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当山旅游战略大拓展摘要
大旅游时代,旅游趋势从“3S”向“3N”的转变,标志着人类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开始从以身体享乐为主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延伸。文化为旅游武装了思想,旅游为文化提供了市场。旅游做精了实质上是在做文化。人就像是散落的珠子,可以随地乱滚,文化就似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了社会。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阶段则是文化——经济产业。中华崛起,文化复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永恒的。民族文化是最美妙的东西,也是最自然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最古老的东西;最具世界性的东西也是最具地域性的东西;最具魅力的东西也是最具活力的东西。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旅游业的深厚底蕴和永久灵魂,是中国旅游业彰显无穷魅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永久活力,实现巨大发展,傲立世界旅游强国之林的法宝。
全球化时代,大国崛起,要有软实力;大旅游时代,旅游振兴,需靠巧实力。中国旅游业要走向全世界,成为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就必须要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转变为世界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让世界游客通过形而下的“术”,来接受和领悟形而上的“道”。
随着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形态的迅速兴起,武当山的三重价值也必将日益凸显:仙山武当;大岳武当;太极武当。过去“武当山灵”的旅游营销定位太局限于仙灵,过于宗教化、神秘化,不利于传播,无形中掩盖了旅游魅力,反而使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藏在闺中人未识。香客动地来,旺丁不旺财。来去匆匆的香客,导致武当的旅游形态多以风景名胜游和进香朝圣游等观光产品为主,市场受众面小,市场消费力弱,使武当旅游发展陷入死胡同。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中华之“道”欲行天下,则必须变“形而上”为“形而下”;武当之“道”走向世界,则亟须变“宗教道”为“生活道”。
武当旅游文化挖掘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虚无缥缈、博大精深的“哲学道”与“宗教道”,转化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生活道”,进而传播到全世界,这是中国文化景区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
武当旅游实现从“宗教道”到“生活道”的转变,有赖于从三大方面重构武当:文化武当——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休闲武当——中国道文化休闲度假目的地;养生武当——世界太极文化养生天堂。
题记“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延伸。
大旅游时代,旅游只有从经济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和全球竞争中,文化常常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文化承载量越大的旅游项目,其效益释放量也就越大,效益的增长不是算术级数,也不是几何级数,而是原子裂变级数。
中华崛起,文化复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永恒的。
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旅游业的深厚底蕴和永久灵魂,是中国旅游业彰显无穷魅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永久活力,实现巨大发展,傲立世界旅游强国之林的法宝。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法长久的,但有了文化经营不善的旅游则是一种浪费。
全球化时代,大国崛起,要有软实力;大旅游时代,旅游振兴,需靠巧实力。中国旅游业要走向全世界,成为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就必须要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转变为世界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让世界游客通过形而下的“术”,来接受和领悟形而上的“道”。
只有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世界游客都能够享受的文化产品,才可以把悠久的中国文化之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在收到良好文化效益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道、释)之一,鲁迅以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学术的总汇,是接引外来文化的桥梁,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兴衰联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道家与道教文化融汇百家,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之道;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宫观、名胜、星命、占验等术数,是一个亟待开发和研究的庞杂文化体系。
古老的道教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社会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启示。大旅游时代,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世界旅游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作为哲学流派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组织的道教开始在全世界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大批国际游客前来探秘。
此时,旅游文化挖掘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虚无缥缈、博大精深的“哲学道”与“宗教道”,转化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生活道”,进而传播到全世界。这是中国文化景区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
武当山作为享誉海内外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4A级的国家风景旅游区,自2003年以来的数年间,旅游开发的投入与宣传营销的力度,不可不谓不大,然而带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收益更是屡屡大打折扣。
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武当山旅游特区累计投资数千万元,先后在中央电视台1套、2套、3套、4套、5套、7套、9套、10套等强势媒体和广东、重庆、河南等周边省市强力推介“武当山灵,灵通天下”的主体形象。围绕“灵”字大多作文章,突出“武当景致神奇空灵,武当武术玄妙飘灵,武当文化华夏魂灵”,拼命挤入“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庐山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队列,颇有些不入群山谱,便无飞升路的味道。
孰料,数轮宣传营销攻势下来,香客数量虽有增加,无奈酒肉穿肠过,旺丁不旺财,严峻的现实依然摆在面前。
武当,作为和少林齐名的旅游胜地,旅游收入却只有少林寺的1/10;与黄山、泰山、崂山、衡山、张家界、峨眉山等全国同类山岳型风景区相比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也只是他们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甚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武当山的旅游收入尚不及平顶山一个县级旅游风景区——石人山,而武当山的旅游资源却是石人山的12倍多,世界巨人竟愧败于三岁孩童,不禁令世人扼腕叹息。
多年来,武当山给人的感觉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武当山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何真正让游客体验、领悟并流连于武当山的大山、大水、大人文,变游客为“留客”,实现人财两旺,已经成为武当山旅游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大旅游时代,武当山正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要争创“世界知名,中国一流”风景区,旅游发展亟须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2007年6月,湖北武当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慕名找到我们,要求对武当山门户区的旅游开发把脉会诊。该项目位于武当山景区前山门,体量达20多万平方米,作为出入武当山的门户形象区,游客正是通过这里获得对武当山的第一印象。
然而,如何塑造武当山旅游的这张“脸面”,才能彰显世界文化遗产的新魅力?如何找准突破口,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武当山旅游迈上新台阶?如何抓住大旅游时代的发展机遇,才能改变“香客动地来,旺丁不旺财”的现实,找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新思路?这一切,已经成为横亘在开发方面前,始终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在详细听取了开发方对近年来武当山旅游发展的种种疑问与困惑后,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武当山旅游业升级换代的一次难得历史机遇,借助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项目一旦作好,极有可能成为引领武当山新一轮旅游浪潮的“转世灵童”。
武当之门,轰然开启。一场重新发现武当,把脉武当,重构武当的时代大戏,震撼上演。
一、无双胜境第一仙山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是一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巴比伦遗址、百慕大群岛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的文明遗迹和世界奇观共生共荣。
公元1623年,烟花三月,春意盎然。36岁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怀揣一颗虔诚之心,一路风尘,朝觐武当。从净乐宫、迎恩宫、遇真宫、回龙观、太子坡、紫霄宫、南天门、太和宫、金顶、南岩宫、雷公洞、五龙宫,回到玉虚宫,游历八百里武当,他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震撼之余,感慨万千,写下《游太和山日记》,惊叹武当山“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世人誉为“五岳之冠”,500多年前即被敕封为“大岳”、“太岳”、“玄岳”,位列“五岳”诸山之上,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雄踞重峦叠嶂的秦岭山脉和高大巍峨的大巴山脉之间,东接历史古城襄樊,西靠汽车名城十堰,南依神秘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亚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武当本已收尽天下奇秀,恰又有奔涌万年的汉水,浩荡蜿蜒于神山北麓,奇山秀水,大刚大柔,刚柔相济,实为苍天造化之圣地。
谁识孤峰顶,悠然宇宙宽。
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边环绕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飞湍瀑流的24涧,千山万壑,奇峰嵯峨,绵亘起伏,方圆八百里。天柱峰“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众星捧月,气势恢宏,形成“万山来朝”的天地奇观。天下山岳美不胜收者众多,而像武当山这样“七十二峰朝大顶”,一峰接天独立、诸峰团团环绕,俯身颔首,如拱似揖,且落差又突降100多米的“山岳崇拜景观”,海内唯武当独具。凌登天柱峰,如入九天太虚幻境,有老子大音忽从天宇入心:“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只有到了武当,你才能真正领略俯仰天地的大境界;体悟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大智慧。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武当山周遭八百里,北秦岭南巴山,汉江源远流长。此地自古就是朝秦暮楚、风云际会之所,也是南船北马兵戈纷争、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大舞台。圣母女娲曾在此炼石补天,始祖炎帝曾在此采药识草。古楚国曾于此灭庸称霸,屈原也曾在此赋骚撰辞,抒写山鬼野人。南之巴人深山曾是巫祖彭咸的故乡,房陵、郧、丹曾是十八代王孙逆臣的流放之地,汉民族创世神话《黑暗传》也以民族与世界的双重骄傲,出现在秦巴民间文化生态之中。
“天下名山僧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传说是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后来到此山,看上这方奇山秀水,便与无量佛斗智斗法得胜而赢得了居留权。自此,武当山便成为神灵之宅。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非凡气象吸引众多道客羽士来此隐居修持。历代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汉之阴长生、晋之谢允、唐之吕纯阳、宋之寂然子、明之张三丰等均在这个人间仙境中结庐修炼。故而,武当山被誉为中国道教的“洞天福地”。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72峰”、“36岩”、“24涧”并非确数,但这却是中国古代颇具神秘色彩的一组数字,它们比佛教的“卍”字、基督教的“十”字更具神秘意义,而与道教的八卦太极图形成姊妹符号。这组数字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地数,不仅是象征天地及其交感之道的神秘符号,同时也是人类实现与神明交通,与天地合德、与古今同化的一种媒介,成为反映武当山至大至极、至善至美的象征。它寄托着古人希望借此数字祈求天地交泰、天人合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它表达了我们的先哲们希望“太和”即宇宙万物普遍和谐的理想。
1994年,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进行航拍时,偶然拍到一张从太和宫南俯瞰天柱峰的照片,天柱峰和其西北方一座山峰的造型非常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天柱峰像龟背,另一座山峰像龟首。这一奇特造型应该早在先秦时期已为从山南登顶者所认识,因为古代山志上即记载武当山山势“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按宋代道经的解释,“地轴”即“水精神龟”,“天关”即“火精圣蛇”,这说明古人已发现武当山的山势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和圣蛇缠绕,这是北方水神“玄武”的形象。于是,先民们自然就产生了联想,认为这是上天昭示的以水克火、水火既济的象征,因此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称此山为武当山。
四大名山皆拱极,五方仙岳共朝宗。
登临武当,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可以长啸山间,又可以一枕烟霞的神奇世界。清新自然与沧桑古迹的叠化,宗教传承与心理时空的交错,成为驰骋千载的思绪风帆,成为每个朝圣者心中神秘重重的风景,在世人心目中,武当始终是一座“圣灵之山”。
二、北建故宫南修武当
云中故宫,人间奇迹。
武当,是一处自然奇观,更是一个人文奇迹。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神权大于皇权的时代,中国人的神自古都在“心”中,西方以宗教建筑而著称,中国则以皇家宫苑称雄。然而,武当山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异数,它首开中国历史的先河,竟破天荒般缔造出一个中国本土宗教的皇城,一个中国版的梵蒂冈、麦加和耶路撒冷。
六百年前,就在隐侠张三丰发出“武当异日必大兴”的预言不久,大明王朝决定迁都北京;当这项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皇城工程开始后第六年,在永乐皇帝朱棣为建文帝下落不明辗转不眠的一个深夜,历史终于把一个恢宏铺展、光华不朽的文明机遇慷慨赠予了武当。
公元1406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地方藩王的身份夺取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在当时的国都南京做出了即位后最重大的决策:迁都北京。六年后,刚刚完成第一次亲征漠北战役,正在全力兴建北京皇城的朱棣,闻听隆平侯张信上奏说武当山大顶上出现了“五色彩云”,大喜过望,这无疑为他的“皇权神授”找到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