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卑感和懦弱
在现代社会,学业成绩评价往往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有些孩子因学业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感,逐渐失去学习的欲望,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可能对学校将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希望。我们从动物实验中得知,如果动物经历多次讨厌的刺激,无论怎样回避都无济于事,不久就会产生无力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学习性无力症”。
这种学习性无力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对个体不擅长的方面有影响,而且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有时候对于本来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认为“反正做了也不行”,就无法行动起来。更危险的是形成“自己是无用的人”这种否定的自我印象。这个时期对懦弱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
2.一致行为与欺负行为
随着进入高年级,朋友固定下来,对方的人品和性格成为选择朋友的理由,与教师、父母所期待的“自己”相比,更看重那个被伙伴们所承认的“自己”,因此,就希望与集体基准合拍。所以在父母看来,也许就表现为“不再听父母的劝告意见了”。
这个时期的自己与集体基准合拍,集体凝聚性增强,这在一致行为的发展上也有所表现,比如说,展示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分析对“自己不想做,却被邀请一起做的情况下怎么办”的回答,就会发现与父母的一致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于减少。与此形成对比,与伙伴们的一致行为则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到中学时期达到高峰。这种倾向在反社会行为上表现最为突出。
集团凝聚性,一致性的消极形态是欺负现象的表现。现代社会中,孩子们的欺负问题得到关注,这也可以说是揭示现代社会的弊病,因受欺负而自杀的报道逐渐出现。欺负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孩子们为了加强团伙意识,不被同伙们疏远而加入欺负行为。最近几年未成年团伙犯罪呈上升趋势,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3.儿童文化的变迁
本来,孩子们本该在与朋友的游戏和联系中学会忍耐、社会性、协调性和为他人着想。但是,地域人际关系的淡薄化,孩子数量的减少,游玩场所的减少,去补习的孩子增加等背景,自然而然地对孩子们的游玩及友情关系产生了影响。而且,商业基础上普及起来的电子游戏、电脑游戏等也加快促进了孩子们游戏文化的变化。据说,最近61%的儿童拥有自用的电视游戏。
放学后,去参加艺术班或补习班的孩子增加了,55.5%的孩子在参加某种形式的学习班。另外加上电子游戏的普及,公园里孩子们玩耍的身影也逐渐看不到了,把儿童期叫做“帮派年代”好像已经成为过去了。
随着时间流逝,玩耍的种类、形态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的价值观、文化随之发生变化也许是当然的事。但是绝不能忘记无论在什么时代,对孩子文化施与影响,负有责任的是成人文化。
4.案例分析
事例3想退学
专科一年级学生(23岁),男。复读4年后,考入一个美术专科学校。入学已有3个月,却想要退学了,理由是虽然讲课内容不是十分难,却因注意力低下而无法理解学习内容。加上年龄与班上其他同学相差大的原因,无法轻松愉快地谈话,没有朋友。升学动机是喜欢画画。绘画之道就业困难,所以从没考虑就业。认为不管怎样,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很幸福,就来上学了。
大学、专科学校里,留级、中途退学的增加已经成为问题。本例就是其中一例,退学自身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这个案例中问题的根源却颇深,小学、中学时期的“欺负”对来访者产生很大影响。
小学时成绩很好,常常是班里第一名。与朋友们一起玩耍相比,更喜欢一个人读书,因此没有一个称得上朋友的人。这期间,渐渐地开始被欺负。那时候认为,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被嫉妒了。还记得曾被“孩子王”说:“你是个任性随意的人。”受欺负逐渐严重了,不仅仅是被说坏话,还被堵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挨打。随着被欺负的加重,开始埋头学习中,学习的时候能够忘掉那些讨厌的事。初中时,由于还被欺负,所以也是在埋头于学习中度过的,因为成绩仍然居榜首,顺利地考入了有名的高中。他自己和父母都期望考入一流的大学,自己也很有自信。高中时代没有被欺负。但是有一天,忽然感觉到“自己没有说知心话的朋友”,开始怀念他人,心情变得空虚起来。从此,来访者绷紧的弦断掉了,“为何自己不能与他人进行心的交流”的自卑感,变成了生活情感的主题。在这种状态下,成绩当然直线下落,于是情绪上更加不安。常常上课缺席。在高中班主任的帮助下,不管怎样总是毕了业。毕业后去了补习班,可脑子却像是不管用了,以前会的很简单的问题都不理解了,产生了焦急感,无法舍弃“自己应该比别人优秀的”的想法,复读了4年,最后觉得也是只能这样了,就到专科学校入了学。
〈对勤奋的执著〉
艾里克森“相对著”的思考方法很注重平衡,认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是否相对平衡才是问题。这个事例中,积极的方面即勤奋的比重过大。通过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完成了这个时期的课题,“勤奋”也得到了周围的大人的好评。也许是被好成绩伪装掩盖,没有注意到隐藏在背后的问题。也许对他来说,学习是“逃避现实”,是对欺负者的报复。学习不该仅仅是将来进入好大学、好公司的手段,还要用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觉得学习快乐也很重要。
〈自卑感的克服〉
因为拥有烦恼、疑问成为参加考试的障碍,现代人倾向于把这种必须解决的重要事情推后处理。来访者也认为“伙伴”关系没有价值,等注意到时已成为相当大的问题了。于是就成了他的自卑感,使他痛苦。为了克服自卑感,必须从“通常都是优等的自己”到“有时也会失败、受挫折的自己”进行自我形象的修复。
来访者此后重新考虑了退学问题,因为他慢慢地和同学们开始说话,感觉到被接受。以前认为是无聊的废话,现也能够觉得意外的有趣。有一天,因被邀请去开车兜风而逃课了,这是以前的他无法考虑和接受的事,不可思议的是竟没有感觉到罪恶感,反而觉得“这样真好”。上课内容依旧有很多理解不了,但是现在不理解的可以问朋友们,觉得上课也变得有意思了。以前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现在渐渐地觉得“平凡也不错”。
他虽然用了很多努力才获得了“和伙伴在一起”的感觉,但是对于这个来访者来说,有必要花费时间亲身体验。
五、第五阶段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扩散)(青年期:13~20岁)
艾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的发展课题命名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即“自己是谁”“弄清楚自己”。为了自己与理想的模型同一化,摸索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需要多次尝试青年期是社会给予的犹豫期,艾里克森用经济学上只有“支付犹豫期”含意的“延期偿付”来定义它。“延期偿付”心理可以免除许多社会责任,只有感觉到“这才是自己”时,才达成了“自我同一性”。换句话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他人或社会所承认的自己统一起来。这才是艾里克森为了探求“自己究竟以什么为天职生存好呢?”“自己是什么人呢?”而在欧洲徘徊并亲身体会到的感觉,也就成为了自我同一性提出的理论背景。
与此同时,“延期偿付”心理长期化,无法获得同一性时,同一性扩散就产生了。自我同一性扩散是指现在所做的事是否对自己有利,并对将来有怎样的作用变得不明白,变得混乱的状态。
这个时期,除了同一性扩散引发的问题行为之外,也是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的易发期。神经症中,对人恐惧症、青春期消瘦症、强迫神经症、癔病、冷淡病等各种形式的病易发生。
1.青年期平稳说和延期偿付人群
青年期危机说把青年期叫做“疾风怒涛时代”,即同一性扩散易产生危机的时代。与此相对,也有人提倡青年期平稳说(村濑,1976),这种学说的内容是,青年期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也有青年人享受自由的“延期付款时期”,随心所欲的生活,没有烦恼,不去探索应该走的路,而植根于成人社会,自然地生存。这种倾向在小此木(1978)的“延期付款”心理也能看到。因为这种青年期的现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矛盾的。
也有些青年为了逃避社会责任而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几年来反复读。而且,这种倾向在结婚成了父母以后,或者就职以后也表现为不愿承担责任发挥作用,最终引发问题的发生。
有人指出,“延期付款”心理进一步发展,幼儿化青年不断增多。在美国,永远无法成熟的男性增多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关注。那些带有“不负责任”、“不安”、“孤独感”、“性别责任的烦恼”等特征的男子被称做彼得潘综合征(peterpan syndrome)(Kiley,1983)。
2.案例分析
事例4不了解自己
来访者是一个19岁的男青年,复读1年后,进入了大学。专业是人工智能计算机,但由于怎么也产生不了兴趣,几个月后退学了。虽对退学之事并不后悔,却看不到未来,想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想做的是什么”“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
考大学关系到自己的未来,谁都不会用随便的心情去决定前途。来访者从小就常被父亲教导:“如果进不了大学,将来就麻烦了。”自己也认为理所当然要进大学,不曾怀疑。高中时期,因为理科成绩好,再加上父母常说:“今后是理科的时代”,认为文科不利于就业,就选了理科课程。为了不妨碍升学备考,没有加入运动系俱乐部。以为对高中评定书很有利,就不迟到,不缺席,拿了全勤奖。考大学时选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做专业是因为它是理科课程,还有就是由于看了一个电影,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结果,虽复读了一年,却也因为复读中有明确目标,凡事能够积极对待,也不觉得那么痛苦。但是,本是自己的目标的大学却与想像中的不同,无论如何也没有决心读完4年。因此,决定立即退学。退学后,又一次进入补习班,这次打算改读文科大学。父母当然非常反对,但他却很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一旦退学之后,又开始思考“自己真的想进文科大学吗”“这不是退学的借口吗”。一想到“这么一来,将来就能独立于父母了吗”,心里就扑通直跳。呆呆苦思越来越频繁,食欲减退,心悸也就严重了。因此,开始去心理治疗内科看病并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自我的再发现〉
在家里也觉得心里不安的来访者,在无聊之际逐渐开始用文字记述自己到如今所走过的路,即“自我史”。通过这个,一点点地理解了至今为止缺乏一贯性,不可理喻的自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感动于什么,对什么样的人憧憬并以之为楷模。回顾自身,也同时产生了一些不解。来之前咨询,几乎没有反叛过父母,甚至可以说是理想的亲子关系。但逐渐产生了“自己按父母的意思行动,难道不是由于父母的价值观强加于自身的缘故吗”等对父母的疑问。当把这种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却说“想想为了让你进大学花了多少钱”,这样想到“进大学是父母的目的”时感觉很吃惊。但同时当父亲第一次诉说了因为他自己高中毕业而多么的不甘心和痛苦时,他觉得听到了父亲的心里话而感到很高兴。
来访者自从对父母感到不信任之后,为了自立而开始打工。打工经历比预想的更有效,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自我向至少能对别人有所帮助的自我转化,也渐渐能够积极考虑前途问题了。咨询进行了2年以后,来访者升入了大学,这次进的是法学部。不久,接到了他让人高兴的电话,说:“我的春天终于来了,我开始认为那时候的烦恼事促进了我的成长。”
六、第六阶段亲密性与孤独(成人期:20~30岁)进入这个阶段后,之前伴随成长的激烈的身体变化逐渐消失,其结果是心理生活变得比较安定,但是代替它的是社会压力开始增大。这个时期必须要清楚地决定自己的职业,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另外,由于社会压力,也必须选择结婚对象。必须自己决定的事情接连不断地出现,每做一次决定,社会责任就随之加重一些。
这一时期的人生课题最常见的是对工作、婚姻生活的适应,发展课题是“亲密性”。工作中的伙伴关系是时而互相协调,时而竞争,有时候还必须进行激烈的争论。这些经历有时候还强迫个人做出牺牲和妥协。在和成为结婚对象的异性关系上,还包含性的融合和互相调整,也就是艾里克森所说的,不要认为性生活单单是为了性生活的满足或繁衍后代的需要,它还有缓和男女对抗,爱恨之间的斗争的作用。为了形成工作中的伙伴关系,构筑新的家庭,“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当被问到大人必须会做什么时,弗洛伊德回答说:“爱和工作。”
这个阶段也是前阶段所形成的同一性的测试期。这是因为,如果不能牢牢确立自我,便不能与想法不同的人和睦相处。没有确立同一性,在人际关系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变得躲避人际关系,渐渐孤立,或者是拥有僵化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怎么才能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呢?二战前曾有这样的证明标准:在20岁时接受征兵检查,一旦检查合格,便被承认已成人,与此相比,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多样化,成人的标准变得不清楚了。承认个人选择的自由及价值的多样化,常常使人难以找到应该达到的目标,难以把握生存方式,而容易产生心理混乱。在丧失同一性的现代社会,青年们为了让同一性成熟起来,将面临更多的课题与困难,也曾做过青年人的长辈们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并给予支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