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3:“王观察领了这靴,将至使臣房里,唤集许多做公人,叹了一口气。只见眉头搭上双簧锁,腹内新添万斛愁。”明·罗懋登《西洋记》第19回:“天师和三宝老爷说了这一席话,王尚书只是一个低头不语。正是:眉头捺上双簧锁,心内平颠万斛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西门庆正和应伯爵、温秀才坐地,见抄了数来,拿到后边解说与月娘听,见命中多凶少吉,不觉:眉间搭上三簧锁,腹内包藏一肚愁。”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7回:“一娘听见不是,正是:眉头搭上三横锁,心内频添万斛愁。”
砖儿何厚,瓦儿何薄
原著
《水浒传》第62回:“俺哥哥敬员外十分,俺等众人当敬员外十二分!偏我哥哥筵席便吃,砖儿何厚,瓦儿何薄!”
释义
砖块为什么这样厚,瓦片为什么这样薄。喻指对人应同等相待,不宜厚此薄彼。
例句
宋·无名氏《王祥卧冰》:“奴与婶,侍母亲,不落后。将他爱惜把奴厮僝僽,瓦儿何薄,砖儿何厚?”元·刘庭信《寨儿令·戒嫖荡》曲:“砖儿何厚,瓦儿何薄?怎下的寻酸枣飏了甜桃?”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13:“砖儿能厚,瓦儿能薄,一般都是弟兄,怎的先前兑换时,帮着他强要我吃亏,如今又假公道抢白我。”清·曹去晶《姑妄言》第5回:“论起来都是一样的人,砖儿何厚,瓦儿何薄?就是我生得丑些,也不到怎么东施、嫫母的样子,你就这样分得清!”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9回:“金砖何厚,玉瓦何薄,一般都是兄弟,如何两样看承?我一定要插一分儿。”清·无名氏《七真祖师列仙传》卷下:“我也是玄门弟子,金砖何厚,玉瓦何薄?你将整齐掇回,只与我两个馒头,这明明是羞辱于我,待人不公,是何道理?”清·无名氏《林兰香》第38回:“金砖何重,玉瓦何薄?西院待你极好,为何亦偏护二娘?”
神不知,鬼不觉
原著
《水浒传》第42回:“以此事不宜迟,也不须点多人去,只宋江潜地自去,和兄弟宋清搬取老父连夜上山来。那时使乡中神不知、鬼不觉。若还多带了人伴去时,必然惊吓乡里,反招不便。”
释义
做事极其隐蔽,就连鬼神都无法察觉。意指行为诡秘,不为人知。
出典
战国·墨翟《墨子·耕柱》卷11:“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巫马子谓子墨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
例句
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2折:“这烦恼神不知,鬼不觉,天来高,地来厚。本指望一家儿相守共白头,到如今夫妻情、父子恩都做了一笔勾。”明·无名氏《锁白猿》第3折:“师父也,这一场早难道神不知,鬼不觉;业畜也,今日个冤有头债有主,来日将天罗地网周围布。”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1:“蓦地到曹家,神不知,鬼不觉,完其亲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3:“我今与你只得没奈何,害了这蛮子性命,神不知,鬼不觉。倘丈夫回来,你与我女儿俱各免得出丑,各无事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3:“可叫洪三起来,将块大石缚在尸上,驮上丢在新桥河里水底去了,待他尸首自烂,神不知,鬼不觉。”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5:“我与你同着香公女童相帮抬到后园空处,掘个深穴,将石灰倾入,埋藏在内,神不知,鬼不觉,那个晓得!”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这个所在,外人不敢上门。神不知,鬼不觉,是个极密的所在。你住两日起来,天上也不要去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9:“而今身边有财物,不如瞒着远去,只央寺僧买些漆来,把棺木仍旧漆好,不说出来,神不知,鬼不觉,此为上策。”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9:“第二日人家看见了字,方才简点家中,晓得失了贼。若无此字,竟是神不知,鬼不觉的,煞好手段!”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8回:“真个神不知,鬼不觉,把柳友梅一个真正才子的名字,反暗里遗落了。”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回:“我们为今之计,也不必声张泄漏,只消商议一个计策出来,静悄悄去骗他进来,将他了命,神不知,鬼不觉,可不好么?”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4回:“宋江留黄信、欧鹏带领弓弩手,射住岸口,宋江同众好汉渡过魏河东岸,果然神也不知,鬼也不觉。”清·张南庄《何典》第8回:“自己又最喜吃生人脑子,便向地下刮起来吃干净了,叮嘱众鬼不许七噪八谈,只道神不知,鬼不觉的。”
清·吴沃尧《九命奇冤》第31回:“贵兴那厮,必定有人打听着你,知道你病了,他自然要大意些。到了几时,你却悄悄的起行,岂不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捧卷归号,做了文章,放到三四牌才交卷出去,回到下处,神鬼也不知觉。”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3回:“这时周庸佑见各人都发付妥了,自神不知,鬼不觉,安然得了这副家赀,又添上一个美貌姨太太,好不安乐。”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7回:“这个法门,唤做偷龙转凤,神不知,鬼不觉,只道自己生了儿子,好瞒得丈夫,日后好承家当,岂不甚妙!”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4回:“等到节礼收齐,安安稳稳,过完了节,我再回省,神不知,鬼不觉,岂不大妙!”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5回:“霎时间诸事齐备,等到晚上老太太安寝之后,神不知,鬼不觉,三个人带了小厮,轻轻的开了后门,跳上了船。”清·李宝嘉《活地狱》第4回:“今天晚上若是悄悄的来把你二位保出去,明天托个人来向本官求个情,倒是神不知,鬼不觉。”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10回:“这事办的实在好,真是神不知,鬼不觉。这个人真是有用之才,我倒要保举保举他。”清·无名氏《狐狸缘》第4回:“你们偷着,神不知,鬼不觉,悄不声的走了回去,岂不完了。”清·无名氏《山水情》第12回:“入了房的时节,暂学那柳下惠坐怀不乱一宵,挨到天明,捉个空儿神不知、鬼不觉的逃出他门,随到苏州母舅处住下。”清·无名氏《巫梦缘》第2回:“小的和一个小丫头答应奶奶,并没闲杂人出进,后门通着后街一带高墙,都是咱家的楼,没什么邻舍。大爷进去,神不知,鬼不觉,包管大爷有好处。”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5回:“见有巨商大贾、贪官污吏往来的,用蒙汗药蒙翻,取他些无碍金银应用,神不知,鬼不觉。”清·无名氏《世无匹》第9回:“干白虹一手挽紧陆小姐,一手搭住檐木,把身子悬空挂下。真是:神不知,鬼不觉。”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21回:“这种行动,除燕王左右外,没人与闻,还道是神不知,鬼不觉。”
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原著
《水浒传》第45回:“朝看楞迦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
释义
栽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原为佛家语言,表示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喻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其因,必致其果。
出典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卷19:“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种,不审其种,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例句
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如人种苦得苦实,种甜得甜食;长实譬如种五谷,种稻得稻,种豆得豆,如人作善得善,作恶得恶矣。”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9:“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宋·吴如愚《准斋杂说》上:“种麻得麻,种豆得豆,顾其所种者种如何耳。”元·张国宾《合汗衫》第2折:“他管你什么肚皮里娃娃!我则理会的种谷得谷,种麻的去收麻。咱是个积善之家,天网恢恢不漏掐。”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9:“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种下,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34:“劝人休诵经,念甚消灾咒!经咒总慈悲,冤业如何救?种麻还得麻,种豆还得豆。报应本无私,作了还自受。”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3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2:“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劝人行好心,自作还自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明·冯梦龙《情史》卷16:“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言施报之不爽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0回:“真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施薄报薄,施厚报厚。有施无报,何异禽兽!”明·吴拱宸《鸳鸯针》卷4第2回:“检点子生宜守分,休贪眼底虚花。一泓秋水影蒹葭。种豆仍得豆,种瓜应处瓜。”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4:“从古来只有阴骘之报一毫不差,果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过在迟早之间。”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2回:“可见这因果报应的事确然有据,人切不可说天地鬼神是看不见的便要作恶。正是:种瓜得瓜,种粟得粟。”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9:“种花得花,种果得果。花报果报,皆见实事,不是说话的打诳语也。”明·吴元泰《东游记》第31回:“老善人,世间凡事有因,譬如地中布种,种豆出豆,种瓜出瓜,你前辈祖父,恐有失了孝顺的,后代定然生出不孝不顺子孙。”清·无名氏《小儿语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清·李玉《****关》第31折:“我活得一日,忏悔一日,免得死去受罪。种豆还得豆,种瓜还得瓜。”清·无名氏《后西游记》第23回:“花花花,有根芽。种豆还得豆,种瓜不成麻。”清·无名氏《炎凉岸》第5回:“古人有四句言词道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报应,在前在后。”清·无名氏《豆棚闲话》第4则:“古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分明见天地间阴阳造化,俱有本根。”清·无名氏《鬼神传》第5回:“欲种善根,善芽亦发。欲种恶根,恶苗亦生。总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清·无名氏《带印奇冤郭公传》第1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率至害人者终必害己。”清·王寅《今古奇闻》卷20:“种麻得麻,种豆得豆。积德累功,居心深厚。子孙绵延,富贵且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4:“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之相偿也;花既结子,子又开花,因果之相生也。”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3:“有业园叟,家道饶裕而无子,纳妾乃生女,颇不乐。婆曰:‘先花后果,一定有理。且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老翁可曾种扁豆而得葫芦乎?’”
胜败乃兵家常事
原著
《水浒传》第55回:“哥哥休忧,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挂心?别生良策,可破连环军马。”《水浒传》第118回:“自古道:胜负兵家之常,非战之罪。今殿下权免庞将军本罪,取了军令必胜文状,着他引军,首先出战迎敌,杀退宋兵。”
释义
又作“胜负兵家之常”。无论打胜仗或打败仗,都是用兵之人经常遇到的事情。意指人生的关键是立志进取,不以成功为喜,不以失败为忧,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精典语辞。
出典
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宪宗本纪下》卷15:“胜负兵家常势,不可以一将失利,便沮成计。今但议用兵方略,朝廷庶务,制置可否耳!”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裴度传》卷170:“夫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帝王之兵不合败,则自古何难于用兵,累圣不应留此凶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