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旅游战略大破局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原始生态—破坏生态—再造生态”的过程。国土整治是全球实施生态再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其目标是重新协调自然与社会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重建一个人、地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国土整治的最佳手段就是旅游。旅游既是国民经济的新动力;又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首选产业;更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软实力提升的最佳手段。
三峡是一个历史性契机,必须站在国土整治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从推动城乡统筹的社会广度来看待,如果不能把城市巨大的购买力和消费力引入三峡,三峡的“三农”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重庆直辖十年后的今天,旅游已不再是撒点胡椒面,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富民兴邦、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还是实施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抓手。
重庆与三峡,龙头与龙身,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没有三峡的旅游,重庆将似明珠失色,黯淡无光;没有重庆的拉动,三峡经济仍将产业空虚,脱贫无望。唯有龙头高昂,龙身健壮,方可龙行天下,共赢未来。
正如饮食消费一样,旅游消费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若干阶段。“吃肉”是旅游业的初级阶段,游客注重的是观光,希望看到的景点多多益善,此时旅游的价值有限;“喝汤”是中级阶段,游客注重的是休闲,不是大块吃肉,而是慢火靓汤,此时旅游价值随之提升;“闻香”则是高级阶段,游客不仅关注景区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注重心灵的独特体验,此时旅游价值不可限量。
观光没有目的地,只有休闲才有目的地。
游船也是目的地。完善的配套与高尚的服务,使每一艘豪华游船都可成为一座“浮动的五星级度假胜地”,让游客尊享一场精彩的生活盛宴。
如果说以滨海休闲度假为代表的海南旅游为第一极;以民族民俗文化体验为代表的云南旅游为第二极;那么以世界级黄金水道为代表的三峡旅游必将成为中国休闲旅游的第三极。
文化最伟大的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文化蜂巢理论”认为,政府是蜂巢的搭建者,企业是蜂巢的经营者,而民众则是蜂蜜的酿造者,如果说普通民众是辛勤的工蜂,那么其中的文化精英就是蜂王。蜂巢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蜜蜂便毫无价值;旅游产业如果离开了广大民众的参与便无所作为。
自然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却越挖越多。奉节的魂就是“天下第一山水诗城”,只要以诗城为火锅,以人文经典与自然山水为原料,文化休闲与心灵体验相结合,诗歌和乐舞相结合,古典与时尚相结合,就能熬出一锅飘香世界的文化靓汤。
一台大型文艺演出远不只是解决“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问题,一旦做好便可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成为旅游发展最具魅力的一张名片。人们不正是在《梦回大唐》中记住了西安,在《纳西古乐》中感受到丽江,在《大宋千古情》中体验着杭州吗?
文物,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文化延续的见证。自然之美,只是血肉;文化之脉,才是灵魂。长江之旅,三峡无疑是一轮当空的皓月,而那些散落的历史遗存则正如满天的星斗,璀璨闪耀。两者交相辉映,才能相得益彰,使三峡旅游更加魅力无穷。
历史文化传奇、乡土民俗风情、建筑风貌特色、传播营销推广、产业造血机能是古镇旅游发展成功与否的五大关键要素,而其中的历史文化传奇则是古镇内涵的真正体现,是古镇开发的灵魂所在。
题记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
自进入21世纪,穿过大工业重污染的发展隧道,世界各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掀起了挽救山河的运动,这便是如今已波及中国的国土整治运动,与之相伴相生的是汹涌澎湃的大旅游浪潮。二者如影随形,共同推进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改革开放30年,当中国淌过高速工业化的激流,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已是伤痕累累,无处不在的生态灾难、环保顽疾正剧烈地折磨着大地母亲的肌体。国土整治已成为时下迫在眉睫的世纪课题。世界经验表明,国土整治的最佳手段就是旅游。旅游既是国民经济的新动力;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首选产业;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最佳手段。可以说,国土整治的核心使命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6年5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大坝——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举国振奋,世界震惊。此时,三峡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已届尾声,但它作为中国一项最棘手的社会工程也许才刚刚启幕。
“三峡无小事”,它将影响子孙万代的福祉。于是有歌德派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性工程,是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工程!”缺德派说:“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平静的水库,人间却少了一部壮阔的史诗!”
高峡平湖之下,关于三峡的世纪难题开始浮出水面。库区百万大移民,沿线千万人要脱贫;失去了旅游景观,淹没了城池,隐没了山川;城邦消退、产业空虚、就业困扰、治安不良……世界难题,如何破解?世纪挑战,怎样应对?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会像重庆这样,因为三峡工程而获得巨大的利益,也同样因为三峡工程而背上沉重的包袱。重庆承担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任务的85%。短短的数年之中,要将百万人口,从祖辈耕种的田地上迁离,并安置,令其居有所、病可医、老有保、少有学,可谓任重而道远!
直辖十载,特区起步。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重庆市政府面前:打好三峡库区牌促进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如何才能实现?今天的三峡库区,对于重庆而言,到底是一个发展的良机,还是沉重的包袱?
十年间四任领导,近万亿的资金投入,重庆的硬实力,空前强大,而城市的软实力却亟待提升。那么,承载软实力的世界级平台在哪里?怎样才能提升软实力?软实力的战略核心又是什么?
世纪天问,时代之思。重庆,如何向十年辉煌要百年大计?全球大招标,相逢是首歌。最终时代的重任落向了我们这支民间战略策划小分队。2006年的岁末,一场关乎三峡和重庆未来发展的战役,在长江的崇山峻岭之间悄悄打响,受重庆市政府委托,我们肩负擘划大三峡旅游发展战略宏图的历史重任,开始了一场亘古空前的大旅游策划之旅。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助推战术。在中国经济“转大弯”的历史大背景下,重庆正在迎来一个国土整治的时代。作为江河治理、国土整治的重要手段,一股大旅游产业建设的旋风,正运筹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这座古老山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大旅游策划思路的主推下,三峡经济的世纪挑战正在破局。一、神州人文志华夏山河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浩浩万里,泱泱千载,中华文明最优雅的半壁江山,一条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能源财富于一身的伟大江流,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出一段世界上最雄奇、最峻美的大峡谷。三峡,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全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她历经4000万年的漫长岁月,切割巫山峰谷,最终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壮观景色。她的横空出世,如同一位神人,左手托起巴蜀文明,右手捧出荆楚文化,孕育出无数的人文传奇。
三峡作为长江最壮美的精华所在,千年以降,一向是千古英雄折腰之地,无数骚人吟咏之处。
长江三峡太壮丽了,它给诗人带来无尽的灵感,据说平均算来,每公里峡江的诗歌超过了100首。这些亘古流传的华彩诗章,已经把长江三峡深深地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中。
神州人文志,华夏山河魂“神州人文志,华夏山河魂。”只有三峡堪当此誉。在这数万首描绘三峡,颂扬三峡的诗歌中,却只有一首真正改变了三峡。1956年7月,毛泽东到达武汉,畅游了长江,写下了石破天惊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位6亿中国人的领袖,用他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想。当然,许多人对老人家另一句话也耳熟能详:“找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去修三峡大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公元2006年5月20日,经过13年的建设,13亿中国人,5000年的筚路蓝缕,一个世纪的三峡追梦之旅,在这一刻被浇筑到坝顶的混凝土“凝固”,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于征服了长江的汹涌波浪,这拍岸的惊涛与穿空的乱石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丰功伟绩的注脚!世纪三峡梦,今日始辉煌。犹如一尊巨大的钢琴,巍巍大坝横江而起,傲然矗立,伴随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奏响激越奋进的凯歌——100年的梦想、40年的论证、13年的建设,昼夜交替、在四季轮回中沧海已变桑田。如今,三峡依旧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仍然以三峡而骄傲。三峡,中华民族的象征、东方文明的地标;三峡,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为世界关注和争议的热点话题。西方媒体盛赞:“三峡大坝是中国人在长江上建设的长城,人们希望它将成为今后几个世纪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工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力量的源泉和象征,体现了中国的实力和活力。”其工程之大,投资之巨,涉及的移民之多,引发的争议之广,可谓全球独此一家。在众说纷纭的世界舆论波涛中,三峡已经赫然走上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T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二、成也三峡困也三峡重庆,因三峡而蜚声;三峡,因重庆而新生。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会像重庆这样,因为三峡工程而获得巨大的利益,也同样因为三峡工程而背上沉重的包袱。重庆与三峡,剪不断,理还乱。正是基于此,我们认为,欲策划三峡,必先解读重庆。
1典型山水非常中国
重庆,一座看一眼就永远不会忘记的城市。很少有哪个城市像重庆一样,集山城、江城和桥都于一身,拥有如此独特的天地山河景观,能让人体验出河山质朴、深邃的涵义;很少有哪个城市像重庆一样,集城市与农村、内地与沿海、现代与传统等众多二元要素于一体。“不看重庆,你就不知道今日中国;不读重庆,你就不懂得历史中国;不游重庆,你就没欣赏锦绣中国;不吃重庆,你就没感受味道中国;不爱重庆,你就没体会美色中国。重庆是什么?是文化、景物和情爱的中国。
艳美与激情,创造与希望,都在这里燃烧成火焰与诗篇……”
这确实是一个到处散落和播种神话的城市,巴山夜雨下的每一个传说,都可以令世人传唱千载;巫山神女的艳羡与爱怨,只是其中一个关于人性与爱情如何得以充分张扬的美丽传说而已。
这也是一个可以怎么夸张都不为过的城市,长江和嘉陵江在她的脚下永不停歇地奔腾,铸造出刚强的灵性和独特的气质。大山架构的骨骼和江水联结的血脉,支撑的是天地人和一个充满鲜活生命的世界。而这自然容貌只是这个鲜活生命的部分躯体的展现。
这又是一个性格城市,敢爱敢恨注定了她是烈焰燃烧的“火炉之城”。旧岁月里命运的大起大落,是一次次奋争和一次次“重庆”辉煌的过程,故而重庆的名字也变得独特而出彩……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兼收并蓄,是为重庆。关于重庆,无论你用什么词汇描绘她的特征,上帝早已把她铸成一座与江与水密不可分的山水之城。山是城,城是山。城在水中行走,水在山中川流。这就是重庆的地理特性,是全世界无数大都市无可比拟的“独美”。
在这个山高水险、谷深岭峻、四面闭塞、气候湿热的地方,巴人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走进来,走出去,在历史的演进中,汇聚了众多的二元要素,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性格:坚忍中有几分乐观,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有几分狡黠,幽默中有几分土俗,认真中有几分滑稽,闲逸中有几分喧哗,凝重中有几分急躁,火爆中有几分冷漠,阔大中有几分促狭,宽容中有几分排外,摩登中有几分乡土。
典型山水,非常中国在很多人看来,重庆的城市性格都是二元的,也正如奔腾的长江和温婉的嘉陵江一样,是阳刚和阴柔的汇合;如上半城和下半城的地理划分一样,是繁华和乡土的组合;如火锅中的红汤和清汤,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也似此地的方言,高低起伏,千回百转,快而有力,抑扬顿挫,热辣辣,坦荡荡,豪放中还透露出几分婉转。
“典型山水,非常中国;不到重庆,不识中国。”我们在两江相汇的朝天门,如此解读这座城市。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二元结构矛盾突出,3100多万人有80%在农村;区域发展也极不平衡,主城区和边远区县的人均GDP差距最多达10倍以上。重庆不仅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叠加,而且集移民地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于一体,汇集了我国东、中、西部的三个区域的阶段性矛盾,一如时下中国的典型缩影。
2.天地奇变世纪挑战
百年梦圆,天地奇变;百万移民,其重如斯。
三峡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已届尾声,但它作为中国一项最棘手的社会工程也许才刚刚启幕。
2006年,中国电影的最大震撼是由《三峡好人》带来的。
其中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移民围着干部,要求解决拆迁问题,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干部说了一句话“一座两千年的城市,两年时间拆光了,能没有问题吗?但是这需要时间来解决!”两千年的变化,浓缩在两年里,这是怎样激烈的历史场景,又是何等艰巨的历史使命。
“跟改革开放一样,三峡的变化基本已经结束了,所有资源的分配、人群的分割、利益的调整,结构上的转变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面对现实。到三峡之后,我就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刚刚经过巨变的中国”。导演贾樟柯与所有到过三峡的人一样感受深切。
面对一个刚刚经过巨变的三峡,一个刚刚经过巨变的重庆,一个刚刚经过巨变的中国。百万移民如何安置?库区大量富余劳动力如何就业?环境生态如何保护?三峡带来的这一切问题,可以成就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但稍有闪失,就会成为重庆和中国难以摆脱的困境与噩梦。
的确,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像重庆直辖市一样,从建立那天起,就面临着如此多的世界级难题和历史重任。中央交办的三峡移民、国企改革、农村扶贫、生态环境保护“四件大事”,任何一件处理不当,都可能影响发展稳定大局。
1997年6月18日,重庆正式成为直辖市。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对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邻说,“没有三峡的移民,就没有重庆的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