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下属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大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中生长出来的,代表着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活动能量,对上司的管理目标,往往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离心倾向,是妨碍上司顺利实现管理的“地头蛇”。显而易见,上司单靠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压服他们,是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这样做,上司势必付出较大的代价,有时甚至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惟有运用计谋,十分巧妙地制服他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这方面,许多上司喜欢用“引蛇出洞”的策略。
“引蛇出洞”,在军事学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计谋。蛇,指强敌;洞,比喻良好的阵地条件。强敌又得地利,不好对付。如果调动其脱离良好的阵地,就能使敌人化强为弱。运用在写字楼里的“引蛇出洞”策略,是指上司通过各种巧妙的手段,将有碍管理的小人下属,调离其原来的人际环境,使其化强为弱,从而迫使其就范,服从自己管辖。
小人下属们表现为以下各种占山为王的蛇类。
——长期在某处工作,与其他人结成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成为独霸一方的“地头蛇”;
——被某一宗派势力推举出来的代言人;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里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随的特殊人物;
——具有某方面的特长,由于周围的人群整体素质较差,没有遇到强劲对手,因而不可一世,成为这个单位里的吃香人物;
——由于和某个重要上司建立了特殊关系,受到他的青睐和宠爱,因而自觉高人一头,我行我素,成为此地的一匹不服管教的“大蟒”;
——在该处资格最老,工龄最长,尽管本事不大,但非得他说了算,谁也奈何不得的又臭又硬的拦路“蛇”;
——依靠自己精心编制起来的关系网,企图和上司进行权力竞争和实力较量的野心家。
以上种种人,都具有以下两点共性:第一,对上司从事正常的管理活动构成了一种威胁;第二,他们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只要迫使其脱离现有的环境,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原有的威力和能量。为此,精明的上司,对此类下属,必须坚持一个“调”字,想办法使其脱离原有的“山洞”,然后使其就范。
然而,精心设计种种谋略,往往要比实际运用容易得多。在实际中运用“引蛇出洞”策略,难就难在引字上,这是因为被引的“蛇”由于长期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自然不会老老实实服从上级的调遣,甘心离开得天独厚的宝地。这其间就少不了要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为了稳操胜券,上司在引“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当某单位存有两个以上“地头蛇”时,上司应采取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集中精力设法调其中的一个,不得急于求成同时对两个以上目标一起下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结合运用假痴不癫策略,尽量隐瞒自己的真实用人意图,十分巧妙地将拦路“蛇”调走;
——对于个别厚着脸皮赖在原单位不走的拦路“蛇”,只要主权牢牢掌握在上司手里,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坚决将其调走;
——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满足被调者的一些个人小要求将其调走,从而使某一宗派势力因为失去主心骨而自动解体,这样的做法是合算的;
——尽力取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防止恶人先告状,使自己陷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地位;
——准确评估新环境的人事基础和工作条件,对“蛇”引出调入后可能出现的新的人际关系应作出大致不差的预见,在此基础上应精心选择最具有制服各种拦路“蛇”的群体功能的环境;
——将“蛇”调定之后,其他的治理措施应该立即衔接上,以防止新“蛇”产生。
总之,“引蛇出洞”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调动对手而不是被对手所左右。即使遇到的“蛇”十分强大,只要能够设法调动他、摆布他,那么,上司就依然占有绝对优势,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