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准备性协调搞得好,可大大减少行政运行中协调与处理遗留问题的善后性协调的难度与数量,但其并不能替代正常工作运行中的协调和善后性协调,还需要我们根据工作运行的走势,把握好协调原则,灵活地协调解决好随机发生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主持协调的各级领导者要“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讲究领导艺术,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2.完善行政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行政运行的激励机制,对激发和调动各个行政运行主体乃至每个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强化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政府运行激励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激励因素有很多,因经济收入、职业工种、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激励因素对人有不同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讲,重要的激励因素有理想、成就感、利益和恐惧等四种。
(1)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自强、自律的强大动力。为此,行政机关必须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努力、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勇于牺牲。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目前进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都对人们树立崇高理想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2)成就感是大多数高素质的行政机关干部都具有的内在品质。一般地讲,他们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并善于用前项工作取得成功后的自信来驱动下一项工作。他们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愿意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目标的挑战,同时也希望能不间断地得到有关工作进展评价的反馈。对成就感较强的行政干部,行政组织应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分配给他们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对他们完成得好的阶段性成果及时予以肯定,为他们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环境和舞台。
(3)利益的需求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行政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准和思想水准还只能达到一定程度,一些属于较低层次的利益需求,往往是相当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和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这是一种现实,如果离开这一现实,过分理想化地仅以少数先进分子的高层次需求来构建行政激励机制,就将对多数人作用甚微或不起作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他于1943年在《人的激励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于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做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层次。该理论假设,每个人内部都存在着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的五种需要,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并继而成为主导需要,而获得满足的前一种需要也就不再有激励作用。
(4)恐惧是激发人内在潜能和前进力量的特殊因素,也是把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在化,从而产生有效的自我约束效果的一种重要力量。在行政机关中要强调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建立好的责任追究制度、干部戒勉制度,并对那些严重违反政府行为规范者予以严格处理,做到有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面无私。这是激励行政人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行政干部才会自觉地逐步强化自尊和自律意识。
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激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物质激励;
二是要尽量使工作实绩的多少与实施激励的量成正比;
三是要注意引导人们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四是要能够公平合理地满足个人需求;
3.完善行政制约机制
行政运行的制约机制是控制行政运行方向的重要因素,是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要求在行政运行中的具体化,是树立政府威信、维护机关形象、帮助干部防腐拒变、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健康成长、保持干部队伍纯洁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人的制约达到对行政运行各个环节的制约,通过自律与他律、违规约束和非最优约束来克服和制约行政运行中出现的负效应。
——自律对某一行政组织来说是指其内部的自我约束。如一个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审计等活动以及设立规章制度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遵守等都属于行政组织的自律。目前自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有些规定针对性不强,有些规定本身就不合理,不切合实际。二是怎么使自律措施不停留在表面文章上,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扭转“自己刀削不了自己”的现象,解决“怕丢面子,不敢露丑”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一是对已定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整改,使之能够及时跟上工作形势的发展。二是要在内部监督机制上动脑筋。目前有些机关正在尝试的对各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审计等具有内部制约力的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的方法,是一种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法,预计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律是指外部对行政组织的约束。主要是指通过人大、政协及社会上有关组织,通过立法程序,用一整套法律制度,实现对行政管理的依法监督和制约,以及人民群众和舆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层次的行政机关得到贯彻执行,防止出现滥用职权,脱离群众,违背人民意愿大搞不正之风的腐败现象和不思进取等消极行为。他律问题目前应着重解决发现问题后处理力度不够以及监督不到位和不敢碰硬等问题。另外,有关监督部门的队伍建设,也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只有监督部门自身内功硬,才能切实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监督任务。
——对于治理违规现象,强化约束的重要问题,是从防微杜渐人手,及时发现问题、从速解决问题,不能因怕影响机关形象,隐瞒掩盖机关中出现的小的违规现象,不处理或轻责违规人员,养痈遗患会给机关留下祸根。
——非最优问题,是指一些工作人员不属于违规,但工作行为又达不到高标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机关存在比较普遍,一些人在工作中但求过得去,不求“早”、“快”、“好”,违规的事不做。犯法的事不沾,但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工作质量提不高。这种现象一旦形成风气,对政府工作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它对实现行政运行总体目标的影响,在不少情况下甚至要超过违规的行政行为的影响。这一点,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制定出各项具体行政行为应达到的标准,使其量化成规,把一些非最优问题化为违规问题,从而强化对行政工作人员的约束。同时,还要培育良好的机关文化,在机关创造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约束,遏制非最优现象的蔓延。
三、行政协调及其运行机制
1.行政协调的涵义与作用
(1)涵义
行政协调是指协商、调整行政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其涵义有二:
①公共管理实践决定了协调的必要性。之所以要实施有效地公共管理协调,是由于公共组织系统的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协调,包括部门之间的权责冲突、利益冲突,也包括人际关系上的不融洽、有隔阂。
②公共管理协调的出发点,是有效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
③公共管理协调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公共组织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关系问题。故此,不能片面地将公共管理协调说成是“和稀泥”。
(2)公共管理协调的作用
公共管理协调,是针对公共组织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协调的关系问题而实施的,它与组织、计划、指挥、控制等构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运行职能体系。无论何层级、何类别的公共管理,都离不开公共管理协调。因此,公共管理协调是贯穿在整个公共管理各环节、全过程的一项重要职能。协调是政府重要的管理行为。
①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公共组织系统的适应力和创新力。与传统的行政环境相比,现代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环境变化及信息要求相关的开放系统。这个“外部环境”,首先是本国的,也包括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趋势及其影响。作为公共管理协调主体的公共管理系统,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外部环境对自身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调整政府职能体系与公共组织结构。如在我国,当前正在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政策,以增强公共管理系统适应外部变化的反映力和创新力。这是推进公共管理的动力源泉,也是提高整体管理效能的着力点。
②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增强公共管理系统的协作力和整合力。当今社会的公共管理系统为增强适就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必须协调好自身内部的各种纵横向关系,这种“纵横向关系”,主要指上下级公共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系统间存在的纵横向之间关系而言,权责关系的背后是“利益关系”。因此,必须通过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纵横向公共管理权责的重新配置,并加强经常性的公共管理协调,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逐步形成纵横向的公共管理协作力和整合力。
③协调内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公共组织系统的凝聚力和驱动力。当今公共管理系统的运作,都是通过在一定职位上的工作人员实施的。即便在公共管理法制完备的国度里,也会形成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由于公共管理人员所居职位、所持视角、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等不同,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要害是公利与私利的冲突。因此,必须通过有效地公共管理协调,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分歧,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增强公共组织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实现公共管理运转的协调、有效。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协调已成为各级政府广泛重视的问题。一般来说,政府管理层次高,其协调的主要任务就是谋求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有序;政府管理层次低,其协调的主要任务就是谋求具体操作者之间的和谐与主动。
2.行政协调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行政协调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对象分:可将其分为对事的协调和对人的协调。
对事的协调是谋求事与事之间的合理适当匹配,明确行政执行过程中各项事务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承接关系的过程。要区分事务的轻重缓急,正确协调好诸如中心工作与非中心工作、常规性工作与非常规性工作、上级布置的工作与本级计划性工作等的关系,保证行政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对人的协调就是人际协调,是谋求人和人之间的心理相容,情感共鸣,行为一致的过程。行政协调重点是处理好领导班子内部的关系,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同时还应该注意协调领导者的关系,使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从组织要求的总目标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按内容分:可将其分为认识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
以统一思想和认识为中心的协调是认识性协调;以谋求行为后果,即利益上的一致与支持的协调是利益性协调。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如何更好地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是需要重点审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3)按性质分:可将其分为促进式协调和纠偏式协调。
以行政奖励手段为主的支持先进的协调是促进式协调。
以行政惩罚手段为主的消除破坏性消极因素的协调是纠偏式协调。
(4)按途径分:可将其分为会议协调和非会议协调。
会议协调是最常见的一种协调方式。会议协调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座谈会、讨论会、汇报会等。采用会议协调应注意控制会议数量、提高会议协调效率。非会议协调方式很多,如文件协调、组织协调等,非会议协调应根据具体协调的对象、任务和环境,灵活采用。
(5)按范围分:可将其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内部协调是指行政组织自身的协调。行政组织是一个日益复杂的系统,需要进行协调,既要遵循上级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又要尽量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外部协调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指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既包括国内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外部协调实际上是行政组织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使行政组织越来越直接、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承担着管理社会的任务。而行政组织本身又是从社会中产生的,其发展趋势又必须逐步回归到社会中去。行政组织与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6)按方式分:可将其分为合作式协调和应变式协调。
当代意义的许多行政行为,存在于各个部门相互关联的生长区间,带有综合性质,即使以一个职能部门为主的行政行为,也会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这些行政行为,不仅需要纵向层级节制的树型沟通,而且讲究横向的彼此贯通的辐射沟通。它们需要多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共同合作,需要有机地进行协调。我们强调形成科学的决策体制,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但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有可能某些决策先天不足,但在决策范围又无法验证自身缺陷,一旦付诸实践,就显现出不合理。而有一些根据原本条件的决策是正确的,但社会实践的诸要素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社会实践内在规律的要求,行政决策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修改,必须进行应变性协调。这种协调还可分为积极地去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的主动性协调和遇到矛盾、由下级反映上来而进行处理的被动性协调。
(7)按阶段分:可将其分为运行前协调、运行中协调和运行后协调
行政协调可按其运行过程中前、中、后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此问题将在后面“协调机制”中讲)
3.行政协调的机制
行政协调机制是指保证行政运行的平稳、有序,能够协调地进行的有关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它具有保证行政运行和谐有序的功用,对于行政组织正常运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