢?”柴荣是彻底无语了。不过冯道这老头子一大把年纪了,还是文官之首这类的角色,柴荣拿他也没办法。后来就打发他去给郭威安排后事,郭威安葬之后没多久,冯道也就去世了,这位十朝元老终归是在人生的最后看到了点盛世的希望。
这时候终于有人替柴荣说句话了,“惟王溥劝行,帝从之。”王溥就是当初让郭威临死前觉得自己“无恨矣!”的牛人,算是辅佐大臣的角色。这个人支持柴荣亲征,分量还是很重的。于是,柴荣终于逮到机会打仗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柴荣的抉择是正确的。不过,在这一战之中。柴荣之前在军中没有威望的短板也彻底暴露了出来,甚至差点陷柴荣于绝境之中。也是在这一战中,赵匡胤终于为自己夺取了足以安身立命的本钱。这一战,史称“高平之战”。
“北汉乘胜进逼潞州。丁丑,诏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出北汉军后,以镇宁节度使郭崇副之;又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引兵自晋州东出邀北汉军,以保义节度使韩通副之;又命马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清淮节度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将兵先趣泽州,宣微使向训监之。”(《资治通鉴》)说打就打,柴荣这人做事从来不拖拖拉拉的。好一番调兵遣将,是把郭威留下的老班底全都拉了出来。像郭崇就是之前率七百骑前去拦截刘赟的郭崇威,后来郭威登基,改名郭崇之后,还有宿将王彦超等统统被拉到这场战役中。过了两天,可能为了攒人品,柴荣还大赦天下,可见柴荣有多重视这场战役。
“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兗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命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将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将禁兵卫帝。帝介马自临陈督战。”(《资治通鉴》)
刘崇估计看之前进军时,跟昭义节度使李筠部将穆令均交手时胜了一场,就有点嘚瑟了。柴荣御驾亲征这么重要的军事行动都没有提前侦知。随后刘崇绕过自己的老朋友,守着两国大门的潞州,这潞州可是个重要地方,后面也确实是给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添了不少麻烦。直接引兵向南之后,到了晚上,刘崇率军驻扎于高平之南。十九日,后周前锋与北汉军队相遇,两边打了一场,刘崇可能是看后周架势有点猛,就率军后退。柴荣好不容易捞着一场仗打,这还没见着敌军哪甘心啊。生怕刘崇率军逃跑,就催促各路兵马快速前进。刘崇也没打算跑,要不然这胜负还没打出来呢,他这个皇帝加主帅就跑了,脸往哪搁啊。
于是,刘崇率中军在巴公原摆开阵势,张元徽率军为左翼,他从契丹叔叔那借来的军队,杨衮率军为右翼,部众十分严整,看着很像那么回事。柴荣这边,此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续部队还没赶到,心里就不踏实,这可怎么打啊,这么危险就怕啊,这可是打仗又不是打架。但是柴荣是意志坚定啊,作为人生第一次重要战役,柴荣还指望着靠这一战树立威望呢。你让柴荣这时候暂时不打,还不如砍了他呢。柴荣看刘崇摆出架势了,心想不能输给这老贼,就命令白重进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率领左翼在西,樊爱能、何徽率领右翼在东,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锐骑兵为中军,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兵保卫自己,此时赵匡胤就是其中的一名宿卫将。柴荣看准备的差不多,就骑着披甲的战马亲临阵前督战。
此时战争是一触即发,一切都要慎之又慎。我们只能说这重要人物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他总能改变现有的局面,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刘崇自然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不过就是改变的效果不大好。
此时,刘崇就充当了一把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