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尽是哥儿将,上阵皆为子父兵
原著
《水浒传》第60回:“僧道能轮棍棒,妇人惯使刀枪。果然是铁壁铜墙,端的尽人强马壮。交锋尽是哥儿将,上阵皆为子父兵。”
释义
两军对阵时,父子兄弟齐上战场,共同拼杀,同赴敌忾。
例句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1折:“常言道:厮杀无如父子兵。拣一个清耿耿、明朗朗官人每告整,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元·无名氏《小尉迟》第4折:“常言道:上阵无过子父军。只待一鞭儿把番兵杀尽,扶宇宙,定乾坤。”明·欣欣客《袁文正还魂记》第25出:“一封册诏奏明君,赦放皇亲免受刑。上阵无过亲父子,打虎还须亲弟兄。”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2回:“打虎不过亲兄弟,上阵无如父子兵。你既是肯去,你不如去请下我的师父来罢。”明·罗懋登《西洋记》第55回:“上阵无如父子兵。今日必须拿住妖道,快交印与他。”清·邵郴儒《俗话倾谈二集》卷上:“古人云: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果然真事。”清·无名氏《彭公案》第252回:“俗语有云: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孟达赶紧调齐了三十号战船,带了孟家岭久习水战的八百水兵,由孟家岭赶到这里。”清·无名氏《毛公案》第2回:“自古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必须父子兵。我与他是一母同胞,岂有旁观之理?”
众生好度人难度
原著
《水浒传》第30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既然赃证明白,没话说了。”
释义
佛教认为,为佛的责任就是度人越过生死苦海,解脱人世苦难,达到佛的境界。意指世间众生都容易救度,唯有人心繁杂,难以猜度。度,引导凡人离开尘世到达超脱生死的涅槃境地。
出典
《金刚经集注》:“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
例句
元·王晔《桃花女》第2折:“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孩儿也,你前日救了彭大公的性命,他把这桩亲事报答你哩!”明·汪廷讷《狮吼记》第21出:“东坡,你休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众生莫度人。只怕度得金毛狮子活,一声吼入碧天血。”明·罗懋登《西洋记》第39回:“你这行牛鼻子好无礼。中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中生不度人。我方才到放了你,你如今就变脸无情。”明·罗懋登《西洋记》第53回:“中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中生不度人。王明这厮上山不打紧,骗了樵夫,得了宝贝,见了关圣贤,借了力气,学了刀法,他只是说谎,不肯承招。”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6回:“众生好度人难度,这厮真是个杀人贼!我倒见你杭州来家,教你领三百两银子做买卖,如何夤夜进内来要杀我?不然拿这刀子做什么?”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3回:“主人叹息道:‘自古:众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众生莫度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列公,谁说众生好度人难度哇!那倒底是那度人的没那度人本领。”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48回:“众生好度人难度,始知恩爱也成魔。禀县官老先生:且取一盏水,贫道叫他复现原形。”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35回:“众生好度人难度,始知恩爱也成魔。禀县官老先生:且取一盏水来,待贫道叫他复现原形。”清·无名氏《杀子报》第14回:“畜生好度人难度,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今不杀你,要等到几时你要告我当官,要我那时节出怪露丑,去见理刑,这是你的真心。”清·无名氏《醒梦骈言》第5回:“那平衣等归到家中,却仍旧不道平白好,倒还怨他不能提防平聿告状。这就叫:众生易度人难度。”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6回:“所以佛说:众生好度人难度。只此疑心,误却死生大事。”
先下手为强
原著
《水浒传》第46回:“你这贼贱人,我一时间误听不明,险些被你瞒过了。一者坏了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后必然被你害了性命,不如我今日先下手为强。”
释义
乘人不备,先发制人,占取优势,必有胜机。意指善于争取主动的人,必将赢得主动。
例句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2折:“到来日我壁间暗藏甲士,擒住关公,便插翅也飞不过大江去。我待要先下手为强。”元·杨梓《豫让吞炭》第2折:“魏公子,我想来,若智氏平了赵子,祸必及咱二家,莫若先下手为强。”元·无名氏《冯玉兰》第2折:“罢,罢,罢!凡事先下手者为强。我既然抢了他夫人去,他又是个现任太守,我可不反落其手?”元·无名氏《朱砂担》第2折:“你听这厮的说话,怕不做出来,不如先下手为强。”元·无名氏《谢金吾》第3折:“可奈泼婆娘,公然劫法场。我今须面圣,先下手为强。”明·徐田臣(★请将二字按左右结构组字)《杀狗记》第24出:“自古道:早下手为强。思想起来,家中有一院子吴忠,在我家二十余年,却是中用。不免叫他出来,和他商量,教他去杀了孙二。”明·杨珽《龙膏记》第6出:“我想起来,他与我势不两立。自古道:先下手者为强。我如今寻一个机会,教几个心腹的人交章论他。我在圣上面前撺掇几句,杀了那老贼,方遂吾意。”明·徐元《八义记》第18出:“张维走了,必然报与赵盾,不如先下手为强。”明·吾邱瑞《运甓记》第32出:“我想先下手为强,不如统领精兵,以诛逆亮为名,杀向建康,有何不可?”明·无名氏《云台记》第10出:“前日因为刘演毁谤于我,反被我先奏将他各处一罪,朝中诸大夫皆不敢言。自古道:先下手为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40:“严世蕃这厮,被我使气,逼他饮酒,他必然记恨来暗算我。一不做,二不休,有心只是一怪,不如先下手为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4:“鸨子说:‘不若先下手为强。’亡八说:‘怎么样下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0:“自古道:先下手为强。今若不依我言,事到其间,悔之晚矣!”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7:“这个说不得。从来说:先下手为强。况且原该是我的。”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第7回:“俗言:先下手为强。如今可说胡爷有人在营,请他议事,因而拿下。不惟免祸,还是大功。”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第25回:“自古道:先下手为强!这边亲邻倒还劝朱玉处些财礼还他,他先是一张状子告在县里。”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7回:“如此畜类,就如狼虎蛇蝎一样,见了就杀,先下手为强!”明·陆人龙《型世言》第7回:“俗言先下手为强,如今可说胡爷有人在营,请他议事,因而拿下。不惟免祸,还是大功。”明·陆人龙《型世言》第30回:“先下手为强。莫待他薄情,反受他的祸。”明·无名氏《前七国志》第13回:“古云:先下手为强。为今之计,可乘其与众不和,待臣领兵先伐之,省得明日使他领兵伐魏。”清·李渔《凰求凤》第11出:“俗语说得好:先下手为强。有理有理,他如今冷落我,我反要亲热他。没有可乘之隙,且看他如何断绝得来。”清·李玉《一捧雪·谮赝》:“自古道:先下手为强。如今把这件事早行出首,倘若严爷定要真杯,我自有道理。”清·邵彬儒《俗话倾谈》卷3:“大宽心内一想,见佢来得咁凶,均之一死,不若先下手为强,偿了佢命。”清·邵彬儒《俗话倾谈二集》卷下:“我前日买定一张单刀,放在床头,遇时预备要用。佢若真来寻打,就先下手为强,免至受亏一着。”清·刘璋《斩鬼传》第3回:“咱们都有些鬼号,万一他寻将来,如之奈何?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
清·李渔《觉世十二楼·夺锦楼》第1回:“小江知道这两头亲事都要经官,且把告状做了末着,先以早下手为强,就分付亲翁,叫他快选吉日,多备灯笼火把,雇些有力之人前来抢夺,且待抢夺不去,然后告状也未迟。”清·张南庄《何典》第8回:“活死人是吃过大力子的,那气力无倒数在身乡子里,见他这般大势头,便先下手为强,将他拚心一记,恰正打在拳窠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9回:“这分明是太子怕圣上害他,所以先下手为强。”清·吴沃尧《情变》第4回:“天下万事,总是先下手为强,若是只管游移,便要因循误事了。”清·吕熊《女仙外史》第90回:“今头陀顶上显出烈焰,非魔道而何?俗语云:先下手为强。莫要长他人志气。”清·张鸿《续孽海花》第45回:“我把关于他的消息告诉你们,他自将济宁轰去之后,本想拉钱唐卿进去,不料那位总管与济宁关系很深,先下手为强,用着离间两宫的大题目,下了一个青天霹雳,把唐卿撵了。”清·王浚卿《冷眼观》第3回:“万想不到那稿门见本官真反了脸,怕他一经坐上公案,那就是他狠了,不如先下手为强。”清·徐述夔《五色石》卷1:“我相貌既不及黄苍文,才调又对他不过,不如先下手为强。”
清·徐述夔《五色石》卷5:“常言道: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发。依我算计,不如先下手为强。”清·无名氏《金兰筏》第7回:“常言说得好:杀人须见血,先下手为强。如今小田虽然说要去出首,未必就去,依我见识,倒有个算计在此。”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20回:“自古道:打人不可不先下手。谅他这两个丫头也走不上天去,不如我们找他回来,送了他二人性命,除了后患,岂不为妙!”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39回:“先下手为强。我想罗增的亲眷在京的就是秦双,在外的就是马成龙、程凤,我如今就借罗焜遗下的程凤的盔甲宝剑为证,会同六部九卿上他一本。”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65回:“柏都堂是我的姑爷,他既坏了,不日一定回来,这番绝不饶了我。自古道:打人先下手。倒要防备要回紧。”清·无名氏《平闽全传》第27回:“莫若先下手为强!即时在怀中取出绑妖索,祭起空中,华光闪闪罩下。”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22回:“余鸿想来此丫头法术玄妙,不如先下手为强,取出一个小小葫芦,念咒有词,一刻间飞出一只小鸟,飞上云端。”清·无名氏《雅观楼》第4回:“我们先下手为强,预先说定价钱,多几两银子与他男的,余事人银两交。”清·无名氏《雅观楼》第12回:“俗语:先下手为强。想了半夜,偶然触着胸中一件,记他从小,先生劝他,读书可以做官。”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7回:“他恐事发被诛,索性先下手为强,密结里中恶少年,入杀仁恭,持首出徇郡中,无人敢动。”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51回:“俗语有云:先下手为强。若再迟疑,要为人所制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原著
《水浒传》第85回:“江乃郓城小吏,逃罪上山,感谢四方豪杰,望风而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天垂景象,方知上应天星地曜,会合一处。”
释义
相同的声音互相感应酬和,相同的意气互相响应聚合。意指志趣相投者,关系亲密,团结合作。
出典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例句
战国·庄周《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则比弦不动,声同则虽远相应。”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等传论》卷21:“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晋·杨方《合欢诗》:“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唐·苏晋《应贤良方正科对策》:“物以类升,方以类降。故大小趋舍,未始离乎类也。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宋·秦观《十二经相合义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元·施惠《幽闺记》第36出:“相失在后,寻讨处不知所有,难措手。忽有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5:“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0回:“大王以仁者之心,赦仁者之过。臣闻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今日之坐,仁者宜留,不仁者宜去。”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4回:“今日孟尝君至魏,独依无忌,正合着古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八个字,自然情投意合。”明·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第20回:“今天下分崩,群雄卓立,各据一方,四海才德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舍死忘生而事其主,非为名节,即为利也。”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8回:“自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同他做伙计,亦是理之当然。”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0回:“又见英雄义重如山,欣然向善。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也。”清·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1回:“内中除有几名是由民贼派来窥伺我们消息的,此外都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日夕过从,纵谈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