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是孝文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各项改革称为"太和改制"。史书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拓跋宏,事实上,在太和元年至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一直临朝听政,她是北魏的实际统治者。
鲜卑族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后,带来了很多落后的风俗和制度。冯太后是个汉人,进入北魏后宫时,对许多落后的制度不习惯。
在无权的时候,冯太后只能忍耐。当她害死献文帝,再次执政后,决定改变落后的制度。承明元年(476年)二月,有些官员要求对管理太庙内献文帝神主的执事官赐予爵位。按照传统,这些官员提出的要求符合情理,但冯太后却生气地对他们说:"以后讨论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古典正言",不准遵循什么传统!"官员们听了,不敢反对。此次变革的成功,使冯太后充满了信心,决定实施全面改革。
北魏的各级官吏截留赋税,中饱私囊,与商贾勾结,利用收税之机,勒索老百姓,大发其财。冯太后临朝执政后,对这些现象深感忧虑。根据汉制,官员领有俸禄,但北魏的百官没有俸禄。战争频繁的北魏初期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因为在战争结束后可以分配战利品。到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战争减少,大部分官员大肆贪污,勒索百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
冯太后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发给百官俸禄,对那些贪婪成性的人,严加惩办。
太和八年(484),北魏开始实行俸禄制度,百官有了俸禄。条例颁布后,冯太后将四十多位以身试法的官员判处死刑。
小皇帝拓跋宏支持冯太后的行动,审问贪污犯秦州刺史李洪之。除了贪官污吏的问题,冯太后又发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当时,豪强大量兼并山林沼泽和土地,而平民百姓却无立足之地,豪强地主成为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和武装力量的强大势力。
当时,北魏常出现老百姓武装暴动的反抗事件。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冯太后决定推行均田制,下诏制定了"三长制",有组织地搜刮隐瞒不报的户口,扩大编户。
三长制就是仿照汉族封建统治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称三长。任三长者,可免除一至二人的徭役。
在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北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基层机构,便于清查隐瞒的户口,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使国家确定征税的统一准则,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增加了国家的力量。
随着"三长制"的实施,地方隐漏的大量户口被查出,冯太后下诏推行均田制。
冯太后考虑到普遍实行休耕法,有的要两年或者三年轮种,便把授田数量相应增加-倍或者两倍。因此,授田又称倍田。受田的良民不能劳动或者死亡时,国家收回土地。若良民失去奴婢和牛,国家也收回土地。奴婢也可得到桑田,桑田必须在三年内种完,若到期种不完,国家收回桑田。
所有的授田都是"世业田",世代相传,不够规定数额的买够规定的数额,超过规定数额的可以卖掉超额的部分。对那些残、老、少、寡妇需要照顾授的,给一半田地,没有改嫁的寡妇授给妇田,免征田税。
冯太后按照全国人口密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狭乡"和"宽乡"的政策。均田制规定:罪犯和绝户人家的土地收为公田,将来作为授田之用。人口增加后,以先贫后富的原则授给他们田地。
各级官员是冯太后统治国家的支柱,按官职高低分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官田无权买卖。
均田制使北魏的奴隶社会经济结构向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至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成为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临朝执政以后,冯太后对宗室子弟的要求很严。太和九年(485年),拓跋宏的弟弟拓跋禧封为咸阳王、拓跋斡封为河南王、拓跋羽封为广陵王、拓跋雍封为颍川王、拓跋勰封为始平王、拓跋详封为北海王。北魏建立学馆,诸王在里面学习。冯太后把她亲自撰写的三百多条准则《劝歌》分发给王亲大公们,命他们反复背诵,遵守准则。
晚辈的诸王们一般能接受冯太后的思想,但与冯太后同辈的诸王不肯接受。怀朔镇将汝阴王拓跋天赐和长安镇将南安惠王拓跋桢,以老王自居,公然贪赃枉法。冯太后对他们毫不手软,于太和十三年(489年)将他们打入天牢。
一些大臣到太后面前替二位老王爷说情。冯太后当天就召集文武大臣议论此事。冯太后问道:"你们说,我是赦免二王毁了法律,还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呢?"大臣们跪在地下,说:"无论如何应该赦免。"
冯太后宣布退朝。
大臣们走后,冯太后陷入矛盾之中。统治国家需要文武大臣们的支持,但是如果不严惩二王,会败坏法纪,引起百姓普遍的不满。第二天清晨,冯太后采取折中方法,通过孝文帝颁布诏书:"二王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但太皇太后念他们是高宗的兄弟,南安王又是大孝子,免他们的官爵,监禁终身。"
冯太后对二王还如此严办,对付其他贪官污吏更不手软。太和三年(479年),有人举报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和长安镇将陈提等人贪污时,冯太后派人调查。弄清犯罪事实后,冯太后处斩洛侯、目辰,发配陈提。从此,许多贪官污吏有所收敛了。
冯太后小时候有过一段逃难的生活,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凄苦,平民百姓是那样淳朴。谁爱护百姓,哪怕只说了几句同情的话,百姓就对谁顶礼膜拜。冯太后常给百姓们一些实惠,对百姓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冯太后对老、少、残疾人、寡妇有所照顾。
太和十一年(487年)从春天到夏天,北魏未见滴雨,禾苗大多枯死,出现了大瘟疫,又无法夏种,结果颗粒无收,很多百姓饿死。冯太后召集群臣献计献策。七月己丑日,冯太后派专人编造户籍,分配去留名额,通知各地官府,对前往就食的灾民一律赡养。
冯太后还下令停止制作绵绸绫罗,将御府中一大半的衣服珍宝、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箭刀钤和外府衣物、缯布、丝纺分发给百姓。在冯太后的调理下,百姓们渡过了灾荒。
冯太后发现,长期在她身边的人员对她胆战心惊。她认为,这些人怕她,都是她平常对他们言辞太严厉了。冯太后认为,他们的牢骚很大,只是不敢发作罢了。若再让他们成天胆战心惊,长此以往可能会受坏人利用,其后果严重。
此后,冯太后在人们面前约束自己,对人和颜悦色。一次,冯太后的身体欠佳,需要吃稀粥。厨师夜里失眠,白天很疲乏,结果粥里竟有只大蜻蜓。冯太后轻轻吹了吹粥,用匕首把蜻蜓拨了出来,继续吃粥。孝文帝拓跋宏夺过粥碗,要治厨师的罪。冯太后连忙安慰厨师,还劝孝文帝说:"别吓着他,这点小事就算了吧!"厨师跪在地上向太后叩头。
在促进北魏封建化的过程中,冯太后大力提倡汉化。为此,她大兴教育,建立许多学校,尊崇儒法,严禁卜、筮之学。冯太后为孝文帝南迁定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除了障碍。
冯太后主持下的"太和改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以祖母的身份训导精明的皇孙孝文帝。孝文帝为她临朝时无所畏惧的气度所威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为了使孝文帝符合自己的要求,冯太后亲自作《皇诰》18篇,作为他的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帝王之道。
不仅如此,冯太后经常以身作则,对孝文帝进行示范。冯太后执政,注重在生活上节俭,抵制浪费。执政之初,她下令取消了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类。在宫中,她的生活非常俭朴。平日的穿戴,从无锦绣华丽的装饰;她废除了膳食上食不厌精、花样繁多的旧制,只在一张几案上吃饭,使原来的食谱减少十分之九,杜绝了浪费。孝文帝在冯太后的示范之下,也养成了节俭的性格。每次听政、临朝和巡视时,冯太后把孝文帝带在身边,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练。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病重,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病床上,她对身旁的孝文帝说:"生前我千方百计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死后也要对得起国家和百姓。给我办丧事时一定要节俭。"九月,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
南朝人张丽华天生丽质,入宫后被陈叔宝宠幸。张丽华逐渐把权力揽在自己手中,罢免了大批贤臣,提拔溜须拍马的小人。百姓只知有贵妃张丽华,而不知有皇帝陈叔宝。随着陈朝的灭亡,张丽华也香消玉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