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农村住习惯了,自由自在,心情舒畅。当官就不自由了:繁重的公务,繁杂的礼仪,他都无法忍受。特别是经常对来巡视的上司们迎来送往,令他反感。
快到年终时,一天,一位衙役向陶渊明禀报,说:"九江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本县巡察,大人快去迎接吧!"
督邮张大人是个富家子弟,仗着家里有钱,成为太守的心腹。陶渊明瞧不起他,但他是太守派来的,只好硬着头皮去迎接他。陶渊明刚要出去,衙役拦住他说:"大人,您必须换上官服参拜,否则,张大人会生气的。"
陶渊明大喊:"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下小儿低头!"
"大人别生气......"衙役劝道。
"你别说了。"陶渊明说,"我不当官了,辞职回家去!"他回到屋里,把官印朝案上一扔,带着衣物,离开衙门,坐着小船,回家务农去了。
陶渊明回到家里,妻子翟氏和孩子们非常高兴。翟氏问他:"还不够三个月就回来了?"
陶渊明说:"地荒了,回来种田。"
陶渊明提笔写下一篇《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认为出去当官是失迷了路途,幸亏及时回到家乡务农,认为自己做对了。他表示不再去当官,要在农村待一辈子。
陶渊明在南山脚下开了十几亩荒山,在柴桑里村盖了几间草房,房后栽了杨柳,堂前种了桃李。小狗在院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树上啼鸣。陶渊明陶醉在田园风光中,早出晚归,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天,陶渊明正在干活,突然听见有人大喊:"快救火呀!"陶渊明朝村子望去,他的茅屋着火了,火舌直向上窜,他飞快地朝家跑。
乡亲们纷纷朝他家跑去,有的扛着锨,有的提着水桶,把大火扑灭了,只剩下断垣残壁。
陶渊明的家坐落在柴桑里,那里很穷。附近的南村富裕,朋友们同情他,请他搬到南村居住。来到南村后,陶渊明与村民们相处得非常好,摆脱了不幸失火的阴影。
陶渊明写下《移居》诗,描写在南村的生活,描写他与村民们的友谊: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陶渊明的故乡附近有座庐山,山上有群和尚,方丈叫慧远。慧远带着十几个徒弟来到广东罗浮山,路过庐山时,见庐山山高林密,十分幽静,在庐山定居了。后来,慧远成为当地著名的和尚,地方官给他在庐山建造了东林寺院,连皇帝都写信支持他。有钱的人经常上山送钱送米,有许多人听慧远讲授佛法。
慧远听说陶渊明是当地著名的隐士,很想结交。一次,他写信给陶渊明,邀他到东林寺里游玩。陶渊明也给他写了一封信:"如果您让我在寺里喝酒,我就上山。"
慧远和尚立即回信说:"我可以给您预备酒菜。"
几天后,陶渊明真的来了。他坐在大篮子里,由两个儿子和一位学生抬着,向山上走。那天,陶渊明在东林寺看见,慧远身穿袈裟,坐在佛堂里,一大群拜佛的人跪在他面前,像大臣们对皇帝跪拜一样。陶渊明心想:"官场那套臭规矩,让他学来了!"
陶渊明坐着大篮子就走了。
陶渊明隐居在乡间,从不想当和尚或道士,更不追求长生不老,只想多关心百姓的疾苦。
高风亮节,溘然长逝
陶渊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隐居生活着,他与家人辛勤劳作,经常挨饿。六十岁后,他常常卧病在床。
这时,东晋朝廷被推翻了,有个叫刘裕的将军称帝,改国号为"宋"。刘裕多次派人劝陶渊明辅佐自己。
一天,陶渊明躺在床上,儿子告诉他:"江州刺史檀将军前来拜访!"
檀道济深受刘裕的器重,陶渊明的家乡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檀道济来到屋里,对陶渊明问寒问暖,又说:"有道德的贤人见朝廷腐败,闭门不出是对的;但现在的皇帝圣明,您应该帮助朝廷才对,为什么躲在这里受罪?"
"多谢将军的良言,"陶渊明说,"我不是有道德的贤人,住在乡下知足了。"
檀道济把带来的粮食、酒和肉给陶渊明留下后,就离开了。
不久,陶渊明病重,他知道日子不长了,决定不吃药了。
家里人要求他吃,他说:"人有生必有死,病既然好不了,为什么白花钱买药呢?"
他提笔为自己写下三首《挽歌词》,写下《自祭文》。
他对家人说:"我死后,把我埋在田里,别起坟头别栽树!"不久,陶渊明去世了,他的人格和作品,使后人深深佩服。